匈奴介绍
- 格式:pptx
- 大小:4.30 MB
- 文档页数:35
伊稚斜单于——匈奴首领伊稚斜单于介绍中文名:伊稚斜国籍:匈奴帝国民族:匈奴族逝世日期: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职业:匈奴单于信仰:萨满教主要成就:打败了王位继承人、军臣单于的儿子于单,夺取了王位汉语拼音:yī zhì chá伊稚斜(yī zhì chá)单于:是匈奴首领军臣单于的弟弟。
军臣单于死后,他打败了王位继承人、军臣单于的儿子於单,夺取了王位。
公元前114年(汉元鼎三年),伊稚斜单于死,子乌维单于(前114—前105)继位。
人物介绍夺取单于汉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一二六年),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亡降汉,但此时的匈奴已经今非昔比,而中原的汉朝也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汉武帝先后派遣卫青、霍去病等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将军对匈奴进行了进攻。
在王庭之战中,匈奴主力被卫青率领的汉朝大军几乎全部歼灭,匈奴向北处逃走,迁至荒芜的漠北草原。
经过后来其他汉朝几位将军的进攻下,原来属于匈奴的国土几乎全部沦为汉朝领地。
喧赫一时的匈奴帝国时代结束了。
经过这次失败,匈奴势力从此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带。
史称“是后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
发展走势匈奴人由于远离水草茂盛的阴山地区,畜牧业生产发展从此受到严重限制。
而汉王朝利用夺得的“匈奴左地”,令原为其附属的乌桓族(原住于辽河流域及老哈河一带)徒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为汉侦匈奴动静;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大宛,以公主妻乌孙昆莫(王),拆散匈奴与乌孙的联盟;复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切断其与羌族的交通。
于是匈奴势力日削。
公元前114年(汉元鼎三年),伊稚斜单于死。
子乌维单于(前114—前105)、孙乌师庐单于(儿单于)(前105—前102)相继立。
影视形象2004年电视剧《汉武大帝》,演员高发饰演伊稚斜。
2017年电视剧《大漠骠骑-霍去病》,演员钟雷饰演伊稚斜。
北匈奴西迁北匈奴是古代蒙古西族贵族部落,起源于东亚草原地区。
在汉朝时期,他们是当时对中国最具威胁的游牧部落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匈奴迁移到了更西部的地区。
这个迁移的过程被称为北匈奴西迁,它对于了解古代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北匈奴西迁始于公元前三世纪末,当时他们还居住在今天的蒙古国境内。
然而,在与汉朝的长期斗争中,他们逐渐失去了对东亚草原地区的控制。
这迫使他们向西方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据史书记载,北匈奴于公元前93年开始迁移到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地区。
北匈奴西迁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北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冲突导致了他们的势力和影响力的削弱。
此外,北方地区的气候变化和草原土地的荒凉也使他们无法维持原有的牧业生活方式。
因此,向西迁徙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以寻找更为肥沃而适合牧业的土地。
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3年,当时他们开始向西方的戈壁沙漠地区迁徙。
通过这个举措,他们希望能够找到更适合放牧的草原。
然而,他们并没有停滞在这个地区,而是继续向西南方向迁徙,最终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定居。
在新的居住地,北匈奴开始重新建立自己的势力。
他们的经济主要依靠畜牧业,牛、羊等牲畜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来源。
此外,他们还通过贸易与其他游牧部落和贸易商进行交流,使得他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数十年后,北匈奴重新恢复了他们在草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北匈奴西迁不仅对北匈奴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时的中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与当地的居民接触和交流,北匈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逐渐融入到中亚的游牧文化中。
这对于了解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北匈奴西迁还对当时的地区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在新的定居地开启了一个新的统治时期,不仅对当地的游牧部落产生了影响力,也与不同的国家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据史书记载,北匈奴与帕提亚帝国、汉朝以及其他游牧部落之间保持了一定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交流。
古代匈奴服饰女子
古代匈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在辽阔的草原上,狩猎、放牧是其生活的主要方式。
古代匈奴的服饰与其他汉族的
服饰有异,由于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服饰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适
应性。
本文主要介绍古代匈奴女子的服饰。
一、女子头饰
女子头饰是匈奴女子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匈奴女子喜欢在头顶
上戴上金银质的小盘、小角和羽毛等,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古代情调。
此外,匈奴女子还喜欢穿着头盔,而头盔的设计与制作也很独特。
二、女子上衣
古代匈奴女子的上衣通常是袖口宽松、腰部贴身的短款,并用配
饰将上下两端固定在一起。
此外,为方便骑马狩猎,匈奴女子还喜欢
穿宽松的袍子,这种袍子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可以很好地保护身体
不受伤害。
三、女子下装
匈奴女子的下装通常是一种宽松的短裤,裤脚也很宽松,方便她
们在马背上活动。
这种短裤通常由多种不同材质拼接而成,有棉、麻、蚕丝等多种材质可供选择。
四、女子鞋子
匈奴女子的鞋子同样具有独特的设计,一般是用草皮或兽皮制成
的低帮鞋,鞋跟也很低,以保证她们在行走中的稳定感。
这种低帮鞋
可以使女子在大草原上行走很方便,有利于她们进行游猎。
总之,古代匈奴女子的服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使她们
可以在大草原上进行各种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匈奴女子独特的美感和
风格。
虽然现在已经流传至今的匈奴女子服饰并不多,但是它们所体
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和古老历史仍然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匈奴①自卫、霍度幕以来,希复为寇,远徙北方,休养士马,习射猎,数使使于汉,好辞甘言求请和亲。
汉使北地人王乌等窥.匈奴,乌从其俗,去节入穹庐,单于爱之,佯许甘言,为遗其太子入汉为质。
汉使杨信于匈奴,信不肯从其俗,单于曰:“故约汉尝遗翁主,给缯絮食物有品,以和亲,而匈奴亦不扰边。
今乃欲反古,令吾太子为质,无几矣。
”信既归汉又使王乌往而单于复谄以甘言欲多得汉财物,给谓王乌曰:“吾欲入汉见天子,面相约为兄弟。
”王乌归报汉,汉为单于筑邸于长安。
匈奴曰:“非得汉贵人使,吾不与诚语。
”匈奴使其贵人至汉,病,汉予药,欲愈之,不幸而死汉使路充国佩二千石印绶往使,因.送其丧,厚葬直数千金,曰:“此汉贵人也。
”单于以为汉杀吾贵使者,乃留路充国不归.。
诸所言者,单于特空绐王乌,殊无意入汉及遣太子。
于是匈奴数使奇兵侵犯汉边。
乃拜郭昌为拔胡将军,及浞野侯屯朔方以东,备胡。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材料二: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
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
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乃深治也。
何休曰:“王者不治夷狄。
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
”夫天下之至严,而用法之至详者,莫过于《春秋》。
中国之不可以一日背,而夷狄之不可以一日向也。
其不纯者,足以寄其褒贬,则其纯者可知矣。
戎者,岂特如秦、楚之流入于戎狄而已哉!然而《春秋》书之曰“公②会戎于潜”,公无所贬而戎为可会,是独何欤?夫戎之不能以会礼会公亦明矣,此学者之所以深疑而求其说也。
故曰:王者不治夷狄,录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也。
夫以戎之不可以化诲怀服也,彼其不悍然执兵,以与我從事③于边鄙,则已幸矣,又况乎知有所谓会者,而欲行之,是岂不足以深嘉其意乎?不然,将深责其礼,彼将有所不堪,而发其愤怒,则其祸大矣。
仲尼深忧之,故因其来而书之以“会”,曰,若是足矣。
中国历史:匈奴民族介绍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中国北方草原上匈奴族兴起,到秦汉之际,第一代单于(匈奴王)头曼单于建“头曼城”,以今内蒙古黄河河套及阴山为驻牧及统治中心,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国家,是中国历史故事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
所谓“草原王国”,即司马迁所记载的“逐水草而迁徙”的“行国”。
匈奴以后一个个兴起的草原王国,族源都不单一,匈奴亦如以后的鲜卑、突厥等一样,融合了很多原来活动在大漠南北的民族,仅是匈奴一支较为先进,居于主导而已。
早商时期他们南下来到阴山河套地区,开始成为经营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即史籍上所泛称的土方、鬼方等。
到西周时期称荤粥、猃狁,这些称呼也应是当时中原民族对内蒙古草原西部众多游牧部落的泛称。
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西汉武帝元光二年至元狩四年),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大举反击,将匈奴逐出阴山、贺兰山、大兴安岭之北,匈奴损失惨重,势力大衰。
此后匈奴归附汉朝,汉匈和亲近百年之久,所以有“昭君出塞”的著名历史故事。
这里有“单于和亲”瓦当等与和亲有关的汉式出土文物为证。
匈奴是一个以畜牧业为基础的民族,《史记·匈奴列传》说:“逐水草迁徙,毋城廓常处耕田之业”。
凡有泉源、沟谷、湖泊,以及水草丰美的地方,便是其理想的牧场。
牧畜是匈奴族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源。
《史记·匈奴列传》说:“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
食肉饮酪,是草原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东观汉记·窦固传》有记载匈奴接待贵宾吃烤肉的情况,“炙肉未熟,从从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进之于固(窦固)”。
“炙肉”即烤肉。
饮的是“酪”,或作“奶酪”,指羊奶、牛奶、马奶,及其奶制食品,包括马奶酒在内。
草原民族基于防寒、防潮的需要,都嗜好饮酒。
而敬酒,也是接待宾客的礼节。
由于气候的寒冷,冬天长,夏天短,穿皮衣住穹庐最宜于保暖,也便于游牧迁移,更主要的是皮革而磨损,宜于马背上的生活,其坚实又适合骑兵行动敏捷的要求。
七年级北击匈奴知识点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北击匈奴的内容。
这部分学科涵盖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战争,这对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学生需要知道的关于七年级北击匈奴的知识点。
北击匈奴的概念北击匈奴是指中国古代的一个防御战争,时间大概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二世纪之间。
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事件,北方的中原王朝需要军事攻势来对抗入侵的匈奴部族。
通过众多文化和技术发明,中国人成功地压制了匈奴部族的攻击并保护了中原王朝的领土不受侵犯。
匈奴帝国的背景在北击匈奴之前,中国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由匈奴帝国统治。
匈奴帝国的边界涵盖了中国的西北边境地区,他们从匈奴高原游牧至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的边境。
匈奴骑兵在战争中具有占地和速度上的优势,并成功地破坏了汉朝的防御。
贪婪和快速膨胀的匈奴帝国意图从中原王朝夺取更多的财富并征服中国的土地。
北击匈奴的战争中国人在北击匈奴战争中使用了大量的军事战术和发明,包括韩信的投石车、骑兵的冲锋和大规模的壕沟。
中国人还发明了那不勒斯战车,这是一种由牛或马拉动的战车,能够在匈奴骑兵瞄准箭筒的射程之外运动。
中国的乐府诗《长歌行》中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描写,表现了中国人与匈奴部族的生死决战。
战争的胜利在公元前三世纪和公元十二世纪之间,中国的中原王朝成功地战胜了匈奴帝国。
他们通过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手段来对抗匈奴部族,包括建设城墙、驻扎大量军队、加强禁令和谋杀匈奴帝国内部的领袖。
中国的勝利结束了袭击和残暴的匈奴帝国在中国大地上的统治。
这场战争还建立了中国的版图,从而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了七年级北击匈奴的知识点。
中国人在对抗匈奴帝国的战争中,发明了许多军事装备和战术,成功地保护了中原王朝和中国的版图。
此外,战争还受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这对中国历史和全球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秦始皇北击匈奴经过介绍匈奴公主和亲乌孙国详
情
导语:战国七国混战,秦王雄韬武略,历经十五年征战终于破六国联盟,灭亡六国,统一了天下。
其中燕,赵,韩三国一直受到匈奴边境侵犯的问题,遗留
战国七国混战,秦王雄韬武略,历经十五年征战终于破六国联盟,灭亡六国,统一了天下。
其中燕,赵,韩三国一直受到匈奴边境侵犯的问题,遗留给了秦始皇。
燕,赵,韩原先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修建了边境长城,可是匈奴在此时逐渐强大,常常越过长城掠夺物资,并且占据了河套地区的土地。
秦始皇命蒙恬率三十万军从陕西出发一直北上翻过长城,从匈奴的东部攻击,另又派杨翁子率辅军从宁夏出了长城从匈奴西部攻打。
匈奴抵挡不住秦两大军夹击,失败逃走。
秦始皇收复了被匈奴侵占的古河南地区,沿着黄河设立了四十多个郡县,把内地百姓移居到郡县,开垦土地,繁殖人口。
匈奴不甘心丢了这些土地,多次主动攻打边境。
第二年,蒙恬又往北跨过黄河,攻打匈奴势力,匈奴被打败,往北方逃走。
为了巩固河南地区的统治,秦始皇又增设了一个九原郡。
为了防止匈奴还可能南下入侵,秦始皇开始大量修建长城,在燕,赵,秦原来修建的旧长城基础上又新建了从甘肃到辽东的长城,工程浩大,绵延万里,对抵御匈奴南下,保护北部边境安宁起到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为了保秦国北部安宁,先后发动的两次反攻匈奴大战,都取得了胜利。
之后蒙恬领兵长期驻守在北方,为守护当地居民的安定生活,维持国土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
秦始皇还大量的往北方移民,开拓了边境疆土,这对促进那里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生活常识分享。
李将军列传背景简介匈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主要活动于北方的草原和沙漠地区。
照《史记?匈奴列传》的说法,《诗经?采薇》中提到的严狁,就是匈奴的前身。
秦汉之际,匈奴族进入奴隶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冒顿单于执政时,四面用兵,一连击灭东胡,月氏,楼烦等国家或部落,统一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匈奴族于是强极一时。
西汉王朝自立国以后,就一直受到匈奴的侵犯。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三十万攻伐匈奴,结果大败,刘邦本人也差点被匈奴俘获。
此后,惠帝,文帝,景帝,对匈奴均采取妥协政策,以赠送大量财物换”呔嘲材。
然而匈奴并不餍足,依然不断侵扰汉地,掳掠百姓。
汉武帝时,由于采取一系列集权措施,国势空前强大。
于是对匈奴发动打击。
经过近五十年的大小战争,尤其是经过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的三次大战,汉朝终于击败匈奴,扫除了边境威胁。
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涌现出一批的军事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程不识,赵充国等,飞将军李广也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李广一生基本上与抗击匈奴的战争相始终。
他身经大小七十余战,出入沙场,战功卓著。
其威名远播,使匈奴闻而丧胆。
司马迁之所以为李广作传,首先就是看到了他在抗击匈奴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李广一生战功卓著而遭际坎坷,非但未得封侯,反而被迫自杀。
这与司马迁一心报效朝廷但却蒙冤下狱被处以宫刑的遭遇十分类似。
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作者所以写这篇传记,这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内容评述这篇人物传记,围绕抗击匈奴,记叙了西汉名将李广一生的战斗业绩。
“数奇”两字,是遗篇的眼目;“力战”与“善射”。
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原文较长,课本已略作删节。
节选的课文可大致分为九部分。
开头至“皆以力战为名”为第一部分。
介绍李广的籍贯,家世以及他善射,好力战,凭军工从小卒升至太守。
功高赏薄。
公孙昆邪之语为其不幸结局伏笔。
自“匈奴大入上郡”至“故弗从”为第二部分。
写上郡遭遇战。
表现李广性喜涉险,临危不乱。
凭着过人的胆略和射技,化险为夷,安然返回。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4篇《《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大量史料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讲述匈奴族统一开发蒙古草原作出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万里长城图片)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1.匈奴族的兴起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冒顿。
冒顿励精图治,治军有方;秦末,中原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匈奴崛起。
匈奴和亲原文翻译汉高祖居晋阳重点字词注解摘要:一、背景介绍- 匈奴和亲的背景和原因- 汉高祖居晋阳的背景和原因二、匈奴和亲原文翻译- 匈奴和亲的原文- 匈奴和亲的翻译三、汉高祖居晋阳原文翻译- 汉高祖居晋阳的原文- 汉高祖居晋阳的翻译四、重点字词注解- 匈奴和亲中的重点字词- 汉高祖居晋阳中的重点字词正文:一、背景介绍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强大一时,对中原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汉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即与匈奴通婚,以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
这一政策在历史上被称为“匈奴和亲”。
汉高祖居晋阳,即今天的山西太原,是在楚汉战争时期。
那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和汉中地区。
为了争取人心,刘邦决定将都城迁至晋阳,并以晋阳为根据地,进行对楚战争。
二、匈奴和亲原文翻译匈奴和亲的原文如下:“单于遗汉书曰:‘天地所生,匈奴与汉,本敌国也。
匈奴之众,不过汉之一郡。
匈奴之畜,不过汉之一县。
而匈奴所盗汉物,不可胜数。
昔秦并天下,使蒙恬北逐匈奴,夺河南地,开榆中,以为广河。
汉兴,匈奴乘隙,侵掠边境,北边无宁岁。
高后时,再输财帛,以和亲。
匈奴背约,再侵边境。
武帝时,匈奴连为边患,上乃遣卫青、霍去病征之,穷追极远,遂破匈奴。
降者不服,复议归河南地。
匈奴反复,汉军数不利。
上乃遣使匈奴,许以公主和亲。
单于喜,上书谢曰:“陛下圣德,宽仁大度,敬礼诚信,以和亲之策,安边境之民,朕甚嘉之。
今愿与汉约为昆弟,世世无怨。
”’”匈奴和亲的翻译如下:匈奴单于给汉朝写信说:“天地所生的匈奴和汉朝,原本是敌对的国家。
匈奴的民众,不超过汉朝的一个郡。
匈奴的畜产,不超过汉朝的一个县。
然而,匈奴所盗窃的汉朝财物,无法计算。
过去,秦朝统一天下,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开通榆中,作为广河。
汉朝兴起,匈奴乘机侵犯边境,北方边境常年不得安宁。
高后时期,两次输送财物,与匈奴和亲。
匈奴背弃盟约,再次侵犯边境。
武帝时期,匈奴连续成为边境的祸患,皇上于是派遣卫青、霍去病征讨,追击极远,终于打败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