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匈奴与汉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428.96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匈奴的兴起:1、社会状况(生产生活):生活于蒙古高原,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狩猎占重要地位。
善骑射。
宽裕则以畜牧狩猎为生,急困则四出攻掠后学会农业,从事农业生产。
无文字,以言语为约束使用铁器,冶铁业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2、匈奴的统一: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
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
至此,北方出现农牧业政权分立局面,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其掠夺的目的是占据水草,掠夺人口、牲畜。
严重威胁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匈奴也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和开发北方起了重大作用。
和亲:是统治者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汉元帝与匈奴和亲比较:1、背景:汉初战败,被迫纳贡和亲;而昭君出塞,是匈奴称臣,请求和亲,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交往的象征。
2、结果:汉初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袭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带来了友好的民族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秦与两汉对匈奴政策比较:1、不同:秦: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
两汉:军事进攻与“和亲”政策并用。
2、认识:国力强盛与否是两汉调整对匈奴政策的主要依据。
和平交往、避免战争符合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从战国到两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1、战国时期:诸侯国忙于混战,面对匈奴的进攻,秦、赵、燕等国修建长城,消极防御。
2、秦朝:①命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南地②徙民设郡③修建万里长城3、西汉:①汉初,“和亲”②汉武帝时期,军事反攻③汉元帝,“和亲”与经贸往来4、东汉:军事斗争,最终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汉初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高祖死后,吕后当政,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
吕后曾想派兵攻打匈奴,但诸将说:“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
匈奴的起源秦汉时期强盛一时的匈奴来自哪匈奴的起源: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商/周时期,称为山戎、严(xian鲜)允、荤粥(hunyu昏玉)。
胡族的一支。
战国时期始称匈奴。
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
《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做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约在中原的西周早期,匈奴已使用青铜器。
至春秋后期,已使用铁器,社会组织由父系家长制向奴隶制过渡。
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的生活。
主要牲畜有马、牛、羊、骆驼等。
小儿能骑羊,射鸟鼠;稍长,射狐兔;壮时“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从西周开始戎族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中期,匈奴南侵,一再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
秦在昭王时,灭义渠戎,置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筑长城以拒匈奴。
赵在武灵王时,为了抵御匈奴,下令国中,服胡服,习骑射,军力增强。
后来打击了匈奴及其所属的林胡、娄烦等部,赵国的疆土扩展到阴山,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内蒙托克托)、雁门(今山西右玉)、代(今河北蔚县)三郡。
自代郡沿阴山而西至高阙(今内蒙杭錦后旗东北),筑长城以拒匈奴。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盛极一时的匈奴在历史中消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本文导读:一,汉族的排斥。
匈奴是和汉族(也就是居于中原的中原民族,汉朝以前并没有汉族的概念,这里为了叙述方便,笼统称作汉族)发生关系最早的古老民族之一。
匈奴的历史追溯起来很久远,早在三皇五帝时其部族便已存在,据《史记》上的记载:尧时匈奴的名字叫“獯粥”,周朝时叫“猃狁”、“犬夷”。
后世也称匈奴为“戎狄”,散居在黄河流域,范围大致在如今的陕西和山西河北的北部,与汉族杂居,长期遭到汉族的排斥。
先是皇帝北伐獯粥、尧帝“北教八狄”;到了西周更是历代君王都和此族征战不断;春秋战国时他们和秦、晋、赵、燕等国接壤,时有摩擦,也没讨得什么便宜,而这些散居的小部族却渐渐被赶至黄河以北。
后来秦、赵、燕三国修筑长城以拒之,这些部族为生存计,只能散居溪谷,或追逐水草而生,发展缓慢。
由此可见,匈奴在其成长之初是始终遭受汉族排斥的。
二,匈奴崛起适逢秦汉的强盛时期。
被汉族长期排斥北迁的部族中,有一部在河套平原一带定居,因为这里相对富庶,所以渐渐壮大,这就是后来令秦汉长期头疼的匈奴了。
不过其发展较之中原要晚的多也落后的多,人数也少,靠游牧为生,时常南下抢略。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当时的匈奴虽有发展,但实力根本不能和强秦抗衡。
冒顿单于时期是匈奴最为辉煌的时期,他骁勇善战、带兵有方,逐渐统一了个个散部,又兼并了周边小国,开始了和汉朝近200年的征战,致使汉初的君王不得不以和亲政策来改善汉匈之间的关系。
但汉朝骨子里仍是排斥匈奴的,等到汉朝国力渐强,汉武帝时便派大将霍去病、卫青多次力挫匈奴,大大削弱了匈奴。
及至汉宣帝刘询时,又采取步步为营、联合周边的策略,使匈奴彻底臣服。
匈奴崛起之时也恰逢中原统一强盛时期,可以说不占天时,否则匈奴极有可能入主中原,历史或许会改写。
三,民族发展的根基薄弱。
汉族的排斥令匈奴缺乏与中原的联系,只能在贫寒之地追逐水草而生,常常居无定所。
汉王朝对匈奴关系的认识汉代对匈奴关系的认识一、古代汉代的历史认识1、西汉时期:西汉视匈奴为“异域之民”,与西域、楔形文字国家关系密切,深受河西走廊政治文化的影响。
2、东汉时期:东汉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对完善,它将匈奴视为射猎的“真正的蛮夷”,与汉族的关系也由和平转为分歧。
二、汉代中期(秦汉、汉匈、西汉)的战略态势1、秦汉时期:汉灵帝派遣大军南进涿郡,与匈奴直接对抗,使得汉代实力进一步突出。
2、汉匈时期:汉武帝接替秦汉,取消地方外交政策,彻底取消匈奴国和汉代的互助关系,实施更加严格的控制,及早发现匈奴进攻的重大危险。
3、西汉时期:刘邦在攻抗青牛和犍为之后,重新恢复对匈奴的重视,实行要求匈奴部落缴纳贡物的政策,中止匈奴与西北各国的巧变谋联。
三、汉朝晚期(东汉、南朝、北朝)的政策主张1、东汉时期:东汉朝廷在反击贵族王室不满的碰撞中,激烈地抗击匈奴,但也不得不和他们缔结盟约,实行“料!纳!定!”的征收政策,以稳定中原及联盟关系。
2、南朝时期:自齐桓公以来,匈奴已经不再恐吓中原,而是变成南北朝时期的支柱,南朝政府的关系政策也在改善,大量救济了匈奴军民。
3、北朝时期:北宋重新实施重关东西的政策,将与匈奴的关系放到首位,以“免要求,宽以容”的态度和匈奴友好相处,从而保持了中原的稳定。
四、后汉代对匈奴关系的发展1、隋代:隋朝继承了前朝政策,将外交政策放在统一全国的任务之上,实施“尊贵朝贡”的方式与匈奴邦国缔结条约,以此来维护汉朝的东亚大业。
2、唐代:唐武帝与匈奴发生了长期战争,推行“驱蛮”政策,严控和管制匈奴,以强制外交和独立朝代的方式维护唐朝的统一。
3、后汉代:晋朝实施的政策向匈奴的发展有多轮曲折,沿用了贸易和要求的政策,但也加强了对于匈奴内政的控制和历史的印记,在与其他吐谷浑、察合台等古汉语族民族的关系中,也意味着会议维护中原稳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状况。
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自战国以来,中国北方边疆大漠南北散居这一个部落众多的匈奴族。
该族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有些兼营少量的农业生产,并逐渐进入阶级社会。
自秦将蒙括率兵北击匈奴,迫使他们北迁七十余里,从此匈奴不敢南下骚扰,北部边境曾一度安宁。
秦汉之际,匈奴乘中原内乱之机,又南下河套地区。
尤其冒顿单于杀父自立以后,匈奴实力空前强大,对汉朝的骚扰更是变本加厉。
西汉王朝建立伊始,所面临的就是这样强悍的对手,自然不能等闲视之。
高祖六年(前201年)春,刘邦令韩王信徙封太原以北,都于晋阳,以防御匈奴南下侵扰。
这年秋,冒顿单于率兵南下,围攻马邑。
韩王信几次去匈奴,要求撤兵,以便求得和平的解决。
汉王朝闻讯,以免发兵救援,一面怀疑韩王信有二心,曾派人责备他。
韩王信恐遭杀身之祸,于同年九月投降匈奴。
冒顿乘胜引兵南下,越过句注山,向太原郡进军,直攻下晋阳为止。
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刘邦得知韩王信投降,亲自率兵征讨,大破韩军,斩杀韩将王喜,韩王信逃往匈奴。
韩将曼丘臣、王黄共立赵立为王,收韩军散兵,并与韩王信及匈奴合谋攻汉。
联合军在晋阳发生激战,汉军连获大胜。
汉军乘胜北击,娄敬发现匈奴情况异常,要刘邦担心匈奴埋伏奇兵,劝他收兵回师。
但刘邦一意孤行,陷于汉军主力到达平城,冒顿单于预设精兵埋伏,终于以四十万骑将刘邦包围在白登山。
汉军被围七天,粮饷供应断绝,情况十分危急。
刘邦只好采用陈平的计策,派人厚贿冒顿阏氏(匈奴妻妾的称号),阏氏乃劝说冒顿撤兵。
冒顿也怀疑王黄和赵立与汉有夹击匈奴之谋,不敢轻举妄动,便听从阏氏之言,刘邦才得以解围。
平成一役大败,刘邦撤兵南归,匈奴对于边地的侵扰也更加肆无忌惮。
刘邦采用娄敬的建议,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以“家人子”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派娄敬与匈奴定下和亲之约。
这种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军事冲突,使汉王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对汉初的经济发展和搞好民族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但终究不能有效地阻止匈奴的南侵。
秦汉时期,中国历朝历代对待匈奴的措施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三类:
军事打击: 秦朝和汉朝都采取了军事打击的措施来处理与匈奴的关系。
秦朝在其统一六国的过程中,采取了强大的军事手段消灭匈奴。
汉朝在汉武帝时期,也派遣大军打败了匈奴。
策略性和规避: 汉朝采取了策略性和规避的措施来维持与匈奴的和平关系。
汉朝采取了与匈奴结盟和贸易交往的策略,来维护与匈奴的和平关系。
整体政策: 汉朝采取了整体政策来处理与匈奴的关系。
汉朝采取了建设长城、建立边防系统、建立边疆管理机构等措施来保护边疆安全。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中国对待匈奴关系的措施是多样化的,根据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既有军事打击,也有策略性和规避,并在汉朝时期采取了整体政策来维护与匈奴的和平关系.。
汉族与匈奴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
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朝代和民族,中国境内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
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它们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尤其是在和匈奴的关系上……一、秦汉与匈奴战国末年,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在大漠南北崛起了。
尧舜时称它为荤鬻,自称黄帝的后代,与夏朝密切的交往。
在商朝和西周是侵扰北方,掠财、害民。
后来,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
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后来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
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发展了军队。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
“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秦赵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
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攻破楼烦、林胡,修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
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
二、西汉与匈奴西汉初期,中原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
刚建立的汉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1、和亲政策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
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和亲之约。
《考试报(历史版)》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河北省唐山市第十六中学高三年级组秦友刚 063103两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
边疆各民族发展较快,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日益密切,各民族之间虽然有激烈的战争,但长时期内主要是和平和友好关系。
两汉与匈奴关系初战失利:秦汉之际,匈奴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
而西汉却刚刚建国,社会经济贫困,军队战斗力不强,商不具备对敌战争的条件。
公元前201年(汉六年),匈奴单于冒顿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山西太原市)。
汉高祖闻讯,亲率三十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山西大同东南)。
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
史称“平城之围”。
和亲权宜之计:公元前200年,与匈奴战争失败的高祖刘邦接受了大臣娄敬的建议,实行“和亲政策”,揭开了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新的一页。
“和亲”是民族之间停止战争,捐弃仇怨,从而建立和平、友好、亲睦的关系。
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
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
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反击匈奴:汉武帝由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军队也得到了训练。
为了维护北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汉武帝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对匈奴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役。
均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给匈奴贵族以致命的打击,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边境地区人民的安居生产。
昭君出塞: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
汉元帝将宫女王嫱嫁给他。
婚后,王昭君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王昭君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不惜牺牲个人的幸福,换取北部边疆60多年的和平和安宁;解除了广大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族同匈奴之间的民族团结。
公元前秦汉之际的匈奴与汉朝外交关系公元前秦汉之际,匈奴与汉朝的外交关系备受关注。
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匈奴对汉朝的政权稳定和边境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匈奴与汉朝的外交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与挑战。
在公元前秦汉之际,匈奴势力逐渐崛起并与汉朝边境接触。
匈奴人擅长骑射战争,拥有强大的骑兵实力,使得他们成为北方游牧民族中最具威胁性的部族。
汉高祖时期,匈奴曾多次发动对汉朝的侵略战争,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安全威胁。
为了维护边境的稳定,汉朝不得不出兵与匈奴进行军事对抗。
然而,由于匈奴的游牧特性,他们擅长避战并采取游击战术,使得汉朝很难取得明确的胜利。
这给汉朝的统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其次,我们来看匈奴与汉朝的外交交往。
虽然匈奴与汉朝存在冲突,但双方也有不少外交交流。
汉朝多次派使者与匈奴进行外交活动,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边境问题。
其中最著名的外交事件是当时的汉使张骞出使匈奴,成功打破了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封锁,开辟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文明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匈奴的首领也会派人前往汉朝朝贡,以展示匈奴的实力和对汉朝的尊重。
然而,匈奴与汉朝的外交交往并非一帆风顺。
匈奴人崇尚游牧生活,对中原的高度文明有所抵触,因此他们对汉朝的统治并不完全服从。
匈奴首领常常以威胁边境和对汉朝进行抢掠来要求汉朝向其进贡,以此维持双方的平衡。
汉朝在外交上往往通过豪礼和女性嫁给匈奴人来达成妥协,以保持边境的和平。
然而,这种外交策略并不能长久解决问题,匈奴仍然难以控制,和平并不稳定。
综上所述,在公元前秦汉之际,匈奴与汉朝的外交关系非常复杂。
匈奴的威胁与挑战对汉朝的边境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尽管双方进行了一定的外交交往,但其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和平并未真正达到稳定。
这也为后来的历史给予了深刻的启示,即对待游牧民族的外交政策需要更加灵活与巧妙。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中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和匈奴的关系:(1)秦朝:为了安定北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派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筑长城。
(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西汉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又于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匈奴无力与西汉对抗。
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时,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喊胸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2、西域隶属中央政府:(1)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
从此今_________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文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东汉: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前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3)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4)明清: 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藏(1)唐朝: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有将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和唐朝“合同为一家”了。
(2)元朝: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3)明朝: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了解)(4)清朝: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住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了解金瓶掣签制度)4、台湾(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与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
一、与匈奴的关系1.匈奴的兴衰:秦始皇派兵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建立强盛的奴隶制国家;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2.两汉与匈奴的关系:①汉初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在位时,三次派兵北击匈奴,着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③汉元帝时将王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双方和睦相处40多年。
④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最后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两汉同西域的关系1.张骞两次通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反击匈奴做准备;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
2.对西域的管辖: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东汉明帝时,班超经营西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
三、对西南和东南地区的管辖1.西南:西南各民族被统称西南夷,主要有夜郎。
汉武帝在位时,在西南设郡。
2.东南:汉朝时的百越指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汉武帝在位时,设郡管理。
四、两汉的对外关系1.同朝鲜的关系(略)2.同日本的关系:①汉武帝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②东汉光武帝时,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入日本,丰富了其物质文化生活。
3.丝绸之路(1)陆路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绸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转运到欧洲的陆上商路。
(2)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与安息的关系:交往途径主要是丝绸之路。
(2)与大秦的关系: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到达东汉。
秦汉帝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关系教案研究。
一、秦汉帝国与匈奴1.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21-秦朝灭亡)在秦始皇时期,秦国与匈奴的关系基本处于互不干涉的状态。
此时的匈奴地位并不高,其对秦国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然而,秦始皇通过不断扩张领土,使得中原地区与匈奴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有时候甚至处在同一片土地上。
2.汉朝初期(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汉朝初期,由于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汉国对外的影响力并不强大。
而此时的匈奴却开始逐渐崛起,开始涉足东方地区。
为了避免与汉国发生冲突,匈奴向汉国进行了许多礼物和朝贡,不断巩固与汉国的关系。
3.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87年)汉武帝时期,汉军开始向北出击,以扩大汉朝的疆域。
然而,由于匈奴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因此汉朝对其并未形成真正的威胁。
在此期间,汉武帝与匈奴多次进行会晤,以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4.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在汉宣帝时期,匈奴首领赵武与汉朝达成了和平协议,正式开启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时期。
汉宣帝还派遣大使前往匈奴与之交往,为两国之间的交流铺平了道路。
二、秦汉帝国与印度1.秦朝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06年)在秦朝时期,秦国并未与印度进行官方的交往,但是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印度丝绸和印度大象都随之出现。
由此可见,秦国与印度的关系也并非毫无联系。
2.汉朝时期(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在汉朝时期,中印之间的贸易往来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汉武帝时期,中国的进口商品数量大幅增加,印度也开始向中国出口宝石、绸缎等奢侈品,形成了相对长期的贸易往来关系。
三、秦汉帝国与朝鲜1.秦朝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06年)秦朝时期,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朗。
一些历史文献记录,朝鲜王八将自称为"中山王",意味着他们对中原文化和政治的认可。
2.汉朝时期(公元前206至公元220年)在汉朝时期,中朝之间的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汉朝开始派遣大使到朝鲜进行交流,以扩大双方的互动和影响。
汉族的由来
“汉族”这一称呼最早起源于匈奴人。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对匈奴采取了强硬措施。
尤其是汉武帝统治期间,汉朝进入了盛世,大将卫青、霍去病带领军队与匈奴展开了三场大战,打败了匈奴,保卫了汉族人的财产和国家的安全。
在战火中,匈奴族看到汉朝的强盛,便把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称为“汉人”或“汉族”。
中国人别称汉人起于魏末,最初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对被统治的中原地区居民的蔑称,带有侮辱性。
[北齐书]和[北史]中都有这样的称呼:“汉”“汉子”’“汉辈”“汉家”等,后来泛以骂人,不再专属于汉人,而是用来代指男人,比如“好汉”“庄稼汉”“醉汉”“贼汉”等。
“汉人”“汉儿”之名出现在北齐,隋唐沿用,但应用不广,大量使用这类名称的时代是辽、金、元。
辽由契丹和汉两大民族组成,实行胡汉分治。
汉族以“汉人”自居,似乎不太在意它所包含的贬义了。
随着民族的不断融合,社会上有了“契丹汉人久为一家”的说法。
中华民国代替大清帝国后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