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异常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6
染色体异常检测方法
1. 细胞遗传学检测,这是最常用的染色体异常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患者的细胞样本,如血液、羊水或羊膜细胞等,经过细胞
培养、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可以检测到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异常。
常见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包括常规染色体分析、FISH(荧光原位
杂交)和CGH(比较基因组杂交)等。
2. 分子遗传学检测,分子遗传学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微小的染
色体异常,如基因突变、染色体重排等。
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检测方
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反应)、SNP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基因组测序等。
3. 产前诊断,对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可以通过羊水穿刺、绒毛膜取样或脐带血检测进行产前诊断。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准确的
胎儿染色体异常情况,帮助家庭做出合适的决策。
4. 高通量测序技术,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染色体异常
的检测也可以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来实现。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检测数
百万个碱基对,对于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
总的来说,染色体异常检测方法多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也为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希望以上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染色体异常描述
染色体异常指的是在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上发生的异常。
染
色体异常可能是遗传性的,也可能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的。
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和倒位
重复等。
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染色体数目增加(多倍体)或减
少(单倍体)。
这些异常可能导致染色体功能的异常,进而对
生物体的健康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染色体异常在人类中非常常见,据估计,大约有1/200个新生儿有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异常可能导致一系列临床表现,具
体症状和严重程度因异常类型和范围而异。
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包括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帕特劳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等。
这些综合征多半由于常染色体非整倍体(三体)引起,导致患者出现智力发育迟缓、面容异常和器官结构异常等临床
表现。
染色体异常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和诊断,包括染色体
组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
早
期诊断染色体异常对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适当的医疗和
教育支持至关重要。
在染色体异常的治疗中,常采取的措施包括针对症状和特殊
需求的支持性治疗,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对染色体异常
进行遗传咨询,帮助家庭了解风险和做出合适的生殖决策;以
及进行染色体异常相关基因的研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染色体异常是一组常见的遗传异常,对个体的发育和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早期的诊断和干预,可以为患者和家人提供更好的医疗和支持。
染色体异常表达方式
染色体异常表达方式是指当个体的染色体发生异常时,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表现方式。
这些异常可以是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或者是染色体形态或序列的异常,具体表现形式因异常而异。
这些异常通常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包括出生缺陷、遗传疾病、性别判定错误和领养等问题。
在人类中,染色体异常可以导致染色体携带者(如携带某些染色体异常的携带者),以及染色体异常的携带者和异常的生殖细胞(如异常的嵌合体)。
常见的染色体异常表达方式包括:
1. 染色体数目异常,如染色体缺失、重复和易位等。
2. 染色体结构异常,如非整倍体、重组和染色体悬垂等。
3. 染色体组成异常,如染色体异常组合、染色体递送异常等。
4. 染色体非结构异常,如染色质异常、染色单体异常和DNA序列异常等。
5. 嵌合体,即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染色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生物形态。
对于染色体异常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影像学等技术,可以对染色体异常进行诊断和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减少染色体异常带来的负面影响。
染色体异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载有遗传信息的物质,在人体细胞中,正常情况下有 23 对染色体。
染色体异常,简单来说,就是染色体的数量或者结构发生了不正常的改变。
这种异常可能会对个体的健康和发育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各种先天疾病和异常症状。
那么,染色体异常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首先,遗传因素是导致染色体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
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本身就存在染色体异常的情况,那么他们的子女出现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例如,父母中有一方携带平衡易位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重新组合可能会产生不平衡的配子,从而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
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对于女性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子的质量会逐渐下降。
特别是 35 岁以后,卵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不分离的概率显著增加,这就容易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
同样,男性年龄增大也可能会影响精子的质量,增加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但相对来说,女性年龄对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影响更为显著。
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异常。
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对生殖细胞产生损害,干扰细胞的正常分裂和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例如,吸烟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导致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损伤,从而增加染色体异常的发生几率。
外界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也是染色体异常的诱因之一。
比如,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如苯、甲醛等)的环境中,这些有害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生殖细胞,导致染色体发生断裂、缺失、易位等异常。
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染色体异常。
例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在感染人体后,可能会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分裂过程,进而影响染色体的正常结构和数量。
在生殖过程中,细胞分裂过程的异常也会导致染色体异常。
例如,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如果纺锤体形成异常、染色体粘连等情况发生,就可能导致染色体不能正确分离,从而产生异常的配子或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一个潜在的因素。
染色体异常与疾病染色体异常是指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改变,通常是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造成的。
这种异常可能是不稳定的,也可能是常态的。
当染色体异常出现时,它会影响到人的生长发育,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染色体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异常的种类染色体异常包括数字异常和结构异常。
数字异常指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结构异常指染色体的一部分出现了缺失、移位或断裂。
数字异常主要有两种类型:三体性和单体性。
三体性是指染色体数目增加一个染色体。
例如,三体综合症(Down综合症)就是染色体21三体性的结果,致病基因导致了智力低下和身体结构的一系列问题。
单体性则是染色体数目减少一个染色体。
例如,Turner综合症是女性单体性X染色体导致的,这种综合症导致了生殖问题、生长缓慢、听力障碍等结构异常可分为缺失、倒位、重复和环形染色体。
严重的结构异常,如某个染色体一部分的完全缺失,会导致特定基因的表达遭到破坏,从而引起疾病。
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许多疾病都可以追溯到染色体异常,尤其是遗传疾病。
许多遗传疾病是由于一个或多个染色体异常引起的。
例如,唐氏综合症是由于21号染色体有三个复制而引起的,而饮食过于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这种现象。
其他遗传疾病包括亨廷顿病、多囊肾、肌肉萎缩症、囊性纤维化等。
这些疾病的症状和表现因人而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染色体异常导致了特定基因的表达失调,引起了身体的问题。
染色体异常与肿瘤许多肿瘤也与染色体异常有关。
例如,某些白血病和淋巴瘤是由于染色体缺失或倒位触发的。
除了染色体异常,还有一些基因的变异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例如,BRCA1和BRCA2是两种重要的抑癌基因,他们的突变与乳腺癌、卵巢癌等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染色体异常的检测由于染色体异常与许多疾病有关,因此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特定疾病非常重要。
目前,染色体异常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检测,包括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PCR、质谱和全基因组测序等。
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染色体异常是指人体细胞染色体数量、形态或结构的异常,它会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中产生影响,导致一系列的遗传性疾病或生殖问题。
本文将从染色体异常的类型、产生原因、影响以及现代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探讨染色体异常与遗传疾病的关系。
一、染色体异常的类型根据染色体在数量、形态或结构方面的异常分化,染色体异常可以被归为以下几种类型:(1)染色体数目异常:通常是染色体数目增多或减少。
例如:唐氏综合征,是一种由于21号染色体三倍体引起的遗传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智力发育迟缓、面容变形等。
(2)结构异常:指染色体内部的部分区域损失或重复。
例如:猫眼综合征,是一种由于5号染色体短臂上的缺失引起的罕见遗传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一只眼睛狭小、耳畸形等。
(3)染色体重排:指染色体的整体位置改变,可引起基因缺失或过量表达。
例如:克氏综合征,是一种由于染色体重排引起的罕见遗传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低生长、智力发育迟缓等。
二、染色体异常的产生原因染色体异常主要有两种产生原因:自然发生和人类活动所致。
(1)自然发生:染色体异常也可是由自然发生而来。
人类受到环境污染、电离辐射等因素的影响,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分裂反应会出现错误。
(2)人类活动所致:由药物、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等因素所致。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常发生染色体异常与产前诊断有关的问题。
在为患者进行产前诊断时,常利用无创DNA筛查、羊水穿刺等方法检测染色体异常情况。
但是,人工操作中由于技术或操作不当,也会产生伤害和误诊。
三、染色体异常的影响染色体异常会在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中产生影响,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生长发育:染色体异常会影响胚胎和胎儿的发育,引起畸形、早产和死胎等问题。
(2)导致遗传疾病:染色体异常可引起遗传疾病,使患者在智力、身体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导致生殖障碍:染色体异常可引起不育和性染色体疾病等问题,使患者无法正常生育或遗传疾病的概率增加。
染色体异常发生的常见原因
染色体异常发生的常见原因包括:
1. 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可能是由父母的基因突变造成的,这些突变可能具有遗传性。
常见的遗传性染色体异常包括唐氏综合征(三体21号染色体)和克拉伯氏综合征(三体18号染色体)。
2. 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指染色体上的片段丢失、删除、重复或反向排列等改变。
这些结构异常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化学物质暴露或自发发生的。
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倒位、重复等。
3. 染色体数目异常:正常情况下,人类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其中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染色体数目异常是指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三体和单体等。
4. 染色体不分离异常:染色体不分离异常指的是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能正确地分离到子细胞中。
这可能导致染色体数目异常或染色体结构异常。
总之,染色体异常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可能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具体的原因可能因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和个体情况而异。
染色体异常的症状有哪些,染色体异常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染色体特别的症状染色体特别是一种基因突变,当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或结构发生变化。
这种状况可能会引起很多不同的观看症状。
1. 形状特别染色体特别可以导致形状方面的特别。
这些特别可能包括身材矮小或过高、生理缺陷,例如斜视、唇裂或手指畸形。
这些形状特别可能在生命的早期期间显现,但有时也可以在成年人消失。
除此之外,一些染色体特别还可能导致智力低下和学习困难等问题。
2. 生长迟缓染色体特别可以导致生长速度比正常人慢。
这种问题可能会在早期消失,有时也可能连续到成年人期间。
这种生长问题可能会导致患者在身高和体重方面落后于同龄人。
3. 免疫系统问题一些染色体特别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特别。
患者可能会常常感染、疲惫、消失抑郁或焦虑等不适症状。
这些问题通常与转变了我们体内基因的状况有关,假如能早期检查,就可以降低这些症状的发生。
4. 学习障碍染色体特别还可能导致学习困难、智力低下或行为问题。
学习障碍包括阅读、写作和语言障碍,而智力低下则涉及智力、思维和社交方面的问题。
行为问题可能会导致易激怒、焦虑和留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染色体特别的治疗方法染色体特别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染色体特别的类型、病情的严峻程度、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
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治疗方式。
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治疗方式,通常通过转基因技术订正染色体特别。
对于一些染色体特别,如唐氏综合症,科学家已经找到了一些针对该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案。
不过,这种治疗方法仍在试验阶段。
2. 药物治疗对于某些染色体特别,药物可以关心减缓病情的进展。
例如,对于一些性染色体特别,雄性激素可以关心提高生长速度。
另外,药物治疗方案还可以改善免疫系统问题等其他症状,但存在肯定的风险。
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关心订正染色体特别中的一些生理缺陷。
例如,手术可以治疗唇裂、手指畸形等问题。
不过,手术治疗的效果仅限于生理缺陷的治疗,而不能治疗其他症状。
染色体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研究一、引言染色体异常是指染色体的数量、形态结构或者组成发生改变的现象。
它是引起人类疾病的原因之一,也是分子遗传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本文将从多种角度探讨染色体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研究。
二、染色体异常的种类染色体异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数目异常:指染色体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性染色体的单体或多体、多指短指综合征等。
2.结构异常:指染色体的部分区域发生缺失、重复、交换、倒位等变异,如Prader-Willi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等。
3.单基因异常:指某一基因发生突变或者缺失,如囊性纤维化、地中海贫血等。
三、染色体异常引起的人类疾病染色体异常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密不可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与疾病的对应关系:1.染色体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21的三体现象导致的疾病。
患者常常具有智力障碍、体格发育缓慢以及多个器官的异常发育等问题。
2.XY染色体异常:男性患有X或Y染色体缺失、重复或突变等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克汀格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等。
3.复杂染色体重排: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排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位置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多种多样,如酒精中毒综合征、白血病等。
4.单基因缺陷:染色体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基因缺失、突变、剪切等异常会导致某些单基因疾病的发生,如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等。
四、染色体异常的诊断染色体异常可以通过常规检查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1.染色体核型分析:通过人体细胞的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准备,对染色体进行形态和数量等特征的分析,可以检测到大部分染色体异常。
2.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用特殊的荧光标记探针,针对特定基因或染色体区域进行检测。
3.染色体微阵列技术:利用先进的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检测大量的染色体改变,是高通量检测染色体异常的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
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病染色体异常和遗传病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它们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人类对此已有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未知领域等待探索。
染色体异常什么是染色体异常?简单的说,染色体异常是指染色体结构或数量发生了改变。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是核糖体内的染色质线状结构,它们控制了人类的遗传信息的传递。
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缺失、染色体重复、染色体倒位、染色体断裂等。
染色体异常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和身体畸形,如唐氏综合症、爱德华氏综合症、晚发性眼黄斑变性等。
染色体异常的诱因,主要是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不良的生活习惯。
这些因素会导致人类染色体发生改变,或者改变其中一些基因。
比如,长期饮酒、吸烟,接触化学物质,都可能导致生殖细胞变异,造成染色体异常。
遗传病遗传病是由基因遗传而来的一些疾病,它们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遗传病可以分成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在遗传方式上可以分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线粒体遗传等。
世界上大约有5000多种不同的遗传病,它们的严重程度不一,有些会导致性命之忧,有些则会导致身体畸形、智力低下等。
比如,先天愚型、腹裂、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等都是遗传病。
遗传病的诱因主要是基因的异常变异,这些变异可能是损伤、修复、再复制或突变,或者是感染或环境因素导致的。
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遗传病往往是无法根治的疾病,但是通过遗传病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所缓解。
遗传病的预防对于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出现遗传病,它们的后果则很难消除,会给患者和家庭带来长期的痛苦。
遗传病的预防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避免近亲结婚、避免吸烟等环境因素,以及先进行适当的健康检查,如果发现有基因异常,则要采取对应的遗传学咨询和处理措施。
遗传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基因检测和细胞治疗等方法进行,如基因修复、基因替换、基因转移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能提供了一种希望,使人类能够更好的应对遗传病的问题。
染色体异常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染色体异常是指在生命的发育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或数量发生异常,从而导致一系列与染色体相关的疾病。
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自动体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任何对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微小改变都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通常来讲,染色体异常可以分为两类: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
数目异常是指染色体数量发生变化,可以分为染色体多余和缺失两种情况。
染色体多余通常会导致染色体疾病,如唐氏综合症,而染色体缺失则可能造成先天畸形和智力障碍等。
结构异常是指染色体上某个区域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如染色体倒位、易位、缺失和重复,这些异常可能会造成基因失活、激活、变异和重排等后果。
现代医学技术已经可以准确地检测染色体异常,比如不孕症和儿童智力低下等生殖和遗传类疾病就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
不孕症是指不良的生育健康状况,常见的原因是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问题。
对于染色体问题导致的不孕症,常常表现为精子数量减少或出生缺陷,此时可以通过人工受孕等技术来临床治疗。
而智力低下则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例如唐氏综合症就是由染色体21三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例子。
唐氏综合症患者因为21号染色体出现异常,造成神经管发育和智力障碍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接受长期的医疗管理。
此外,染色体异常还会导致其他智力障碍,如10号染色体Ⅲ臂倒位患者之间因失活的基因而导致智商低下。
此外,染色体异常还会引起许多遗传性疾病,如多囊肾病、肾上腺白质萎缩症和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高,症状复杂多样,同时通常与遗传结构有关,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精细的鉴定和管理。
同时,近年来一些致癌因素,如放射线和致癌化学物质等也与染色体结构改变有关。
总之,染色体异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一般会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如智力低下、不孕症和遗传性疾病等。
目前,卫生机构为了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提高对染色体异常的监测水平,全面提高对染色体异常的治疗技术和医学管理水平。
医学遗传学中的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分析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的学科,而医学遗传学则更注重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染色体异常等问题,为医学诊断、预防、治疗疾病提供有力依据。
其中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分析成为医学遗传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染色体异常分析染色体异常,是指染色体变异发生后所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形状或结构上的改变,常有染色体缺失、染色体重复、染色体易位、染色体畸变等表现。
通过分析染色体异常,可以确定遗传病变异的机制。
其中以下三种染色体异常较为常见:1、染色体数目异常。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的体细胞核内有46条染色体(包括44条自体体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
若因染色体分离不平衡等原因,导致染色体数目增多或减少,就称为染色体数目异常。
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有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帕塔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等,这些疾病的产生和染色体分离不平衡有所关联。
2、染色体结构异常。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指染色体的某些区域发生了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结构上的变异。
染色体结构异常常见于家族性遗传病,如克拉宾综合症、唐式综合征等。
3、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在长度和形状上的不正常变化,如某一特定断点上的断裂、变形等。
染色体畸变也是导致一部分遗传病变的原因之一,如微小删除综合征、第二型自体隐性多囊等。
二、基因突变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了拼写错误导致遗传物质某处发生了单个核苷酸(即DNA基因词汇中最小的单位)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对基因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类遗传病的发病。
基因突变是遗传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新生儿遗传病中的苯丙酮尿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多囊肾等都属于基因突变导致的。
因此,对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有助于确定疾病的遗传方式并提供精准的治疗手段。
在疾病基因研究中,现已知的基因有两种突变类型,分别是点突变和结构变异。
点突变即单核苷酸变异,可以分为错义、无义、等位基因、剪切位点等类型。
染色体异常在人类大多数细胞核中都有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呈现46条杆状结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大多数基因均位于染色体的DNA之中.诊断制备染色体并进行分析相对较简单,细胞通常采用循环血中的淋巴细胞,胎儿采用羊膜液中的羊膜细胞或胎盘绒毛膜细胞.细胞经过培养,再用植物凝集素(PHA)刺激细胞分化.当每个染色体都复制成两个染色体单体时,随后加入秋水仙素,在分裂中期阻止细胞有丝分裂.位于载玻片上的细胞随后被染色,在显微镜下拍照.或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大小,剪下照片上的染色体,按序分类排贴在纸上,进行核型分析.染色体显带通常通过G(吉姆萨)或Q(荧光)染色技术进行,增加其他染色方法可提高细胞遗传学诊断的准确性.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用DNA探针(含有荧光标记)来定位染色体上特定基因和DNA序列,荧光素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可用于鉴别基因结构和寻找染色体缺失,重排及复制.染色体核型命名如下:正常男性为46,XY,正常女性为46,XX.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由于有一条额外的21号染色体(21三体),核型命名为男性47,XY,21+;女性命名为47,XX,21+.染色体易位也可导致21三体综合征,典型的14/21平衡易位携带者母亲写为45,XX,t(14q;21q).易位染色体分别来自14q和21q(在该染色体上,q为长臂),短臂(p)已丢失.短臂缺失的5号染色体(又称为5p缺失综合征),女性的核型为46,XX,5p-.染色体的每个臂被分成1~4个主要区,依染色体长度而定.每条条带无论染色阳性或阴性,都有一个序号.序号随距离着丝点的距离增加而增加.如,1q23指1号染色体(1),长臂(q),第二区(2)位于该区的第三条带(3)(图261-9).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三体,部分染色体三体(由于部分长臂或短臂的易位),以及不同染色体的缺失可形成许多临床综合征.这里仅介绍临床较常见的几种类型.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21三体综合征常导致儿童智能落后,特征性面容,小头畸形和矮小身材等很多其他典型的特征.本病在活产儿中发病率约为1/800,但在不同年龄的孕母中发病率有显著变异:孕母小于20岁,发病率为1/2000;孕母年龄大于40岁,发病率上升为1/40左右(表247-1).约20%的21三体综合征婴儿为大于35岁的母亲所生.21三体综合征可因核型21三体型,易位型和嵌合体型所引起.21三体型约95%的病例有一条完整的额外染色体,其中95%额外染色体来自母亲.易位型一些21三体综合征表现为46条染色体,但实际有47条染色体的遗传物质,额外的21号染色体被易位或附着于另一条染色体上.t (14;21)为最常见的易位类型,其中多余的21号染色体附着于14号染色体上.约半数病例的父母为正常核型,表明患儿有一个新生的易位.在另外半数病例中,双亲中的一方(几乎总是母亲)尽管表现型正常,有46条染色体,但其中一条为t(14;21).理论上,一个携带者母亲生产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机率为1:3,但由于未知的因素,其实际风险率较低(约1:10);若父亲是携带者,实际生产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率为1:20.t(21;22)为第二种最常见的易位,母亲携带者生产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机率为1:10,父亲为携带者的发病风险率更低.在极少数病例中,双亲均为t(21;22)携带者,100%的存活后代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嵌合体当两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存在于同一个体时称为嵌合体.21三体综合征嵌合体推测是在胚胎期染色体未分离所致.大多数病例有两种细胞株,一株为正常染色体,一株有47条染色体.在不同个体之间,或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每种细胞株的相对比例都可不同.患者智力情况与三体细胞在脑中所占的比例有关.少数嵌合型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具有正常的智力,临床几乎无症状.在21三体综合征中,嵌合型的发病率尚不明确,如果父母生殖细胞有21三体嵌合型,生产第二个患儿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症状和体征新生儿期较安静,少哭闹,肌肉张力低下,颈部皮肤通常增厚,超声波检查可诊为颈部水肿.体格和智能发育落后,平均智商(IQ)约为50.特殊体征有小头畸形,头枕部扁平和矮小身材.眼外眦部上斜,内眦赘皮,鼻梁低平,舌大,常伸出口外,耳小而圆,手短宽,常有单一掌屈褶线(猿褶),手指短,第五指弯曲,常只有二段指骨.脚第一趾与第二趾之间常有宽沟,手及足均有特征性皮纹表现.在21三体综合征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40%,常累及室间隔或形成房室间异常通道.另外,患者几乎所有的先天性异常发病率均上升,特别是十二指肠闭锁.许多患者可出现甲状腺疾病,如不进行内分泌检查较难发现.患者易发生视听障碍,所以应进行常规筛查.在解剖学上,所有的成年21三体综合征患者脑组织均呈典型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显微镜下表现,多数人伴有相应临床症状,部分成年女性患者有生育能力,她们的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可能性为50%,患病胎儿多数自发流产.男性21三体综合征患者均不能生育.预后由于患者合并心脏疾病和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较高,预期寿命常下降.许多患者可存活到成年,但衰老较快,常在40或50岁左右死亡.18三染色体(Edwards综合征)染色体异常源于额外的18号染色体,引起多种发育异常,其中包括严重的智能落后.18三体综合征在活产儿中的发病率为1/6000.95%的患儿是完全性18三体.95%额外的18号染色体来自母亲.年长孕妇患病风险增大.有报道三位患18三体综合征的孕母,所产的男孩均为患者.新生儿患者明显小于胎龄,并伴有肌张力低下,骨骼肌萎缩和明显的皮下脂肪减少.患儿哭声低弱,对声音反应低下.怀孕史可发现胎动较少,羊水过多,小胎盘.患者面眶发育不良,脸沟短,嘴及下颌小,小头畸形,后枕部突出,耳位低,形状异常,胸骨较短等较为常见.患者握拳姿势特殊,食指位于第三,四指上.第五指远侧褶线缺乏.指尖呈低弓皮纹.指甲低平.脚趾短,常背屈.畸形足和平板足较常见.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及肺,横膈,肾,子宫畸形较常见.疝,游离直肠,隐睾,多余皮纹(特别在颈后区)亦多见.存活超过几个月的患儿很少,能存活至一年的患儿<10%.存活者有显著的智能落后及残疾.13三染色体(Patau综合征)一条额外的13号染色体可导致多发异常,包括严重的智能落后和前脑异常.13三体在活产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10000,约80%病例为完全性13三体.孕母年龄越大,此病的风险率越大.额外的13号染色体常来源于母亲.脑的中线异常较为特征,大体解剖发现前脑无裂畸形(前脑未分成半球或叶);唇裂;腭裂;小眼;虹膜缺损;视网膜发育不良较常见,眶上缘浅;耳形状异常,耳位较低,通常有耳聋.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小于相应胎龄.猿线,多指(趾)畸形较常见,指甲窄,外凸,约80%的病例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血管异常.右位心较常见.其他中线缺陷包括头皮缺如,皮肤窦道.生殖器常有异常,男性可有隐睾和阴囊异常.女性可能有双角子宫.智能发育严重落后.大多数病人(70%)病情严重,多在6个月之前死亡.存活时间大于1年者不到10%.缺失综合征因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的临床综合征.5p-缺失(Cri du chat综合征,猫叫综合征)指5号染色体短臂末端丢失,患者在新生儿期发出高调哀号哭声(特别像猫叫),可持续几个星期,以后逐渐消失.患者常为低出生体重儿,有小头畸形,面圆,眼大,睑线下斜(伴或不伴皮褶).斜视,宽鼻,耳位低,形状异常,常伴有外耳道狭窄.可发生程度不等的并指(趾).常有心脏缺损,肌张力低下.智力和体格发育明显滞后.许多患者可存活到成人时期,但残疾程度严重.4p-缺失(Wolf-Hirschhorn综合征)常导致严重的智能落后.可有宽鼻或钩状鼻,上睑下垂和缺损.腭裂,骨龄发育落后.男性常有尿道下裂和隐睾症.患者在新生儿期死亡率较高.存活者易患感染性疾病和癫痫.少数存活到二十余岁者常有严重的残疾.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指在染色体的特殊部位出现微小缺失和次微小缺失.用荧光探针和其他染色体技术可作出诊断.较常见的疾病列于表261-4.几乎所有的病例均为散发,细胞遗传学常不能显示微小缺损.但是针对特定缺失区DNA探针可证实这些缺失的存在.端粒缺失(缺失发生在染色体的任一端),常发生于一些原因不明的智能落后伴多发畸形病例.性染色体异常人类性别决定由X和Y染色体控制.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有一条X和一条Y染色体.Y染色体在46条染色体中最小,其主要功能与决定男性性别有关.X染色体在染色体中较大,包含几百个基因,许多基因与性别决定无关.Lyon假说(X失活)正常女性在X染色体上有两个基因位点,而男性仅有单一位点,这看起来有一个遗传剂量问题.然而,根据Lyon假说:女性体细胞中两个X染色体之一,在胚胎早期已失活.Barr小体,即女性体细胞核内的性染色质,代表着失活的一个染色体.使X染色体失活的基因已被鉴定(XIST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在失活的染色体上,并非所有基因都失活,但大多数基因都已失活.实际上,不管基因组中有多少条X染色体,除一条外,其余X染色体上基因大部分均失活.X染色体失活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例如,相对于常染色体异常而言,X染色体异常相对来说较为良性.有三条X染色体的女性,其智力和体格通常正常,且有生育能力.相反,所有已知常染色体三体综合征的后果都非常严重.一条X染色体缺少,尽管会引起一种特定的临床综合征(如特纳综合征),但预后相对良性,然而一条常染色体缺乏常是致命的.X连锁隐性异常的无临床症状携带者可以用X染色体失活来解释.肌营养不良或血友病的女性杂合子通常无临床症状,但常有肌无力或出血倾向.Lyon假说提示X失活是随机的,因此,对一个个体而言,50%的母源染色体和50%的父源染色体会发生X失活.但是随机过程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大多数母系X染色体能在女性某一特定组织失活,而父系X染色体在女性另一特定组织失活.如果碰巧,在一个杂合子的特定组织中,几乎所有失活的等位基因都是正常基因,则女性杂合子和男性杂合子患者的表现可相似.特纳综合征(Turner综合征;Bonnevie-Ulrich综合征)两个性染色体中的一个全部或部分丢失所致的性染色体异常,常呈现女性表型.特纳综合征在活产女性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4000.99%的45,X在妊娠早期流产.80%活产新生儿的X单体来自母亲,父系X染色体丢失最常见.女性患者中的染色体异常有不同表现.约50%为45,X核型.许多病人为嵌合型(45,X/46,XX或45,X/47,XXX).表现型可为典型综合征,也可无任何症状与体征.在较少见的情况下,患者可有一条正常X染色体和一条形成环状的染色体.在这种状况下,X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都有部分丢失.有些病人有一条正常的X染色体,另一X染色体为等长臂,这是因为X染色体的短臂丢失,形成两条长臂所致.这些患者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的特征较为明显,说明X 染色体短臂丢失在表型上起了重要作用.婴儿患者可在手,脚背部出现明显的淋巴水肿,颈后部淋巴水肿使皮肤皱褶消失.然而有较多女性症状轻微.典型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特征为:矮小身材,颈蹼,颈后发际低,上睑下垂,胸部二乳头距离宽,多发性色素沉着痣,第四(掌)跖骨短,指端有螺纹状皮纹,指甲发育不良,主动脉缩窄,肘部斜角增加,肾脏异常及血管瘤比较常见.偶尔会有消化道毛细血管扩张,伴肠道出血.智力低下较少见,但一些患者感知能力不足,表现在考试成绩略降,数学方面尤为明显.90%的患者由于性腺发育不全,青春期不能发育,乳房发育不全,无月经初潮,雌激素替代疗法可使青春发育.卵巢被纤维性条索取代,不能产生卵子.约5%~10%的年轻女性有自发性月经来潮.极少数有生育能力.所有性腺发育不全者,都需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和Y染色体特定探针检查,以排除携带Y染色体的嵌合型.这些患者通常为女性表现型,伴程度不等的特纳综合征表现.性腺恶变的风险很高,特别是发生性腺母细胞瘤.所以,当诊断明确时,宜行预防性性腺切除术.X三体综合征(47,XXX)由三条X染色体所致异常,临床为女性表型.正常女性约1/1000为47,XXX,临床体格异常较少见,偶有不育或月经不规则.智力稍降低,平均IQ得分低于90,与其同胞姐妹相比,学习成绩略差.高龄孕妇患此病风险增大.额外的一条X染色体通常来源于母亲.少见的X染色体异常女性核型为48,XXXX或49,XXXXX很少见,但仍能发现.患者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随着X染色体数目增多,患智能落后及先天性异常的风险加大,特别是有三个以上X染色体.在X失活前的胚胎期,这种遗传不平衡可导致发育异常.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47,XXY)染色体异常表现为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表型为男性.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在男性活产儿中发生率为1/800.在60%病例中,额外的X 染色体来源于母亲.患者临床表现身材一般较高,四肢较长,与身体不成比例.常有小而硬的睾丸,约1/3患者会出现乳房肿大.青春发育正常,但面部毛发稀少,有学习困难倾向.许多人语言能力不足,听写及阅读亦有困难.患者临床表现变异很大,许多47,XXY男性外表正常,智力正常,常在不育体检或在正常人群的细胞遗传学调查中被发现.几乎所有47,XXY男性都不能生育.同性恋的发生率无增加.睾丸组织可以为透明的无功能的小管,也可有少量精子产生.尿液的促卵泡刺激素(FSH)排量增多.变异体嵌合体的发生率为15%.患者可有三个,四个甚至五个X染色体,X染色体越多,智能落后和畸形的严重程度也随之增加.47,XYY综合征患者有两个Y染色体和一个X染色体,为男性表型.47,XYY在男性中发病率约为1/1000,患者比正常人高,与其家庭成员相比,其智商降低10~15个百分点.体格发育基本正常,可有微小行为异常,活动过度,注意力缺乏,学习困难等.两性畸形根据染色体和性腺的不同,两性畸形患者的外生殖器有不同表现.(参见第269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病因学和分类在怀孕最初三个月,通过细胞核型引发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外生殖器.上述过程发生异常可导致生殖器两性畸形.分类一般根据性腺组织学而定.女性假两性畸形具有卵巢和正常的女性内生殖器,但外生殖器为两性.核型为46,XX 正常女性.外生殖器两性畸形原因为宫内过量的雄激素作用所致.过量雄激素可能是外源性的,如为预防流产给予母亲注射黄体酮,但更常见的为内源性的雄激素,如6号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类固醇激素产生过程中酶的阻断(参见第9节肾上腺男性化和肾上腺生殖器综合征).男性假两性畸形患者有睾丸组织,核型为46,XY.外生殖器呈两性畸形,但严重程度不等,睾丸女性化综合征(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为完全女性表型.男性假两性畸形病因学复杂,一般说来,雄激素产生不足,雄激素受体功能障碍以及苗勒素的持续存在,可导致男性假两性畸形(表261-5).真两性畸形患者同时具有卵巢及睾丸组织,男女混合性生殖器结构取决于卵巢组织和睾丸组织何者占优势.美国绝大多数真两性畸形核型为46,XX,但临床表现变异很大.在罕见情况下,真两性畸形患者的外生殖器完全呈男性表现.混合性性腺发育不良的病人具有睾丸组织或条索的原始性腺组织,其核型通常是46,XY/46,XO嵌合型,外生殖器畸形.成人患者身材矮小.当双侧性腺都呈条索状时,临床称为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患者呈女性表型.诊断对性别模糊的病人,女性表型触摸到性腺,男性表型未触及到性腺,应考虑为两性畸形.有较轻程度尿道下裂的男性,如双侧睾丸已下降,可排除本病.新生儿患者的性别评估非常紧急,这不仅因为社会压力需确定性别,而且在治疗前需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失盐型鉴别.应立即取血进行核型分析,同时进行盆腔超声影像学检查,生殖器造影.若由于无可触及的性腺和存在苗勒管而怀疑肾上腺性腺男性化,应严密监测电解质以防低钠血症,测定血清17-羟孕酮浓度以确定有无酶阻断.对不能确定的两性畸形病例,有必要进行腹腔镜检查或外科手术探查,并进行性腺组织活检来明确诊断.如有条件,性别应在生后几天内就明确下来.治疗首先要确定患儿的性别.一般说来,女性假两性畸形应确定为女性,男性假两性畸形应据其外生殖器发育状况和激素活动水平而定.真性两性畸形也应根据外生殖器发育情况决定性别.若该患儿有一个正常下降的睾丸,能在青春期提供性激素,可确定为男性.男性假两性畸形,如是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必须定为女性.对有些病例,可注射两个疗程的睾丸酮(25mg肌内注射),帮助确定生殖器对雄激素的反应能力,这对确定男性性别非常重要.对混合性腺发育不良的患者最好确定为女性,不仅因为他们身材矮小,而且其性腺易发生恶变(性腺母细胞瘤).通常推荐早期进行外生殖器重建和性腺切除.单纯性腺发育不良呈女性表型病人,应视为女性.生殖器重建的选择时间根据病因而有所不同.患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伴男性化的女性患者,经过类固醇激素治疗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切除肥大的阴蒂,以便家属接受她们为女性.阴道重建最好延迟到青春期,因早期手术阴道狭窄的发生率高.男性尿道下裂的纠正手术最好在1~2岁时实施.。
为什么染色体会异常染色体异常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这种异常不仅令人担忧,而且可能对个体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为什么染色体会出现异常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通常与遗传相关。
人类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通常为46条,其中包括两对性染色体和22对常染色体。
在染色体异常中,最常见的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即染色体缺失或多余。
这往往是由于父母染色体在配子过程中发生错误所致。
1.1 非整倍体异常非整倍体异常是指染色体数目不是46的情况。
常见的非整倍体异常有唐氏综合征、爱德华综合征和普雷德拉综合征等。
这些异常主要是由于配子过程中染色体无法正常分离而导致。
1.2 染色体结构异常除染色体数目异常外,染色体结构异常也是染色体异常的一种形式。
这种异常表现为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发生了缺失、倒位、重复或缺失等变异。
这可能由于环境因素、辐射暴露或者遗传突变等引起。
二、环境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被认为是导致染色体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
2.1 暴露于有害物质人们暴露在某些有害物质中,如染料、化学物质、放射线等,这些物质可能导致染色体DNA发生损伤或突变,从而引发染色体异常。
特别是在怀孕早期,胎儿染色体对环境的敏感性更高,暴露于有害物质可能会对胚胎发育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2.2 生活习惯和饮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也可能对染色体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长期酗酒、吸烟、暴露于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或者摄入营养不均衡的食物,都可能增加染色体异常的风险。
三、年龄因素染色体异常的发生与年龄也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包括DNA修复能力的减弱。
此外,女性卵子的形成在胚胎发育初期就已经完成,而男性的精子则每天不断生成。
因此,女性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异常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辐射暴露长期暴露在高剂量辐射下也是染色体异常发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接受放射治疗的癌症患者,射线工作者等,都可能面临较高的辐射风险。
正常人染色体会异常吗人类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分为23对。
有些人偶尔会听到某些疾病是由于染色体不正常所致,比如唐氏综合症。
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是否会染色体异常呢?其实,人的染色体异常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根据统计数据,在正常人群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的比例约为5‰-10‰。
也就是说,每1000-2000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染色体异常。
那么,人类染色体异常的来源是哪里呢?首先,是自然发生的遗传变异。
比如,个体自己的发育过程中发生的某些突变;或者是两个健康人交配后,由于一个父母染色体异常导致后代出现染色体变异。
其次,是环境因素造成的染色体变异。
环境污染、辐射、化学物质,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都可能引起DNA的破坏,进而影响到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
最后,染色体异常有时也可能是遗传倾向。
有的人在染色体上可能有某些基因突变,这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他们自己或他们的孩子发生染色体异常。
对于大多数染色体异常,对个体的影响可能比较小,并不会导致明显的健康问题。
但是对于某些染色体异常,比如引起唐氏综合症、爱德华综合症、智力不全等疾病的三倍体,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画面上的三降模型,其实就是三倍体胎儿的表现。
虽然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染色体异常而发生重大疾病,但是个体染色体异常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因为即使是无症状的染色体异常,也可能会对个体的繁殖能力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后代的染色体健康。
总之,正常人的染色体异常是很常见的。
而对于个体而言,染色体异常可能会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对于人口和社会而言,不注意染色体异常的治疗和预防,也可能会导致人类染色体库的不断累加。
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重要问题。
染色体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染色体异常是指在人类体细胞核中染色体数量、结构或者某些基因的异常。
这种异常在人的健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些染色体异常可以引起某些遗传疾病,而且许多癌症的发生也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
由于技术的不断提升,现在的染色体异常诊断和治疗已经相对完善。
在本文中,我们将会着重讨论染色体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染色体异常的诊断1. 组织培养法这是最常用的染色体异常诊断方法之一。
将从患者体内提取的细胞化培养,产生大量的细胞,并累积到足够数量后取出处理,然后分别使用染色体增强或化学等处理方法,用高倍显微镜检测染色体的数量、结构以及是否存在某些异常。
这种方法适用于细胞核较大或较重的部位,如血液、胎盘组织等。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利用生物学的分子遗传学方法来检测人类细胞染色体的协同杂交技术,是通过使用荧光标记分子依据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包括更多识别序列来进行DNA片段的侦察,进而检测某些基因、某些区域是否存在。
FISH 方法自从广泛接受后,已成为各种染色体异常的检测方法的主要选择。
3. DNA 探针杂交技术DNA 探针杂交技术是一项通过选择目标基因进行制备,然后使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核酸探针侦测特定的基因或基因片段的分子技术。
二、染色体异常的治疗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某些具有危险的染色体异常进行干涉,并且许多干涉方法基于亚细胞水平的染色体或基因特异性操作技术的发展。
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目前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疗法的治疗方法。
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异常基因进行修复或替换,最终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已经获得许多案例,如在血液学治疗中,已经成功地采用了启动子、抑制剂等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项技术被认为是未来治疗某些染色体异常的重要方向。
2. 干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大量用于治疗染色体异常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治疗一些血液病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移植正常的干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肿瘤的染色体异常很久以前已注意到,几乎所有肿瘤细胞都有染色体异常,且被认为是癌细胞的特征。
自1960年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发现了Ph染色体后,对肿瘤染色体异常的研究已发展为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即肿瘤细胞遗传学。
它的任务是阐明染色体畸变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同时把获得的知识用于临床,如通过染色体检查来协助肿瘤的诊断、鉴别、预后和指导治疗。
一个肿瘤的瘤细胞染色体常有许多共同的异常,这可以用它们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突变细胞,即肿瘤发生单克隆学说来解释。
但是癌细胞群体又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处于不变异之中,因此这些细胞的核型常常不完全相同,而且在同一肿瘤的发展过程中,核型也可以不演变。
一些染色体畸变致死性的,而另一些畸变却能使细胞获得生长优势,因之肿瘤细胞群体经常处于选择和演变之中。
肿瘤细胞群通过淘汰和生长优势,逐渐形成占主导地位的细胞群体,即干系(stem line)。
干系的染色体数称为众数(modal number)。
干系以外有时还有非主导细胞系,称为旁系(side line)。
然而由于条件改变,旁系可以发展为干系。
有的肿瘤没有明显的干系,有的则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干系。
1.肿瘤的染色体数目异常正常人体细胞为二倍体细胞,肿瘤细胞多数为非整倍体。
非整倍体有两种情况:①染色体虽然不是46但在46上下,比46多的称超二倍体(hyperdiploid),比46少的称亚二倍体(hypodiploid)。
瘤细胞染色体的增多或减少并不是随机的。
例如许多肿瘤比较常见到的是8、9、12和21号染色体的增多或7、22、Y 染色体的减少。
②染色体数成倍地增加(3倍、4倍)称为高异倍性,但通常不是完整的倍数,故称为高异倍性(hyperaneuploid)(图9-5)。
许多实体肿瘤染色体数或者在二倍体数上下,或在3-4倍数之间,而癌性胸腹水的染色体数变化更大。
肿瘤染色体异常的另一个特点是,即使在一个肿瘤中,各瘤细胞的染色体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较大,但大多数肿瘤都可以见到1、2个干系,干系细胞的百分比并不固定。
图9-5 一个癌细胞的染色体共104条,包括许多异常的染色体2.肿瘤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在56种人数肿瘤中发现3152种染色体结构异常,包括易位、缺失、重复、环状染色体和双着丝粒染色体等。
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又称为标记染色体(marker chromosome)。
标记染色体分为2种:一种是非特异性的,它只见于少数肿瘤细胞,对整个肿瘤来说不具有代表性;另一种是特异性的,它经常出现在某一类肿瘤,对该肿瘤具有代表性。
特异标记染色体的存在支持肿瘤起源于一个突变细胞的设想,现将最重要的特异标记染色体介绍如下:(1)Ph染色体(费城1号染色体):Nowell及Hungerford于1960年发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血中有一个小于G组的染色体,由于首先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发现,故命名为Ph染色体。
最初认为是22号染色体的长臂缺失所致,后经显带证明是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易位的结果。
易位使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break point cluster region)基因重新组合成融合基因。
后者具有增高了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这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原因。
Ph的重要临床意义在于:大约95%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例都是Ph阳性,因此它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也可以用以区别临床上相似,但Ph为阴性的其它血液病(如骨髓纤维化等)。
有时Ph先于临床症状出现,故又可用于早期诊断。
此外,已知Ph阴性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对治疗反应差,预后不佳。
(2)14q+染色体:在90%的Burkitt淋巴瘤(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病例中可以见到一个长臂增长的14号染色体(14q+)。
这是一条8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一段(8q24)易位到了14号长臂末端(14q32),形成了8q-和14q+两个异常染色体(图9-7)。
图9-6 Ph染色体示 9;22易位(9q34;22q11);→fi 22q-;▲示9+(晏炬提供)图9-7 Burkitt淋巴瘤的14g+染色体8q24;14q32易位除了上述两个高度特异性标记染色体外,其它尚有:脑膜瘤时的22号染色体长臂缺失(22q-)或整个22丢失(-22);少数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13q-等(表9-1)。
另有一些标记染色体和染色体结构异常不是某一肿瘤所特有,例如巨大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巨大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双微体、染色体粉碎等。
表9-1一些肿瘤常见的染色体异常3.脆性部位在人类染色体上还有一些易发生断裂的部位,称为可遗传的脆性部位(fragile sites)。
其中一些与瘤细胞染色体异常的断裂点一致或相邻,另一些与已知癌基因的部位一致或相邻,它们与肿瘤的关系尚待阐明。
尽管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染色体异常在肿瘤发生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但只是在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发现后,其作用机制才逐渐明确。
一、肿瘤的家族聚集现象1.癌家族癌家族(cancerfamily)是指一个家系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约20%),发病年龄较早,通常按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以及某些肿瘤(如腺癌)发病率很高等。
Lynch将上述特点归纳为“癌家族综合征”。
曾经报告过一个癌家族(G家族,图9-1),经地70多年(1895年开始)间的五次调查,有些支系已传至第七代,在842名后裔中共发现95名癌患者,其中患结肠腺癌(48人)和子宫内膜腺癌(18人)者占多数。
这95人中有13人肿瘤为多发性,19人癌发生于40岁之前;95名患者中72人有双亲之一患癌,男性与女性各47和48人,接近1:1,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图9-1 癌家族G部分系谱图2.家族性癌家族性癌(familialcarcinoma)是指一个家族内多个成员患同一类型的肿瘤,例如,12%-25%的结肠癌患者有肠癌家族史。
许多常见肿瘤(如乳腺癌、肠癌、胃癌等)通常是散发的,但一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
此外,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通常高于一般人群3-4倍。
这类癌的遗传方式虽然还不很清楚,但表明一些肿瘤家族聚集现象,或家族成员对这些肿瘤的易感性增高。
再者,在对77对患白血病的双生子调查中发现,同卵双生者发病一致率非常高;在另一调查中,20对同卵双生子均患同一部位的同样肿瘤。
这些都说明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
二、肿瘤发病率的种族差异某些肿瘤的发病率在不同种族中有显着差异。
如在新加破的中国人、马来人和印度人鼻咽癌发病率的比例为13.3:3:0.4.移居到美国的华人鼻咽癌的发病率也比美国白人高34倍。
其它一些肿瘤类似情况。
如黑人很少患Ewing骨瘤、睾丸癌、皮肤癌;日本妇女患乳腺癌比白人少,但松果体瘤却比其它民族多10余倍。
种族差异主要是遗传差异,这也证明肿瘤发病中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三、遗传性肿瘤一些肿瘤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亦即由单个基因的异常决定的。
它们通常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并有不同程度的恶变倾向,故也称为遗传性癌前改变。
现举例如下。
1.家族性结肠息肉家族性结肠息肉(familialpolyposis coli,FPC)又称为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0。
表现为青少年时结肠和直肠已有多发性息肉,其中一些早晚将恶变。
90%未经治疗的患者将死于结肠癌。
FPC的基因现定位于5q21.2.Ⅰ型神经纤维瘤Ⅰ型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NF1)患者沿躯干的外周神经有多发的神经纤维瘤,皮肤上则可见多个浅棕色的“牛奶咖啡斑”,腋窝有广泛的雀斑,在少数患者肿瘤还有恶变倾向。
现知与NF1发生密切有关的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称为NF1基因,它定位于17q11.2,并已分离克隆。
此外,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cell nevus syndrome)、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等属于遗传性肿瘤。
还有一些肿瘤既有遗传的,也有散发的。
前者临床上按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属遗传型,常为双侧性或多发性,发病早于散发型病例。
这些肿瘤大多来源于神经或胚胎组织,虽然比较罕见,但在肿瘤病因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故择要介绍如下。
1.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为眼球视网膜的恶性肿瘤,多见于幼儿,大部分患者(70%)2岁前就诊,发病率为1:15000-28000。
肿瘤的恶性程度很高,可随血循环转移,也能直接侵入颅内(图9-2)。
视网膜母细胞瘤可分为遗传型和散发型。
大约40%的病例属遗传型,即由于父母患病或携带有突变基因,或父母的生殖细胞发生突变,在患儿出生时全身细胞已有一次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1)的突变。
另约60%则是患者本人Rb1基因两次体细胞突变的结果,属非遗传型。
遗传型患者常为双侧或多发肿瘤,平均发病年龄也较散发型者为早(15个月:30个月)。
双侧性患者中还有少数患者可见一条13号染色体异常,主要是其长臂1区4带的缺失。
13号长臂的这一区带正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所在之处。
图9-2 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右眼已萎缩2.神经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也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恶性胚胎瘤,起源于神经嵴,活婴中的发病率为1:10000。
神经母细胞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肿瘤。
有的神经母细胞瘤还合并有来源于神经嵴的其他肿瘤,如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节神经瘤、嗜铬细胞瘤等。
3.Wilms瘤Wilms瘤即肾母细胞瘤(nephr oblastoma),是一种婴幼儿肾的恶性胚胎性肿瘤,约占全部肾肿瘤6%,活婴中的发病率约为1:10000,3/4的肿瘤均在4岁以前发病。
也可分为遗传型(38%)和非遗传型(62%),前者双侧性肿瘤较多,发病年龄较早,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患者可伴有无虹膜症、半侧肥大、假两性畸形以及智力低下等。
一些易患Wilms瘤的无虹膜症患者有11号染色体短臂1区(11p13)缺失,而在Wilms 瘤细胞中也曾发现11p13的缺失。
现在认为11p13和11p15上有2个与肿瘤有关的基因,它们的异常都可能与Wilms瘤的发生有关。
五、肿瘤的遗传易感性以上列举的许多事实都说明肿瘤发病中遗传因素的存在,因此肿瘤可以认为是基因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其中一些遗传性肿瘤按照经典的孟德尔方式传递,但在更多情况下遗传的只是肿瘤的易感性,即易感基因,在个体易感染状态下如再发生体细胞突变,突变细胞就容易转化为肿瘤细胞。
个体的肿瘤遗传易感性是由特定的基因-染色体组合决定的。
虽然对这些“易感基因(predisposing genes)”及其如何发挥作用了解得还不很清楚,但有一些事例表明它们可能通过生化的、免疫的和细胞分裂的机制促进肿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