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油微生物降粘机理及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41.53 KB
- 文档页数:2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
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365-1367)【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作者单位】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北京 10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
由于稀油消耗量的逐渐增加,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1]。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是当各国的极大关注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稠油分布广泛,其中超稠油,重油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新疆、辽河等油田,现在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开采储量大、埋藏浅、粘度相对较低的油田[2]。
稠油降粘方法及应用情况研究矿场常用的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加热降粘技术、掺稀降粘技术、乳化降粘技术、油溶性降粘剂。
文章概述了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工艺技术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对稠油降粘技术有了一个准确的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指出了今后降粘技术研究方向。
标签:稠油;降粘技术;原理;复合降粘1掺稀油降粘1.1降粘原理一般当稠油和稀油的粘度指数接近时,掺稀油降粘的实测值与计算值接近。
我国辽河高升油田的稠油中,掺入1P3的稀油量,50e时粘度由2~4Pa#s降为150~200mPa#s。
1.2降粘规律(1)轻油掺入稠油后可起到降凝降粘作用,但对于含蜡量和凝固点较低而胶质、沥青质含量较高的高粘原油,其降凝降粘作用较差。
(2)所掺轻油的相对密度和粘度越小,降凝降粘效果也越好;掺入量越大,降凝、降粘作用也越显著。
(3)一般来说,稠油与轻油的混合温度越低,降粘效果越好。
混合温度应高于混合油的凝固点3~5e,等于或低于混合油凝固点时,降粘效果反而变差。
(4)在低温下掺入轻油后可改变稠油流型,使其从屈服假塑性体或假塑性体转变为牛顿流体。
1.3 优缺点轻质稀原油不仅有好的降粘效果,且能增加产油量,并对低产、间隙油井输送更有利。
在油井含水升高后,总液量增加,掺输管可改作出油管,能适应油田的变化。
因此,在有稀油源的油田,轻油稀释降粘,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适应性。
采用此种方法大规模地开采稠油时,选用的稀释剂必然是稀原油,因为稀原油来源广泛,可提供的数量大,因此也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稀原油掺入前,必须经过脱水处理,而掺入后,又变成混合含水油,需再次脱水,这就增加了能源消耗;其次,稀原油作为稀释剂掺入稠油后,降低了稀油的物性。
稠油与稀油混合共管外输时,增加了输量,并对炼油厂工艺流程及技术设施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鉴于稠油与稀油在价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采用掺稀油降粘存在经济方面的损失。
2稠油原油的化学降粘技术的应用2.1稠油原油开发的应用虽然我国稠油的储量丰富,但是由于大多数的油藏区块分散,含油面积不大,导致造成了我国的稠油开采困难,或者通过电热或蒸汽吞吐等经济方法进行开采所得到的效果低下,为了在稠油原油开发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通常采用化学降粘方式开采或者辅助开采,我国的稠油化学降粘技术主要应用在油层解堵、井筒降粘、蒸汽吞吐以及输油管的降粘等几个方面中,在稠油的开采中应用最多,通过化学降粘技术降低稠油粘度,不仅促进稠油的开发,更是提高了原油的产量以及降低原油的运输成本,还减少稠油中氮、硫等物质产生,大大降低了稠油开采成本。
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作者:赵文学韩克江曾鹤施岩来源:《当代化工》2015年第06期摘要: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
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降粘;机理;应用前景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5)06-1365-03Mechanism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ZHAO Wen-xue1, HAN Ke-jiang1, ZENG He2, SHI Yan2( 1. China Huanqiu Engineering Company, Beijing 100012, China; 2. 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Liaoning Fushun113001, China)Abstract: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were reviewed as well as their mechanism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he current common heavy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methods include heating method, mixing light oil method, mixing surfactant method, microbial method and so on. And above sever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and their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future was analyzed.Key words: Viscosity; Mechanism; Application prospect稠油是指含有高胶质沥青质,高蜡,高硫等高粘度的原油。
微生物对稠油降解、降粘作用研究进展作者:张晓博洪帅姜晗等来源:《当代化工》2016年第03期摘要:稠油因其有高粘、流动性差、不宜开采的特点成为石油开采运输的研究重点;微生物降解稠油技术因高效、不污染油品,近几年来研究进展较大。
目前,解烃菌的菌种数量虽然众多,但是这些菌种对地层、油藏的伍配性太强,只适应特定的油品;降解胶质、沥青质方面微生物存在着一定难度,这类菌种较少而且作用周期较长。
论述了影响稠油流动性的因素、近几年来微生物降解稠油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日后的微生物降解稠油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解烃菌;稠油降解;稠油降粘;胶质;蜡中图分类号:TE 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16)03-0617-05Abstract: Heavy oil becomes a research focus of the oil transportation because of its high viscosity and poor liquidity. In recent years, considerable resear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heavy oil bio-degradation technology with many advantages. There are so many species of 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however, these species are just adapted to the special stratum, reservoir and oil.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e degradation of asphaltene and colloid, this kind of bacteria is less, and needs long effect period. In this pape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liquidity of heavy oil were discussed as well as research progress of recent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heavy oil; research direction of bio-degradation of heavy oil in the future was prospected.Key words: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Heavy oil degradation; Viscosity reduction;Colloid; Asphaltene; Wax;我国有16×104 t的稠油资源[1],东北与华北地区稠油储量占较大比重[2]。
稠油井下改质降粘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本论文从一般的降粘方法的简单介绍出发,系统阐述了加热降粘技术存在的问题。
接着研究了解决的方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稠油井,改质降粘技术,研究一、前言随着当今社会的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中对稠油井的开发要求也日益渐高。
因此,积极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不断完善降粘技术就成为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问题。
二、一般的降粘方法的简单介绍1、化学降粘降粘原理化学降粘是向原油中加入某种药剂通过药剂的作用达到降低原油粘度的方法。
目前对于任何原油,不管什么条件都能降粘的化学药剂尚末发现,只能对不同的原油物性和不同的油井生产情况,采取相应的降粘措施。
(一)、降粘原理蜡晶改进剂(降凝剂)降凝降粘对于石蜡基原油,由于原油中蜡含量高,引起原油凝固点高,此类原油在其凝固点以上温度时原油粘度并不大,而且对温度不敏感,但当温度降到原油凝固点以下时,粘度急骤上升,所以如能将原油凝固点降低,就能大幅度降低粘度。
(二)、重点介绍蜡晶改进剂作用机理蜡晶改进剂是一种分子结构中具有和原油中蜡分子结构相同或相近的正构烷烃,并带有极性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
它的作用是在熔点温度下分子排列发生变化,对石蜡结晶产生特殊改进作用,即在成核和蜡晶生长过程中阻止蜡晶的生长,或在生长中的蜡晶边侧结合上一个蜡晶改进剂。
其作用机理的解释可归纳为三点。
(1)、分散作用蜡晶改进剂在原油析蜡点温度以上析出,起晶核作用,成为蜡分子吸附生长的中心,使原油中生成的小颗粒蜡增多。
(2)、共晶作用蜡晶改进剂在原油析蜡点温度时析出,与蜡共晶,破坏石蜡结晶的方向性,生成分枝的“过滤残晶形态”。
(3)、吸附作用蜡晶改进剂在略低于析蜡温度以下析出,被吸附在蜡晶上改变蜡结晶的方向性,降低晶体间的粘附作用。
由于石蜡结晶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原油中的蜡和加入的结晶改进剂又是不同分子结构和大小的混合物,所以蜡晶改进剂的作用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作用机理不同,蜡晶上存在的蜡晶改进剂分子位置不同,结晶形态也不同,原油的倾点,屈服值和表观粘度也不同,试验证明,蜡晶改进剂作为晶核或与蜡共晶时原油流动性好,而起吸附作用时流动性差。
稠油降粘技术研发及应用稠油是指粘度较高的原油,在开采和输送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降粘的需求。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对于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延长井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主要方法及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背景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石油资源逐渐减少,油田产量的稳定提高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
然而,稠油的开采和输送过程面临着粘度高、流动性差等问题,降低了开采效率和输送能力,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此,稠油降粘技术的研发成为了当前石油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稠油降粘技术主要方法稠油降粘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三种方法。
物理方法是通过机械能、超声波等手段对稠油进行物理作用,改变其粘度。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剪切、振荡、高压处理等。
剪切是通过搅拌、搅拌、搅拌等手段将稠油进行物理剪切,使其粘度降低。
振荡是通过振动装置对稠油进行振动,改变其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高压处理是通过对稠油施加高压力,增加其流动性。
化学方法是通过添加特定的化学物质,改变稠油分子结构,降低粘度。
常用的化学方法包括添加表面活性剂、添加溶剂、添加改性剂等。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可以改善稠油和水的亲和性,使其形成胶状液体,降低粘度。
溶剂的添加可以改变稠油的分子结构,使其变得更加流动。
改性剂的添加可以通过改变稠油分子链的结构和长度,降低粘度。
热力学方法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处理,改变其粘度。
热力学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处理和高温处理两种。
低温处理是通过将稠油降至低温,使其粘度降低。
高温处理是通过对稠油进行加热,使其分子运动加快,粘度降低。
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稠油降粘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油田开采和输油管道输送方面。
在油田开采方面,稠油降粘技术可以提高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降低原油粘度后,可以提高油井的产量,延长油井寿命。
此外,稠油降粘技术还可以解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沉积、堵塞等问题,保证油井的正常生产。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国内稠油资源丰富,先后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重质油田,全国已探明控制储量约16×108t[1]。
随着常规油可开采储量的减少,国内能源供应日趋紧张,有效、经济地开采稠油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由于稠油高粘度和高凝固点,流动性差,不易开采。
降粘、改善其流动性是稠油开采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稠油开采过程中采用的降粘方法主要有:物理降粘(加热降粘法、掺稀降粘法)、化学降粘法(加碱降粘、降凝剂降粘、表面活性剂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改质降粘法、微生物降粘法。
关键词:稠油开采;降粘技术;技术进展1导言我国的稠油资源丰富,但由于粘度高,流动性差,增加了稠油开采和集输的困难,为了改善稠油的开采和集输,必须研究稠油的性质和稠油的降粘工艺技术。
稠油之所以稠,主要是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胶质、沥青质含量越高,油的粘度也就越高,即油越稠。
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并不是单一物质,它们是结构复杂的非烃化合物的混合物,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低,溶于油,而沥青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是胶质的进一步缩合物,不溶于油,分子中稠环部分成片状。
2 稠油的性质特点稠油是指在油层温度下粘度大于100mPa.s的脱气原油,但通常都在1Pa.s以上。
相较于普通轻质原油,稠油有其自身特性:粘度高、密度大(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在50℃时,平均粘度为452029mPa.s);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粘度会对温度变化较敏感;O、S、N等杂原子以及Fe、Ni、V等金属元素含量较高,蜡含量低。
但我国部分油田如大庆、华北、中原等,其稠油蜡含量较高,大于10%。
3 稠油开采中降粘技术3.1加热降粘技术稠油热力降粘开采是应用了稠油对温度高敏感性,即稠油温度越高粘度越小,即应用工艺手段使稠油油层温度提高,胶质分子间、沥青质分散相间和胶质分子与沥青质分散相间通过氢键和分子纠缠而产生结构的作用力减弱,稠油中的结构被破坏,使粘度明显降低,提高油层流动性来开采稠油,在一定温度的范围内,温度升高稠油粘度将明显下降,即温度每升高10℃,稠油的粘度约下降一半;当结构完全被破坏时,稠油粘度就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得很小,即超过一定温度范围,温度继续升高,稠油的粘度降低很小。
降低原油粘度的研究进展原油粘度降低是石油工业中的重要课题,可以提高原油的流动性,降低输送和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油田开发的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不断有研究和技术创新涌现,本文将介绍一些降低原油粘度的研究进展。
一、物理方法物理方法降低原油粘度的研究主要包括加热、稀释和机械剪切等方法。
加热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提高原油的温度,降低其黏性。
稀释是将外部溶剂加入原油中,改变其组成和性质,从而降低粘度。
机械剪切则是通过高速切割、剪切等方式,降低原油分子间的吸附力和相互作用力,从而降低粘度。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但对需加热或添加溶剂的条件较为苛刻,且成本较高。
二、化学方法化学方法降低原油粘度的研究主要涉及添加剂、催化剂等。
添加剂是一种将化学剂添加到原油中,与其分子发生反应,从而改变其分子结构和粘度的方法。
例如,使用聚合物添加剂可以在原油分子之间形成纤维状聚合物网络,降低粘度。
催化剂则是通过催化剂的存在,加速原油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从而降低粘度。
这些方法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且对原油的溶解度和可加工性影响较小。
三、生物方法近年来,生物方法降低原油粘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原油中的一些组分,从而改变原油的物化性质,降低粘度。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通过调控微生物代谢,生物产物的添加可以改善原油流动性。
生物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但还存在一些挑战,如需要筛选合适的微生物菌株和培养条件。
四、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也可以应用于降低原油粘度。
例如,纳米球在原油中的添加可以改变原油的物理性质,降低粘度。
此外,纳米颗粒也可以作为催化剂的载体,通过调控和提高催化活性,达到降低粘度的目的。
纳米技术具有高效、可控性强等特点,但目前仍面临着纳米颗粒的合成、稳定性和环境安全性等挑战。
总的来说,降低原油粘度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和纳米技术等多个领域。
其中,化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备较好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但仍需进一步优化降低原油粘度的效果和控制其副作用。
采用微生物对石油降黏机制的研究摘要:目前,油田中广泛使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来源于石油或油脂的化学合成,如石油磺酸盐和烷基苯磺酸盐。
烷基苯磺酸盐原料主要来自日化行业副产物——重烷基苯,但大规模应用受到产量的限制;石油磺酸盐原料主要来自石油组分,存在生产工艺复杂、生产难度大等问题。
开发新的驱油化学品,探索提高采收率的新思路和原型技术,对我国的国家战略和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关键词:微生物;石油降黏机制;研究引言能源是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目前的能源体系中,石油占据着关键地位,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石油需求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而逐年增加。
但是我国的石油产量却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石油生产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
1.稠油组成及致黏机理稠油是由饱和烃、芳香烃等轻质组分和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按照一定比例构成的复杂产物。
而稠油之所以“稠”,原因在于其高比例胶质、沥青质的存在。
关于胶质、沥青质的结构及其致黏机理,学界有诸多的研究与猜测,一般认为沥青质是主要影响因素。
沥青质单体分子呈强极性,含有较多的芳杂环结构,芳杂环结构通过π—π共轭作用相互堆叠,这种堆叠结构能够被沥青质中氧、氮、硫等杂原子的氢键作用或稠油中Ni、V等金属杂原子的螯合作用进一步固定,形成沥青质超分子结构。
同样具有较多极性基团的胶质分子包覆在沥青质聚集体周围形成包覆层,被胶质包覆的沥青质粒子也具有较强的极性,通过氢键作用进一步相互堆积,最终形成大分子聚集体,由此造成了稠油的高黏度。
图2是Gray等[7]提出的一种沥青质聚集体超分子组装结构,认为沥青质聚集体是氢键、金属螯合作用、范德华力、π—π相互作用及酸碱作用共同形成的超分子结构。
2.脂肽单独驱油实验脂肽注入系统后,油相发生明显的乳化现象,脂肽与油相接触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部分残余油被乳化为水包油型小油滴,使得一次水驱阶段所形成的剩余油流动性增强,便于被驱替。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简介稠油是指比重较大且粘度高的原油,通常其粘度指标大于1000mPa·s。
稠油在开采、加工和输送过程中,容易产生结垢、堵塞管道、降低采收率等问题,因此稠油降粘剂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本篇文档将对国内外稠油降粘剂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展望。
国内稠油降粘剂在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其中,聚丙烯酰胺(PAM)类降粘剂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改善油、水相的界面性质,从而起到降低粘度的作用。
此外,生物降解性聚合物、阳离子聚合物、复合型降粘剂等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然而,国内稠油降粘剂在研究和应用上存在一些问题,如降粘效果不理想、副作用大、降解性差等。
因此,未来需要加强降粘剂的研究和优化,提高其降粘效力和环境友好性,同时开发更多的新型稠油降粘剂。
国外稠油降粘剂国外稠油降粘剂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早,并且稠油降粘剂的种类较为丰富。
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分别开发了适用于不同稠油的降粘剂。
其中,有机渗透剂、均聚物类、超分子聚合物等降粘剂,在稠油压裂、水平井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外国公司还结合稠油油藏特点,将稠油改性为可开采的油,提高了稠油的采收率和经济效益。
如美国的Slurry Fracturing、Solvent Aided Process和Canada的VAPEX(Vapour Extraction Process)等技术。
展望稠油降粘剂是稠油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未来,稠油降粘剂需要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粘度降低效果等方面继续进行改进和创新。
同时,稠油降粘剂在稠油改良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和开发新型稠油降粘剂将是未来稠油工业发展和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向。
国内外稠油降粘剂发展现状及展望稠油降粘剂是一种用于减少稠油粘度,改善流动性的化学添加剂。
随着近几年油田开发的深入和对油藏勘探程度的增加,稠油的开采比例不断增加。
然而,由于稠油粘度高、流动性差,给油田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当下油田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国内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和应用现状如下:首先,国内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研发方面,许多石油化学研究院和企业致力于降低稠油粘度的技术研发,不断试验各种化学添加剂和方法,以改善稠油的流动性。
一些新型的稠油降粘剂在实验室和小试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为稠油开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其次,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应用逐渐推广。
随着研发的成果逐渐转化为产品,越来越多的油田开始采用稠油降粘剂来改善稠油的流动性。
在一些试点地区,稠油降粘剂已经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稠油开采效率和油田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油田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目前稠油降粘剂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如选择合适的添加剂、确定最佳添加剂浓度等。
其次,稠油开采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稠油降粘剂的适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此外,稠油降粘剂的成本较高,对开采成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需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展望未来,国内稠油降粘剂的发展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首先,随着研究的深入,稠油降粘剂的技术将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不同类型的稠油。
其次,随着稠油开采工艺的进一步优化和稠油降粘剂的应用推广,稠油的开采效率和油田产量将会大幅提高,为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最后,稠油降粘剂的研发将会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降粘剂的使用效率,为稠油开采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总之,国内稠油降粘剂在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然而,稠油降粘剂的研发还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解决。
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关键词: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日益增加,稠油降黏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要阐述了几种稠油降黏方法的作用机理及研究进展。
一般对稠油的运输和开采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
但每种降黏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加热降黏需要消耗大量热量,存在一定的经济损失;掺稀降黏中的稀释剂储量有限,经济效益低。
一、稠油降黏机理一般原油的凝点与正构烷烃数有关,黏度由胶质、沥青质含量决定。
稠油高黏度的是指其内部分子间的强作用力形成大分子结构。
重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由氢键或π- π 键与胶质分子相结合。
原油的高黏度是由于粒子通过氢键的连接,形成了大量的胶束。
因此要实现降黏的效果就要削弱胶质、沥青质等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一般来说降黏规律,稠油的温度越低,相对密度越小,黏度越小。
对于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高黏原油一般采用加热降黏的最经济手段。
稠油间分子作用力越小,黏度越小。
二、稠油降黏方法研究现状2.1 加热降黏法通常稠油的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可通过升温来降低黏度。
在原油运输中,原油黏度高会给管道产生阻力,增加运输的成本,因此通常在原油进入管道前进行加热,通过升高温度降低黏度,进而减小阻力。
加热降黏法操作简单、方便、效果好,但是对原油加热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经济损失大,同时易发生凝管事故,并需要停输都再次启动。
目前,该方法虽普遍应用,但是发展趋势不好,将逐渐被其它技术取代。
2.2 微生物降黏法降黏机理主要有三种:1)微生物会分解长链烷烃、胶质沥青质和石蜡,从而将长链饱和烷烃转化成支链或低碳数的不饱和烷烃,进而降低黏度[ 8 ]。
2)微生物新陈代谢会产生表面活性剂,改变稠油的油水平衡,进而降低黏度;3)一些产气菌在地下产生气体,使原油膨胀从而降低黏度。
微生物降黏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无污染、产出液易处理等优点。
正适合应用于我国稠油含水量高、采出率低的稠油,此方法大大提高了采出率。
新型聚合物降粘剂稠油降粘效果的研究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新型聚合物降粘剂稠油降粘效果的研究1. 引言稠油开发过程中,高粘度常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因此降低稠油粘度成为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