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测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31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心肺复苏CPR:针对呼吸和心搏骤停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以人工呼吸代替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重点是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灌注和功能。
分为三个阶段:基本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LS,复苏后治疗PCAC。
●基本生命支持BLS:又称初期复苏或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后挽救病人生命的基本急救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包括呼吸道的管理)。
●高级生命支持ALS:是基本生命支持的延续,是以高质量的复苏技术,复苏器械、设备和药物治疗,争取最佳疗效和预后的复苏阶段,是生命链中的重要环节。
包括呼吸支持、恢复和维持自主循环、CPR期间的监测、药物治疗。
●心搏骤停:是指心脏突然丧失排血功能而导致周身血液循环停止和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
包括①心室纤颤VF②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VT③无脉性心电活动PEA(包括心肌电-机械分离EMD、室性自搏心律、室性逸搏心律等)④心搏停止●心脏按压/心脏按摩:间接或直接施压于心脏,使心脏维持充盈和搏出功能,并能诱发心脏自律搏动恢复的措施。
●电除颤:是以一定能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使室颤中止的方法,以直流电除颤法最为广泛应用●氮质血症:由于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不能经肾排泄,含氮物质积聚于血中,称~。
●肾脏代替治疗RRT:又称为血液净化,是应用人工方法替代肾脏功能清除体内水分和溶质,同时调节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常用方法包括血液透析HD、血液滤过HF、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腹膜透析●重症监测治疗的内容1、循环系统①心电图监测:了解心率快慢、诊断心律失常、判断心肌缺血、监测电解质改变、观察起搏器功能。
②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和有创性监测③组织灌注的监测:组织灌注状态与其预后密切相关2、呼吸系统①呼吸功能监测②呼吸治疗●简述初期CPCR的主要任务和步骤1、主要任务:迅速有效地建立人工呼吸和循环,恢复生命器官特别是心、脑的血流灌注和供氧2、步骤:C-A-B-D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B(breathing)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D(defibrillation)尽早电除颤●看到有人在路边晕倒,你该怎么做?(踩他两脚嗯。
重症病人的监测和护理重症病人的监测和护理是重症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和促进康复的关键环节。
下面将从监测和护理两个方面详细介绍。
一、重症病人的监测重症病人监测是指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动态观察和各项生理指标的连续测量,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监测项目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尿量、呼吸机参数、脑电图、颅内压、瞳孔反射等。
1. 体温监测:通过体温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到病人的体温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发热或低体温等症状,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心率和呼吸监测:心率和呼吸是评估病人生命体征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连续监测,可以及时观察和判断病情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呼吸衰竭和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血压监测:血压监测是判断患者的循环状态和血液灌注情况的重要指标,连续血压监测可以早期判断和干预低血压、高血压等病情,保护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4. SpO2监测:通过对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缺氧情况,及时纠正,避免发生低氧血症引起的脑损伤等并发症。
5. 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参数监测: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包括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管路及连接部位的监测,以及呼吸机参数的调整和监测是重要内容之一。
6. 尿量监测:通过尿量监测,可以判断患者的肾脏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发现尿量异常及时干预,避免发生肾功能损害。
7. 脑电图监测和颅内压监测:对于有颅内压升高可能的患者,通过脑电图监测和颅内压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脑功能异常和颅内压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发生脑卒中、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8. 瞳孔反射监测:通过对瞳孔的直径、光反射等指标的观察,可以判断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尤其是对于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颅内压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重症病人的护理重症病人的护理是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和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其核心任务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