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和流脑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流脑和乙脑的区别流脑和乙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会在临床上表现出几个不一样的症状,普通型的会出现感染,引起呼吸道困难,严重的可能还会被败血症所侵扰,乙脑的潜伏期在15天左右,比较短的会在四天就发病,病情分为四个阶段,病情的症状也比较多变。
★流脑症状体征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表现为三个临床类型,即普通型、暴发型和慢性败血症。
此外,尚有非典型表现者。
潜伏期1~7天,一般为2~3天。
★1.普通型约占全部脑膜炎球菌感染后发病的90%。
按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血症期和脑膜炎期三个阶段,但临床上难以划分。
有时病情终止于败血症期而无脑膜炎发生,而脑膜炎期则同时有败血症存在。
即使普通型的病情亦轻重不一。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数患者并不产生任何症状,部分患者有咽喉疼痛、鼻咽部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此时采取鼻咽拭子作培养可以发现脑膜炎球菌,但即使培养阳性,亦不能肯定上呼吸道症状系由脑膜炎球菌抑或由病毒所引起。
★(2)败血症期:患者常无前驱症状,有寒战、高热、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缺乏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症状。
幼儿则有啼哭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
脉搏相应增快,呼吸次数亦轻度增加。
结膜可有充血。
少数患者有关节痛。
此期主要而显著的体征是皮疹,可见于70%左右的患者。
皮疹在病后不久即出现,主要为瘀点和瘀斑,见于全身皮肤及黏膜,大小为1~2mm至1cm。
★乙脑症状体征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
感染乙脑病毒后,症状相差悬殊,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变化、惊厥等。
★1.病程典型的病程可分为下列4期。
★(1)初期:病初3天即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可有发热、神萎、食欲不振、轻度嗜睡,大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腹泻,体温在39℃左右,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而误为上感,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激惹或颈项轻度抵抗感。
流行性乙型脑炎试题姓名:得分: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C.抽搐发作程度D.皮肤瘀点及瘀斑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A.中和抗体B.血凝抑制C.补体结合抗体D.特异性IgM抗体E.Vi抗体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BC200×106/L,糖2.8mmol/L,蛋白1.0g/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A.病毒性脑炎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D.虚性脑膜炎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A.高热昏迷惊厥B.季节性C.肠道症状D.脑脊液常规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A.呼吸道痰阻B.异物阻塞喉部C.肺部感染D.低钠性脑病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A.高热惊厥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A.机体防御机能B.感染病毒的数量C.病毒的毒力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A.糖皮质激素B.镇痉C.速尿D.吸氧E.20%甘露醇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镇痉剂C.中枢呼吸兴奋剂D.血管扩张剂E.脱水剂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约为3~10%,为预防该病再度流行,在其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A.控制和管理好病人B.控制和管理好病猪C.防蚊和灭蚊D.注射丙种球蛋白E.防蚊灭蚊和预防注射。
病理学流脑乙脑医学病理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乙型脑炎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病理学在两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中的应用,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脑炎。
一、病理学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的应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又称为脑膜炎,是一种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和脊髓的炎症性疾病。
其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炎症性细胞浸润。
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组织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这些炎症细胞的积聚导致脑膜和脊髓的充血和肿胀,进而引起头痛、发热等症状。
其次,血管损伤。
炎症细胞的浸润导致炎症物质(如炎性介质)的释放,进一步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通透性增加。
这会导致血浆和白细胞的渗出,形成脑脊髓膜间隙的渗出性渗液。
这种渗液中富含病原体和毒素,增加了神经系统感染的程度。
此外,细胞坏死和脱落。
病理切片观察还可见病变组织中出现坏死的神经细胞和脱落的上皮细胞。
这些变化与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亦可用于判断疾病的进展。
总的来说,病理学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能够了解病变组织的炎症程度、病原体的类型和部位等信息。
这对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病理学在乙型脑炎中的应用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神经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在乙型脑炎的病变组织中,经常可见受损的神经细胞,部分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
这是由于乙型脑炎病毒直接感染神经细胞,破坏了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神经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
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的支持细胞,能够参与炎症反应。
在乙型脑炎病变组织中,由于神经细胞的损伤,神经胶质细胞会发生反应性增生,并形成胶质瘢痕。
这种反应性增生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但也可能导致病变区域的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