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905.67 KB
- 文档页数:28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 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一)从简单到复杂刚出生的儿童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1)新生儿并不完全具备人所特有的全部心理活动,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是在出生后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规律。
(2)感觉和知觉属于简单的认识过程,在感知之后出现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发生想象和思维等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以及其他复杂的心理活动。
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已经齐全,并逐渐形成统一的个性时,儿童的心理要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1.认识过程方面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感觉是对物体的某个个别属性的反映,在感觉之后出现知觉,知觉带有概括性。
知觉是对物体的各种属性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
和思维相比,知觉只是低级的或最初的概括化。
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思维都是处于具体阶段,学前末期也只能有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情绪发展过程方面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是非常具体的事物,抽象的语言不能触动儿童的情感。
(三)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1)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有意的或称随意的心理活动是指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2)新生儿原始的动作是本能的反射活动,完全是无意的。
后来出现有目的方向性的活动,但是儿童一般不能意识到自己心理活动的目的。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4.1复习笔记
14.1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课后习题第1章绪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答: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①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a.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b.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①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②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也绝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必然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2.解释下面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关键期和危机期。
答:(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关键期①定义关键期,又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大好时机或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那么就会有效地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
08《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大08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大纲课程编号:1120011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期:第2学期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72,共3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学前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普通心理学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学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之前要先学好普通心理学;其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部分;再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同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也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二、考核的对象和目的本课程考核的对象为学前教育专升本学生。
目的为考核专科层次的学前专业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程度,为其能否进入本科学习提供重要参考。
三、考试范围及分值分配考试范围及分值分配表说明:分值分配提供的大致范围供参考四、推荐教材和参考书推荐教材:但菲,冯璐.儿童发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推荐参考书: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桑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五、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1.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识记: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和意义,并能正确表述。
理解:科学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并能正确解释。
分析:能运用儿童心理理论对儿童心理的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运用:在掌握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一般性的问题。
2.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1)本课程的命题考试应根据本大纲所规定的考核知识点和基本要求来确定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不要任意扩大或缩小考试范围,提高或降低考核要求。
考试命题要覆盖到各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体现本课程的内容重点。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4.1 复习笔记一、先学前儿童的生理发展(一)身体发育先学前儿童(1岁~3岁)身体的发育也是十分迅速的。
1.身高身高平均每年增长8~10厘米,2岁时约达85厘米,3岁可达93厘米左右,比初生时增加了近1倍。
2.体重体重增长速度更可观,3岁时体重约为初生时的4倍,重13公斤左右。
3.骨骼与肌肉(1)先学前儿童的骨骼还在继续骨化,仍具有弹性大、易弯曲的特点。
(2)大肌肉已经发展,但耐力仍很差,易疲劳。
(3)小肌肉远未发展起来,因此一般还不能从事需要手指精细活动的、灵活性、准确性很高的动作。
4.内脏器官先学前儿童的内脏器官有了一定的发展。
正常婴儿心率在每分钟100次以上,3岁时,心率已降为每分钟100次,但与成人相比仍然很快,因此仍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过分加重心脏负担。
总之,先学前儿童身体的各方面虽然仍很柔嫩,不耐劳,不宜进行过分剧烈的活动,但已能保证儿童从事一些最基本的活动。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先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仍在继续发展。
脑重不断增加(3岁已达1000克),神经纤维不断增长,突触联系不断加多,神经纤维髓鞘化过程迅速进行,条件反射形成的速度与巩固程度也不断提高。
先学前期,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质抑制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
1.皮质抑制(内抑制)机能的发展(1)儿童的各种内抑制都已相继发展,但抑制过程是很微弱的。
在清醒状态下兴奋过程占极大的优势。
(2)先学前儿童随着神经系统的日益成熟,随着动作和语言的发展,神经过程不断得到锻炼,内抑制机能也就比较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内抑制的发展使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活动日益精细准确,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也有所增强。
(3)抑制过程远弱于兴奋过程的状况就有了初步的改善。
儿童就有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从事某种活动,并开始按成人的指示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4)在先学前期,儿童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还是极不平衡的,抑制过程远远弱于兴奋过程,条件抑制也大大弱于非条件抑制。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 复习笔记一、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一)语言和意识1.人的意识的特点(1)人不但能直接感知具体的事物,形成感觉、知觉和表象等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性认识。
(2)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世界的存在,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能意识到自己主观世界的存在,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综合,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成为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
2.意识的作用意识使人不但能够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改造世界;不但能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够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3.人类意识如何实现(1)从人类心理发展史来看,劳动和语言是产生人类意识的主要推动力量。
(2)从个体心理发展史来看,儿童活动的发展以及掌握成人语言的过程(即言语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二)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言语的发生和发展大大丰富了儿童心理反映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掌握言语之后,儿童的心理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新质的意识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高级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低级心理机能得到改造(1)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指人和动物共有的心理机能,如感觉、知觉、无意注意、无意记忆、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情感等。
儿童出生到掌握语言之前,只具备这些低级的心理机能。
(2)高级心理机能①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受人的意识支配,如思维、想象、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意志、社会性情感等。
②高级心理机能是以词为中介的,儿童掌握语言之后,高级心理机能才开始出现。
1~3岁的儿童语言开始真正形成,因此,儿童所特有的各种心理现象在这阶段也都已开始陆续发生,高级心理机能也就开始产生。
(3)言语形成之后,儿童的心理活动不仅出现了新的品质,原有的低级机能也得到了改造。
言语的参加,使感知活动成为思维指导下的感知,使感知到的事物成为“可理解”的。
2.意识和自我意识产生,个性开始萌芽(1)个性的概念个性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3章婴儿心理的发展3.1 复习笔记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一)身体的发育1.身高、体重的发育出生第一年,儿童身体发育非常快。
从外部指标看,出生后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厘米以上,半年后有所减慢,每月约增长1~1.5厘米,1岁时,身高可达70~75厘米。
体重增加得更明显,1岁时可达9~10公斤,等于出生时的3倍。
2.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婴儿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得也较快,从2~3个月开始,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相继形成,肌肉的力量也不断增强,儿童逐渐能支撑住身体重量,逐渐能抬头、翻身、坐、爬、站,甚至能走上几步。
但婴儿的骨化过程远未完成,骨骼仍易变形,肌肉也易疲劳,所以让婴儿练习各种动作时,必须注意适时适量,不要过早让儿童坐、站,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1.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1)脑的发育①婴儿脑的发育比身体其他部位更快。
出生时头围约34厘米,1岁时可达46厘米左右,而成人的头围也不过55厘米。
②1岁儿童的脑重可达900克,比初生时增加了一倍多。
这是因为,婴儿脑细胞的体积显著变大,树突的分支增多,轴突变长,大脑皮层的厚度增加,因而婴儿的脑重增加了,皮层的沟回也增多和加深了。
(2)神经突起的发育神经突起的发育使神经突触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就为建立复杂的神经联系提供了可能。
婴儿的神经纤维开始了髓鞘化过程。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
神经系统各部分神经纤维实现髓鞘化的时间不同,较早完成的是感觉神经,其次才是运动神经。
在联络皮层各部分的神经纤维中,与高级智力活动直接有关的额叶和顶叶部分髓鞘化的过程开始得晚,大约7岁时才接近完成。
2.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婴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皮质兴奋机能增强明显表现为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不断增加。
新生儿每日可睡20个小时,周岁时已减少到14个小时左右。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14.1 复习笔记一、个性形成的开始(一)个性的含义1.概念心理学上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它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2.个性心理的成分(1)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五种成分:①个性倾向性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②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③自我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④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
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应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⑤心理状态它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2)狭义的个性,只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或者只是指一个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个性并不是各种心理成分随便凑合而成的,它是各种心理活动有机组成的体系。
它的基本特征是:1.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心理活动的整体性是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机的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2.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体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的方式或方向,它影响着一个人经常出现的特点。
3.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经常性地表现出某些比较固定的心理特点或品质,在各种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不同时候都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点。
4.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各人对事物的反应都有自己的独特倾向性,这既由个性各结构成分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决定,也由个性各心理成分之间的不同结合而决定。
5.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是指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具有选择性及对改变外部和内部(内心)世界具有能动性。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
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
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
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
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
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章节题库-第1~7章【圣才出品】第1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A.霍尔B.夸美纽斯C.达尔文D.普莱尔【答案】D【解析】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其发表的《儿童心理》标志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日记、作文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的方法是()A.实验法B.测验法C.观察法D.作品分析法【答案】D【解析】作品分析法又叫产品分析法,是对调查对象(明确总体和样本)的各种作品,如笔记、作业、日记、文章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把握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该方法可用于智商测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了解人的知识、技能、技巧、对事物的态度、智力、能力的水平等。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
A.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B.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速率不同C.人一生各个阶段智力发展的速率不同D.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答案】D【解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水平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以下不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要遵循的原则是()。
A.客观性B.教育性C.营利性D.能动性【答案】C【解析】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心理发展研究工作的指针和研究者所持的态度,主要有:客观性、矛盾性、层次性、教育性、生态化五项原则,同时要注重人的能动性。
5.孩子开始学习训练的最佳期或关键期是()。
A.成熟早期B.成熟中期C.成熟晚期D.以上均可【答案】A【解析】格赛尔提出成熟—学习理论,认为成熟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成熟早期、中期还是晚期对小儿进行训练都会成功,但是成熟早期是学习和训练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效果最好。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6.1复习笔记
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1.感知觉属于心理活动中较低级的形式
(1)感觉仅仅是身体内部或外部某种刺激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进而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而产生的一种单一的心理映象。
(2)知觉是大脑对体内外多种刺激的综合反映,但在尚未与思维和言语结合之前,仍然属于一种低级心理机能。
2.感知觉能力出现的最早,发展的最快
(1)新生儿出生后具有比较完备的感觉器官和成熟程度相对较高的神经系统,从而使他们的感觉和知觉能力出现得最早,发展得最快。
(2)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感知觉在儿童期已接近甚至达到成人的水平。
3.感知觉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
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皮层的视区如果在童年时期出了毛病,就会影响思维的发展;如果是在成年之后出现问题,思维基本不受影响。
这说明,感知觉是认识的来源,是高级心理活动得以发展的基础。
(二)感知觉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
1.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构
当代心理学在把人的认知过程视为一个信息的接受、编码、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的同时,也把它看作是一个由感知、记忆、控制、反应四个子系统共同组成的整体结构。
2.婴儿时期的认知结构
(1)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子系统内部的组成成分是不一样的,四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
(2)婴儿期,由于思维、言语、表象等心理现象都还没有出现,控制系统的力量极其微弱,反应的方式以动作为主,决定了婴儿的认知结构只能以感知系统为主,其认识方式只能是“感知—动作”方式,即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
(三)感知觉在儿童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2岁以后,儿童陆续出现了言语、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结构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在整个儿童期,感知觉在其认识活动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1.感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活动受到感知觉的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使得思维被区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2.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没有感知觉提供的信息,就谈不上记忆、思维、想象;
(2)感知能力发展得越充分,记忆贮存的知识经验就越丰富,思维、想象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二、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视觉是人最重要的感觉通道,约有80%左右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这个视觉感受器输送给大脑的。
对于儿童来说,视觉的作用更为巨大。
1.视觉的发生
视觉是个体辨别物体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视觉能力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光的察觉
①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就能察觉眼前的亮光,光线适宜时,他们可能睁大眼睛观察周围;光线过强时,他们便眯起甚至闭上眼睛。
②新生儿不仅能察觉亮光,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表现为瞳孔随光线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敏感性远远低于成人。
③初生头两个月,婴儿对光线明度的敏感性发展得很快。
(2)视觉的集中
①刚出生的婴儿的视觉调节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只能看清距眼睛8英寸处(折合20.3厘米)的物体。
超出这个距离,无论物体是近还是远,新生儿都只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它。
②尽管如此,新生儿仍能察觉移动的客体,并用眼睛追随。
③出生两周以后,新生儿开始能够较长时间地集中注视某一客体。
视觉集中的距离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扩大:3个月的婴儿可以注视4~7米处的客体,6个月则可以注视飞鸟、飞机这些远距离的客体。
2.视觉的发展
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敏度和颜色视觉。
(1)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物体的形状或体
积上最小差别的能力,又称“视力”。
①视力的生理机制
视力主要依靠眼睛内晶状体的变化来调节。
晶状体由睫状肌牵动。
睫状肌连着睫状小带,把晶状体固定在中间的位置。
当睫状肌收缩时,睫状小带的纤维就放松,于是晶状体的弯度增大,晶状体变厚。
睫状肌松弛时,睫状小带的纤维就拉紧,将晶状体拉薄,成扁平状。
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弯度变大,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弯度变小。
晶状体的这种变化,可使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②视力发展的一般情况
a.出生1天的新生儿,由于晶状体的变形能力很差,其视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150。
b.婴儿期视敏度的改善极其迅速,半岁至1岁期间,儿童的视力已可达到成人的正常水平。
c.一般来说,对3岁以下的儿童很难用E字表来测查视力,因为儿童的方位知觉,尤其是左右方位的知觉水平不高,常常分不清楚。
d.3岁以上的儿童在测查前要经过训练,让儿童明白测查要求,但仍旧难免有错误。
为此,人们设计了一些儿童能理解并感兴趣的图案,通过儿童的报告测查视力,但有时也不可靠。
e.3~6岁儿童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这可能是由于儿童排除上述各种干扰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使“测查出的”视力越来越好的缘故。
③视力发展的特殊情况
视力的个别差异很大。
除了先天失明的儿童,正常儿童中不少人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在表现形式和程度上不同的视力障碍:远视、近视、弱视等。
大量研究表明,视力上的问题越早发现、早纠正,其效果越好。
④保护视力的方法
保护视力,必须从儿童期就开始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a.家里和幼儿园都要保证儿童看书时有充分的照明。
b.要使儿童从开始看书和握笔的时候起,就有正确的姿势。
c.不要让儿童过长时间看小人书和电视。
d.给儿童看的书、图画和教具,字体形象应该较大而清晰。
e.要经常检查儿童的视力,发现视力减退的,应及时治疗。
(2)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又称辨色力,即区分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
①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
a.儿童出生不久就具备了辨别彩色和非彩色的能力,而且表现出对彩色的“视觉偏好”。
b.即使同为彩色,婴儿也能区别它们并表现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
研究发现,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如红、橙、黄,不喜欢波长较短的冷色,如蓝、紫;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
②了解儿童颜色识别能力的方法
对于1.5岁以后能够听懂成人语言指示的儿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了解他们识别颜色的能力。
a.配对法。
向儿童出示几种颜色的卡片,然后让他们在许多颜色卡片中选出相同的颜色与其配对。
配得正确,就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辨认出这种颜色。
b.指认法。
成人说出某种颜色的名称,让儿童根据名称指出或拿出相应的卡片。
指或拿对了,就说明他们不仅能辨别这种颜色,而且能听懂(理解)标志该颜色名称的词。
c.命名法。
成人每向儿童出示一张颜色卡片,就请他们说出该颜色的名称。
说对了,不仅说明他们能识别这种颜色,而且掌握了该颜色的名称。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测查儿童颜色认知能力方法,配对法的正确率最高,指认法次之,命名法最低。
③色盲
a.色盲是缺乏颜色分辨能力的人,人群中,约有7%~8%的男性和0.5%的女性属于色盲,他们感觉不到世界的五彩缤纷,在他们的眼里,天地之间只有某些颜色,甚至只有一些深浅明暗程度不同的灰色。
b.色盲的生理机制是视网膜三种锥体细胞部分或全部缺少视色素,或失去作用。
c.造成这色盲的原因有两类:
第一,先天性遗传,这是造成色盲的主要原因;
第二,后天性疾病,如视网膜疾病、视神经障碍、脑损伤、全身中毒性疾病以及严重的维生素缺乏等。
d.色盲的人数少,日常生活中往往不易发现,但是色盲会给儿童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例如,分不清红绿灯,在工作专业方面受到限制等。
(二)听觉
听觉也是人类极其重要的感觉通道。
人们可以借助于听觉所辨别出的声音的特色、强弱、大小、高低来判断发声物体的种类、方向、距离、意义;更可以依靠听觉来欣赏音乐,接受各种渠道传来的口语信息。
对于儿童来说,听觉是儿童学习语言(口语)的基础。
1.听觉的发生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品质等特性的感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