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1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51
一年级语文《要下雨了》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复述。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拓展思考。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下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3. 理解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下雨前有哪些征兆?”“小动物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4. 拓展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并回答:“还有哪些自然现象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我们如何去观察和了解这些自然现象?”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内容,并尝试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评估:检查学生回家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他们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下问题:1.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现象观察活动,如观察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要下雨了】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天空中的云层让人感到有些不安。
几个小伙伴玩得正欢,听到云层开始变得灰暗,就慌慌张张地四处奔跑,想找地方躲雨。
“别着急,等我告诉你们。
”小玉站在同伴面前,神秘地笑着。
“怎么了?快说啊。
”其他小伙伴纷纷向小玉聚拢过去。
“告诉你们,根据排版来看,它们正在组成字。
”小玉说着,并指着天空中的云朵。
“字?……为什么会组成字呢?”其他小伙伴问道。
“因为大家都知道,天气预报在电视里、报纸里都有。
”小玉解释道。
“啊,我知道了。
那现在天气预报中会写:要下雨了!”小洁高兴地嚷了起来,她好像总是乐观的一个人。
“对啊,正是这个意思。
”小玉露出得意的笑容,“别害怕,我们可以回家看电视,等天气变好再出门。
”“那我们现在要怎么做?”小陆问道,“我们又不能待在这里,会淋湿的。
”“你说的有道理,我们可以先快速回家换衣服,然后可以在家里玩游戏、看电视,还可以庆祝‘要下雨了’的到来。
”小娟说道。
众人听后欣然同意,纷纷走向家里,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雨水。
【知识点】1、预测天气:在小学一年级下册中,有课文探讨了如何预测天气,如本文中小玉讨论的天气预报。
通过观察云层、风向及当地气象变化的规律,可以大概预测出未来的天气状况。
这些知识点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天气预报的小窍门,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天气的变化规律。
2、批判与思考:本文中的小洁是一位乐观的小朋友,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希望下雨。
然而,她仍然能够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并在不幸的情况下找到积极的解决办法。
这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也是小学一年级下册中常见的教育目标之一,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鼓励他们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3、社交技能:本文中小陆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和他的同伴们分析了这个问题,并一起找到了解决办法。
这种社交技能的学习是小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通过这个过程,他们学会了如何协调彼此的需求和利益,学会了在一个小组里与他人合作和共同工作的技巧。
《要下雨了》优秀教案(通用7篇)《要下雨了》优秀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要下雨了》优秀教案(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要下雨了》优秀教案1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出示课件,学生说出看到的画面。
2.放录音,学生说出听到的声音。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图。
2.学生自由读,画出本课要学会的生字。
3.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A.指名读B.开火车读C.打乱顺序分组读D.齐读4.记忆生字。
(学生交流记字的方法)三、再读课文,师生互议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师范读课文,生体会,评议。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议,纠正错误。
4.派代表全班交流。
四、指导书写“吗”“吧”等6个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发音。
2.学生口头组词,理解字义。
3.全班交流,掌握结构。
4.教师范写,生描写,说笔顺。
5.展示学生写的字,评议。
五、巩固生字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学生读。
1.我们一起玩吧!2.你写作业了吗?3.今天天气很好。
《要下雨了》优秀教案2一、教学要求1、学会9个生字,掌握“下雨、小白兔、身子、捉虫子、水面、消息、加快、大雨”等词语。
认识“翅、膀、珠、忙、连、搬、雷”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些能预示下雨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科学童话。
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下雨前的自然现象。
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教具:生字词卡片,录有“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等自然现象的音像带或课件。
实践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注意观察下雨前会有哪些自然现象。
(二)识字、写字教学1、识字教学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边读边在文中勾出生字,读准字音,自己认为不容易读的生字多拼读两遍。
一年级语文课文要下雨了原文
摘要:
一、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1.课文出处:《一年级语文》
2.作者:未知
二、课文内容概述
1.故事主题:描述下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2.故事角色:无
3.故事情节:天空阴沉,风儿吹过,雨滴落下,滋润万物
三、课文意义及启示
1.自然景象的描绘
2.对雨水的认识
3.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正文:
《一年级语文课文要下雨了》是一篇描绘下雨前后的自然景象的课文。
通过简洁生动的文字,展示了雨水对自然界的重要作用。
全文如下:天空阴沉,风儿吹过,
小雨滴答,大树小树。
天空阴沉,风儿吹过,
小雨滴答,花草树木。
天空阴沉,风儿吹过,
小雨滴答,鱼儿跳跃。
天空阴沉,风儿吹过,
小雨滴答,滋润万物。
《一年级语文课文要下雨了》通过描绘雨水的降临,使孩子们对这一自然现象有更直观的认识。
要下雨了读后感
《要下雨了》是一篇生动的儿童故事,通过小白兔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变化。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对大自然和观察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这个故事教会了我善于观察的重要性。
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时,注意到小燕子飞得低,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以及蚂蚁在运粮食,这些都是下雨前的征兆。
如果我们也能像小白兔一样细心观察,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大自然,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其次,这个故事也强调了积极思考的重要性。
小白兔在观察到这些现象后,并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积极地思考并询问其他动物,最终得出了要下雨的结论。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会积极思考,不轻易下结论,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最后,这个故事还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下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它能让大地变得湿润,万物生长。
而小白兔、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等动物,都在大自然的规律下生活,彼此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这让我更加敬畏大自然,也更加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
总的来说,《要下雨了》是一篇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儿童故事。
它教会了我们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和敬畏大自然的重要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思考,我们就能从大自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一年级语文《要下雨了》知识点1. 要下雨的征兆2. 雨水的来源3. 雨水对植物的作用4. 雨水对土地的作用5. 感受雨水的滋润6. 雨天的交通安全7. 洪涝灾害防范措施8. 跟着雨水学诗句9. 雨季外出防范措施10. 爱护环境,珍惜雨水【要下雨了】知识点阅读下雨天,是许多小孩子最喜欢的天气,原因就是因为雨水可以给大地带来更多的滋润。
你是否好奇,雨水为什么能够给大地带来滋润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要下雨了!一、要下雨的征兆学会观察天气,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想知道天空是否要下雨,可以通过以下征兆判断:云层低并变厚、空气潮湿、风向改变、气温下降等。
当这些征兆同时出现的时候,说明下雨的可能性比较大了。
二、雨水的来源雨水源于海洋、湖泊、江河等水源。
当太阳照射到大地时,水面上的水分开始蒸发,一部分水分上升到高空形成云层。
随着空气变冷,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为水滴,落到大地上的就是雨水了。
三、雨水对植物的作用雨水是植物生长必需的水源之一,能够滋润植物的根系、增强植物的养分吸收能力,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当然,在下雨天,我们也要注意保护外出的植物,避免受到过度的雨水侵害而损坏。
四、雨水对土地的作用雨水可以调节土壤温度、湿度,促进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为种植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而且,雨水还能冲刷土壤表层的杂质,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五、感受雨水的滋润在下雨天,我们可以大胆地跳在雨水中,感受雨水从头发到脚趾的奇妙感受。
雨水的滋润不仅可以带给我们一份欢愉,还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一份清新。
六、雨天的交通安全下雨天的道路湿滑,行车容易出现侧滑、刹车受限等情况。
因此,我们在雨天出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
七、洪涝灾害防范措施虽然雨水可以滋润大地,但是下雨量过大时,就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我们要认真学习洪涝灾害防范措施,尽自己的努力保障自身和周围人的安全。
八、跟着雨水学诗句俗话说“天上下着粒粒的珠子”,就是形容下雨天的画面。
一年级语文《要下雨了》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1.2 能力目标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要下雨了》是一篇描述自然现象的课文,通过描绘小燕子、蚂蚁、青蛙等动物的行为变化,预示着即将下雨的情景。
2.2 生字词燕子、蚂蚁、青蛙、潮湿、闷热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燕子、蚂蚁、青蛙等动物的行为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燕子、蚂蚁、青蛙等动物的行为变化,引发学生对即将下雨的猜测。
5.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
5.3 理解课文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5.4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提问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5.5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周围环境,记录下动物的行为变化,预测天气情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小组活动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动物在天气变化前的行为表现。
6.2 作品展示学生发挥想象,以“动物的天气预报”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或一篇短文,展示自己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
第七章:课堂小结7.1 回顾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7.2 总结收获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第八章:家庭作业8.1 书写练习学生回家后,练习书写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8.2 亲子互动家长协助孩子观察周围环境,记录下动物的行为变化,预测天气情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下雨前的十个征兆
下雨前有十个征兆,都要提前留心察觉。
1、天气热而且潮湿。
这是最明显的征兆。
当天气变得特别热,空气变得潮湿,就表明下雨的可能性很大。
2、天空变蓝变黑。
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征兆。
当天空变得更蓝,而白云变得更多,就表明有可能要下雨了,而当天空变黑,就表明雨要来了。
3、云层密集。
云层密集又大又厚,把太阳遮住,就表明雨要来了。
4、萤火虫飞舞。
萤火虫活动增多,表示天气变得潮湿,有可能要下雨了。
5、温度骤降。
当温度突然降低,就表明有可能要下雨,因为下雨会使空气冷却。
6、天气变闷。
当天空变得闷热的时候,这表明有可能要下雨,因为雨能冷却空气。
7、蝉鸣不息。
当蝉鸣不断不停的时候,这表明天气一定要下雨了,因为蝉会预示天气变化。
8、鸟儿减少。
当天气变得闷热又潮湿的时候,除了蝉外,其他鸟儿也会减少,表明有可能要下雨了。
9、市民谨慎。
当市民变得谨慎的时候,就表明有可能要下雨,因为人们总是有很强的洞察力,可以提前感受到天气变化。
10、植物膨胀。
当植物开始膨胀的时候,这表明有可能要下雨,因为树木会吸收水分,以做准备迎接雨水。
这十个征兆是下雨前都会有的,希望大家能提前做好准备,保护好自己,避免受到雨水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