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兴起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1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蒙古帝国的兴起蒙古帝国是13世纪由成吉思汗所建立的一个庞大的帝国。
蒙古人原本是以游牧为生的民族,生活在中亚草原上。
然而,随着成吉思汗的统一和征服,蒙古人开始向外扩张,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二、成吉思汗的征服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部落后,开始向外扩张。
他的征服军队以骑兵为主力,利用其快速机动的特点,征服了包括北中国、西亚、中亚和俄罗斯在内的广大领土。
在这些征服中,成吉思汗采取了宽容的治理政策,容纳各地居民,保留了他们的文化和宗教。
这一政策得到了许多被征服地区的人民的支持,从而为蒙古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元朝的建立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去世后出现了分裂。
经过一系列的内战,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最终在1260年代取得了胜利,建立起了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统治的王朝。
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首先,他采取了许多汉族官员,利用他们的才能来统治中国。
其次,他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上,使得元朝国内逐渐稳定。
在文化方面,元朝允许多元宗教共存,并保护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四、元朝的统治和文化元朝在统治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方面,元朝采取了官僚制度,建立了完善的行政体系,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维护社会秩序。
在经济方面,元朝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和税收制度,促进了贸易和商业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元朝对外交流十分活跃,将许多外国的文化带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然而,元朝的统治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元朝对汉族人的剥削和压迫引发了汉民族的不满和抵抗,最终导致了许多起义的爆发。
同时,元朝不断被外族侵略,如蒙古帝国后期的金国和南方的大越等国家的入侵,给元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最终,元朝在14世纪末的赤壁之战后逐渐衰落,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结束了其对中国的统治。
五、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中亚历史上的一大事件。
成吉思汗的征服和统一打开了蒙古人向外扩张的大门,而元朝的建立则是蒙古帝国的一个重要分支。
蒙古族发展历程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蒙古帝国。
以下是蒙古族发展的主要历程。
1. 古代蒙古帝国: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
了蒙古草原并向周边地区扩张。
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对欧亚大陆产生了重大影响。
2. 清朝统治:17世纪中叶,满洲人建立了清朝,蒙古地区成
为其辖地之一。
清朝通过设立蒙古王、进行农牧业管理等措施,对蒙古族实行间接统治。
3. 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蒙古地区相继建立了多个
蒙古自治政权,其中以内蒙古自治政府最为重要。
1924年,
内蒙古成立了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相对自治。
4. 新中国成立后:1947年,中共中央成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蒙古族委员会,代表蒙古族人民参与国家政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蒙古族地区成为新中国的一部分。
5. 现代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促进蒙古族地区发展的政策。
加强了教育事业,提高了蒙古族人民的文化水平。
同时,推动了蒙古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总之,蒙古族从古代的蒙古帝国到现代的自治地区,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蒙古族人民的
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知识点总结《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从蒙古的兴起到元朝的建立及元朝的政治、经济与民族融合。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必考知识点1.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从此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记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4.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5.元朝时的民族融合:(根本原因是国家的统一)表现: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形成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回族。
作用: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案一、知识目标1.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
2.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3.掌握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4.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行省制度的建立。
5.掌握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知识点总结,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蒙古的兴起1、蒙古兴起: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
铁木真打败周围各部,统一蒙古高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
蒙古汗国建立。
2、扩张战争: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灭西夏、金;招降吐蕃,占大理。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
1276年占临安,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三、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齿轮油泵国家的发展①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
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②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
③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
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④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l、中央——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同时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御使台:最高监察机关;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既是中央机构,又兼地方行政职能)2、地方: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一、科学技术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⑴、印刷术:①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蒙古帝国的兴起与世界影响蒙古帝国是13世纪由成吉思汗所建立的一个庞大帝国,其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蒙古帝国的兴起原因、蒙古帝国的扩张以及对世界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蒙古帝国的兴起原因蒙古帝国的兴起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领导者的智谋、军事技术的崛起以及外部势力的助力等因素。
首先,成吉思汗作为蒙古帝国的创立者,具有卓越的智谋和领导才能。
他善于团结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军事组织和功勋制度,使蒙古帝国获得高度的统一和稳定。
其次,蒙古帝国的兴起也得益于军事技术的发展。
成吉思汗在长期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且改良了传统的骑兵战术,使蒙古军队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力量。
最后,蒙古帝国在兴起过程中还得到了外部势力的助力。
例如,在南宋和金朝之间的战争中,成吉思汗得到了西夏王朝的支持,这为他成功地攻灭了金朝奠定了基础。
二、蒙古帝国的扩张蒙古帝国的兴起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上的,因此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
首先,蒙古帝国先后征服了中亚、西亚和东欧等广大领土。
他们通过快速的马背骑兵和灵活的战略,迅速攻陷了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并最终征服了东欧大部分地区。
其次,蒙古帝国还侵略了中国和日本。
他们从北方入侵了北宋和南宋,最终灭亡了宋朝,建立了大元朝。
同时,蒙古入侵导致了日本发生了"元寇"事件,虽然最终被日本成功击退,但这一事件显示了蒙古帝国的强大实力。
三、蒙古帝国对世界的影响蒙古帝国的兴起以及其对世界的扩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首先,在政治方面,蒙古帝国的建立和扩张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他们通过统一的法律和行政制度,实现了广大地区的一体化管理。
同时,蒙古帝国也在国际交往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在经济方面,蒙古帝国的统治带来了贸易的繁荣。
蒙古统治者采用开放的贸易政策,鼓励商人和外国使节来蒙古进行贸易活动,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中国历史:蒙古的兴起
发生地点:斡难河
公元七世纪,蒙古族生活在今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河南岸一带。
公元九世纪,一部分蒙古人迁至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怯绿连河(今蒙古克鲁连河)一带的漠北草原。
公元十世纪后,蒙古形成互不统属的许多大小部落。
直至十二世纪初,蒙古族尚处于原始部落时期,以游牧为生。
漠北草原游牧部落除蒙古族之外,还有塔塔儿、克烈、乃蛮、翁吉剌、汪古、蔑儿乞等许多部族。
因这些部族共同生活在蒙古高原,辽金时期被泛称为鞑靼。
随着社会的发展,蒙古部落私有制出现,并日益发达。
金朝建立后,蒙古族无法忍受女真贵族的残酷压迫,与金朝经常交兵。
蒙古各部落贵族亦相互征伐不断,造成人民生活很困苦。
公元十三世纪初,蒙古族领袖铁木真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统一,于公元1206年被公推为成吉思汗,蒙古汗国正式建立,并开始以鲸吞天下之势向外扩张。
蒙古帝国的兴起与扩张蒙古帝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它在1206年由成吉思汗创立,在他的统治下不断扩张,在蒙古高原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蒙古帝国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西方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蒙古帝国的兴起成吉思汗出生在蒙古高原上的一个牧民家庭。
在他年轻时,蒙古高原上的各个部落之间常年战争不断,成吉思汗意识到,如果能够统一蒙古各部落,就可以实现真正的强大。
在成吉思汗的努力下,他率领蒙古各部落在1206年成功统一,成立了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在成立蒙古帝国之后,大力改革军事制度和治理体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强化了国家的中央集权。
蒙古帝国的扩张成吉思汗统治下的蒙古帝国开始不断扩张领土,他率领军队征服了西边的大夏、西夏,南面的金朝、南宋,北面的辽朝。
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治理下,实现了统一和强大。
成吉思汗去世后,由他的儿子拔都继承了皇位。
拔都继续扩张领土,征服了中亚、俄罗斯和东欧地区,使蒙古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政权。
在蒙古帝国的疆土内部,拔都实行“种姓制度”和“轮廓制度”,把各族人民分为不同的等级,实行与中国封建制度相似的制度。
这种制度增强了蒙古统治者的统治力量,但也加剧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蒙古帝国的影响蒙古帝国的兴起和扩张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蒙古帝国的兴起打破了西亚、中亚和东欧之间的隔离,开创了这些地区之间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其次,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实行了种姓制度,这种制度激发了中亚和中东地区的天主教和伊斯兰文化的复兴,强化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影响。
最后,蒙古帝国的兴起和扩张对中华文化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蒙古帝国在统治华北地区的时候,采取了改革和开放的政策,允许汉人担任一些重要的官职,推行行朝政治制度,甚至出现了等值交换的情况,让汉族人民感觉到了自治和平等的氛围,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局面。
总结蒙古帝国的兴起和扩张,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他们的治理方式、文化形式和政治制度都对当时和以后的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蒙古帝国兴起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蒙古帝国是一个重要的帝国,它的兴起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蒙古帝国只是一个遥远的历史阶段,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个帝国对于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蒙古帝国的兴起蒙古帝国是由成吉思汗建立的,他出生于1162年,死于1227年。
成吉思汗之前,蒙古部落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经济主要依靠畜牧业和狩猎。
在成吉思汗的统一下,蒙古帝国逐渐壮大。
成吉思汗对于选才任用甚为重视,他不仅选用了能干的亲信,而且也让一些老牌部落的人担任高官。
在他治下,刑罚极其严厉,但也十分公正。
此外,成吉思汗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障了贫苦人民的利益。
成吉思汗是个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他对外政策的成功奠定了蒙古帝国的基础。
二、蒙古帝国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2.1 征服势力的影响蒙古帝国的壮大以及其迅猛扩张的势力,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蒙古帝国征服了众多的国家,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俄罗斯、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和东欧诸国等。
这些国家往往在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受到了蒙古帝国强势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文化和传统风俗深受影响。
同时,蒙古帝国的征服也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整合了大部分人民,实现了长达几百年的和平时期。
2.2 文化传播的影响蒙古帝国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它对于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的贡献。
在蒙古帝国时期,蒙古和中国之间形成了密切的文化往来,不少蒙古人学习了中国文化和汉语,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另外,蒙古帝国的文化也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如朝鲜和日本。
蒙古帝国所传播的文化不止于艺术,也贯穿在文字、宗教和哲学等领域。
2.3 系统的影响蒙古帝国的征服不是简单的战争,而是一个系统的控制,即成吉思汗所提出的“打铁必须自身硬”。
成吉思汗认为,如果国家要强大,必须使自己更强大,他强调自身统治的地位必须更加稳定,统治能力必须更加完善。
蒙古的兴起第一节蒙古部落的起源及其社会的发展蒙古部落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
那时,在狃越河(今洮儿河)以北,西至俱轮泊(今呼伦湖)周围,东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龙江的地域内,分布着许多许多被统称为“室韦”的大小部落,其中有一个“蒙兀室韦”部。
蒙兀就是蒙古(Mongqol)的唐代音译①。
《旧唐书·北狄·室韦传》记载: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
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之北,落俎室韦之南。
大山指今大兴安岭,望建河即今额尔古纳河。
根据这段史料,蒙兀室韦部的居地应在额尔古纳河下游东南的大兴安岭北端地区。
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历史传说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名为“额尔古纳昆”(Ergunequn,qun 意为山崖)的地方②,应是指额尔古纳河附近的山林地带,和汉文史籍所载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证。
大约在唐代后期(九世纪下半叶),蒙古部落从兴安岭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带迁移。
随部落的分衍,所占地盘逐渐扩大,有一部分迁到了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儿罕山(今肯特山)地区。
成古思汗的先世就属于这部分蒙古部落。
元代史籍记载下来的蒙古人祖先传说,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迁徙的历史过程。
《元朝秘史》一开头就讲述蒙古人的起源,说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苍色的狼(孛儿帖赤那,Borte-chino)和一白色的母鹿(豁埃马阑勒,qo’ai-maral)相配了,渡过腾汲思海子,来到斡难河(鄂嫩河)源头的不儿罕山立下营盘,生了个儿子名巴塔赤罕。
传到第十一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锁豁儿有四子,迁移出去成为朵儿边部(Dorben,意为四);弟朵奔蔑儿干娶豁里秃马惕部女子阿阑豁阿为妻,生二子,其后裔各成一部。
朵奔死后,阿阑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长不忽合塔吉,后裔为合答斤部(名见《金史》,作合底忻),次不合秃撒勒只,后裔为撒勒只兀惕部(名见《金史》,作山只昆,元代又译散只兀,珊竹);幼子孛端察儿,后裔为孛儿只斤部,从这一支又分衍出约二十个氏族或部落。
孛端察儿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元史·宗室世系表》称为“始祖”。
①南宋初洪皓最先指出蒙兀即蒙古。
其《松漠记闻》云:“盲骨子,《契丹事迹》谓之朦古国,即唐蒙兀部。
”②拉施都丁:《史集》第1 卷第一册,页251。
《史集》记载了另一种起源传说。
据传远古时蒙古部落在与他部战争中被屠灭殆尽,只剩捏古思、乞颜两名男子和两名女子,逃进额尔古纳昆山地中,在那里长久地生息繁衍。
他们的后裔形成为各个氏族(斡孛黑oboq),从这些氏族又分出许多支族,由于人口众多,山地狭隘不能容纳,就迁到了广阔的草原。
后来所有的蒙古部落都源出于最初的捏古思和乞颜两人的氏族。
《史集》记载成吉思汗先世谱系也追述到孛儿帖赤那,但说他是一个部落首领,从他下传八代到朵奔伯颜(《秘史》作朵奔蔑儿干);因他们出于乞颜氏族,所以这个部落在古代就称为乞牙惕(Kiyat,kiyan 的复数)。
他们的牧地在斡难、怯绿连(克鲁伦)、土兀剌(土拉)三河之源不儿罕山。
朵奔之妻阿阑豁阿在夫死后感注:1.2.3..为氏族部落序号,下接第二表。
(1)(2)(3)..为世代序号,第二表同。
天光连生三子,“重新开创”了一个氏族:由这三子的后裔繁衍出来的各部落称为“尼鲁温蒙古”(尼鲁温意为腰,据说指其皆出于阿阑豁阿贞洁的腰所生之子),他们是同一血统的亲族。
其他部落则通称为“迭列列斤蒙古”(意谓一般的蒙古人)。
附注:1. 《史集》又列29.Doban,30.Barin 及其分部31.Suqnut,32.Sukan,33.Qingqiat 于尼鲁温蒙古诸部中.2.Qongqotan ,Sunit,Qarqas,Iljit,Kekuman,Otonaut,Arulat 等部亦列于八鲁剌思同源诸部中。
“三河之源”不儿罕山即肯特山地区,原是突厥语民族的居地。
蒙古部落迁到这个地区后,十分可能通过征服或其他途径吸收了不少留在当地的突厥语族人口,从而使本身的民族成分发生变化;在经济文化方面,更受到突厥族的深刻影响。
上述蒙古人的苍狼白鹿始祖传说,当是承袭了高车、突厥人的狼祖传说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感天光生贵人的神话,也和畏兀(回鹘)人天光照树诞生可汗的传说有一定关系①。
当蒙古部落还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中时,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迁居鄂嫩河流城和肯特山地区后,他们从当地突厥语族居民那里学习了从事游牧畜牧业的丰富经验②,由原来“射猎为务”,“捕貂为业”,“用桦皮盖屋”(《隋书·北狄·室韦传》)的森林狩猎部落,转变为饲养马、牛、羊,逐水草放牧,居“黑车白帐”的草原游牧部落。
《史集》记载说,成吉思汗的七祖篾年土敦(据《秘史》、《元史》,为八世祖)之妻莫孥伦拥有的牲畜多到不可胜数,聚拢起来时,从山顶到山脚下的河边都布满了③。
篾年土敦、莫孥伦生活的时代约在十世纪末十一世纪初,相当于辽圣宗时期。
《契丹国志》也记载辽时的“蒙古里国”人民过着逐水草、食肉酪的生活,“以牛、羊、马、驼、皮、毳之物与契丹交易”,足见此时蒙古部落的游牧经济已有相当发展,能够提供远超过自身消费的大量牧畜和皮、毛等畜牧业产品,用于和邻人进行交换了。
随着蒙古部落游牧经济的发展,氏族共有制被突破了。
传说阿阑豁阿死后,四个大儿子把家私——牲口(adusun)和食物(ide’e)都分了,欺侮幼弟孛端察儿,不给他一份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牲畜和其他财产早已为家庭所私有,儿子继承父母的财产已成为社会通则。
私有制刺激了家庭财富的积累,一部分人的财产日益增多,成为富者(伯颜,bayan),而大部分则成了贫穷者(牙当吉古温yadanggi-gu’un)。
掠夺邻人是强有力者增加财富的重要手段。
孛端察儿兄弟共同掳掠了兀良哈部扎儿赤兀惕氏族的一群百姓,“因这般,头口(adu’un,畜群)也有了,茶饭(ide’e,食物)、使唤的(haran,tutqar,人口、仆人)都有了”①。
《契丹国志》说,当时北方达打(塔塔儿)等部皆“以部族内最富豪者为首领”,蒙古部的情况也是如此。
①参见韩儒林:《突厥蒙古之祖先传说》,《穹庐集》,页374—3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②史料记载室韦人“无羊”,蒙古语的绵羊一词(qonin)就来自突厥语。
蒙古畜牧业术语中突厥借词特别多,说明他们是从突厥语族人民那里学会畜牧业的,参见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元史论集》,页418。
③《史集》第1 卷第二册,页18。
①《元朝秘史》第38 节总译。
孛端察儿之孙篾年土敦带有突厥语官号“土敦”(tudun)的头衔,当是部落首领,他家就拥有多不胜数的牲畜。
后来,被辽朝军队打败的札剌亦儿部从克鲁伦河溃退,侵入蒙古部牧地,发生了冲突,篾年土敦诸子被杀。
其孙海都(成吉思汗六世祖)长大后,率部复仇,灭札剌亦儿部,尽掳其妇幼为奴。
札剌亦儿是人数众多的大部落(《辽史》作“阻卜札剌部”),因此这次战争的胜利意义很大,它使海都的威望和势力大为扩大,“拥有了难以数计的妻妾、部属、羊群和马群”②。
《元史·太祖本纪》说,海都被立为“君”,自战胜札剌亦儿后,“形势寖大..四傍部族归之者渐众”。
海都长子拜姓忽儿和次子察剌哈宁昆相继袭为部落首领,“宁昆”(《秘史》作“领忽”)即辽朝的属部、属国官官号“令稳”之音讹。
察剌哈长子直拿斯继任为首领,称想昆必勒格,“想昆”即辽高级属部、属国官官号“详稳”,地位相当于节度使。
当时漠北各部都在辽朝统治之下,辽朝除设置西北路招讨司等北面边防官府进行控制外,又置北面部族、属国官、“命其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辽史·百官志》)。
察剌哈父子生活的时代约为十一世纪下半叶,即辽道宗时期。
《辽史·道宗本纪》太康十年(1084)两次记载“萌古国遣使来聘”,可见蒙古部亦通贡使于辽朝,故其首领被命为属部属国官。
中原王朝的封授无疑大大加强了他们的政治势力,使他们得以朝廷命官的身份管领本部百姓,成为高踞于普通部落成员之上的“那颜”(noyan,老爷,官人)。
察剌哈父子由此身价百倍,子孙世袭官人地位,成为蒙古部最有势力的一家贵族,称泰赤乌氏(Tayichi’ut,源于汉语“太子”)。
拜姓忽儿之子敦必乃薛禅也管领一部分部民,势力不下于察剌哈家族。
其子葛不律罕(成吉思汗曾祖,《秘史》作合不勒合罕)继想昆必勒格之后统辖了全蒙古百姓,称汗号;他的子孙以远古始祖氏族的名号为标榜,称乞颜氏。
②《史集》第1 卷第二册,页22。
随着草原贵族势力不断壮大,普通部落成员的地位日益低落,成为贵族的属民。
他们中不仅有迭列列斤蒙古各部落的成员(占属民的多数),也有同属孛端察儿后裔的尼鲁温蒙古一些氏族的成员,这些氏族由于势单力薄,不得不依附强有力的贵族,受其统治。
例如,据《秘史》记载为海都幼子抄真斡儿帖该后裔的斡罗纳儿、晃豁坛、雪你惕等氏族成员,后来成了泰赤乌和乞颜两家贵族的部属,《史集·部族志》竟把他们列入迭列列厅蒙古诸部中,但另一处又说他们也属于尼鲁温蒙古,这种氏族起源不清的情况正反映了他们地位的跌落。
在一次泰赤乌氏贵族推举首领的会议上,因争执不下,请一个出身斡罗纳儿氏的老人发表意见,他回答说:“我是低贱的哈剌出(qarachu,下民),有什么权利说话?你们众主公。
请口吐贤明良言,使我们哈剌出能如驹得乳,得遂得生养足矣。
”①可见属民(哈剌出)不但没有被推举为首领的资格,也没有推举首领的权利。
属民虽受贵族的统治,但还具有不完全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独立的家庭经济,可以脱离原来所属的贵族而别投他部。
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又是战士的主要来源,所以一家贵族势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控制的属民有多少。
游牧畜牧业的生产者能提供超过自身消费的许多产品,因而使用奴隶劳动成为有利可图的事。
蒙古部进入草原地区后,很快就出现了掳掠别部人口为奴的现象,如上述孛端察儿兄弟掳掠了一群兀良哈百姓,于是家中就有了供驱使的仆役。
后来,海都消灭了札剌亦儿部落,这些札剌亦儿人除被屠杀者外,都成了海都及其诸子家庭的奴隶。
古代蒙古社会的奴隶(孛斡勒bo’ol)被称为“门限的奴隶”(bosoqa-yin bo’ol),“家门的梯已奴隶”(e’uden-u emchu bo’ol),说明他们是各个主人家庭的私属人口。
他们的子孙也世袭奴隶的身份,祖祖辈辈与主人家保持主奴关系。
被海都俘虏为奴的札剌亦儿人的子孙,祖祖辈辈就成为海都后裔的奴隶,一直传到成吉思汗时。
著名将领木华黎就是这些札剌亦儿人的后代,幼年时即被送到成吉思汗家服役,“教永远做奴婢者,若离了你门户呵,便将脚筋挑了,心肝割了”②。
成吉思汗还有一个奴隶,是四世祖敦必乃掳来的奴隶的后裔,因此成吉思汗说他是“我祖宗以来的奴婢”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