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八下《莫扎特的单簧管,巴赫的双簧管》word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2012最新沪教版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新教材目录(“五四”学制)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有家真好1.祖父和我(萧红)2.金黄的大斗笠(高风)*3.凡卡(契诃夫)4.散步(莫怀戚)综合学习:家庭欢乐大转盘每周一诗:望驿台(白居易)秋思(张籍)第二单元同龄人的故事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6.花脸(冯骥才)*7.口哨(张海迪)8.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9.两小儿辩日(《列子》)综合学习:我的一张照片每周一诗: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村晚(雷震)第三单元寄情山水10.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11.古诗三首观沧海(曹操)望岳(杜甫)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12.词二首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韦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13.山川之美(陶弘景)综合学习:黄浦江——美丽的母亲河每周一诗:暮江吟(白居易)夜泉(袁中道)第四单元科幻天地*14.童话般的太空城(莫幼群)15.海底奇光(儒勒•凡尔纳)*16.门外有敲门声(杨书森)综合学习:当个小小未来学家每周一诗:嫦娥(李商隐)迢迢牵牛星(无名氏)第五单元动物世界17.松鼠(布丰)*18.云雀(儒勒•米什莱)19.藏羚羊的跪拜(王宗仁)*20.森林中的绅士(茅盾)综合学习:向你介绍我的动物朋友每周一诗:蝉(虞世南)画眉鸟(欧阳修)第六单元童心是诗21.天上的街市(郭沫若)*22.星河(宗白华)*23.我召唤青春的小树林(邵燕祥)24.留住童年(钱万成)综合学习:朗诵诗歌每周一诗:牧童词(李涉)夜书所见(叶绍翁)第七单元读书有味25.忆读书(冰心)*26.美容新术(张秀亚)*27.窃读书(林海音)28.为学(彭端淑)29.孙权劝学(司马光)综合学习:读书格言伴我成长每周一诗:劝学(颜真卿)赠外孙(王安石)第八单元小故事,大智慧30.受宠的象(克雷洛夫)31.蚊子和狮子(伊索)*32.一个采白芷花的城里人(冯雪峰)*33.白兔河月亮(周国平)34.中国古代寓言四则买椟还珠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综合学习:与寓言大师伊索对话每周一诗:东栏梨花(苏轼)水口行舟(朱熹)附录:汉字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春天来了1.春(朱自清)*2.春风(林斤澜)3.花的话(宗璞)4.春之古韵春夜喜雨(杜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江南春(杜牧)综合学习:春天,春天,在哪里?每周一诗:春日(秦观)雨晴(王驾)第二单元少年心事5.羚羊木雕(张之路)6.在那颗星子下(舒婷)*7.一千张糖纸(铁凝)*8.为少年轻唱(简平)综合学习:共享快乐,应对烦恼每周一诗:题弟侄书堂(杜荀鹤)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第三单元为生命喝彩9.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10.“诺曼底”号遇难记(雨果)11.清贫(方志敏)*12.百合花开(林清玄)综合学习:唱一首生命的歌每周一诗:对酒(秋瑾)狱中题壁(谭嗣同)第四单元唐诗精华(上)1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4.黄鹤楼(崔颢)*15.山居秋暝(王维)*16.过故人庄(孟浩然)17.李白诗二首送友人月下独酌综合学习:唐诗诵读每周一诗:鸟鸣涧(王维)客中作(李白)第五单元生活中的科学18.中国石拱桥(茅以升)*19.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20.统筹方法(华罗庚)*21.一百个问号之后(叶永烈)综合学习: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每周一诗:游山西村(陆游)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第六单元域外风情22.布鲁塞尔大广场(卢鸣)*2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冯骥才)24.马来的雨(胡绳梁)*25.在埃及数骆驼(周轶君)综合学习:神游天下每周一诗: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纪昀)问刘十九(白居易)第七单元先哲智慧26.《论语》八则27.天时不如地利(孟子)*28.《吕氏春秋》二则引婴投江刻舟求剑*29.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30 .螳螂捕蝉(刘向)综合学习:漫游成语世界每周一诗:登飞来峰(王安石)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杨万里)第八单元读一本名著31.花果山拥立美猴王(吴承恩)35.孙悟空棒打白骨精(吴承恩)*33.火焰山宝扇灭火焰(吴承恩)综合学习:分享读书的快乐每周一诗:海棠(苏轼)泛吴松江(王禹偁)附录一:诸子散文附录二:常用修辞格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成长纪事1.表哥驾到(秦文君)*2.顶碗少年(赵丽宏)3.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4.伤仲永(王安石)*5.周处(《世说新语》)综合学习:讲述成长的故事每周一诗:小儿垂钓(胡令能)小松(杜荀鹤)第二单元故乡情思6.社戏(鲁迅)7.滹沱河和我(牛汉)*8.藕和莼菜(叶圣陶)9.枣核(萧乾)综合学习:“寻根”记每周一诗:《杂诗》(其二)(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第三单元唐诗精华(下)10.杜甫诗三首石壕吏又呈吴郎登岳阳楼11.白居易诗二首*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1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14.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综合学习:回眸唐诗每周一诗:月夜忆舍弟(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第四单元山水清韵15.壶口瀑布16.小石潭记*17.白洋潮18.天目综合学习:说山道水每周一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宿建德江(孟浩然)第五单元敢为天下先19.老山界20.梅岭三章21.永远执着的美丽*22.我看见了我的骨头综合学习:尝试“第一”每周一诗:红梅(王十朋)过零丁洋(文天祥)第六单元少年诗情23.我为少男少女歌唱(何其芳)24.写给云(白冰)*25.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惠特曼)26.一句话(闻一多)*27.青春万岁(王蒙)综合学习:编一本属于少年的诗集每周一诗:渡荆门送别(李白)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
八年级上册《七彩管弦》教案八年级上册《七彩管弦》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如歌的行板》(《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2。
《a小调钢琴三重奏》(第二乐章《主题与变奏》节选)。
教学目标:一、欣赏这首管弦乐作品。
二、欣赏后,通过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及乐曲的创作背景,能够对乐曲的情绪、特色等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三、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欣赏管弦乐的能力。
四、能够背唱两首管弦乐的音乐主题。
教学方法:欣赏、模仿、对比、讨论教学重点:一、欣赏。
二、乐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家的生平。
三、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四、背唱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一、乐曲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对乐曲情绪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视频资料,导入新课。
二、《如歌的行板》(一)乐曲介绍如歌的行板(Ананте Кантаиле)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
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片段1)。
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片段2)。
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1871 年创作的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乐章。
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
这首民歌是1869 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听泥瓦匠唱的歌。
记录后,立即配上和声,收入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内。
第六单元《七彩管弦》(三)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如歌的行板》(《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2.《a小调钢琴三重奏》(第二乐章《主题与变奏》节选)。
教学目标:一、欣赏这首管弦乐作品。
二、欣赏后,通过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及乐曲的创作背景,能够对乐曲的情绪、特色等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三、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欣赏管弦乐的能力。
四、能够背唱两首管弦乐的音乐主题。
教学方法:欣赏、模仿、对比、讨论教学重点:一、欣赏。
二、乐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家的生平。
三、乐曲所表达的情绪。
四、背唱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一、乐曲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对乐曲情绪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视频资料,导入新课。
二、《如歌的行板》(一)乐曲介绍如歌的行板(АндантеКантабиле)这首常用于弦乐合奏或小提琴独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于1871年写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
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片段1)。
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片段2)。
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1871 年创作的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乐章。
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
这首民歌是1869 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听泥瓦匠唱的歌。
记录后,立即配上和声,收入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内。
《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学设计《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本课是奥地利伟大音乐家莫扎特所作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也是他小夜曲体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在此安排的用意意是让学生了解小夜曲体裁,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室内乐作品的热爱。
教学重点是通过听、唱、伴奏等形式体验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教学难点是学生尝试用自制的弹拨乐器为乐曲伴奏。
本课的学习领域为感受与鉴赏。
教学创意:本课教学仍然通过“旅行”这种形式进行,围绕《G 大调弦乐小夜曲》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可借助男女生二声部的主题模唱、自制弹拨乐器的伴奏活动等让学生充分感受乐曲,并培养学生合唱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可设计为交流对话、感受体验、创作实践、探究、评价反思等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感受体验其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能在聆听、演唱、比较等学习过程中,掌握小夜曲、室内乐等音乐知识。
能够创造性地参与自制弹拨乐器的音乐实践创作活动。
(二)、教学准备:《G大调弦乐小夜曲》及其它小夜曲的音响资料,莫扎特画像、维也纳图片。
收集维也纳、莫扎特等相关音乐资料,自制弹拨乐器,竖笛等。
(三)、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你了解“音乐之都”——维也纳吗?你知道“音乐神童”是谁吗?今天,我们的音乐之旅将带领大家前往此次旅行的最后一站——奥地利,为同学们解开这个谜底。
1、交流对话整理: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有关维也纳、莫扎特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归纳。
交流:学生互相展示所收集的相关音乐资料。
(出示图片或讲述音乐小故事或播放音乐作品)补充:教师补充讲述(结合媒体),学生更完整了解。
2、感受体验:聆听:播放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学生聆听并交流听后的感受及演奏形式;讲述:复习乐曲演奏形式——弦乐合奏,教师引入并讲述其体裁形式——小夜曲;哼唱:播放乐曲,学生随音乐哼唱各个主题旋律,感受其欢快活泼的情绪;描画:学生在音乐声中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情景描画。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培养学生对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趣。
2、通过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和变奏手法等知识。
3、熟悉《鳟鱼》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这些情绪。
教学重点:1、音乐形象的感受和体验。
2、了解变奏曲及简单的变奏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笛子曲,演奏笛子曲《我是一个兵》片段,[摘A(愉快活泼)A1(舒展自豪)、A3(欢快跳跃)三个片段],演奏前提出问题:A、老师演奏的乐曲情绪是怎样的?有没有变化?B、每一种情绪的音乐旋律有什么关系(异同)?2、教师演奏后,学生讨论交流一分钟。
3、学生回答问题。
同:旋律很相似。
异:速度不同:力度不同;节奏不同;演奏技巧不同;其他不同;(视学生讨论情况定,也可以不提。
)4、教师总结:像这首乐曲一样,主题旋律相似,但在其它音乐要素方面加以变化重复,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和情绪。
这样的乐(歌)曲称为变奏曲。
下面我们来聆听一首著名的变奏曲——《鳟鱼钢琴五重奏》。
二、欣赏《鳟鱼钢琴五重奏》。
1、教师简单介绍《鳟鱼》的创作背景,教师唱一遍主题旋律,使学生熟悉。
舒伯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谱写的艺术歌曲对后人影响很大,被誉为“歌曲之王”。
他还创作了大量其它体裁的音乐作品。
《鳟鱼》原是舒伯特根据诗人巴尔特的浪漫诗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
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
《鳟鱼钢琴五重奏》根据歌曲的音乐主题写成,运用多种变奏的手法,将歌曲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描述。
2、听乐曲中的几个音乐主题的片段,分析音乐形象,并注意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变化。
主题(A):自由、悠闲地无忧无虑的在水中游。
主题(A1):水鳟鱼纯真可爱的形象刻画。
(音色等的变化)变奏(A4):钓者出现,描绘鳟鱼不幸的遭遇。
湘艺版(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全册教案湘艺版(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同一首歌§1.1 歌曲《同一首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音乐活动中回忆、抒发、诉说同窗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真挚情感,乐于与人交往,学会演唱《同一首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对人间真情的追求,学会与人沟通,关爱他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真挚、深情的歌声表达人们对人间真情的渴望、呼唤,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体验、深化歌曲的意境、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学唱歌曲时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
能够正确理解歌词的内涵,并能与歌曲产生共鸣。
【课前训练】1.发声练习:3/4 5 3 1 | 5 31 ‖lu lu lu la lala2.歌曲《同一首歌》。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六年的小学生活早已结束了,在其慢慢的人生旅途中,小学的六年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同窗的情谊却是难以忘怀的,大家曾经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迷惘、一起长大,今天就让我们在同一首歌的旋律中,回忆述说我们走过的美好时光。
二、教授新课1.介绍歌曲师:歌曲创作于1990年,作为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的片头曲。
播出后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
《同一首歌》由陈哲、迎节作词,孟卫东作曲。
1996年,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曾和孩子们在上海举行的特奥会上唱过这首歌,以后中央三台又设置了“同一首歌”栏目,《同一首歌》就是此栏目的主题歌。
由此,《同一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一首风靡全国的歌曲。
2.学习歌曲师:这首歌曲大部分同学都熟悉,但是否真正了解歌曲的内涵呢?并且是否能用歌声真切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5.12汶川大地震、4.14青海玉树大地震,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度难关,而最能表现此情此景的就是《同一首歌》!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一下,为灾区人民加油!下面我就跟大家一起,把这首歌深入的了解一下。
3.在歌曲旋律的背景中,师生共同有表情地朗诵歌词。
人教版《月光曲》课文原文人教版《月光曲》课文原文人教版《月光曲》课文原文: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
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
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
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
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莫扎特的单簧管,巴赫的双簧管》
一、教学目标:
1、从文字中体会音乐的美妙,感受莫扎特和巴赫这两位音乐大师作品的不同特色。
通过品味语言,理解本文用想象、比喻、比较等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把音乐转化为其他感觉形象,并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特色。
2、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想象画面,学会用优美、贴切、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给人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文字中体会音乐的美妙,感受莫扎特和巴赫这两位音乐大师作品的不同特色。
通过品味语言,理解本文用想象、比喻、比较等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把音乐转化为其他感觉形象,并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特色。
难点: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想象画面,学会用优美、贴切、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给人的感受。
三、教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播放《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作品622)》节选(1´14″)
2、学生交流感受(2名)
3、学生朗读课文(8´左右)播放乐曲并以画面配合(共计6´59″)
思考:这两支协奏曲的特点是什么?有何不同?
【第一乐章1´14″—2´第二2´—3´05″第三3´05″—4´56″】
【巴赫的乐曲1´29″/1´29″—3´17″】
学生回答
明确特点:莫:轻快、甜美、明快巴:轻柔、细腻
不同点(对比)
莫:美好和忧郁充满更多的灵性
巴:沉稳和平和充满更多的温情和人性
4、作者是如何来欣赏与评价的?
再读课文(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读给同伴听,让同学从你的朗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交流预习作业中摘抄的佳句(你所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先朗读,再点评)
明确:
莫巴
扎轻快轻柔赫
特美好沉稳的
的甜美忧郁(对比)平和双
单充满灵性充满温情和人性簧
簧明快细腻管
管
触觉(可感)
想象曲中有画,曲中有情
听觉→→→→→听觉(可听)美妙的音乐→美妙的文字比喻、通感化无形为有形
视觉(可视)
5、问题探讨:
提问:为何把这两位相提并论?
(第一段:极致,天造地设,剑鞘相合,体现作者对这两位大师及作品的推崇、欣赏、喜爱)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对比。
体现丰厚,多变的特点。
6、学生笛子演奏,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