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桂枝汤类方
- 格式:ppt
- 大小:599.50 KB
- 文档页数:48
伤寒论《桂枝汤》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方药 | 桂枝汤方治法 |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
方义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
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方为辛温解表轻剂。
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
【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互相参看。
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
汗出营弱,脉应之缓。
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
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
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
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
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
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一、桂枝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二、桂枝加桂汤方: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木方于桂枝汤加重治上冲的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
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
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六、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栝蒌根苦寒,《神农本草经》谓: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
可见为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
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
”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
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桂枝汤加减方
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炙草、大枣。
桂枝汤发汗,解肌,祛风。
桂芍生姜三两,炙草二两,枣十二枚。
桂枝汤具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阴阳的作用。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内加葛根四两,用于发热、汗出,项背强紧紧。
项背强紧紧说明经脉不利的症状严重,加葛根疏通经脉。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内加厚朴二两杏仁50个,厚朴杏仁平肺定喘,用于外感兼喘。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用于阳不摄阴,卫不固表,汗漏不止。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汤去掉芍药,用于胸闷脉促,胸阳不振。
芍药有酸敛的作用,胸闷不能用芍药。
桂枝去芍药汤对胸闷、胸痛都有效,方中桂枝甘草可以温补心阳。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内加附子一枚,用于胸闷脉促兼恶寒,恶寒说明阳气虚衰,加附子振奋阳气。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去掉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用于发热、小便不利,水邪内停的证候。
茯苓白术利水,桂枝用于太阳之气不外达,水邪不能下行则去桂枝。
新加汤:桂枝汤内加生姜芍药各一两,人参三两,用于荣卫不足,身疼痛。
芍药敛营养阴,生姜引药达表,人参益气生津。
桂枝加桂汤:桂枝汤内有加桂枝二两,用于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
桂枝降冲气。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内加芍药三两,用于太阴病,腹满时痛,芍药可以养血止痛,用于气血不和,腹满时痛。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内加大黄一两,用于太阴病,腹满大实痛。
气血不和,时而腹痛,时而不痛,如果有了瘀血,则疼痛会加重,用大黄活血祛瘀。
小建中汤:桂枝汤加芍药三两,饴糖一升,用于气血不足,中虚。
总结桂枝汤方证1、桂枝汤:1、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个2、用法:上五味,切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服热粥一升,以助药力,并且盖上被子,大约出汗一小时左右,全身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想洗澡一样,那样病可能就不会痊愈。
服药一次后,病好了,就不要再服第二次了。
服药后没有出汗,再次服药,如前发汗。
3、病机:太阳病中风证,风邪侵袭肌表,毛孔开放,卫气聚集抗邪于表,有汗出。
太阴中风证。
三才:寒——芍药热——桂枝、生姜平——大枣、炙甘草4、临床表现:发热,一般热势不高,鼻塞流涕,汗出,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细。
5、药症:1、桂枝——辛、甘,温。
《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
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
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桂枝加大用量,降逆和补中气、利关节的作用就大。
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
桂枝降冲逆是气得旁流的作用。
2、芍药——苦酸而凉。
《神农本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
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病。
小大黄,去阳明里实不重的,还利尿,去水饮3、生姜——辛热。
《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逆,止下利。
生姜止呕与解表,干姜则是温中,针对太阳和太阴。
4、大枣——甘咸而微温。
《神农本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和百药。
针对阳明、少阳、太阳三纲,凡是三家的津液不足,胃气不和,都可以用。
5、炙甘草——甘平。
《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1、桂枝汤: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7、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桂枝汤的组成配方,临床应用医案,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桂枝汤的组成配方】桂枝9g(3两,去皮)、芍药9g(3两)、甘草6g(2两,炙)、生姜9g(3两,切)、大枣12枚(12枚、擘)。
【桂枝汤的用法】水煎2次,分服。
服后少倾,喝热稀粥一碗,幷温覆取汗,以助药力。
但以周身微微出汗为宜,不可如水淋一样,服完1剂,若病不除,可再服1剂。
若汗始终不出,可服2~3剂,并缩短给药时间。
服药期间忌生冷、粘滑、肉类、面食、五辛、酒酪、臭恶等具有刺激性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桂枝汤的使用标准】1.外感: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内伤杂病:凡经辨证而病机为营卫不和者均可用之。
【桂枝汤的禁忌症】1.恶寒发热,无汗脉紧者不可用。
2.汗虽多,但发热不恶寒、烦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洪大者,不可用。
3.酒后,脉洪数有力者,不可用。
【桂枝汤医案】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
诚如尤怡《金匮心典》中引徐(彬)氏之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
”临证中运用此方治疗外感者,若符合使用标准1者,无不应手而效;而用以治内伤杂病者也不乏报道,但因其诸症烦杂,尚无规律可循,而用此方之共同点其病机均为营卫不和,殊几无奈,爰引四个医案,以抛砖引玉,倘医林同道,或嗣而续之,倡而明之,又余之深幸也夫。
1.林xx,青年渔民,体素健壮,夏天汗出未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自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
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呈灰白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自觉肢末麻痹,头晕,惟饮食如常,不能参加劳动,脉浮缓,重按无力,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早上少,清晨起床前,略止片刻。
此病起于汗出之际,毛孔疏松,骤然入水,水湿入浸肌腠,玄府骤闭,汗污不及宜泄,阻于营卫之间,开阖失和。
其病虽久,脏气未伤,故脉仍浮缓,应微发其汗以和营卫。
【方剂歌诀】桂枝汤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伤寒论》一、桂枝汤释义【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组成】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红枣(12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辨证要点】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用法】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400ml。
先温服一半,服后5—10分钟,饮热粥一碗,并盖被取汗。
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若一服愈者不必再服。
不愈,4小时左右如前法再服一次。
发热汗出有规律可循者,宜服于汗出之先。
二、精讲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红枣麻桂枝【性味与归经】辛、甘、温。
入肺、心、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白芍【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
入肝、脾、肺三经。
【功效】补血敛阴,平肝止痛。
【用法用量】9~12g,利尿需重用。
大剂可用至30~45g,但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甘草【性味与归经】甘、平。
入十二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为缓和剂调补药。
【用法用量】常用量3~6g。
一般清热及调和药性可按此量。
作主药用时量较大,用9~30g,大剂用至30~60g,甚至120g。
【使用注意】下列情况不宜用甘草:1、湿盛者(腹满、呕吐、肿胀等);2、在渗利、去湿、攻下的治疗中,如要药物迅速发生效力,不宜用甘草配伍。
大枣【性味与归经】甘、温。
入脾、胃经。
【功效】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
【用法用量】6~15g,或捣烂作丸,外用:煎水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凡有痰湿、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
生姜【性味与归经】辛、微温。
入肺、脾、胃经。
【功效】祛寒温中,回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