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名家选讲论文(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

中华名家选讲论文(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

中华名家选讲论文(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
中华名家选讲论文(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

1.举例说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儒释道合流的注释思想

皇侃的《论语义疏》继承了汉儒的章句训诂之学和纲常孝道思想,并同时受到佛学理论的影响,在皇侃的经学思想中,某些经典性的汉代思想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如:三纲五常、孝道、阴阳五行的术数理论等.汉代“以孝治天下”,极力推重孝道观念的教化作用,以至于帝号之中皆加“孝”字,设“孝廉”一职选任人才。对孝道的重视,在皇疏中也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每至与“孝”有关之处,皇侃必大加发挥,梁武帝时期,是南朝佛教的全盛时代,兰若众多,规模宏大;法会常设,上至帝王公卿名士,下至黎民百姓,崇信佛教蔚然成风。早在西晋,中国佛教就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般若学,为玄风推波助澜;进入南朝后,佛学的热点又转向涅盘学,从而使佛教独立地走向中国的理论舞台。在这种形势下,皇侃不可避免地受到佛学的影响。在《论语集解义疏》中,多处可见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皇侃在该书序将《论语》一书的性质定义为“应机作教”,他说:

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皇侃则反其道而行之,以佛学概念义理解说《论语》,皇疏在释《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时,全面论述了玄学的性情论.在上文中,引老子之言阐释儒家的人性论,稀释了儒家思想的精神,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关于人性论的理论思辨水平。性无善无恶,情有善恶,也就是说,性情之间的关系,就是有无、动静之间的关系。

2.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呢实际,论述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负面影响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1、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儒学是中国切入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国之所以为中国是因为她有五千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自己悠久独特的文化传统。儒学是中国的标志,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凭证。儒学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民胞物与的伦理观,追求和谐的价值倾向和致思方式,天下己家,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将使地球村因为儒学的参与更加美好。(儒家文

化是中国的软实力)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华传统儒家人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涵盖着人生的方方面面。儒家人文化包括论认识人生:天人合一,人性本善,内圣外王,群体至上,见利思义。浩然之气,家国天下,入世精神,人生价值,和谐之美;儒家人文化论管理人生:反躬内求,诚信无价,家国至上,忠孝义礼,兼济天下,隆礼重法,君子之风;儒家人文化论开发人生:老存高远、厚德载物,经世致用,跬步千里,三人有师,穷且弥坚,书中乾坤,学思并用,刚健有为,知行合一等。(道德价值。政治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三)环境危机与儒家人文化的救助之道

儒家传统人文化是中国切入全球化的文化资源。一个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全球化召唤不同的国家民族共同构筑。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观,民胞物与的伦理观,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和致思方式,天下一家,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将使地球村因儒家人文化的参与而变得更加美好。

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认为,若人类没有一种伦理方面的指导,就没有全球伦理,就不可能有美好的全球秩序。大会通过两条伦理定律: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条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合而言之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全球环境危机的报道令人触目惊心。“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太甲》,警惕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可任意枉为。

儒家人文化的救助之道:一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既是儒家的宇宙观,又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好方法。二是“民胞物与”的伦理观,认为人和自然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体现儒家人文化的贵和、重和的精神。张载的“乾称其父,坤称其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蒙·乾坤篇》)他把天地人物看做一个大系统,是个分层位,有秩序的大系统。他提倡尊重天地、视众生平等,万物平等,也包含了对人类尊严与价值的肯定。批评那种人类中心主义,这种主义是把人看成是最高类的,而把自然界中的一切看成是为人而存在,供人任意驱使和利用。

(四)儒家人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构建和谐社会要更新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素质。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三个层面的和谐问题,即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自身和谐。

1.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第一,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唐代儒家大师韩愈生发了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理论,提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第二,“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也”。“德不孤,必有邻”。知音并非难觅,而在于自己是否懂得什么是知音,怎样寻找知音。“道不同不相为谋”说出真谛。第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做到“克已”、“修已”、“正身”是件不容易的事。第四,诚信,孔子把信作为治国的根本,所谓“民无信不立”,“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脚了。孔子认为“信”也是君子立身、进身的根本,把“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作为与人交往的衡量标准。第五,要“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律规范。第六,在义利关系上,儒家主张“见利思义”,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人自身和谐

是指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孔子提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他认为,通过学习,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要懂怎样做人,首先要懂得“仁道”,因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宪问》),“不知礼,无以立

也”(《尧曰》。)孔子认为自己的修养过程是从“志于学”开始的,他要求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孔子提出:“内省吾身,改之为贵”的命题。他对曾参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十分赞赏。“过,则勿惮”。“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上述观点,对完善自我,实现人的自身和谐,是大有裨益的。

3.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构建和谐的社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第一,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第三,人与自然共存处在地球生物圈的同体中。第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儒学对我国政治现代化的负面影响:儒家思想的精华受到世界的肯定和推崇,但是儒学也存在着糟粕部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和负面影响。因此在当前提倡国学,尊崇孔子,传扬儒家思想之时我们要树立正确认识,以批判吸收的态度学习儒家文化,在肯定儒家思想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儒家思想对当代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1.特权政治及等级其影响。儒学极其重视和推崇“ 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等级秩序,主张“尊卑贵贱,不逾行次”,把实行严格的等级制看作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法宝。百年来,因这种等级制政体而产生,同时又促使这种等级制政权进一步强化的政治意识形成了一种沉重的传统。即对权力的崇拜、对特权的认同、对卑者的蔑视、欺压弱者成为一种习惯。在人事上,特权阶层可以呼风唤雨,搞任人唯亲。“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观念到目前都深入人心。

2.人治政治及其影响。作为现代民主法治的对立物,人治是一种畸形、病态的政治。然而儒学却推崇人治,从孔子开始,儒家基本上都是沿着“为政在人”这个思路论述政治中的各种关系的。为此,儒学倡导贤人政治,宣扬以德治国,幻想执政者能通过修身养性成为圣贤,以保国家长治久安。但严酷的事实使这种理想大打折扣。这说明,仅靠人的自觉、靠道德支撑社会是根本行不通的。相反,社会运行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制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一套以法律手段为主体的社会制约体系。而且经过几千年来的渲染和张扬,人治成为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重要政治模式。有些人,一旦当上官了,就自己制定一大堆条条款款,形成所谓的“法规”。领导人的话就是“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违法”,领导人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其实质是以权代法。有些干部以父母官自居,群众期盼领导“为民作主”。这种观念一方面反映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缺乏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意识;同时也反映了国民缺乏公民意识、权利意识、主人意识、法律意识。更说明了,我国的“依法治国”道路还漫长,要想成功,先要给掌权者灌输这种思想。

儒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1.“学而优则仕” 价值观对科技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儒家传统价值观认为知识分子应该规避风险、明哲保身,主张“ 学而优则仕”。许多知识分子走上了仕途,直接结果就是知识分子思想僵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官场上,不愿也耻于研究科学技术,由于儒者大多为政界人物,所以在自己原来的工作领域干出点成就的人,都倾向于当官从政,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只有极少数人边从政边从事科研,官僚主义严重,轻视体力劳动。“皓首穷经”,使科技发展缺少动力。

2.强烈的忠孝思想使当时的科技发展停滞不前。董仲舒系统化地归纳了儒家伦理,总结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会伦理。不仅要求人们孝顺父母,而且要忠君。这种以忠孝为核心的思想不仅维护着封建制度的等级和秩序观念,而且还派生出祖先崇拜、守家顾业和“父母在,不远游” 等思想。使人们在思想上于内敛,最终导致思想上的僵化。思想和自由是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这种强烈地、深入人心的忠孝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阻碍了思想的交流,导致缺乏理性的思维,科技发展也缺少了重要的条件。

儒学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负面影响:1.“中庸之道”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思想禁锢缺乏创新性。儒家认为只有个体融入整体,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提倡个体服从整体,整体的利益高于个体利益。苟子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就是儒家的“乐群贵和”理论,也是中庸之道的最好诠释。中国人为人处事倾向于“中庸之道”。朱熹对“中庸之道”的注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既不走极端,又不易帜,不易主,不易信仰。相比而言,西方较重视个性发展,以个人为本位,注意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中国人因受孔孟儒家学说影响较深,一般思想比较禁锢僵化,循规蹈矩比较严重,缺乏创新性,长期对人才的评价和使用喜欢用“听话者” ,对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富于创新见解的“韩寒”式人物不感兴趣,历史的惯性造就“贾桂”式人物较多,对经济建设,思维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儒家的“家天下”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儒家伦理建构的中国的一切制度、规范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儒家提倡“家国一体”,把国当作家的放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家庭伦理和制度伦理之间没有分界。在这种“家天下”的思想观念下就必然导致裙带关系,就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会产生互相之间感情战胜理智,各项法律、规章制度在感情面前没有权威的现象。许多企业领导人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家庭式管理,任人唯亲,自视为企业的“家长”,习惯发号施令,喜欢惟命是从,听命于己,对不同意见视为“不忠不孝”,排斥冷落。久而久之把企业当成“家企业”,个人领导凌驾于集体领导,个人意志成为企业的意志,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权威领导”不起作用,“家长”恣意妄为,缺乏监督,违法乱纪,给企业、事业和经济效益造成巨大损失。

儒家伦理文化对国民性格的负面影响

儒家文化对道德人格的追求在国民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1.形成面子心理。2.产生复杂的人情。中国人追求道德人格、重视道德评价。而乡土社会里的乡亲、故友这些所谓的熟人则往往就是彼此的道德评价者,这样就由道德评价把熟

人们联结成为一个利害相关的整体。为了不遭非议,彼此交往以不得罪为原则。不得罪意味着给对方面子,给面子就是不当面非议对方,不拒绝对方,这是中国人情的重要表现,它使熟人之间相互照顾而不讲原则。另外,儒家道德倡导重义轻利、尊人卑己,一个锱铢必较或总是沾别人光的人要遭人轻视、被人瞧不起,国人又最重视道德评价,惧怕被人轻视,于是就陷入了尴尬境地:认真计较得失会被人非议甚至瞧不起;让利于人,是吃亏,又心有不甘,于是就虚伪地谦让,暗地里又渴望得到对方回报。如此就陷入了欠人情、还人情的无尽循环之中。二、儒家文化在道德要求上的身份差异对国民性格的负面影响儒家根据人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等来确定道德要求,不同身份的人遵守不同的道德规范,这对国民性格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道德主体双方地位不平等,造成国民的霸性或奴性。传统社会根据血缘远近和地位高低把国民分为三六九等,使社会差等有序。维护这种差等秩序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职能。因此,儒家伦理道德依据社会角色、身份地位来确定道德要求,不同角色和身份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规范道德主体双方地位不平等,一方是强者,一方是弱者。弱者对强者的道德关系就是服从:子女服从于父母、卑幼者服从于尊长者。这就逐渐养成了父母的家长作风和官长的长官意志,养成了强者的霸气和弱者的奴性。2.形成道德要求的多重性,国民性格的两面性。儒家根据人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来确定道德要求,角色、地位不同,所遵守的道德规范也不同。而人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一个人针对不同的对象具有不同的角色、地位。这样,人们就有了多重的道德地位三、儒家文化的“亲亲”思想对国民性格的负面影响儒家文化以家族为本位,着重维护的是人伦关系,特别是尊者、长者的尊严和利益,而不是社会、大众的利益,因此以“亲亲”、“尊尊”为基本精神。这种文化对国民性格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1.“亲亲”思想强调对亲者无原则的维护,培养的是一种私德、私情。儒家文化以家族为本位,“亲亲”是其基本原则。《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所谓“亲亲”就是亲其亲者,就是对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要亲近。尊亲是良好的道德品质,问题在于儒家对亲者的亲近和维护缺乏原则性,常常把它凌驾于社会利益甚至法律之上。“亲亲”思想,使传统道德成为一种私德,使得国人往往把家族利益、小集团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热衷于结拜、拉亲、搞裙带关系,以求互相照应。2.“亲亲”包含的亲疏有别、爱有差等思想,形成对生人的冷漠。“亲亲”思想在强调亲其亲者的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有亲疏远近、爱有差等。朱熹说:“人之有爱,本由亲立;推而及物,自有等级”。讲“亲亲”、爱有差等培养的是一种狭隘的情感。中国传统文化总的来说重视的是身份地位和血缘,缺乏对生命、人格自身真正的尊重,在这种背景下讲“亲亲”、亲疏远近、爱有差等,就导致了国人对非亲者的冷漠和复杂人情。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以宝山石头城为例

08级5班 08068005 王俏 摘要: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变迁滞后文化的核心所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类型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受时尚潮流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本来据有的发展繁荣空间正在被一点点的吞食,民俗文化面临着生存环境逐渐缩小,它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么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哪里,民俗文化的发展出路在哪里?本文通过以金沙江峡谷宝山石头城民俗文化为例来浅析一下民俗文化的当

代价值以及其旅游开发的新路径,以达到传承保护开发目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宝山石头城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二、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1.民俗文化的参与性活动有利于提高游客兴趣 民俗旅游的内容相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不同目的地的活动形式重复性也较弱。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与平时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当地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特色表演一般都会让游客参与进来,有极高的参与性,满族了游客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儒家文化经典选修课论文

浅谈儒家文化 面对这样的拟题,自己都觉得有点自不量力,毕竟面对的是历经千年,反复积淀而成的文化经典,休说阅世尚浅的自己,就算是博学之士也妄敢对其加以直接评论.不过秉承着时代的使命,自己有必要对其加以尝试. 从近代西化运动开始,儒家文化就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它连自己最基本的受众群体都保证不了,就更不用说发扬及光大自身了.而经过彻底西式教育的我们,从根本抹上去祖辈里深深烙印在脑海的那些传统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经过一系列严格推理论证,用牢不可摧的逻辑堆积起来的思想大厦.这里有直观易见的公式方法,技术手段令人一目了然.理解起来毫不费劲.不过依其而生,栖其而居的我们反过来又受其影响,为其僵硬钳制.除了不断垒高装潢.我们别无它法.或者是说无事可做.我们甚至不敢离开其一步.因为对之的快餐式依赖早已使我们沉陷其中,无法自拔.我们早已失去了对于自然的归属认同感.除了关在方正规矩构造的屋子之内,我们找不到稍微一丝的安全感来抚慰自己内心的惊惶失措,空虚神经质.这就像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恶性循环一样,最后的我们只能走向极度的懦弱,在自闭与迷茫中孤单残喘.不过西式文化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它的通俗直观,它的思维方式,它的巨大能动力都深深吸引着我们.而这点恰恰是儒家文化所缺少的.而且应该指出,是否拥有严格思维逻辑推理尤其在这种分歧中发挥着显著地位.逻辑推理是一种拼凑过程,它决定了我们所依赖的处所的形状,它告诉我们这幢住所为什么会高耸入云,它晓喻我们其身份特征历史背景.总之,它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着它的房东: 这个地方是安全可靠的,你们完全可以长住于此.而儒家文化在这方面表现得就相对薄弱,它几乎没有可以准确运用的方式来表达它的心意和想法.尤其在当下轰轰烈烈的商品浪潮中,急功近利的心态更是让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去追求短期可现的目标.或许我们可以说儒家文化需要的是“信”,如同西式文化中的公理一般,这是谈论一切事物的基础。不过正如前文所述,在当今的我们看来,纯粹的精神活动根本就比不上寥寥纸面几个式子来得铿锵有力,尽管它是舶来品,尽管它夹杂着各国语言,可那又怎样,可能你我都会这么认为.现在的我们正是如此的心态.倘若我们消极对待的话,完全可以把责任推卸给历史,我们可以说,这只是所处时代的总体特征,每个人都存在着局限性,每个人都难以超越这个时代.不过倘若我们存有理智的话,或许会暗地里低声嘟嚷到: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前言 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世界上民俗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为民俗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能全面提高文学作品的底蕴。 1.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礼节民俗、生活民俗、乡土民俗等几个方面,在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奖者,莫言是我国文坛上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文化是帮助莫言登上文坛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独特的文字语言描述,将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莫言的众多作品均得到了东西方的共同认可,如《红高粱》、《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他独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内涵。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文学是读者经验的产物,而文本则具备互动性及不确定性,对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阐释,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力度,以此加深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感受。 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2.1莫言作品中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体现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莫言的《红高粱》被广大读者评委我最爱的作品,《红高粱》中真刀、真枪、真性情的语言进攻性,使其刚发表不就,就广受欢迎,面对挑剔的发行商,《红高粱》还能大受欢迎,不仅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还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动表达。在《红高粱》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乡情,民俗文化的丰富性使得国内外读者叹为观止,如姑娘坐花轿出嫁,在中

儒学论文

儒学初探 王新越13000313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至今也是部分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儒家的学说基本上,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然而现在看来确实有很多东西是“糟粕”,应该舍弃。但是儒学依然有很多东西于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思索与探讨是有进步意义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的。但是如果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大致内容,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 儒学的基本内容: 一:礼的约束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荀子在其《礼论》篇中极为精彩地描述了礼文化的发展历程:凡礼,始于棁,成乎文,终乎悦校。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大一也。意思是说,礼,开始时简单,逐渐比较完备,最后达到满意。 礼是人的生命的外化,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命形态,它的内在结构与人的文化生命结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基于此,儒家还赋予了礼文化以生命的形式,使之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贯穿于生命的始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二:德的教化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在中国,孝顺、赡养父母向来被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这一点毫无疑问。孝道观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最高道德准则,对父母的供养、对祖先的祭祀,维护家族的昌盛和荣誉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水浒传》中的宋江最初不同意“落草为寇”,深怕自己辱没了祖宗。这些正体现了“孝道”的观点:个人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个人关乎家族的声望和延续。个人生死并不是最大的问题,个人人格才是最重要的。扩大来说,这些都是儒家文化中“礼”的存在表现。 另外,传统文化中还对我们提出“诚信”,“仁爱”,“互助”等等道德上的要求和希望……这种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发扬的。 三:人文关怀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例如:茶文化、服饰文化、书画文化、和文化等。无论是在过去的封建王朝还是在当今社会,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巨大的时代价值。此文就对其中“和”与“礼”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进行粗略的发表一下个人的见解。 中国传统文化大精华所在,便是和谐的思想,“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及而不过,强调一种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哲学看来,人的品性与天地合一,四肢对四季,五脏对五行,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种合谐的境界,更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传统“和”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和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理想观;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化观;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德主刑辅的治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观;修身正己、以德化人的教育观;恒产与均平的经济公平观;以义统利、群己和谐的社会伦理观;国家统一、协和万邦的民族国家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等。这其中的许多成分可以通过扬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在实践路径与方法方面,儒家以“中庸”的思想方法认知和谐,通过培养造就“君子”来促进和谐,用伦理道德维系和谐等,在今天也有可借鉴之处。 两千多年来,传统“和文化”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文明风尚的养成、人才的造就、政德政风的淳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价值取向,仍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源泉。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和谐,不仅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美学意义,哲学的况味,它所能涵盖的不仅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范畴,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畴,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弥补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另一大精华所在便是“礼”。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礼是“修、齐、治、平”的大经大法。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礼”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人际伦理,社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民本思想探析 摘要: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有其独特的内涵。它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并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对历代统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剖析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利弊,以有助于实现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变。 关键词: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制度建设 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它既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又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儒家的民本思想因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对现实的正面反映成为中国民本 思想的主流。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提出爱民、利民、重民、养民的思想。作为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统治阶级治国的要略,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实际运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和治民之道,其最终去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 (一)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

儒家民本思想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重民”思想最早萌生于西周初年,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民轻神”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左传》中的有关论述,都突出宣扬了“恤民以德”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继承这些宝贵资源,系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其“仁爱”精神推及社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为外王,亦即“德政礼治”。他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教为本,德刑相辅,宽猛相济。孔子还反对厚敛、攻伐与独裁,要求统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谓“政者正也”,正是对统治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以内圣之学开启了外王之道,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思想。孟子之后的荀子更强调民众的力量的两面性。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下之视上,欢如父母”的“父母官”思想,另一方面则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他比孟子更加重视教化,更加重视对利用民心作乱的提防。 (二)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 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民本思想,其根本立足点是出于巩固封建专制的目的。在他们看来,民众终究是“至贱”、“至愚”的,是“夫民之为言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浅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收获和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来,西风劲吹,大众文化愈来愈向自私化、娱乐化、庸俗化等方向发展,这时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具有现实的精神生命和文化范式,富有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关键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收获现代意义 一、前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刚健和自强的思想激励着中国人不畏强暴、壮怀激越、无畏进取、为光明而奋斗。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的今天,并行不悖的是文化寻根。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一)文化体系 当我们谈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常常骄傲地论及这么一个现象,即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形成以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发生重大断层的文化体系。我们暂且不论形成这种“一枝独秀”的现象是由于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或是地理气候等因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的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的人文之化,中国突出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地现实价值与意义

实用文案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 分校(工作站)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年月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与意义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习惯影响 文化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之京剧。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

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2)其内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文献、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续,如思想、观念等,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内化于人,形成整个民族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并且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升华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诸子百家、艺术、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多种形式!至今,我们仍能时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则显得尤为重要。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柄双刃剑,既是现代文化的垫脚石,又是现代文化的绊脚石!这话我甚是赞同,下面请让我表出个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 中的意义 姓名: 院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01 学号: 联系电话: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 在上您的课程之前,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脱节,没有很大的联系,自从您讲了阴阳八卦和易经之类的,我才真正明白我们虽然生存在现代社会里,却也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中。这种文化的得失与消长,无时无刻不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把握的深浅,认知的高低,运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事,决定着我们的事业成败,影响着我们人生命运的兴衰。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既包括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与历代圣哲学人的研究探索的成果,也吸收了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主要内容是维系社会、稳定家庭、规范人伦的(君臣父母夫妻)“三纲”。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中国儒家文化要求社会成员要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强调社会的整体利益重于个人一已私利,要求人们能“克已复礼”;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治世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文化是对自然与人类、社会与个人、主观与客观、肉体与精神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与冷静的思考后所产生的更具超前意识的思想体系。儒家文化崇尚阳刚,道家文化崇尚阴柔,二者恰恰构成一个“太极”道家认为客观规律既不可制造,也不可改变,更不可抗拒,因此强调“清静无为”,进而认识它,遵循它。道家也追求社会的自然、和谐与宁静,因而强调与世无争。 佛教文化发源于印度,但在印度早已衰落,十三世纪后濒于绝迹,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再次呈现出了它的辉煌。佛教文化是以宇宙与人体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宗教文化。佛教文化把物质世界称为器世界,把有生命的动物称为有情众生;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题目:儒学与传统文化浅论 儒学与传统文化浅论 【摘要】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传统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字】儒学传统文化和谐修身精神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又是通过儒学之要义体现的。儒学传统中这一被传统社会奉为经典准则的“以修身为本”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建设起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根本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素质状况。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平,整个社会才能达到文明和谐之境。因而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人生乃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自然应从“修身”开始。 一、儒家文化的源起 什么是儒家文化?回答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搞清什么是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文化应该是社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自觉实现儒化的必然结果。儒家思想严格地说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不过,儒家学派的思想并非与史俱来,它是在我国的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由春秋末期伟大思想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正是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自19世纪中叶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几次对传统文化的省察和反思。但是一百多年省察和反思的结果,却是把中国近代落后的板子打在了传统文化的身上,传统文化承担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积弱积贫的一切责任,于是,蔑视、嘲笑、批判和否定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就成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思潮。但事实是,这种情绪化、非理性化的行为除了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空前的摧残和破坏外,还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成千上万匪夷所思、滑稽可笑的人和事,留下了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这个民族去思考去反省的问题。进入90年代,中国政府作出了弘扬民族文化以振奋民族精神的政治选择,我们这个民族开始以理性的心态而不是情绪化的心态再次反思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百多年前先辈们提出的那些最基本的问题又再次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当然,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并非一切都好,一切都具有现代价值,它有精华,但也有大量封建糟粕的东西,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封建等级观念,专制主义、个人迷信、封建家长制、闭关锁国、践踏知识与人权、任人唯亲,唯书唯上,官本位,皇权思想,依附性人格,缺乏国民、公民意识,缺乏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科学精神,重农抑商,重义轻利,重群体轻个体,反对竞争,轻视效率等等。这些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还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判断去甄别去筛选去批判,但过去那种对传统文化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怀疑、否定和批判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一百多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走过的艰难历程,我们发现,对传统思想骂了一百多年,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上来,回到了那些最基本的问题上来。一百多年来,检讨、省察和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不出“古今中外”四个字,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反思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中,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换句话说,当今社会,我们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它的理由是什么?下面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同样面临着中国化、民族化的问题。不“化”,就无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要“化”,就无法回避悠久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是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实现了这两个结合,才能够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民族化。在实现两个结合过程中,不是一个“吃”掉一个或一个“化”掉一个,也不是二

(仅供参考)论语与儒家文化论文

浅谈《论语》中“礼”的作用 摘要:一本《论语》道出了文化的经典,《论语》是孔子儒家文化的体现,恰恰如此,《论语》中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至今影响着我们代代人,本文从《论文》出发谈谈《论语》中的礼的作用。 关键词:孔子礼作用 春秋末期,一个极度混乱的时代,礼崩乐坏,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它的权力和威信,周王朝的天下,周王室的制度,也名存实亡。中原各国战乱不断,各国的人民早已无法正常安定下来。孔子正是出生下这样的时代,仿佛是命中注定,而他的一涉足,就是整个人生。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我对禘礼,只待香酒初献灌之后,便不想看下去了。”孔子是如此的失望,可见当时的礼的状况。他崇拜周王室的礼仪制度,周王室的文化,于是,他致力于实践,对君王大夫的劝导,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试图挽救周礼。礼也成为《论语》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字眼。然而礼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礼在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方面的意义。从三条(天地,祖先,圣贤)之礼方面去了解,它具有宗教的意义。此为它也有制度的意义,即所谓礼制,礼制是历代法典的基础。”(1)可见礼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礼作为一项制度,必定有维持稳定,安定社会的作用,同时其目的也必定是向统治者靠拢,保护统治者的利益。礼具有宗教意义,不仅是一项传统,是统治者想根深蒂固于人民思想的一项宗教礼仪。

在统治者看来能够始终维持自己个人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从礼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礼的作用,通过我的学习和思考,我把礼的作用共分成了三个方面:政治大体系方面,社会环境方面,个人修养方面。这和徐复观先生《谈礼乐》里说的礼乐的作用有点相像。 礼在政治大体系方面的作用; 春秋末期,周王朝的延续,是一个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封建体系,是一个统治者高于一切,贵族次之,人民最“贱”的社会。同时周王朝的坠落,各国为权力争夺,战乱四起。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孙氏以大夫而行天子之礼,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这是孔子不满于鲁君不能制裁其人的放肆。 孔子如此重视礼,可见礼必有上下之分,而不是孔子存心袒护当时的国君。就礼而言,礼之本在于人心之仁,违背礼之事情都是仁心的不善良的体现。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态,肯定会对社会的和谐产生负面的影响。 礼的存在进一步确定了封建的等级和层次。“各种实行礼的活动,其个性化得程度各不相同,个结果是,他们所确立的身份形成了层级系统。这些身份构成一种社会脉络,它通过各种顺应模式的协调而产生意义”(2)。 政治的关键仍然依托于传统的血缘关系,国就是家的一个放大。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的确定,形成了有差别的等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灿烂多姿,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傲视群雄的姿态。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我们要继承精华去其糟粕,辩证的去看待它。中国的发展需要以文化为动力,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它的影响力是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不败。 关键词: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现代价值影响力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使历时五千年所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十分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

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传统节日和传统娱乐之中,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都烙印着浓厚的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当然,大多数传统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但也有一部分内容属于封建糟粕。从宗族文化方面来说,既有道德传家、耕读人家等的优良文化,也有着宗族家法等与现今道德与法律相悖的糟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庭的放大就是宗族,宗族的放大就是国家。这种文化背景下,家庭成员片面地依赖并服从家长,而广大臣民也是片面地依赖并服从国君。它强调的是个体服从整体,并不是服从自我,而是服从他人。服从是以奉献或者说自我牺牲为前提的。这种宗族文化环境中,个体只有服从意识,不具自我主张。一旦出现反叛行为,那将是大逆不道,将成为众矢之的。因此,不论宗族的行为是否符合一个社会的潮流,这个宗族中的所有的个体都得服从。在这样的传统文化中,整体意志代表了个体意志,个体的意志根本不能体现,整体也就实质性地扼杀了个体的个性。 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也不乏糟粕。诸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就拿我们今天提倡的“礼仪”来说,在儒家文化中,“礼治”思想就是贵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__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 "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荀子引用古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族自觉正在日益高涨,本土化的要求愈益强烈,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将变得越来越相异相生,丰富多彩。因此,我们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吸收当今世界先进文化,更应该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以构建并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源泉,也是实现民族伟大振兴的根基和精神动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深厚民族特点的独自体系,蕴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凝聚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内在根源,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1]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因此可以形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品质,这是我们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的民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当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发展之时,对于这个近代以来曾遭受了沉重屈辱和曲折的民族而言,大力弘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着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意味着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极富包容会通、与时俱进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和现实环境,它能够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能够增强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凡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能够用会通精神吸纳其他外来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升华自己,不仅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宋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而且还出现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适合了中国革命的需要。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西方工业文化的产物,要在中国生根开花,面临着中国化、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伟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要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