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无核育种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8
柑桔无核机理及无核性状分子标记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柑橘属于芸香科植物,是我国特产水果,也是全球广泛栽培的水果之一。
柑橘是世界上产量最高、最重要的柑果,其果实中的糖分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成分,受到广泛的消费者欢迎。
但传统柑橘品种中,果核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影响了其口感和食用价值。
因此,开展柑橘去核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无核性状的形成机理和无核性状的分子标记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1. 柑橘无核机理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调查国内外柑橘无核栽培品种的形态特征和遗传特点等相关信息,了解其无核性状的形成机制和遗传规律。
利用柑橘生物学、遗传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实验结果,探究柑橘无核性状形成的病理生理机理。
2. 柑橘无核性状分子标记研究通过基因组学、遗传工程等组学技术,分离和鉴定柑橘无核性状基因,筛选与之相关的遗传标记;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无核柑橘对应基因等遗传信息,建立与无核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图谱。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理论研究,深入掌握柑橘无核性状形成机制,为无核柑橘培育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支撑。
2. 第一次建立柑橘无核性状分子标记图谱,为柑橘无核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进程提供支撑。
3. 奠定柑橘生物学、遗传学等基础研究的基础,为柑橘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研究方法1. 收集参考文献、实地调查或收集国内外已知柑橘无核品种,进行性状描述、形态特征记录和验收鉴定。
2.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利用T-DNA插入、RNAi、CRISPR/Cas9等方法进行基因敲除、转化、选择、筛选等操作,验证柑橘无核性状相关基因与无核性状的相关性。
3. 利用PCR、RFLP、SSR、SNP、AFLP等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基因型分析,筛选柑橘无核性状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
4. 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归纳总结柑橘无核性状的形成机理和有关分子标记信息,建立相关模型和分析算法。
柑橘树苗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技术柑橘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
为了提高柑橘树的产量和品质,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柑橘树苗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介绍柑橘树苗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技术的相关知识。
柑橘树苗的遗传改良是通过选择和育种来改良柑橘的一种手段。
首先,科学家们使用不同的遗传标记和技术,对不同的柑橘品种进行基因分析和测序,找出与产量、品质和耐病性相关的基因。
通过深入了解柑橘基因的特点和遗传规律,可以为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科学家们通过选择和杂交育种来改良柑橘树苗。
选择是指从柑橘树的自然变异中选择出适应力强、抗病虫害、产量高的优良个体,然后进行繁殖。
杂交育种是指将具有不同有益基因的柑橘品种进行杂交,产生新的柑橘品种。
通过选择和杂交育种,可以筛选出适合不同环境和需求的柑橘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柑橘树苗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技术中,还可以利用突变体和基因工程来获得更好的品种。
通过诱变剂的处理,可以诱发柑橘树的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品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具有抗病虫害、耐逆性和高产性的基因导入柑橘树,从而改良柑橘品种。
遗传改良和育种技术并不仅仅局限于基因的改变,还包括对株型的调整和分子标记的应用。
株型调整是指通过繁殖方式,使柑橘树的冠幅、树高、分枝方式等特征得到改良。
通过选育株型好、树形合理的柑橘品种,可以提高柑橘的生产效益。
分子标记是一种高效的遗传标记技术,可以通过检测不同柑橘品种的分子标记来判断其遗传关系和性状表现,辅助育种工作的进行。
此外,柑橘树苗的遗传改良和育种还需要结合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来进行。
选择适合柑橘生长的土壤、水源和气候条件,合理进行灌溉和施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同时,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防止疾病传播和流行,保障柑橘树的生长健康。
总之,柑橘树苗的遗传改良和育种技术是提高柑橘树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方法。
通过选择和杂交育种,利用突变体和基因工程,调整株型和应用分子标记,结合生态环境和栽培管理,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和需求的柑橘品种。
柑橘胞质杂种创制与无核育种课程心得祝升星应化1204 2012310200401之前十分幸运的选到《柑橘胞质杂种创制与无核育种课程》,课程中的内容印象十分的深刻。
经过资料的查阅以及总结,再次对此内容进行了回顾。
柑橘是世界和我国南方第一大水果。
原生质融合技术能有效克服柑橘有性杂交不亲和、雌/雄性败育、多胚性干扰及花期不遇等常规育种中遇到的问题,可实现核DNA和胞质基因重组,转移有利的农艺性状,创造新的种质或优良的品种;特别是对于遗传上高度杂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基础薄弱的柑橘,原生质体融合是实现全部或部分基因组转移的有效途径,为柑橘遗传改良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迄今,柑橘原生质融合已取得重大进展,全世界已获得大量柑橘体细胞杂种/胞质杂种,这些新种质在柑橘砧木育种、接穗品种培育及作为三倍体无核育种亲本之一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潜力。
柑橘二倍体胞质杂种只含有亲本之一的核基因组和另一亲本的细胞质基因组,而倍性水平没有增加,但胞质基因组发生了重组。
因此,在转移胞质基因组控制的有益农艺性状到一个新的遗传背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此,老师就近年来柑橘对称融合产生二倍体胞质杂种的研究进行讲述。
1.胞质杂种的产生方式柑橘对称融合后再生体细胞杂种的倍性一般为四倍体,但也有部分为二倍体,也有一些三倍体杂种再生的报道[。
此外,极少数组合还再生五倍体、六倍体杂种。
原生质体融合理论上可以形成48种不同类型的体细胞杂种,这些杂种又可分为对称杂种、非对称杂种和胞质杂种。
一般来说,可以采取供-受体融合、胞质体-原生质体融合以及对称融合3种融合方法创造胞质杂种。
但前2种融合操作程序极为繁琐,且再生完整植株比较困难。
如Xu等运用胞质体-原生质体融合方式获得了杂种细胞系,但它们很难再生完整植株。
实际上,柑橘对称融合产生胞质杂种比较普遍,老师还提到了现在已有多例二倍体叶肉亲本型胞质杂种植株再生的报道。
2.对称融合中胞质杂种产生的可能机理目前,对称融合中胞质杂种产生的机理还未阐明,根据研究结果,前人提出了一些可能机理和假说,主要包括:(1)双亲细胞融合过程中,胞质融合并发生细胞器混合,双亲细胞核虽共存于一个杂种细胞,但未融合,在随后杂种细胞发育过程中,双亲细胞核发生分离,产生胞质杂种;(2)细胞质和细胞核都融合在一起,但由于双亲遗传上不协调或细胞分裂周期不同步,杂种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排除掉亲本之一的染色体。
收稿日期:2003-01-15基金项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科研启动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陈俊伟(1965-),男,浙江永康人,从事果树生理与生物技术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15(6):365~371,2003 遗传工程无籽果实原理及其研究进展陈俊伟,谢 鸣,吴 江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摘 要:无籽是一个优良的果实性状。
用杂交、芽变、化学或物理因子诱变、三倍体育种等传统途径选育无籽果实品种,具有选育周期长,且极少与优良性状连锁的缺点。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也可诱导无籽果实,但使用技术难以掌握并受气候制约,还会带来食物安全问题。
采用遗传工程技术将调控无籽形成的激素代谢与信号转导基因、花器官发育基因及细胞毒素基因转入有籽的优良品种中,可创造出优质无籽新品种。
关键词:无籽果实;单性结实;遗传工程中图分类号:S60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524(2003)06-0365-07The principle of breeding of seedless fruit by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its study advance :CHE N Jun 2wei ,XIE Ming ,W U Jiang (Institute o f Horticulture ,Zhejiang Academy o 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21,China )Abstract :Seedlessness is a desirable trait in fruits.T raditional seedless fruit varieties were obtained by hy 2bridization ,bud mutation ,chemical and physical factor mutation and triploid methods.But the drawbacks of these methods are a long period for selection of a new variety and the seedlessness seldom link to the trait of g ood quality.Seedless fruits have als o been induced by application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however ,this method is technically difficult and is affected by weather.The seedless fruits produced by the regulators are not safety.The seedless genes ,i.e.regulate the metabolism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of plant endogenous horm one or floral organ development or a cytotoxic gene ,are introduced into high quality seedy varieties by genetic engi 2neering.A fter these genes expression under the direct of ovary specific prom oter in the fruit ,the high quality seedless varieties are ing the new strategy ,the high quality seedless fruits of tomato have been suc 2cess fully obtained.The new approach of transgene for seedless fruit production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path 2way of breeding seedless variety.K ey w ords :seedless fruit ;parthenocarpy ;genetic engineering 无籽果实通常是指果实没有种子、只有少量败育种子或种子数量比正常品种少的果实。
广东特色柑橘品种贡柑的研究进展郭雁君;吉前华;蒋惠;郭丽英;周希琴;胡亚平【摘要】“贡柑”是我国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我国特有的一个柑橘地方农家优良品种,并在近年来成功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宽皮柑橘的新产品.综述了我国贡柑有关遗传和资源、栽培和病虫害、采后生理和商品化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00)016【总页数】4页(P4993-4995,5049)【关键词】广东;贡柑;地方品种;研究进展【作者】郭雁君;吉前华;蒋惠;郭丽英;周希琴;胡亚平【作者单位】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肇庆526061;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肇庆526061;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肇庆526061;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肇庆526061;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肇庆526061;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肇庆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肇庆52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6.1贡柑是我国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产生的我国特有的一个柑橘地方农家优良品种。
在历史上,因为其品质特别优良,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并在民间发展成为著名土特产。
近年来,广东省利用贡柑地方品种进行产业化开发,取得巨大的商业性成功。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贡柑被誉为“中华柑王”称号,德庆县也获得“中国贡柑之乡”称号,并获得国家的“原产地域产品认证”,广东省肇庆市四会贡柑也获批“原产地注册证明商标”。
贡柑的科学和技术研究也逐渐丰富,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贡柑果形靓丽,果色金黄,皮薄核少,肉脆化渣,高糖低酸,集橙类外形美和橘肉质细嫩、易剥皮的双重优点。
据清光绪《四会县志》记载贡柑原产四会,乃橙和橘的自然杂交种,但其亲本已无从考究。
贡柑作为一个地方农家品种,没有经过现代育种上严格的选育种程序,经历长久的栽培历史,贡柑在不同的栽培群体之间发生遗传的分化,表现较大的遗传多样性。
柑桔育种研究概述柑橘是世界上重要的水果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对人体健康有益。
柑橘育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柑橘的育种研究是以改良柑橘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为目标,为了培育出更好的品种,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
本文将对柑橘育种研究的概况进行概述。
一、柑橘的重要性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水果之一,柑橘种植面积广泛,是全球四大水果之一,柑橘产业在全球农业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柑橘不仅是饮食中广泛的水果,同时还具有医疗保健功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果之一。
柑橘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无论是新鲜水果的销售还是柑橘制品的加工,都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
提高柑橘的产量和品质对拓展柑橘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柑橘的研究现状1. 柑橘遗传资源研究柑橘种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
科研人员通过对柑橘遗传资源的筛选、鉴定和保护,为柑橘良种的选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
对柑橘的遗传分析和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柑橘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 柑橘品质改良研究柑橘的品质主要包括果实的口感、外观和香味等特征,科研人员通过对品质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加速了柑橘品质改良的进程。
目前,已经育成了一批果实品质优良的柑橘新品种,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欢迎。
3. 柑橘耐逆性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频发,柑橘园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日益增加。
提高柑橘的抗逆性成为柑橘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
科研人员通过对柑橘对病虫害、干旱、盐碱等逆境的抗性进行研究,筛选出了一些具有抗逆性状的优良品种,并通过杂交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进行育种,为柑橘的抗逆性改良提供了新途径。
4. 柑橘产量增加研究柑橘的高产是农民种植柑橘的首要目标,科研人员通过柑橘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了柑橘的单株产量。
通过对柑橘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生态特性的深入研究,为提高柑橘产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一些高产优质的柑橘新品种已陆续投放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柑橘产业的发展。
柑橘无核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无核水果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水果加工产业的欢迎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至今为止,柑橘通过了许多方法来获得无核的果实,包括芽变选种、辐射育种等传统育种方法,但因工作量大,无法遗传及周期长等因素在无性繁殖植物上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对植物进行无核的定向的性状改良,大大提高了果实无核化育种效率。
本文对柑橘无核育种的各种方法据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无核,传统育种,基因工程无核果实通常是指果实没有种子、只有少量败育种子或种子数量比正常品种少的果实[1]。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单性结实的无核或少核品种是由于花粉败育、授粉受精不良、胚胎发育及种子形成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受阻而产生的;而采取调节果实发育过程中的激素平衡、辐射育种、杂交育种或导入无核基因等措施亦可使果实无核。
在许多水果中,种子是不受欢迎的特性,因为他们也许有坚硬的纹理、苦味,并在许多情况下积累有害的毒性成分。
去除种子在食用水果中是非常被盼望的,目前,无核水果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越来越受到水果加工产业的欢迎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给生产者和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已逐步将鲜食品种无核化。
我国柑橘品种资源丰富,地方良种很多。
但栽培的品种很多是有核的,因而影响了商品价值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因此,无核的特性尤其被需要。
本文就至今柑橘在无核上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涉及机理,途径和方法三个方面,并进行了展望。
1 柑橘无核化的生理机理柑橘中无核品种主要为甜橙类及温州蜜柑,造成它们无核的主要原因是花粉败育。
我国已先后获得100多个无核或少核类型的柑橘品种(品系),涉及柑橘属的主要栽培种类和金柑属﹑黄皮属。
过去,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是获得无核或少核类型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在已报道的119个无核或少核类型中,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分别占39.5%和42.9%[2]。
也有少数品种是用诱变育种或杂交的方法得到的。
现在人们尝试利用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得到三倍体,从而达到获得无核优良柑橘品种的目的。
柑橘无核的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1 雄性不育绝大部分的无核或少核柑桔品种都与花粉败育有关,而且其雄性不育可通过杂交遗传给后代[3-6]。
引起花粉败育的原因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但后者是不能遗传的。
就柑橘花粉发育过程而言,导致雄性不育的遗传因素有很多,主要有:花药败育、花粉母细胞退化、花粉粒退化或染色体异常等。
花粉母细胞退化,主要由绒毡层退化、抑制花粉细胞分裂所致,而其花粉退化主要由于小孢子液泡形成期绒毡层的异常而引起的营养缺乏。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体现在同源染色体不联会、易位、倒位等方面。
如少核红江橙变异株系,花粉育性只有原母树的30%左右[2],伏令夏橙在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相互易位[7]。
温州蜜柑花粉粒退化,温州蜜柑的不育性可以遗传给后代,利用它与其它品种杂交得到不少不育类型。
关于花粉败育的内在生理机制,许多人认为,可能与花药内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有关,在辣椒[8],水稻[9],小麦[10]等不育系中,检测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是花粉败育的结果,或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是同一原因造成的两种现象[11]。
Palif等[12]人认为,花药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其育性呈正相关,并提出它是花粉粒及花粉育性的衡量指标。
但是,陈桂信认为,蕉柑成熟花药游离脯氨酸含量的相对缺乏与花粉败育之间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两种现象同时发生的一种平行关系。
关于雄性不育的机理尚需进一步探明。
1.2 雌性不育1.2.1 胚囊败育胚囊是柑橘雌性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胚珠的发育与胚囊的育性关系密切,当胚囊不育或部分不育时,胚珠就不能发育或是部分发育成种子,从而产生无核或少核果实。
胚囊败育主要表现在珠被或珠孔发育异常、胚乳核分裂异常、胚乳中途退化、大孢子分裂异常(包括四核或八核时期的卵细胞、极核、助细胞和反足细胞发育异常)等方面。
许多柑橘品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胚囊不育现象,因为成熟果实内的种子数常比胚珠数目少得多。
华盛顿脐橙、伏令夏橙、哈姆林甜橙、温州蜜柑马叙无核葡萄柚等的无核或少核性,除与花粉高度不育有关外,还与胚囊不育密切相关,这些品种的胚囊败育高峰期都在胚囊的四核期,此外在大孢子期和胚囊的二核期及八核期也都发生类似的败育现象。
这种遗传的胚囊不育特性同样可以传递给后代。
但是,胚囊不育导致无核又是杂交育种的一个障碍,因为如以胚囊不育品种作母本,即使以健全的花粉授粉,也很难得到杂交种子,这样,必须加大杂交数量,才可能得到一定数量的杂交种子和遗传了胚囊不育特性的杂种后代[7]。
Chen等[13]人认为,桂林良丰无核桠柑胚囊在形成前后大量败育退化。
而蕉柑大孢子发生发育过程比正常品种明显滞后,其胚珠和胚囊在发育过程中陆续出现严重的败育现象心[14]。
1.2.2 胚乳败育在柑橘受精时的胚囊,通常只有很少的营养物质,胚乳总是先于胚的发育,为幼胚生长提供条件。
胚的生长只有当胚乳正常发育才能进行,如果胚乳败育,胚发育也停顿。
有报道表明,胚乳退化继而诱发胚胎中途败育,是最终导致了无核蜜香柚[15]和―塔1‖无核芦柑突变体[16]的形成的原因。
1.3 自交不亲合自交不亲和,主要表现在花粉落于柱头上不萌发,或即使形成花粉管,花粉管的生长缓慢,也不能适时进入胚囊。
从而无法完成受精过程,这是那些具有单性结实能力的树种或品种产生无核的原因之一[11]。
在柑橘中,由自交不亲合造成的无核,表现出花粉和胚囊的形态及育性均正常。
橙子Keraji品种出现的无核或少核果实是由该品种的雌性不育性、自交不亲和性和单性结实引起的[17];日本通过杂交选育的清见柑桔具有花药退化、自交不亲和、单性结实强等优良性状[18];宽皮橘中的克可迈丁橘是有名的自交不亲和品种,以其作亲本的杂种后代也常表型出自交不亲合类型;另外,鲁滨逊橘、李橘、佩奇橘柚、诺瓦橘柚等,也是自交不亲合类型;多数柚类的无核品种也都是自交不亲和类型。
关于柑桔自交不亲和的遗传机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主要因为复等位基因的控制,即具有相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不能结合[19]。
2 柑橘无核育种的途径2.1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突变发生在芽的分生组织细胞中,当芽萌发成枝条,并在性状上表现出与原类型有所不同,就是芽变。
在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实生群体中,采用一定的选择方法获得新品种的方法称为实生选种。
柑橘中存在着广泛的变异,特别是在发生自然灾害后,老年树体会发生一些有益的变异。
无核突变是无核柑橘品种的主要来源。
现有的无核、少核品种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有核品种的芽变或珠心胚实生变异。
如少核红橘―宣南一号‖、黔阳无核大红甜橙等。
2.2 辐射育种人工诱变是诱导无核突变的又一手段。
柑橘辐射育种的历史不长,1935年才有人利用x射线进行柑橘诱变。
1970年,美国Hensz从热中子处理哈德逊葡萄柚种子的实生后代中,选出了无核、红肉的星红玉(Star Ruby)葡萄柚。
我国柑橘辐射育种工作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通过辐射诱变育种得到了红江橙[20]、雪柑[21]等的无核或少核的突变体。
黄建昌等[22]人应用60Co-λ射线辐射处理红江橙、暗柳橙[23]和沙田柚[24]的接穗,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辐射诱发染色体联会消失,染色体变异,分裂不正常,导致花粉和胚胎败育,致使花粉败育,产生二倍体水平的无核突变。
李庄等[25]人在使用RAPD技术证明有核沙田柚经辐射诱变后形成无核沙田柚时,发现基因组已发生明显变异。
近年来,辐射育种已经向细胞和分子水平发展。
对离体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处理,进而选择所需目标性状的优良突变体。
但是,辐射诱变的缺点是获得无籽品种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较高。
也可通过化学诱导染色体突变获得无核株系,陈大成[26]等人用秋水仙碱处理十月桔、沙田柚等6个品种的茎尖,仅获得了突变性稳定的四倍体十月桔,其种子数由原来二倍体的15--20粒减少至近无核;李传生等人[27]用同样的方法获得了四倍体少核金柑。
2.3 杂交育种由于柑橘存在多胚现象和有性胚败育现象,有性胚与珠心胚难以区别,因而其杂交育种较其它果树难度更大。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人们采用了很多方法提高杂种获得率,并努力探索各种途径,来寻找一种简便准确而实用的方法来鉴别区分杂种苗和珠心苗。
在柑橘中可以通过有核与无核品种的杂交,综合双亲控制的包括无核性状在内的多个有利基因。
经常利用温州蜜柑、脐橙等遗传性花粉败育品种与其它柑橘品种杂交,可在后代中分离出花药退化的高度雄性不育类型。
2.4 三倍体育种凡是染色体数目的倍数大于基数(单倍体)3倍的都称为多倍体(polyploid);植物界野生种中约有1/3的是多倍体[28]。
多倍体尤其是奇数多倍体,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无法平均地分配到配子中去,因而染色体失去平衡,由于三倍体减数分裂不正常,形成的配子缺乏生活力而不易形成种子,同时柑橘具有单性结实特性,可以形成无核果实,因此培育三倍体是得到无核柑橘类型的一个重要途径。
1)直接从柑橘二倍体品种的小粒种子中选育出柑橘三倍体,这些充实饱满的小粒种子大小为正常种子的1/6~1/3,而且大多数为三倍体[29,30];2)胚乳培养是获得柑橘三倍体的另一途径,因柑橘胚乳本身就是三倍体,因而可以直接用来培育三倍体;3)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获得三倍体植株。
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得到柑橘四倍体,然后再与二倍体品种杂交得到三倍体植株。
也可以利用柑橘四分体小孢子原生质体与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三倍体[31]。
2.5 基因工程的方法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得到无核柑橘品种的研究,近几年开展得较多,并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二倍体花粉或二倍体胚,希望只通过授粉就可以得到三倍体果实,而实现得到优良无核柑橘的目的。
邓秀新等以异源四倍体花粉对沙田柚授粉,得到了瘪籽的沙田柚果实[32]。
参考文献[1]陈俊伟, 谢鸣, 吴江. 遗传工程无耔果实原理及其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学报, 2003,15(6):365-371.[2]邓秀新, 郭文武, 孙绪华. 我国无核柑桔类型选育研究进展. 园艺学报, 1996,23(3):235-240.[3]温寿星, 蔡子坚. 我国无核柑桔不育机理研究概况[J]. 福建果树, 2000, (2):15-16.[4]肖金平, 陈力耕. 叶伟其. 等. 萌桎2号‖无核桠柑花粉育性及超徽结构观察[J]. 浙江林业科技, 2006, 26(1):36-38.[5]曾燕如, 张炼炳, 斯金平, 等. 无籽瓯柑无核原因的研究[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5,22(4):359-362.[6]李庄, 陈茂鑫, 韦文楼, 等. 无核早熟沙田柚与花粉败育-无核机理研究[J]. 激光生物学报,1999, 8(1):51-63.[7]何天富. 柑橘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8]孙立全, 霍治军, 常彩涛. 等. 辣椒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及脯氨酸等古量的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3, 18(41):39-41.[9]俞美玉, 王熹, 冉龙兴. 等. CRMS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CRMS对水稻花药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及其与花药败育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1991, 5(41):169-174.[10]肖建国, 蒋爱湘, 冯桂苓, 等. 化学杂交剂. 津奥啉‖诱导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研究[J]. 华北农学报, 1996, 11(4):7-11.[11]贾彦丽, 温陟良. 无核果实研究进展[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6(增刊):68-71.[12]Palif G. The proline content and fertility of the pollen inbreed maize lines[J]. Acta Bet AcadSei, 1981, 27(2):179-187.[13]Chen L S,Wan SMStudies on cytology and embryology ofGuilin Liangfeng SeedlessPockan[J].Acta Horticuhurae,1995,403,1 6—25,[14]吕柳新, 陈挂信. 薰柑大孢子与珠心胚的发生发育[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1997,26(4):397-400.[15]蒋文君, 杨文学, 匡晓东, 等. 安农无核蜜香柚无核机理的研究[J]. 浙江柑桔, 2000, 17(2):47-48.[16]陈大成, 李志勇, 胡桂兵. 塔1‘芦柑无核机理探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8,19(2):36-40.[17]山本雅史, 寓永茂人. 雌性不育和自交不亲和性引起的橙子无核果实[J]. 谢国椽摘译.Japan Sec Hort Sei, 2002, 71(2):183-186.[18]翁法令, 徐建国, 柯甫志. 清见桔橙及其在柑桔育种中的利用[J]. 中国南方果树, 2004,33(7):8-9.[19]林慧颖, 郑君强, 陈桂信, 等. 柑橱不育性研究进展[J]. 福建果树, 1995, (4):13-15.[20]宣承柱. 无核少核红橙选育成功. 中国柑桔, 1994, 23(2):43.[21]Soost R K, Cameron J W, ‗OroblanCo‘. atriploid pummelo-grapefruit hybrid[J]. Hort Sci,1980, 15(5):667-689.[22]黄建昌, 潘文力, 廖宗楷. 花都无核纡橙的选育研究[J].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5,8(1):58-62.[23]黄建吕, 潘文力, 廖宗楷. 花都无核暗柳橙的选育研究[J]. 中国果树, 1996, (3):l-3.[24]黄建昌, 赵葬香, 等. 少核沙田袖的辐射选育研究[J]. 核农学报, 2003, 17(5):171-174.[25]李庄, 陈茂鑫, 书文楼. 无核沙田抽的RAPD研究一无核机理研究(I)[J]. 激光生物学报,2000, 9(1):4-7.[26]陈大成, 欧阳若. 一个有希望的诱变多倍体类型一一四倍体十月桔[J]. 中国柑桔, 1985,(3):2-3.[27]李传生, 张美玲. 用秋水仙碱诱导四倍体少核金柑[J]. 中国柑桔, 1988, 17(4):39.[28]刘祖洞, 遗传学[M].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29-30.[29]高峰, 张进仁, 吴安仁, 陈善春. 离体培育柑桔小胚获得三倍体植株. 遗传, 1988,10(6):9-11.[30]高峰. 柑桔三倍体小粒种子与无核育种.中国柑桔, 1988, 17(3):18-20.[31]郭文武, 伊华林, 邓秀新. 离体培养与柑桔三倍体育种. 中国南方果树, 1997,26(6):11-13.[32]邓秀新. 国内外柑橘产业发展趋势与柑橘优势区域规划. 广西园艺, 2004, 15(4):6-10.[33]Nacken W K, Huijser P, Saedler H, Sommer H. Molecular analysis of tap2, an anther-specificgene from Antirrhinum majus. FEBS Lett, 1991, 280(1): 155-158.[34]Tsuchiys T, Toriyama K,Ejlri S, Hinata K.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rice genesspecifically expressed in the anther taptum. Plant Mol Biol, 1994, 26: 1737-l746.[35]Paul W, Hodge R, Smartt S, Draper J, Scott R. The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thetapetum-specific Arabidopsis thaliana A9 gene. Plant Mol Biol, 1992, 19(4): 611-612. [36]Roberts M R, Foster G D, Blundell R P, Robinson S W, Kumar A, Draper J, Scott R.Gametophytic and sporophytic expression of an anther-specific Arabidopsis thaliana gene.Plant J, 1993, 3(1):111-120.[37]Heiss, S, Flicker, S, Hamilton, DA., Kraft, D, Mascarenhas, J P, Valenta, R. Expression ofZm13, a pollen specific maize protein, in Escherichia coli reveals IgE-binding capacity and allergenic potential. FEBS Lett, 1996, 381(3): 217-221.[38]Estruch, JJ., Kadwell, S., Merlin, E., Crossland, 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maizepollen-specific calcium-dependent calmodulin-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4,91(19): 8837-8841.[39]Muschietti J, Dircks L, Vancanneyt G, McCormick S. LAT52 protein is essential for tomatopollendevelopment: pollen expressing antisense LAT52 RNA hydrates and germinates abnormally and cannot achieve fertilization. Plant J, 1994, 6(3): 321-338.[40]Kulikauskas R, McCormick S. Identification of the tobacco and Arabidopsis homologues ofthe pollen-expressed LAT59 gene of tomato. Plant Mol Biol, 1997, 34(5): 809-814.[41]Scott R, Dagless E, Hodge R.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in developing anthers of Brassicanapus.Plant Mol Biol, 1991, 17:195-207.[42]李胜国, 刘玉乐, 田波. 植物花粉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 1997,17(2):17-22,59.[43]Mariani C, Beuckeleer M D, Truettner J, Leemans J, Goldberg R B. Induction of male sterilityin plants by a chimericribonuclease gene. Nature, 1990,347: 737-774.[44]张晓国, 刘玉乐. 水稻花药特异启动子Osg6B的序列及功能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2000, (20)5:701-706.[45]Zhan X Y, Wu H M, Chung A X. Nuclear male sterility induced by pollen-specific expressionof aribonuclease. Sex plant Rep, 1996, 9: 35-43.[46]Koltunow A M, Brennan P, Protopsaltis S, Nito N. Regeneration of west India limes (Citrusaurantifolia) containing genes for decreased seed set. First International Citrus Biotechnology Symposium, 1998, Eilat, Israel[47]Li D D, S11i W, Deng X X.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msformation of embryogeniccalluses of Ponkon mandarin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plants containing the chimeric ribonuclease gene. Plant Cell Rep, 2002, 21:153-156.[48] 刘高平. 根癌农杆菌介导雄性不育基因转化柑橘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湖北:华中农业农业大学, 2005.[49]Van der, Meer I M, Stam M E, van Tunen A J, Mol J N, Stuitje A R. Antisense inhibition offlavonoid biosynthesis in petunia anthers results in male sterility. Plant Cell, 1992, 4(3): 253-262.[50]阎隆飞, 刘国琴, 肖兴国. 从花粉肌肉蛋白到作物雄性不育.科学通报, 1999,44(23):2471-2475.[51]陈建南, 傅鸿仪, 路子显, 王东江, 汪迎春. 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HSC70 mRNA的关系.科学通报, 1999, 44(25):2525-2530.[52]Dix D J, Allen J W, Collins B W, Mori C, Nakamura N, Poorman-Allen P, Goulding E H,Eddy E .Targeted gene disruption of Hsp70-2 results in failed meiosis, germ cell apoptosis, and male infertility.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6, 93(8): 3264-3268.[53]Curtis I S, He Caiping, Scott R, Power J B, Davey M R. Genomic male sterility in lettuce, abase line for the production of F1 hybrids. Plant Sci, 1996, 113: 113-119.[54]王关林, 方宏筠. 植物基因工程.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55]Spean A E,Struch J J, Prinsen E, et al. Anther-specific expression of rolB gene Agrebacteriumrihzogenes increase IAA constent in anthers alyers anther development anf whole flower growth.Theor Appl Genet, 1993,84:520-527.[56]Hernould M, Suharsono S, Litvak S, Araya A and Mouras A. Male-sterility induction intransgenic tobacco plants with an unedited atp6 mitochondrial gene from wheat. Pro Natl Acad Sci USA, 1993,90: 2370-2374.[57]Vardi A, Levin I, Carmi N. Induction of seedlessness in citrus:From classical techniques toemerging biotechnological approach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2008, 133:117-1 26.[58]Fabrice.Less is beRer:new approaches for seedless fruit production.TIBTECH JUNE,2000,1 8:233—242[59]刘宏宇, 秦智伟, 周秀艳. 园艺作物单性结实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 2004, 5(5):4-5.[60]Schmulling T., Rohrig H.,and Pilz S., et al. Restoration of gertility by antisenese RNA in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le sterile tobacco plants[J]. Mol. Gen. Genet.,1993,237:385-394. [61]Rofino G L, Perri E, Zottini M. Genetic engineering of parhenocarpic plants.NatureBiotechnology, 1997, 15:1398-1401.[62]Guglielmo Donzella, Angelo Spena, Guseppe L. Rotino. Transgenic parthenocarpic eggplant:superior germplasm for increased winter production[J]. Molecular Breeding, 2000,6(1):79-86.[63]Nadia Ficcadenti, Sara Sestili, Tiziana Pandolfini, et al. Genetic engineering of parthenocarpicfruit development in tomato[J]. Molecular Breeding, 1999, 5(5):463-470.[64]Tiziana Pandolfini, Giuseppe L Rotino, Serena Camerini, et al. Optimisation of transgeneaction at the post-transcriptional level: high quality parthenocarpic fruits in industrial tomatoes[J]. BMC Biotechnology 2002, 2:1.[65]Bruno Mezzetti, Lucia Landi, Tiziana Pandolfini, et al. The defH9-iaaM auxin-synthesizinggene increases plant fecundity and fruit production in strawberry and raspberry[J]. BMC Biotechnology, 2004, 4:4.[66] Bruno Mezzetti, Lucia Landi, Scortichini L, et al. Genetic engineering of parthenocarpic fruitdevelopment in strawberry[J]. Acta Hortic 2002, 567:101-104.[67] Bruno Mezzetti, Tiziana Pandolfini, Oriano Navacchi, Lucia Landi.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Vitis vinifera via organogenesis[J]. BMC Biotechnology 2002, 2:18.[68]苏绍坤, 刘宏宇, 秦智伟. 农杆菌介导iaaM基因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7(3):289-293.[69]冯鹄竣. 用DefH9-iaaM5基因和RolABC基因转化沙田袖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 2007.[70]罗赛男, 邓子牛, 钟晓红, 张家银, 袁飞荣, 杨莉. 用单性结实基因defH9-iaaM转化糖橙的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4:177-181.[71] Federico. Martinelli, Sandra L. Uratsu, Russell L. Reagan, et al. Gene regulation inparthenocarpic tomato frui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9, 60(13):3873–3890. [72]Mezzetti B, Pandolfini T, Navacchi O.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Vitis vinifera viaorganogenesis. BMC Biotechnology, 2002, 2:18-27.[73]Mezzetti B, Landi L, Pandolfmi T, Spena A. The defH9-iaaM auxin—synthesizing geneincreases plant fecundity and fruit production in strawberry and raspberrym. BMCBiotechnol, 2004, 4:4.[74]Pandolfini T, Rotino G L, Camerini S, Defez R, Spena A. Optimisation of transgene action atthe post-transcriptional level:High quality parthenocarpic fruits in industrial tomatoes. BMC Biotechnol, 2002, 2:1.12 July 2007.[75]Bisht N C, Jagannath A, Burma P K, Pradhan AK, Pental D. Retransformation of a male strilebarnase line with the barstar gene as an efficient alternative method to identify male sterile-reatorer combinations for heterosis breeding.Plant Cell Rep, 2007, 26:727-733. [76]Chevre A M, Eber F, Baranger A, Hureau G, Barret P, Picault H, Renard M.Characterization of backcross generations obtain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from oilseed rape—wild radish F1 interspecific hybrids:aN assessment of transgene dispersal.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1998, 97:90-98.[77]Chao C C T, Fang J, Devanand P S. Long distance pollen flow in mandarinorchardsdetermined by AFLP markers: Implications for seedless mandarin production. J.Amer. Soc. Hort. Sci., 2005, 130:374-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