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与众不同的性格对他政治生涯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王安石的中国气节一、背景介绍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被誉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积极应对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并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然而,除了他的政治才能和改革思想之外,王安石还以其坚守中国气节的品质而闻名。
二、王安石的崇高意志1.对国家的忠诚王安石一生致力于改革并为国家尽心尽力。
他对宋朝的忠诚感使他不断努力,以减轻民众的负担,改善社会状况。
2.不畏权贵在他的改革过程中,王安石并不回避难题。
他不畏权贵的压力,坚定不移地推动自己的政策。
这种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展示了他对中国气节的坚守。
3.公正廉洁王安石在政务中一直保持公正和廉洁。
他不接受贿赂,也不将自己的地位用于个人利益。
他的廉洁品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并将其视为中国气节的典范。
三、王安石的改革措施1.新法王安石推行了一系列新法,旨在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
他推出的土地制度改革、军事改革和货币改革等一系列新政策,使得中国社会迈向了更加公平和活力的方向。
2.教育改革为了培养人才,王安石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
他推动了教育改革,加强了对学校和学生的管理,并鼓励民众接受教育。
这种改革措施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知识水平,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农田水利为了改善农业生产和民生状况,王安石实施了农田水利政策。
他鼓励农民开垦新的农田,并修建水利设施来提高灌溉效率。
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农业产量,也改善了农民生活。
四、王安石的影响1.政治影响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争议,但他的思想和政策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新法为后来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借鉴。
2.社会影响王安石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他的农田水利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教育改革提高了人民的素质,新法改善了社会公平性。
他的改革措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3.文化影响王安石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他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他鼓励民众接受教育,推动了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性格特点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那么王安石的性格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安石的性格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安石的性格特点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但是人们对于当时的风云人物王安石的好奇却丝毫未减,许多人问王安石性格如何?关于王安石性格,后人也不能多加以批判,以下均是后人根据历史记载而整理的一些观点。
说法一:王安石是个自负,自视甚高的人。
王安石从小就聪慧,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可谓是过目不忘,加之其勤奋好学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成为了一代才子,才华横溢,其文采深受好评。
王安石不仅书读的好,其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志向,所以在古代王安石可以位列天才这一行列。
但是王安石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自负,王安石创立了王安石新学,写了一本书叫《三经新学》,其中以《周礼义》为变法依据,这个重要部分就是王安石亲自训释的,因为他看不上前人对于古典书籍的注解,于是自己写了一本,这里面都是其自己的思想及对政治观念的理解,这本《三经新学》经官方发布,成为了官方之学,所有那些要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必须读这本书,不然别想金榜题名。
说法二:不讲卫生。
王安石的不修边幅是出了名的,一年都可以不洗澡不换衣服,生活极其邋遢。
说法三:刚愎自用,不能容人。
王安石面对老乡晏殊的劝诫与建议,他很是瞧不起与不屑。
王安石对于欧阳修从没放在眼里过,在实行变法之初,对于那些顺从他变法的人都委以重任,不顺从的都赶出了京城。
说法四:特别执拗,王安石素有拗相公之称,当初包拯上任,王安石还是包拯的手下,一群人赏花喝酒,包拯亲自敬酒,轮到王安石时他以不会喝酒拒绝,一点都不留情面,可谓时毫无情商可言。
王安石的夫人说法一:王安石夫人姓吴,人们均以吴夫人称之,吴夫人出生于金溪,是一个书香之家的小姐,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能诗能文,是一个博学的才女。
曾有作品留世《约诸亲游西池》,其中留有名句“待到明年重把酒,携手。
一个人的帝国——孤独的王安石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4年第5期林东林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宰相是最有名的。
像秦孝公遇到商鞅、汉景帝遇到晁错一样,宋神宗在想富国强兵、洗刷国耻的时候,遇到了一心变法改变大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王安石,而且很快把他扶上了宰相的大位。
王安石的变法,虽然轰轰烈烈,但也被骂骂咧咧,一朝的文武百官半朝人反对,幸好有神宗撑腰,王安石才能苦心经营,然而时人却把他看作异端、疯子。
纵然天下反对,也要铁了心变法的王安石说:“当世人不知我,后世人当谢我。
”变法的初衷说起宋朝,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危机,没有藩镇之乱,也没有外戚之忧,更没有宦官之祸。
但后世人提到宋朝时,几乎都会不约而同地先想到一个词——“弱宋”。
宋代重文轻武,对文人委以重任,对武将深加防范,甚至治军也用儒臣。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功臣们交出战马宝剑,换得美人美酒。
然而不曾想,这虽为武将叛乱解除了后顾之忧,但也割断了尚武精神。
直至契丹于公元1004年全面入侵北宋,直逼国都开封,虽然后来皇帝赵恒仓皇和议,两国彼此结为兄弟之邦,但宋朝却不得不每年白给对方绢20万、银10万。
在中国历史上,还从没有过一统天下的大帝国向边陲小国进贡的,北宋是第一个!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基为天子的宋神宗赵顼,虽然年仅18岁,却早早立下了大志,一心要洗刷国耻,为收复列祖列宗的疆域而尽力。
于是他选中了跟他思路一致的王安石,在他登基不足数月之时,就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诏其为翰林学士兼侍讲,提升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1069年2月,宋神宗不顾满朝反对,果断地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
殊不知,这一拜开启了长达几十年的北宋浮沉路,也让王安石登上了历时千年的毁誉舟。
国富和兵强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上台之后,大刀阔斧,在商业上限制商人,行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在农业上,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在军事上,行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与此同时,还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性情怪异的文人王安石性情怪异的文人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文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持熙宁变法的王安石,大名鼎鼎,无人不知。
这个人的脾气性格颇为古怪,真不知该赞赏还是该讥嘲,举几个例子,读者自行品评。
一曰不讲卫生。
叶梦得《石林燕语》里记载一则故事,说“王荆公性不喜修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敝,亦不浣洗。
”一年都不洗一回澡,够邪乎了!接着说他在群牧司当判官时,和韩维、吴充等人关系不错,韩、吴对他的肮脏实在看不过去,和他相约,每两个月到定力院洗一回澡,新衣由韩、吴等人轮流供给,当时号称“拆洗王安石”。
王某人毫不介意,“见新衣辄服之,亦不问所从来也。
”真有个性!司马光原来和王安石也算是朋友,有一回王安石写了首诗,请司马光唱和。
司马光一看,原来是首《烘虱》。
诗里有几句话颇有意思:“施施众虱当此时,择肉甘于虎狼饿。
时时对客辄自扪,十百所除才几个。
未能汤沐取一空,且以火攻令少挫。
踞炉炽炭已不暇,对灶张衣诚未过。
飘零乍若赴灯,惊扰端如蚁旋磨。
犹残众虮恨未除,自计宁能久安卧?”说这些虱子像虎狼一样到处咬,使自己在客人面前不得不时时抓挠,怎奈虱子太多,这么抓能消灭几个?干脆,把衣裳脱下来放在火上烤!但见成堆的虱子劈劈啪啪像飞扑火,没掉进火堆里的也慌得像蚂蚁转磨儿。
这么一烤,大部分虱子都被消灭了,残存的几个,看它还能猖狂几天!司马光看罢,凑趣和道:“腥烟腾起远袭人,袖拥鼻端时一唾。
初虽快意终自咎,致尔歼夷非尔过。
体生鳞甲未能浴,衣不离身成脆破。
但思努力自洁清,群虱皆当远迩播。
”说火烧虱子的气味可真难闻,用衣袖捂着鼻子,还是禁不住打几个喷嚏。
虱子呀虱子呀,遭此歼灭本不是你们的过错,是因为人身上得长了鳞甲都不洗澡!如果人能经常洗澡,虱子自然就不会和人如此“亲近”了。
看来王安石生活上的遢是出了名的,苏《辨奸论》说:“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说的也是王安石。
王安石是怎样的一个人要论王安石是个怎样的人,历史对于王安石可谓是褒奖不一,王安石确实为北宋王朝的济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王安石却也加速了整个北宋的灭亡,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安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安石是怎样的一个人王安石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他的拗脾气可是出了名的,从好的一面讲这是一个人的原则,不论外界因素怎么样都不改变立场,但是从另一个层面讲王安石不听人劝,一味的坚持错误的原则也不止悔改,从而酿成了大错。
王安石是一个不听人劝的人,而且在他的世界中容不得反对的声音。
变法推行后,许多反对者站出来弹劾新法,弹劾王安石,上书新法不利民。
王安石知道后,就向神宗拿了一份反对者名单,按照这份名单王安石做了一个举措就是党同伐异,不同意变法的人都被流放出了京城,拥护新法的人在王安石的举荐下得到了重用(不论此人人品如何,能力如何,只要同意都能平步青云)。
当百姓上书抱怨新法时,王安石则信誓旦旦的告诉神宗:民言不足畏,意思就是老百姓的话可以不用听,他们讲的都是废话。
变法变法就是以民为本,民的需求都可以不考虑了,王安石就是在自己认定的事情下,不允许别人对其做法的半点怀疑与反对。
王安石变法的最终结局是国家富了,老百姓被压榨穷了,这从本质来说变法就已经失败了。
王安石的资料简介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宋神宗时期其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1086年去世,享年66岁,王安石被称为4大家(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
王安石在21岁的时候考中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之路,一直担任着地方官吏,且颇有建树,从此在北宋有着很好的名声。
1058年,王安石针对其10多年为官经验第一次提出变法,要求对国家进行全盘改革,但是没有被宋仁宗所采纳。
此后,王安石拒绝入仕,朝廷多次征召他依然找各种借口推辞不愿出仕。
1063年,王安石已经42岁,宋神宗即位,因为仰慕王安石的名气,于是重用了王安石。
1069年,宋神宗同意变法,此后开始了长达16年的熙宁变法,又称之为王安石变法。
史记王安石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关于王安石的记载,称王安石是一个十分执拗的人。
庆历的第七年,王安石到鄞县任职,当时鄞县的农业收获颇多,老百姓们个个兴高采烈。
而王安石的执拗就表现在对事件的钻研,他在鄞县周边四处走访,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鄞县周遭在不久的将来必有旱灾,于是王安石走遍了各处,让老百姓疏导河流,往鄞县引流,避免了一场灾害。
王安石因此受到了文武百官的赏识。
总体来说,在当代君王统治下,王安石的一生注定桀骜不驯,注定的失败,注定要有一段失意的的命运。
王安石也在他悲喜交加的执政道路中失望退职,隐居山林,不问政事,好情好景,与山林为伴,度过了孤独的一生。
在诗歌中看王安石的政治改革、他是宋诗中的最高峰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临川,自号临川先生,晚年被封为荆国公,世人称呼临川先生又为王荆公。
王安石因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拗相公,这种性格也许是他能够百折不回,坚持推进改革的一种原因吧。
王安石最为人所熟悉的恐怕是他的改革,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不怕天灾、不怕传统、不怕流言的大无畏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是中国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为数不多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全面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历史上称为熙宁变法。
王安石一生两次为相又遭废黜,不屈不挠两次上书宋仁宗、宋神宗两个皇帝要求改革,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名列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不是纯粹的诗人,宰相里的诗人,也是诗人里的宰相,改革历程与诗歌感情已经融为一体,只有了解他的改革才能深刻理解他诗歌里的精髓。
王安石的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主要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分界线,前后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我们通过诗歌的角度观察拗相公王安石的内心世界和66年的人生生涯。
忧国忧民的《入塞》与富国强兵嘉祐三年(1058年),此时的皇帝是仁宗,历史上有名的狸猫换太子里的婴孩,就是歌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北宋版。
王安石因公务进京述职,写下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王安石奉朝廷命令送契丹使臣北归,到涿州而还,将至白沟,写下了《入塞》诗。
荒云凉雨水悠,鞍马东西鼓吹休。
尚有燕人数行,回身却望塞南流。
五代时期的石敬瑭为了自己的私利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到北宋时期一直未能收回,处于契丹统治下的燕云人民与中原地区血肉相连的感情难以割断。
试论王安石性格对变法的影响作者:廖林超来源:《人间》2016年第01期摘要: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问题比较多的一个时期,中期所面对的内外问题,更是突出。
王安石进行变法的行动,反映社会上要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强烈要求。
从他的变法措施的来看,以及变法的初衷来看,都是好的,其中的很多东西直到现在还是值得我们学习。
然而,那么好的措施为什么会失败,甚至被当做是“亡国之法”。
本文将通过对王安石性格的分析,其性格对变法措施的影响以对宋神宗的影响及对反对派的处理三个方面,来揭示这一改革失败的必然结局。
关键词:王安石;性格;措施中图分类号::K22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5-02一、王安石的性格王安石,是变法的领导者。
然而,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变法。
(一)王安石是一个倔强,执拗的人。
在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前,曾经问参知政事吴奎,吴奎说:“王安石担任纠察刑狱时,对刑名常有争论,而且往往不对,有圣旨时他也拒不认错,朝廷屡次召他,他拒不响应。
”此外,《邵氏闻见录》曾经这样记载过:“司马温公尝曰:昔与王介甫同为群牧司判官,包孝肃为使,时号清严,一日群牧司牡丹盛开,包公置酒赏之,包举酒相劝,光素不喜酒,亦強饮之,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光以此知其不屈。
”此外,在进行变法的时候,司马光认为自己作为王安石的朋友,有必要给他写自己对变法的看法,于是就写了三次信给王安石,在信中写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其实现的变法提出了建议,然而王安石呢,并没有虚心接受自己朋友的意见,而是对其进行批判。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倔强,执拗的人,为此,也有很多人叫他拗相公。
(二)是一个度量小和过度自信的人。
《涑水记闻》云:“除韩魏公知扬州,介甫为进士佥书判官,魏公虽重其学,而不以历事许之,介甫秩满去,会有人上韩公书者多用古字,韩公笑而谓僚属曰,惜王廷评(亦指王安石)不在此,其人颇识难字,介甫闻以为轻己,由是怨之。
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简谈王安石对待仕途王魁英王安石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他的贡献、学识、操守等任何一个方面,都很值得后人去学习借鉴。
而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为人处事、作官从政、修养操守等各方面的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他去世后,苏轼代表哲宗起草的制词中除了高度评价他的道德、文章外,还称他为“稀世之异人”,说他是世间稀奇罕见、有别于常人的人。
这个评价可不是随便给的,是代表皇帝对王安石的定论。
为什么这样定论?为什么当世和后人都把他看作是封建政治家中的“另类”?我们仅从他对待仕途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去看看他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异”在何处?我国封建社会是“人治”的时代,帝王主宰天下,一言九鼎。
谁能够受到皇帝宠信则享乐荣耀,仕途飞黄腾达。
因此,许多人千方百计谋任京官,梦寐以求接近皇帝。
而王安石自入仕从政近二十年间,却是我行我素,不服从皇帝旨意,拒绝担任京官,坚持任职地方。
他为什么拒任抗旨?朝廷能否允许他不服从命令,仁宗皇帝能否宽容于他?为什么他不但未因此丢官罢职,反而被提拔重用,最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宰相?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北宋的基本国策、官僚制度、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士大夫的待遇地位,也就是王安石作为“稀世之异人”的时代背景。
公元960年,通过“陈桥兵变”建立起来的北宋王朝,借鉴唐朝中期尤其是五代十国以来武人专权,藩镇割据,许多王朝短命的教训,为求长治久安,建国初期就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比如重视京城、重视文臣、重视官僚机构制衡及对官员权力的制约等,特别是“重文教、轻武事”走向极端。
为防止宫廷政变或地方反叛,第二年,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许多高级将领职务,兵权尽收帝王手中。
除各级行政长官由文臣担任外,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长官也多由科考入仕的文官担任。
比如作为道德楷模的文官范仲淹,就曾经担任过前线将帅;清官包拯、大文豪欧阳修他们并不懂军事,也都曾任枢密副使,成为国家最高军事副长官。
王安石君子之风的事例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君子之风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首先,王安石曾担任过举荐官的职务,但他从不向有权势的人讨好,而是按照自己的良心和标准去推荐人才。
即使有些人反对他的推荐,他也坚持自己的选择,维护了自己的原则和清廉。
其次,王安石还曾遭受过贪污罪的指控,但他并没有逃避或者撒谎,而是直面指控,坦然应对。
最终,他被证明是清白无辜的,恢复了名誉。
最后,王安石在担任宰相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振兴国家。
他不仅勇敢地面对反对声音,也积极听取各方意见,不断完善改革方案。
即使最终改革失败,他也没有退缩,而是坦然承担责任,并肯定了改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这些事例都展现了王安石的君子之风,他不仅有才华和智慧,更有坚定的原则和追求。
他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范,不仅在当时备受尊重和推崇,而且至今仍被后人所称颂。
- 1 -。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简介王安石在北宋不仅是文坛上的名人,更是政治上的名人。
在文坛上,王安石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佳作,被后人所赞扬学习,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坛上,推行王安石变法,以改革家的身份而名垂青史。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简介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文学家,在政坛和文坛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王安石的一生都可谓是光芒闪耀的,幼小聪慧,成年才能出众,仕途较平坦(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虽然最终没能成功)。
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抚州临川,有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声啼哭,父亲正任职临川军判官,王安石从小就很聪慧,还很喜欢学习,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小时候就能下笔成文,可谓是一个神童。
后来父亲职位调动,王安石就跟着父亲宦游南北,在底层体验生活,这对其后来的人生价值与文章立论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1037年,16岁的王安石来到京城,认识了大文豪曾巩,在其介绍下认识了欧阳修,其作品深受好评。
1042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同年任淮南节度判官,任期满后,王安石又申请当了4年的鄞县知县,这段期间,王安石关心民生,兴修水利,颇有政绩。
1051年,任舒州通判,这时候的王安石在政坛已经小有名气了,当朝宰相向宋仁宗举荐王安石,但是被王安石推却。
此后,王安石还推辞了欧阳修的举荐,后来去当了常州知州。
1058年,王安石向宋仁宗上书万言书提出变法但是没有被采纳,此后王安石不愿出仕。
108年,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同意并支持变法。
1069年,熙宁变法正式开始,次年,王安石官至宰相,开始了一场全面的社会改革运动。
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小人得志。
1075年,王安石再次拜相,但是变法已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了。
1076年,王安石辞去宰相之职,被调到外地当地方官吏。
1086年,王安石去世,享年66岁。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在《王安石待客》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个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的人,虽然官至宰相,但是他依然过的很朴素,没有豪华大宴,没有铺张浪费,就算是自己的亲戚也没有例外,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待客之风。
王安石的诗文思想与政治改革观念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文学家,他以其独特的诗文思想和政治改革观念而闻名于世。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远见和勇气的政治家。
本文将从王安石的诗文思想和政治改革观念两个方面来探讨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王安石的诗文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家和诗人。
他提出的“革新诗文,以新文变古”思想,在当时文坛引起了轰动。
他主张用平实的语言描写真实的社会生活,反对形式主义和华丽空洞的诗风。
他的诗作深入民间,揭示了农民的困苦和社会的不公,展现了对人民命运的担忧和关怀。
他的代表作《登飞来峰》以其朴素而富有力量的描写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世间矛盾的思索。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和方式。
其次,王安石的政治改革观念被认为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开创。
他主张变法革新,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法度之治”的思想,主张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来管理社会,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效率。
他积极推行土地改革,通过减轻农民赋税和解决土地私占问题,希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
他还实施了积极的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培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王安石的政治改革观念并非一帆风顺。
他的变法政策遭到了来自保守势力和反对派的激烈反对。
保守派认为他的改革措施削弱了封建秩序和既有的社会制度,而反对派则对他的改革措施持批评态度。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王安石的改革观念遭到了挫折,他最终被迫辞去官职。
然而,他的思想和理念却在后世继续发酵,为后来的政治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诗文思想和政治改革观念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卓越才能和远见卓识。
他以贯彻实际、立足民生的态度,通过文学创作和政治改革,试图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尽管他的改革并未能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果,然而他的努力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事例简述
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改革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以下是对他事迹的简述:
1. 政治生涯:王安石于北宋政权时期担任重要职位,包括宰相、翰林学士等。
他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2.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在位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方案,以应对当时北宋国家财政危机和政治腐败问题。
这一改革被称为“王安石变法”,其中一些关键举措包括青苗法(鼓励农民种植),保甲法(建立地方自治和自卫军制度),方田均税法(调整土地和赋税制度),和军功爵制(改革官员晋升机制)等。
3. 反对派:然而,王安石的改革遭到了激烈的反对,包括一些传统派别和士大夫阶层。
这一争议导致了北宋政治局势的不稳定和分裂。
4. 下野和复职:王安石最终因政治斗争而辞去宰相职务,但他的改革思想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他又复职一段时间,但最终辞官隐居。
5. 文学贡献:除了政治改革,王安石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和散文被后人传颂不衰,尤其以其词作脍炙人口。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虽然在他的时代引发了激烈争议,但在历史上被视为早期中国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他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影响持续至今。
论王安石人生经历对其诗风的影响作者:王珊来源:《大观》2018年第11期摘要: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文章选取传记批评法,结合王安石的人生经历,分析王安石心态的变化,进而分析心态变化对王安石前后期诗歌风格的影响。
从中可以大致看出:他前期直峭刻露的诗歌风格与其仕途通达有一定关系;而晚年远离政治,促使他雅丽精绝风格的形成。
总的来说,王安石在经历了从通达到落寞后,心态发生了从进取到淡泊的变化,诗歌也从枯瘦生硬变得丰腴浑成,从直率刻露变得委婉含蓄。
关键词:王安石;传记批评;诗歌;诗风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成就使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成就也毫不逊色。
一直以来,历史上对王安石的评价毁誉参半,但对他的文学成就是持肯定态度的。
大致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他的诗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后期有较为明显的分别,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诗风。
后期诗作艺术性更强,成就上也超越了前期诗歌,在诗坛自成一家。
对于王安石诗歌的研究一直颇受学界重视,许多学者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一是艺术特征研究;二是比较研究,包括前后期诗风比较研究以及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研究;三是艺术渊源流变研究。
为丰富王安石诗歌研究,笔者试借用传记批评法,探究王安石人生经历对其诗风的影响。
传记批评法是一种文艺批评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美学基础。
从《尚书·尧典》“诗言志”,到孔子“有德者必有言”,再到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为传记批评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因此,用传记批评法来理解王安石诗歌,首先要了解王安石的人生经历,进而分析经历造成的心态变化,最后总结王安石的经历、心态对于他前后期诗风变化的影响。
一、王安石的前后期经历及其诗风表现王安石前期仕途较为通达,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注重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创作了大量的政治咏史诗,风格直峭刻露;而后期退出政坛,仕途的落寞促使他将生命情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由此创作了大量的咏物诗、写景抒情诗,加强了对诗歌技艺的追求,注重炼意修辞,逐渐形成了雅丽精绝的诗风。
【课外阅读】历代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改革家之一。
他所倡导的“新法”改革运动,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在历史上也受到了不同的评价,下面就来看一看历代对他的评价。
1. 宋代在宋代时期,王安石曾经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一方面,他被一些人视为忠诚的臣子和能干的政治家;另一方面,他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和不满,例如,有人认为他的政策过于严苛和不人道,而且对民间经济和商业发展造成了阻碍,使得社会上下都不太满意他的改革措施。
此外,在史书中,有一些政治人物对他的批评也较为尖锐,例如,米芾在《米芾年谱》中就称他为“暴君”、“专横”,并指责他推行的新法是“背天命”的。
总的来说,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和分歧。
2. 元代到了元代,王安石的形象又有了不少变化。
在此期间,他所推行的新法改革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特别是在亲元的改革派和士人中间。
《元史·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是:“王忠臣以新法,使国家风俗之制,得以变通,基本之理,自成体系,是以世间批评,盛赞称誉。
”这表明,在元代王安石所创立的“新法”思想逐渐得到广泛发扬,并被人们尊重和钦佩。
3. 明代在明朝,王安石的形象得到了较为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明代的文人对他的改革运动作出了积极评价,如鲁迅在《宋史纪事本末》中说:“王安石改革,以激烈之力成之,废旧义,创新规……举措涉及官制制度、军事、教育、财赋等方面。
”明代中后期,王安石的思想和改革成为了许多史学家和文人的研究对象,如《欧阳文忠公世家谱》载有对他的赞扬:“(王安石)以新法改旧典,盛神灵之乐,风流倡导,万世所宜。
其风范如此,道德如此,名教如此,惜乎时运不达而已。
”这样的评价,表明王安石不仅在思想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深入民心,受到了广泛的敬仰和尊重。
4. 清代到了清朝时期,王安石的思想和政治成就受到了更为全面的评价。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读后感读完关于王安石的那些事儿,就感觉这哥们儿简直是北宋政坛上的一股“超强旋风”。
王安石这人吧,一出场就自带一种与众不同的气场。
在那个北宋看起来表面风平浪静,实际内里问题多得像一团乱麻的时代,他就像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而且是那种特别大胆、敢于下猛药的医生。
别人都还在小心翼翼地讨论着怎么给这个“生病”的北宋朝廷调理调理,他可好,直接提出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方案,什么青苗法、免役法之类的。
你想啊,在当时那保守思想像浓雾一样弥漫的官场里,他的这些想法就像一道道闪电,一下子把那些因循守旧的人给惊到了。
那些守旧派就像一群守着自己小窝的老母鸡,一看到王安石要来改变现状,就炸了毛,不停地咯咯叫着反对。
他们觉得老祖宗的法子用了这么多年,怎么能说改就改呢?可王安石心里肯定在想:“你们就守着那些老规矩吧,再这样下去北宋都要没救了。
”王安石的改革其实初心是特别好的。
青苗法就像是给那些农民兄弟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送了个及时雨,让他们能有种子、有粮食继续种地,不至于被那些放高利贷的地主们剥削得太惨。
免役法也是,让老百姓可以通过交钱来代替劳役,这样一来,大家可以更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去种地或者做点小生意啥的。
这要是能顺利推行下去,北宋的老百姓估计都得把王安石当成活菩萨。
而且啊,王安石这个人性格也有点轴。
他觉得自己是对的,就特别坚持,不太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
他就像一辆装满改革理想的火车,轰隆隆地往前开,不管前面是铁轨断了还是有大石头挡路。
他跟司马光那一派斗得可厉害了,两个人就像两只斗鸡,互不相让。
司马光虽然保守了点,但也有些可取的想法,可王安石就是不愿意和他妥协,结果朝廷里就分成了两大阵营,整天吵吵闹闹,啥事也干不成。
不过话说回来,王安石这种改革家的精神还是很值得佩服的。
他敢于挑战旧的体制,不怕得罪那些权贵和既得利益者,一心想让北宋变得更强大。
他就像一颗流星,虽然在北宋的天空中划过一道耀眼却又有点曲折的轨迹,但他的光芒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王安石的与众不同的性格对他政治生涯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文人出仕者比比皆是,晋有陶渊明,唐有李、杜,宋有欧阳修、苏东坡等,但官做得最大,位极人臣,且对当世与历史影响巨大的,惟有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江宁太守等地方官吏。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施行变法,内容有: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保甲法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或称“熙宁变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儒式文人的最高理想境界莫过如此。
性格决定命运,个体命运影响整个民族。
王安石一生的成就与影响无疑是辉煌的,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宁称之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梁启超评价他“三代下唯一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但王安石同样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譬如他有许多异于常人的性格,以至于被时人视为怪人。
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后世,与其清谈一个人的功过得失,莫如检点其性格的方方面面,探知其心路历程,更多几许启示。
生活的意义由文化维系,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存个体所抵达的深度与广度,而不只在于所实现的高度,英雄无论成与败。
比较而言,王安石与苏东坡属于同一个时代的出仕文人,同列于“唐宋散文八大家”,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成就与影响远远高于苏东坡,但无论当朝还是后世,人们更多地看好苏东坡。
原因在于,苏东坡的一生“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海德格尔),而王安石的一生是“孤独”的。
王安石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换衣服,脸黑黢黢的皴皮多厚,头发零乱,跟别人说话时常捉虱子。
在扬州做判官时,他经常官服不洗,官带歪系,令太守韩琦斜睨而视,他也无动于衷。
妻子吴氏有洁癖,嫌弃他,常常同房之后拼命洗刷,呆在浴室里几个时辰不出来。
他面庞黝黑,有人送来“芫荽汁”与“澡豆”制品,让他用来把脸洗白,他不信,说我生来脸黑,焉有能洗白之理,叫人把“洗面奶”拿走。
历代士大夫大都三妻四妾,王安石却不近女色,一生只有原配夫人吴氏。
夫人不忍,一日,为他买来一个貌美而善解人意女子做妾,他发现后,将小妾退还原来的丈夫,并赠给金钱。
扬州自古繁华地,娱乐场所多,可他身为判官时从来对歌舞场烟花巷不屑一顾,每个夜晚只是以古籍、青灯作伴。
在官场,在萎靡的世风下,拒绝酒色就是拒绝高官的生活方式,就是人为地远离社
交圈子。
好个“拗相公”,不能入乡随俗,同流合污,何苦来哉?
文人多怪诞,非常之人非常态。
王安石的怪相常常令人不可理喻。
有一次宋仁宗请臣子钓鱼,王安石“忝陪末座”,一条鱼没钓起来,却把盘子里的几十颗球状鱼饵吃光。
仁宗皱眉头,“视之良久”,他照吃不误。
似有几分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
他极少喝酒,几乎是滴酒不沾,一次包拯请客,招两个下属王安石和司马光同饮。
包拯善饮,有豪气,频频向两个下属举杯。
司马光“明白”,喝了几杯。
王安石“拗”,老虎推磨不听那一套,始终没喝,令老包也没办法。
司马光由此得出结论:王安石这个人不尽人情。
王安石的书法清劲峭拔,字如其人。
他一生勤写日记,事事记得清楚分明,可见其是一个活得较劲的人。
他不好扎堆,喜欢独自溜达,汴梁的市井商铺间,汴河的柳岸古桥旁,有他漫步的身影。
王安石性格里的“拗”劲,发展成一种实践理想的狂热。
“熙宁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王安石也因此众叛亲离,变法以失败而告终。
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
次年复拜相。
因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文人从政,悲剧难免,人生多悲剧。
王安石的悲剧不在于“熙宁变法”的无疾而终,在于其个体生命的苍白乏味。
他执拗的个性,偏激的见解,怪癖的生活习惯,寡淡古板的生活情调,近乎自残式的生活方式,大大削减了生命的“幸福指数”,也注定自陷于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困境。
比之苏轼的豁达、温情、随和与率真,王安石无论如何也赢得不了多少同俦者,若为异性,恐怕也少有人愿意与之托付终生。
知古鉴今,凝望王安石孤独的背影,后人无疑瞥见了一道警示的人生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