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韬

王韬

王韬
王韬

王韬(1828~1897)

初名利宾,又名翰,字紫诠,江苏长洲(今吴县)人。1862年赴香港后更名韬,使用笔名天南遁叟、遁窟废民、弢园老民、欧西寓公等。我国近代著名报人、政论家。18岁中秀才,后因乡试不中,遂弃八股而致力经世致用之学。1849年赴沪,受雇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协助艾约瑟、伟烈亚力等翻译西书,并参与《六合丛谈》编撰工作,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1861年与艾约瑟作金陵之游,会见了不少太平天国官员;也曾准备上书曾国藩,陈“平贼”之策。1862年初回乡省亲时,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刘肇钧,为太平天国陈战守之策。事发后被清政府通缉,得英国驻上海领事之助,逃往香港。居港期间,在英华书院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把中国经书译成英文,并于1864年主编英国人罗郎也所办的《近事编录》。1867年冬,应理雅各之邀赴英国“佐译经籍”。旅英三年,两度游法,增加了对西学和西方社会政治的了解,改良思想开始形成。1870年春返港,积极为报刊撰稿,所编译的《普法战纪》在《华字日报》连载,影响颇大。1871年,与友人合资收购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创设中华印务总局。1874年与黄胜合作出版《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办报宗旨,为《循环日报》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评论时政,主张变法图强,使其成为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杰出报纸。1879年曾访问日本。1884年,经李鸿章默许后回沪定居。1885年开设弢园书局,1886年任格致书院掌院,并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撰稿。1897年5月病逝于上海。其著述颇丰,有《弢园文集》、《弢园文录外编》、《瀛寰志略》、《弢园尺牍》等数十种,其中《弢园文录外编》所收多是他为报刊所写的政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王韬为文,贵在纪事述情,自抒胸臆,风格不拘一体,为时人所称许,被新闻史家誉为我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王韬

泰西日报,约昉于国朝康熙时。日耳曼刊录最先,而行之日盛。他国皆厉禁。凡关国事军情,例不许印;妄置未论者,辄寘诸狱。后禁稍弛而行亦见广,英、法、美各国皆继之而兴,僻壤偏隅无不遍及,而阅者亦日众。然法国所刊闾阎隐密报,法廷闻之,立加禁斥,诚以日报之例,不得讥刺人之隐事也。西国之为日报主笔者,必精其选,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今日云蒸霞蔚,持论蜂起,无一不为庶人之清议。其立论一秉公平,其居心务期诚正。如英国之《泰晤士》,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美国日报,一日至颁发十万张,可谓盛矣。大日报馆至于电报传递,以速排印。夫岂第不胫而走也哉。

华地之行日报而出之以华字者,则自西儒马礼逊始,所刻《东西洋每月统纪传》是也,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时在嘉庆末年。同时,麦君都思亦著《特选撮要》,月印一册。然皆不久即废,后继之者久已无人。咸丰三年,始有《遐迩贯珍》刻于香港,理学士雅格、麦领事华陀主其事。七年,《六合丛谈》刻于上海,伟烈亚力主其事,采搜颇广。同时,有《中外新报》刻于宁波,玛高温、应理思迭主其事。同治元年,上海刊《中西杂述》,英人麦嘉湖主其事。嗣皆告止。近则上海刊有《教会新报》,七日一编,后改为《万国公报》,林君乐知主其事。而《中西闻见录》亦刊于京师,艾君约瑟、丁君韪良主其事。顾此皆每月一编者,兼讲格致杂学、器艺新法,尚于时事简略。惟香港孖剌之《中外新报》,仿西国日报式例,间日刊印,始于咸丰四五年间,至今渐行日远。其他处效之者,上海字林之《新报》,广州惠爱馆之《七日录》,又港中西洋人罗郎也之《近世编录》,相继叠出。三四年间,又益之以德臣之《华字日报》,而我局之《循环日报》行之亦已二年。上海则设有《申报》。自《申报》行而字林之《新报》废。去岁春间,粤人于上海设有《汇报》,旋改为《彙报》,近数月间,又有所谓《益报》。闻福州亦设有日报,但行之未广,未得多见也。港中日报四家,上海日报两家,皆排日颁发,惟于星房虚昴四日则停止耳。日报之渐行于中土,岂不以此可见哉。

顾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其间或非通材,未免识小而遗大,然犹其细焉者也;至其挟私讦人,自快其忿,则品斯下矣,士君子当摈之而不齿。至于采访失实,纪载多夸,此亦近时日报之通弊,或并有之,均不得免,惟所冀者,始终持之以慎而已。

【导读】

本文原刊于1976年《循环日报》,收入《弢园文录外编》。

在本文中,王韬考察了近代中文刊的纸发展历程,认为主笔是报纸的灵魂与核心,只有秉公诚正、绝伦超群者才能胜任,因此“不可不慎加遴选”。除本文外,王韬的新闻思想还集中体现在其他几篇专门讨论报刊的文章中。《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刊于1878年2月9日《申报》)讨论了报纸的职能和功用,认为报纸“所益者有三”:“一曰知地方机宜”,“二曰知讼狱之曲直”,“三曰辅教化之不及”。此后又把报纸职能概括为“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在《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一文中,王韬还指出报人要做到“指陈时事,无所顾及”,当局要做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并引用先王旧制、尧舜纳谏的传说,论证言论自由的合理性。《论中国设西文日报之利》一文,针对西

方各国在华报纸颠倒黑白、造谣惑众的行径,明确提出“非自设西文日报不为功”。在《弢园文录外编〃自序》中,王韬提出了报刊政论“辞达”的写作原则:“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使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至其工拙,抑末也。”注意对报刊进行理论思索并形诸专文,提出一系列办报主张,在我国王韬可谓第一人,其新闻思想对维新派影响颇大。

问题:言论自由思想与先王旧制、尧舜纳谏的传说有什么关系?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引言分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由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内容。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1、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2、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

美国当代元小说理论与实践概述

美国当代元小说理论与实践概述 [摘要]自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提出“元小说”一词以来,欧美作家对此颇有剖析,虽然他们的说法各有侧重点,但都认可了元小说贯穿小说历史,也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实践创作中,美国当代元小说更是着重于语言任意性、小说虚构性、作者矛盾地位,以及互文性等主要观点,充分体现了元小说的特色。 [关键词]元小说语言任意性小说虚构性作者矛盾地位互文性 “元小说”一词是由美国后现代派作家威廉加斯首次提出的。在他的《小说和生活的人物》一书中,加斯给予“元小说”的定义是,“(其)小说的形式只是更多形式的原材料”。“(其)小说中没有描述,只有建构。” 在加斯看来,小说不是反映现实,而是现实的一个附加物而已,很多小说家只会一味地注重情节,却忽视了形式。加斯认为哲学表现的是宏大而复杂的概念体系,和现实世界无关,因此,他建议在小说创作中应该使用哲学观点,也就是说,用一种自我意识和批判的形式进行小说创作。也正是因为如此,加斯把那些有自我意识地摒弃任何现实模仿,视文本本身为纯粹的语言产物的小说称为“元小说”。本文拟梳理欧美作家和批评家在理论和时间上对元小说的阐释,来展示元小说的独具特色。 一、元小说的理论阐释 对于加斯的定义,欧美作家和批评家或表示赞同或提出异议。事实上,许多与加斯同时代的作家如罗伯特斯格尔思,约翰巴思等也都试图对“元小说”进行阐释。约翰巴思在1968年宣称“文学枯竭”后,认为元小说是小说家唯一可以应对当前困境的方法。在元小说中,小说家成为批评家,在小说中表述小说形式的“枯竭”,或创作模仿小说德而非模仿现实世界的小说。元小说对其作为小说的存在是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罗伯特斯格尔思认为小说的四个要素,即形式,概念,存在和本质,对应了小说的四个批评角度,即形式,结构,行为和哲学,并构成了相互之间的回应,这就使得元小说成为可能,因为“元小说”吸取批评的所有要素,并将其融入小说创作本身。斯格耳思对元小说的热衷,使得“元小说”一词作为总括当时兴起的脱离现实主义,强调作者和读者在创作和接受小说时作用的小说术语而被大众接受。 美国批评家拉里麦克卡弗雷在评述元小说艺术时,认为加斯指出“许多所谓的反小说都是元小说”时,实际上是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多数批评家都过于急切,把所有不同于过往的小说都称为“反小说。”在麦克卡弗雷看来,元小说源自发展于七十年代其他学科领域的“元定理”, 它寻求反术语的术语。麦克卡弗雷用元小说来指两种相关的小说形式:一种是直接在小说创作中审视创作本身的小说或对已有的小说形式和语言进行评述和思考的小说,另一种是检视小说体系的运作,方法,源泉动机以及武断危险的文本。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硕士考研内部参考书-招生计划

简答题 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轩的主要新闻观点是什么? 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与民众之间的公议;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王韬的新闻观点认为报纸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他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 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 郑观应的新闻观点有哪些? 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创办日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在业务上,它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以

“立言” 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 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方式有哪些特点? 维新派从“开民智”、“育民情”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 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或书局为报刊的出 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支持报业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地位,“报禁”、“言禁”的藩 篱被冲倒,民众获得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公开宣告开放“报禁”,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 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对书籍报刊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步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哪些进步作用?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 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

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同年他东游日本,较早亲眼目睹西方和日本的现代世界新气象。1893年,孙中山拜会王韬,王韬为其修改了《上李鸿章书》,推荐到《万国公报》上发表,并代为向李鸿章的幕僚加以引荐。1897年病逝,王韬走完了富有传 奇色彩的一生。 二、办报活动 王韬在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上是有特殊贡献的:首先在出版方面,从1849年夏出任上海墨海书馆编辑起,中经1872年创办香港中华商务总局,1885年在上海又创办弢园书局,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中华商务总局和弢园书局完全是他本人和朋友集资创办的,非外国资本,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的民族出版业。据今所知经他手先后编辑出版图书达60余种,这些图书除社科书籍外,还有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的图书,对中国传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圣

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 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 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 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 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 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_堂吉诃德_的元小说性_滕威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滕 威Ξ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征,以及对于小说文体本质的思索。 关键词:《堂吉诃德》 元小说 文体 元小说 虽然博尔赫斯说过,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有可能费力不讨好。①但是,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堂吉诃德》的确有许多仍然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因此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②似乎可以说,塞万提斯之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变成了陈规。因为无论是滑稽模仿、多重叙事视角、故事里套故事、人物的双重人格、暴露叙事者身份、对话、超现实的场景、阅读距离的控制、将读者引入叙事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直到今天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而作家们最愿意用小说来思考的主题,比如欲望、流浪、成长、现实、梦想、爱情、个人、疯癫等等,也都在《堂吉诃德》中获得相当充分的表达。换言之,现代小说在《堂吉诃德》这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与思想的起点。勒内?基拉尔说,“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54);富恩特斯(Car2 lo s Fuen tes)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主题的变奏”(qtd.in Person185)。 但是很多人一直以为,塞万提斯本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切。他是一个无知的天才,一个不自觉的伟大小说家。伍尔芙说:“那时的写作就是讲故事,供那时尚未有现代娱乐设施的人们消遣”。《堂吉诃德》创作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逗人们开心”,“小说的美感与思想是在不知不觉中融进去的”(23)。在20世纪的西班牙,批评界还有这种说法:“塞万提斯与哥伦布是精神上的双胞胎兄弟。他们都还没有确切明白他们的发现的重要性就离开了人世。哥伦布以为他一直向东航行真地到达了远东;塞万提斯认为他只是写了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作品。他们谁也无法想像自己已经登临地理与小说的新大陆——美洲与现代小说”(Fuen tes13)。我们认为,塞万提斯也许不知道他正在写作的《堂吉诃德》是一部现代小说,但他在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时却是相当自觉的。《堂吉诃德》的出现并不是突兀孤立的事件,它与传统的叙事文学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阿普列尤乌斯的《金驴记》。《堂吉诃德》无论是在情节设计、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诸方面都与中世纪骑士小说有明显而深刻的互文关系。它不同反响之处在于植根传统但开出新花,从前的老套陈规经塞万提斯生花妙笔、奇情才思最终得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现代小说艺 Ξ滕威,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0大新闻事件与10大人物颁奖晚会主持词

10大新闻事件与10大人物颁奖晚会主持词(现场、音乐、主题诗乐舞) a:名位领导; b:各位来宾; a:现场的观众朋友们; b:电视前的观众朋友们; a、b:大家晚上好; a:这里是**市委宣传部主办,由**电视台承办的红金龙“感动**”2005十大新闻暨十大人物评选揭晓颁奖典礼现场; b: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光临我们现场的各位领导,他们是: a: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到来; b:岁月匆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2005年已成了记忆; a:这是2006年的开始,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让我们在这里回望我们过去一年的历程,纪念我们这一年的感动和泪水; b:刚刚过去的2005年,南鄂大地风云激荡,雄姿英发,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标杆人物,也发生了许多震撼人们心灵的重大事件,这些人和事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a:这一年中,您或许已经敏锐的见证了我们**迈进的历程; b:这一年中,总有一些感动,让我们心情澎湃,不能停止; a:为了把这一年中曾经有过的一种感动,凝固下来,化作一种力量,在我们心中留下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一年的记忆; b:为了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明晰他人、理解社会、洞察未来,我们开展了这次“感动**”十大新闻和十大人物评选活动; a:我们这次活动从11月份开始,就由市直各主管部门,各县市(区)委宣传部进行了推荐,根据推荐材料, b:根据推荐材料我们从中初选出20件候选新闻和20名候选人物;在**电视台进行公开报道,随后评审团结合公众投票情况,对候选新闻和人物进行了评审; a:今晚,我们将对这次评选活动进行揭晓; b:首先我们要揭晓的是2005年“感动**”十大新闻; a:哪些新闻将会入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音乐起6位主持人说新闻) a:在刚才我们**电视台6位主持人的深情回顾中,许多熟悉的面孔,许多生动的画面一一浮现,它们曾象眼睛一样精确地记录了历史; b:许多事情,在回过头来看时,会更接近本质,在这些画

新闻人物王韬

一百多年前,一中国人说:“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 第一部官话《圣经》的翻译者。 第一家中国人自办成功的华文日报《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第一家华商出版社,中华印务总局的创始人。 第一个登上西方世界最高学府牛津大学讲坛的中国人。 是命运把王韬引入了记者的生涯——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 一、生平经历 新闻报纸之父——林语堂 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后改名瀚,王韬是流亡到香港之后改用的。(一)童年和少年时期:江苏苏州甫里(1828-1849)—儒家道义之少年才子(二)沪上畸零人——口岸知识分子 上海墨海书馆(1849-1862)——精神煎熬的中年名士家庭多变故、无后的折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工作:编译《圣经》、《光学图说》、 《西国天学源流》等 编辑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 丛谈》(1857) 功名:上书清廷和太平天国运动领导 “长毛状元” 1874.2《循环日报》 (三)香港流亡(1862-1884) ——精神蜕变新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 受聘英华书院(理雅各)翻译《诗经》等 1867-1870年欧洲之旅——新闻思想的萌芽 《普法战纪》《华字日报》主笔 1874《循环日报》 1879旅日考察《扶桑游记》 收集香港资料《香港略论》等 (四)终老上海(1884-1897)——魁儒硕彦 1885创办弢园书局 1886主持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育 1897.5.24病逝于上海 二、王韬与《循环日报》 (一)创办历程 1871年英华书院停办——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黄胜创办中华印务总局——1874.2.4《循环日报》 报名:天道循环,自强不息 戈公振:“循环”就是指“革命”——《中国报学史》 方汉奇:“三王之道”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政治思想 科恩:反映了王韬的循环史观 张海林:变法的代名词;世界一体,天下大同;对个人经历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

云南省宣威市2018届高三联合命题月考卷七 历史

云南省宣威市2018届高三联合命题月考卷七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历史学家平森指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从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2.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3.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4.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这三次巨变指的是() ①辛亥革命②五四运动③抗战胜利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⑤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5.漆侠《宋代经济史》认为宋代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符合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闽粤出产的棉花参与当时的“求心”运动②“俞大娘航船”参与当时的“辐射”运动 ③两种运动形式均促进了汴京商业的繁荣④商帮是宋代两种运动形式的主导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 6.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据此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唐朝尚书省是临时机构 B.元朝始设地方监察机构 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行省不受中央的节制 7.某大学著名历史教授为学生作报告,其报告的纲要如下所列,这个报告的主题是() A.互联网与政治选举 B.大众传媒在政治选举中的运用 C.影视艺术的发展 D.电视与互联网 8.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一文中说道:“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方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对他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陈述了民权主义的思想 B.主张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C.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D.体现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9.从《十二铜表法》一直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重视维护帝国统治 C.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D.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10.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请判断与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最为相近,同样人品高尚,书法为后人学习,并有许多著名临摹楷体碑帖流传的盛唐时代书法家为( ) A.张旭 B.颜真卿 C.怀素 D.欧阳询 11.“罗斯福新政通过承认大部分在政府里没有代表人的那些集团的地位,实现了一种更为公正的社会。” 下

王韬的扶桑游记

王韬的《扶桑游记》 1879 年春,王韬访问日本。十一日(5 月1 日),船抵长崎。王韬先后游历了长崎、神户、大阪、西京、横滨、东京等地。他每至一地,都受到热烈地欢迎。 考察明治维新后的社会变化是王韬赴日的基本目的所在。在日本旅行的128 天里,王韬广泛接触了日本各界人士。对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地考察。广泛的考察加深了王韬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和对西学的认识,也丰富了他的思想,拓宽了他的改革思路。 王韬特别留心了解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以后发生的急剧变化。他首先注意到,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王韬不禁感慨万千:"鸣呼!仅十许年耳,而沧桑更易,人事变迁,可胜叹哉!" 日本社会形态变化以后,原有的等级制度也分崩离析。资本主义的机会均等和能力竞争原则代替原来的血缘世袭原则溶入了社会生活。王韬观察到这一阶级结构的变化。从日本华族世家的衰落,王韬似乎也体悟到了历史规律的不可抗拒性。 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传统的儒学及建立其上的旧价值观在明治维新以后遭到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西学感到兴趣。王韬观察到这种文化的裂变和转轨。与儒学不断式微的情况相反,西学在日本社会长驱直入,取得了文化统治地位。 对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以后文化方面的急速变化,王韬抱有一种复杂的矛盾心态。作为一位具有世界意识的改革呼唤者,王韬对日本明治时期儒家文化的式微和西方文化的胜利进军感到兴奋,为之欢呼喝彩,以为可作为中国学习西方的借鉴。但是,作为孔子之邦的"孔学中人",王韬又对此情此景表示无限的伤感和挽惜。变化节奏太快,令他惴惴不安,害怕社会就此脱序,这种挽惜和优虑是王韬不时给"全盘西化"泼冷水的心理机制。 王韬在日本结识了黄遵宪和不少 日本文人, 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与日本学者增田 贡 、本多正纳及诗人佐田白茅等建立了友谊。《扶桑 游记》一书中还记载了明末朱舜水在日本的事迹, 这是一本 研究清代末叶中日文化关系的参考书。

十大国际新闻焦点人物

2009年十大国际新闻焦点人物 中广网跟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12时20分报道,盘点2009年十大国际新闻焦点人物。 第一位上榜国际焦点人物范龙佩 范龙佩几乎“一夜成名” 明天开始,他将从一国首相变为俗称的“欧盟总统”。为什么历史上第一位欧盟总统偏偏是他?分析认为,弥合分歧的能力和为人低调的作风是他得到欧盟国家领导人青睐的最重要因素,更深层的理由则是,来自比利时的范龙佩既非出自英法德这样的欧洲传统三强,也不是波兰、捷克这样的“新欧洲”。

第二位上榜国际焦点人物卢武铉 卢武铉突然自杀震惊世界 5月23日,正在接受受贿调查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在爬山时跳崖自杀。不仅韩国震动,世界也为之震惊。前国家首脑因受贿贪污等问题蒙遭调查的事件并不少见,但从没有人因此而“被迫自杀”。舆论认为,卢武铉之死反映出韩国政界内部的分裂和政治体制的僵化。我们不会忘记那天的画面:数百万人参加隆重葬礼,表达对“平民总统”的同情、怀念和尊重。

鸠山由纪夫 在9月16日召开的日本第172届特别国会上,民主党代表鸠山由纪夫当选为日本第93届、第60位日本首相。自1955年成立以来几乎一直执掌日本政权的自民党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日本政治进入民主党与自民党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时代。

保罗·萨缪尔森 12月13日,美国经济学泰斗保罗·萨缪尔森逝世,享年94岁。萨缪尔森被称为现代经济学领域最后一个通才。在全球经历经济危机的这个冬天,他的离去令人别有一番感触。他的名著《经济学》至今以40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超过1000万册,被全世界数百万大学生奉为经典的教科书。

奥巴马 今年,奥巴马踏上他任职第一年“改变美国”的征程:在美国经济陷入险境的关键时刻,他提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面对国内潮水般的反对声,他顶住压力,结束了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立法争议。他在处理伊拉克、伊朗及东欧反导计划等问题方面,着手实施“非布什主义”政策,作出“改变美国国际形象”的承诺。但与此同时,他也饱受争议,个人支持率急剧下降。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3.1 结构脉络图 3.2 本章要点详解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839年3月,前往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主张报纸上应“广译五洲近事”,其思想和林则徐相通。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 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王韬认为报纸的功能有四项,即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报纸的文风。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作者出头”和元小说

“作者出面”和元小说 阅读交流语境中有以下诸主体对称:现实物理时空中的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对称;文 本语义空间中叙述者与受述者通过叙事话语对称;阅读虚拟地进入的想象性时空中,读 者的观察视角与叙述所创造出来的主体性存在者的“现实”视角对称。(注:S.查特曼也区别出了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受述者六个 主体的双双对称。他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实际上是现实时空中真实读者的建 构,他的叙述者与受述者对称实际上是文本虚拟四维时空内部被“作者”创造出来的对 象性主体,参见Seymour Chateman,Story and Discource(Comell Univ.Press,1978),1 51页。本文不取查特曼的辨认。参见拙文《文本双层时空与主体对称》,载《西南师范 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88—89页;《阅读交流语境中的主体对称》,载《外国语》2 000年第5期,1—9页。)在诸对称的主体之间分 布着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乃至整个 “阐释学的宇宙”。常规阅读对于不同时空位置上不同对称主体之间的分辨一直模糊不 清,“元小说”所追求的特定艺术效果就利用了这一模糊。 我们从文本的标题和署名入手来讨论。 任何文本的署名和标题都必须符合某种规则。标题和署名首先是存在于物理时空中的 文本身体(text body)上的记号。这个记号是某种社会组织制度的标识,是特定历史背 景下一个客观建制的标记。 署名的真值由现实中对称主体关系的性质决定,并受到一定 制度的规范。这一层面上的制度与规范对真实文本和虚构文本的所有权一视同仁。一般 来说,虚构叙事文本的作者、译者、注释者所写下的序跋注释等类文字,与标题和作者 署名所确定的主体对称一样,需要符合真实文本的符号学规则。 其次,标题和署名又是一个语言事实,这一事实是一定现实主体的语言行为的结果, 但所产生的意义不仅服从于现实制度,也服从于语言本身的客观规则。 对文学创作来说,以上两点性质有着相当可观的利用价值。从僭称历史的16-18世纪的 英国小说开始,利用作者署名来混淆真实与虚构的手法一直演化到元小说。 以茅盾的《腐蚀》为例。小说开头交代“作者”在防空洞里拣到一本日记,接着声言 以下内容就是这本日记的原样。有些天真的读者信以为真,写信给茅盾询问小说是否真 的是茅盾先生拣到的日记。然而,拣到日记的“我”与写日记的另一个“我”生存在同 一个虚构时空之中,两个“我”都是人物,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的是虚构叙事文本的符 号学规则。小说单行本有一交代创作过程的后记,提到了读者的询问。这篇后记是真实 文本,文本外物理时空中的作者与读者通过这样的文本话语现实地对称。真实文本的特 征就在于文本话语指涉文本外的事实,指涉现实物理时空中的事件,一如文本的标题和 署名标识文本外的个体存在一样。假设茅盾在后记中继续肯定“日记”的“真实性”, 继续将虚构伪装为真实文本,那么后记也就成了虚构的一部分,利用暑名所标识的现实 物理时空来追求“真实性”的手法也就更加彻底。又假设《腐蚀》的后记在小说的情节 中间出现,即在虚构的同时交代创作过程,那么“拣到日记”这样的情节就成了小说虚 构性的自我暴露(当然,批判现实主义不能接受这种处理),进而可能

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4-31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a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真题再现] 1. [2014·北京高考]《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注意题干中的“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故A项不符合题意;向西方学习代议制明显不符合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C、D两项。《海国图志》仅仅是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而已,故B项正确。 答案:B 2. [2014·课标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的相关问题。A项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所以A项错误。梁启超等人也是知识分子,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

上极为保守,故C项错误。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说法错误,如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故D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试的大多数举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3. [2014·江苏高考]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

税收理论与实务(王韬 老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税收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王韬版) (无特殊要求的都采用新税法) 第一章.税收基本原理 一、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11.错 12.对 13.错 14.错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C 5.D 三、多项选择题 1.AB 2.ABC 3.ABC 4.BC 5.ABD 6.AC 7.BCD 8.AD 9.BD(此题不做要求) 10.ACD(此题不做要求) 第二章.增值税

一、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对 11.对 12.错 13.错 14.对 15.此题不做要求 16.错 17.错 18.错 二、单项选择题 1.D 2.BC 3.C 4.B 5.A 6.A 7.D 8.C 三、多项选择题 1.AC(此题不做要求) 2.BC 3.AD 4.BD 5.CD 6.CD 7.ABE(此题不做要求) 8.ACD 9.AC 10.BC 11.ABC 三.解答题

1.进口货物的增值税的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 捐赠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 销项税额=117×17%÷(1+17%)+2×17%÷(1+17%)=17.29(万元) 进项税额=20×17%+(15+5)×(1+15%)×17%+4×17%=7.99(万元) 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9.3(万元) 2.①将折扣额另开发票的,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不得扣减旧货物的收购价格。 销项税额=50×17%+(30+5.1)÷(1+17%)×17%+300×17%=64.6(万元) ②工业生产企业购进货物(包括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必须在购进的货物已经验收入库后,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对货物尚未到达企业或尚未验收入库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作为纳税人当期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③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④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游艇、摩托车和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按4%的征收率计算税额后再减半征收增值税 销项税额=16÷(1+4%)×4%×50%=0.31(万元) 应纳增值税=64.6+0.31=64.91(万元) 3. ①进项税额=20×13%+4×7%=2.88(万元) ②进项税额=(6.8+2×7%)×(1-20%)=5.552(万元)【注:20%为进项税额转出】 销项税额=52.65÷(1+17%)×17%=7.65(万元) ③价格偏低。销项税额=400×500×(1+5%)÷(1-10%)×17%÷10000=3.97(万元) ④销项税额=(46.8+1.287) ÷(1+17%)×17%=6.987(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10.175(万元) 4.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额。销售古旧图书免征增值税。古旧图书,是指向社会收购的古书和旧书。兼营非应税劳务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与货物的销售额。 当月应纳增值税额=50000÷(1+3%)×3%=1456.31(元) 5. 销项税额=30×13%+0.5÷(1+13%)×13%+6÷(1+17%)×17%=4.83(万元) 进项税额=3×7%-5×17%-0.186÷(1-7%)×7%= -0.654(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5.484(万元) 6. 进口环节: 应纳增值税:500×(1+15%)×17%=97.75(万元) 内销环节:

2010年度安徽十大新闻十大新闻人物揭晓

2010年度安徽十大新闻十大新闻人物揭晓(图) 来源:安徽商报发表日期:2011-1-10 09:15 资讯标签:安徽年度十大新闻安徽年度十大新闻人物十大新闻人物提名奖 核心提示:2010年度安徽十大新闻十大新闻人物揭晓,《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等入选十大新闻,而临危救援诠释崇高的张宁海以及永不松套的“老黄牛”王坤友等入选十大新闻人物。 2010年度安徽十大新闻人物揭晓 2010年度安徽“十大新闻” 1.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简介:“十一五”以来,全省人民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重大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十一五”前四年,全省生产总值连续保持12%以上增幅。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882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4.7%。未来五年,我省综合实力将再上新台阶,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简介: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我省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战略重点,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3.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跻身国家战略,各项建设全面展开 简介: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4.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由点到面全面实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 简介:2010年1月1日起,我省32个县(市、区)开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试点,药价平均降幅达50%。改革以“全面彻底”为路径,一揽子推进管理、人事、保障等五项内容,着力斩断“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运行作出示范。 5.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企业数位居中部地区首位 简介:全省技术创新呈现竞相发展态势。合肥市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国家级高新区被列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芜湖、蚌埠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铜陵、马鞍山、池州、淮南(筹)省级高新区获省政府批准建设。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5家,居全国前列;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116家,居中部首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居中部第1位。 6.提前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文化建设呈现蓬勃生机和繁荣发展新局面 简介:2010年上半年,我省提前完成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创造了非综合试点省份走在全国前列的“安徽现象”。各市、县(区)实现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建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40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随着演艺、广电集团成立,文化企业龙头阵容形成,进入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报业、出版、发行集团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动漫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再次赴港招商,30个重大项目与境外资本成功对接。 7.粮食生产连续7年丰收,2010年总产量预计达到616亿斤,创历史新高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堂吉诃德》的元小说性 滕威?、…'1。’专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小说《堂吉诃德》的文本细读,展示它在叙事艺术上为小说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揭示出《堂吉诃德》的元小说特征。同时本文力图挖掘小说叙事游戏背后的理论意义,即《堂吉诃德》的自我阅读、自我指涉的特征,以及对于小说文体本质的思索。 关键词:《堂吉诃德》元小说文体 元小说 虽然博尔赫斯说过,再次讨论《堂吉诃德》这个题目有可能费力不讨好。o但是.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堂吉诃德》的确有许多仍然值得探讨与深思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因此呼吁欧洲小说家应该把《堂吉诃德》当作宝贵的遗产来加以继承。o似乎可以说,塞万提斯之后所有的小说技巧都变成了陈规。因为无论是滑稽模仿、多重叙事视角、故事里套故事、人物的双重人格、暴露叙事者身份、对话、超现实的场景、阅读距离的控制、将读者引入叙事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直到今天小说家们仍然津津乐道的方法都在《堂吉诃德》中得到了巧妙的运用。而作家们最愿意用小说  来思考的主题,比如欲望、流浪、成长、现实、梦想、爱情、个人、疯癫等等,也都在《堂吉诃德》中获得相当充分的表达。换言之,现代小说在《堂吉诃德》这里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与思想的起点。勒内?基拉尔说,“西方小说没有一个概念不曾在塞万提斯的作品里初露端倪”(54);富恩特斯(CarlosFuentes)说,“所有的小说都是《堂吉诃德》主题的变奏”(qtd.inPerson185)。 但是很多人一直以为,塞万提斯本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切。他是一个无知的天才,一个不自觉的伟大小说家。伍尔芙说:“那时的写作就是讲故事,供那时尚未有现代娱乐设施的人们消遣”。《堂吉诃德》创作目的就是“不惜任何代价逗人们开心”,“小说的美感与思想是在不知不觉中融进去的”(23)。在20世纪的西班牙,批评界还有这种说法:“塞万提斯与哥伦布是精神上的双胞胎兄弟。他们都还没有确切明白他们的发现的重要性就离开了人世。哥伦布以为他一宜向东航行真地到达丁远东;塞万提斯认为他只是写了一部讽刺骑士小说的作品。他们谁也无法想像自己已经登临地理与小说的新大陆一~美洲与现代小说”(Fuentes13)。我们认为,塞万提斯也许不知道他正在写作的《堂吉诃德》是一部现代小说,但他在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时却是相当自觉的。《堂吉诃德》的出现并不是突兀孤立的事件,它与传统的叙事文学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罗马作家阿普列尤乌斯的《金驴记》。《堂吉诃德》无论是在情节设计、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等诸方面都与中世纪骑士小说有明显而深刻的互文关系。它不同反响之处在于植根传统但开出新花,从前的老套陈规经塞万提斯生花妙笔、奇情才思最终得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现代小说艺 -滕威,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7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