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判断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几个小方法 2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依据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依据主要包括诗歌的结构、句式、音韵因素
以及内容的不同。
古体诗是古代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一般指宋代“全唐诗”中所译
作品,包括毛詩、李白、杜牧等诗人的作品。
这类诗经常采用五言诗、七言诗以及五律诗等不同格律格式,古人称之为“古体”。
古体诗的最
大特点就是在其术语、表现手法、结构上充满古风,且行文生硬,压
抑着极大的张力。
而近体诗是近现代文学形式。
从它的字面表示就可以知道,近体诗是
比古体诗更近的格式,它生动、浪漫、富于传神,而且抑扬顿挫的句
子常有妙处,采用五言两句诗、三言两句诗、七言四句诗以及自由诗
等多种格律格式,行文活泼,前句与后句的衔接女性,抒情的氛围浓重,大都注重意境的表现。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在内容上,古体诗主要是古代文人
励志写作,常用以神话传说、神族血统、生态环境中描绘意境,里面
充满着思想艺术因素;而近体诗常常反映现代社会生活,主要以当代
人们所拥有的各种经历、感受和思想等为写作主题,注重于意境的抒发。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结构、句式、音韵因素以
及内容的不同,充分反映出古体诗的古风结构压抑感以及近体诗的活
泼、浪漫及富于传神的风格。
它们也体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差异,从而引出了古代与现代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延续。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古体诗的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路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
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
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
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
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
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
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近体诗的概念: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是指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较为
古老的一种诗歌,而近体诗则是指近现代形式的诗歌,对于两种诗歌的韵律、格律、格式
等都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韵律
古体诗的韵律比较古老,一般采用古韵,如平水韵、上声韵等。
同时古体诗的韵律较
为简单,多采用七言、五言等韵脚。
与之相比,近体诗的韵律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随意组
合不同的韵脚,常见的有押韵、缀韵、凌虚韵等。
二、格律
古体诗的格律也比较古老,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长短句等。
此外,古体诗
的格律还强调对仗、平仄等。
而近体诗的格律则更加灵活,不拘泥于传统格式,可以选择
不同的结构和长度,如自由诗、散文诗等。
三、格式
古体诗的格式也比较固定,通常采用四行或八行的形式,并且每行的字数也有固定之处。
例如五言绝句每行五个字,七言绝句每行七个字。
与之相比,近体诗的格式更加自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格式,例如自由诗格式、对话格式、环形格式等。
四、诗歌主题
古体诗多以情感、哲理、景物为主要主题,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等。
近体诗则更加多样化,主题也更加广泛,涵盖生活、社会、人性、自然等
多个方面,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北国之春》等。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形式,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韵律、格律、
格式和主题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种不同形式的
诗歌。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一、以格律分类: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受到格律的限制。
二、以字数分类: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二种形式。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杂言古诗因有七字句,所以也称七古),也有少数三言、六言。
三、以句数分类: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四、以用韵分类:(一) 古体诗:1. 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又可随意转为其它韵。
2. 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可以重复。
3. 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也可以用韵。
4. 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 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二) 近体诗:1.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 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子的末一字相同。
4. 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5. 都用平声韵。
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一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
排律师句以上,另作别论。
二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三古体诗用韵不严,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
四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极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注] 1 近体诗用韵甚严,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
出韵(又称“落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2 近体诗以平韵为正例,用仄韵的绝句与律诗非常罕见。
仄云律诗很象古风,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因为近体诗毕竟是以平韵为主的。
3 五律和七律之外,偶然又有些六言律诗,同五七言三韵小律一样,都是很罕见的形式。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诗歌的两种重要形式。
古体诗是指古代诗歌形式,包括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乐府诗等;而近体诗则是指从唐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诗形式。
本文将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体诗的定义及特点古体诗是指古代诗歌形式,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体诗的特点是注重音韵、形式固定、句式简练、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等。
其形式多为五言、七言、律诗等。
1.古体诗的形式古体诗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是最为常见的两种。
五言古诗是指每句诗有五个字,共四句,每句都有平仄之分;七言古诗则是指每句诗有七个字,共四句,同样有平仄之分。
此外,还有律诗、绝句、词等形式。
2.古体诗的语言特点古体诗注重音韵,语言优美,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离骚》中“屈原之思,兼其后羿之悔”、“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等句,都是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古体诗的意象特点古体诗的意象丰富,常用自然景物、动物、人物等形象,以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等句,都是通过自然景物、人物等形象,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二、近体诗的定义及特点近体诗是指从唐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新诗形式,是中国诗歌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近体诗的特点是形式自由、内容丰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等。
其形式多为五言、七言、绝句等。
1.近体诗的形式近体诗的形式相对自由,可以根据诗人的需要进行调整。
常见的有五言、七言、绝句等形式。
五言近体诗多采用抒情、写景等主题,七言近体诗则多用于叙事、议论等主题。
2.近体诗的语言特点近体诗的语言相对简洁,注重意境和节奏感。
诗人常用一些简单明了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意境,以达到意境深远的效果。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句,就是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诗人豪放不羁的情感。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及特点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1)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
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不讲平仄。
(4)不讲对仗。
1,字数和句式:字数分五言,六言,七言。
绝句是四句,分古绝和律绝,律诗是八句,八句以上的是长律(排律)。
2,平仄,也就是四声的声调,平为平直(一二声),仄为曲折(三四),合称平仄,
句式分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四种。
绝句要求严格,律诗相对宽松。
3,对仗,分工对和宽对,就是词语在相同的位置上相互映衬,以增加词语的表现力和
韵味的对偶。
绝句要求严格,律诗相对宽松。
4,押韵,绝句是二四句和一二四句,必须押韵两种,律诗是绝句韵律的延伸,只是律
诗相对来说宽松一些。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风,从《诗经》的风雅颂到《楚辞》的骚体诗,及先秦两汉的
赋体,乐府,民歌等统称古体诗。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多种形式。
古体诗不
拘泥于平仄,不强求于押韵,不刻意于对仗,可长则长,可短则短,皆以诗意而为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区别: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也称为今体诗。
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
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
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十分工整。
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简言之: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律诗的要求是:1、讲究押韵2、讲究平仄3、讲究对仗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仿佛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泰山聚集了天地之灵气和精华。
泰山巍峨高大,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判若早晨和黄昏。
层层云霭雾气升腾,使我心胸激荡,为了把飞鸟归山的美景收入眼帘,我极力睁大眼睛,好似要将眼眶撑裂。
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在眼中是多么渺小!译文:【现代文译文】主题: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伤感时对花落泪,听鸟鸣时也感到惊心。
战火长久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区别: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也称为今体诗。
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
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
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
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
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
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
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
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十分工整。
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
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
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
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
(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而非始于汉武帝时期。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如何快速判断古典诗歌体裁
初中语文组陈瑾
中国诗歌的分类比较复杂,但是,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的那么细致。
一个初中生,掌握基本分类就好。
对于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的区分,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
对于旧体诗中诗词曲,只要学过,区分也不在话下。
但对于旧体诗中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分,有的学生就有点蒙了。
下面说几个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小方法。
首先,看作者朝代
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说法始于唐代。
唐初,人们开始对诗的字数、声韵、对仗等有了严格的规定。
为了区别于过去的诗,人们把唐以后写的要求严格的诗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统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后要求严格的诗称为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
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
那么相对而言,唐以前创造的诗只能是“古体诗”了。
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晋时期陶渊明写的诗只能是古体诗。
后人也多沿用唐人的这种说法。
所以,唐以前的诗只能是古体诗。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那么是不是说唐以后写的诗都是近体诗呢?当然不是的。
唐代以后的人可以写近体诗,当人也可以模仿古代人写古体诗啊。
比如李白的《行路难》都应该属于古体诗。
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诗。
所以只看朝代判断是不够的。
山中杂诗吴均
山际见来烟①, 竹中窥落日②。
鸟向檐③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看上去像绝句。
实际上作者吴均是南朝梁人,这首诗也只能是一首古体诗。
《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这首诗看上去是不是像五言律诗?实际上看作者的朝代汉代,就知道它也只
能是古体诗。
第二、看句数。
只有八句。
所以只要按这个方法排除,大部分的诗还是可以一下子判断的。
而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
所以只要不是四句诗或者八句诗,就应该归于古体诗的范畴。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8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句、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4句,从句数上就能判断这些属于唐人写的古体诗。
第三、以字数分类: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
古体诗还有少数三言、六言。
李白的《行路难》中的大多数句子都是七言,但是中间“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就是三言。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3句到7句是七言,但是一二句却有四言。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特点更明显。
唐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是5言,后两句是6言。
虽然说是唐人写的,又是四句,但句子的字数不一致,显然算是古体诗。
第四、从押韵的角度考虑:
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不得换韵。
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是对偶句,而且对仗要工整。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近体诗除绝句外,则要求按规定的位置对仗。
中间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
总之,初中生只要掌握了这五个小方法,就能很容易辨析古代诗歌的体裁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