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4.50 KB
- 文档页数:61
大庆经济发展转型的思路和措施大庆,这个曾经以石油闻名的城市,如今正面临着一个转型的大时代。
没错,老百姓都知道,光靠一口气的油可不行,必须动动脑筋,开辟新天地。
别担心,今天我们就聊聊大庆经济发展转型的思路和措施,让咱们的家乡在新世纪里焕发出新生机!1. 调整经济结构1.1 发展新兴产业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老一套的模式行不通了。
大庆不能再只靠石油,得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说,新能源产业就特别值得关注。
太阳能、风能这些绿色能源可不比石油差,环保又省心!咱们可以鼓励企业投资这些新兴领域,搞点创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年轻人不再外流,留在家乡发展。
1.2 加强科技创新说到转型,科技创新可是个重要环节。
大庆需要引进高科技企业,支持本地的科技研发。
想象一下,若我们的大学和企业能携手合作,推出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产品,那简直就像是给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再加上相关部门的支持,激励企业大胆创新,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2. 培育现代服务业2.1 提升服务业水平服务业这块,咱们可得重视起来。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也在升级。
大庆可以通过提升旅游、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水平,来满足市民的需求。
想象一下,假如咱们的旅游业能跟上,那大庆的美景加上优质的服务,吸引外地游客,岂不乐哉?2.2 加强品牌建设另外,品牌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我们可以鼓励本地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像那些大品牌一样,打造自己的特色。
无论是食品、服装还是家居用品,只要能抓住消费者的心,谁说大庆不能出一个“中国制造”的品牌呢?3. 促进区域合作3.1 建立合作平台说到转型,孤军奋战可不行。
大庆需要积极与周边城市进行合作,建立合作平台,共享资源和信息。
比如,和哈尔滨、齐齐哈尔这些城市加强交流,发展一体化经济,形成合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这样一来,大家的经济都能上升,谁也别想掉队!3.2 增强招商引资最后,招商引资是关键。
大庆得积极参与各种招商活动,吸引外资进入。
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大庆市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典范之一。
长期以来,大庆市的产业结构偏重于传统的石油化工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推动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益。
传统的石油化工产业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存在较大问题,难以长期持续发展。
而升级产业结构,引入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推动经济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可以为大庆市带来更高的利润和税收,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提升就业能力。
传统的石油化工产业虽然是大庆市的支柱产业,但在就业能力方面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产业的用工需求逐渐减少。
而升级产业结构,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满意度。
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往往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高技能的劳动力,可以提高就业者的素质和收入水平。
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还有助于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传统的石油化工产业一般集中在城市区域,导致城市人口集聚、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集中,城乡发展不平衡。
而升级产业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向农村和县镇扩展,带动农民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最重要的是,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石油化工产业对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难以持续发展。
而升级产业结构,引入清洁能源产业、绿色制造业等,可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为大庆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庆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城市之一,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大庆市正积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升级对大庆市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和现状大庆市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曾经是国家的石油能源基地,石油产业一度是该市的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需求的变化,大庆石油产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效益下降等问题。
大庆市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求。
目前,大庆市正在积极推动石油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
该市还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1. 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增强大庆市经济的内生动力,提高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经济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2.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大庆市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转型升级后的新兴产业通常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减少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有利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3. 扩大就业岗位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扩大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大量就业机会的出现,满足城市和农村居民就业需求,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能力提升。
4.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大庆市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从重工业向轻工业、服务业转变。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壮大将为大庆市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5. 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综合上述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提升大庆市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关于大庆发展调研报告I. 引言大庆作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城市,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报告通过对大庆市的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大庆市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决策者提供合理建议。
II. 背景大庆市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西部,是中国最早的石油城市之一。
作为中国最大的油田之一——大庆油田的所在地,大庆市在能源产业中的地位重要。
然而,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转型,大庆市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III. 发展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大庆市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以石油产业为主导,建设了完善的石油产业链,贡献了大量经济收入。
然而,近年来,大庆市的经济增长放缓,主要原因是石油产业的成熟和转型困难。
大庆市的经济结构亟待调整和优化。
2. 城市建设大庆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充分重视,城市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然而,城市开发的速度和规模增长过快,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庆市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IV. 面临的挑战1. 能源转型大庆市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能源转型。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大庆市需要加大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力度,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 经济转型大庆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石油产业,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压力。
大庆市需要加强其他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的多元化程度。
3. 环境保护大庆市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大庆市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4. 人才引进与培养大庆市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大庆市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创新环境。
V. 建议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庆市应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发展,以应对经济转型的挑战。
2. 发展新兴产业大庆市应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产业的依赖,提高经济的多元化程度。
青马工程毕业论文《浅谈大庆市龙凤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浅谈大庆市龙凤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战略摘要:龙凤区位于大庆市东南部,是大庆中心城的“三颗星”之一。
辖区面积410平方公里,人口35.21万。
辖区内拥有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大庆石油化工配件总厂等中央、黑龙江省、大庆市直属企业38家,经济实力雄厚。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5.1亿元,增长42.8%。
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龙凤区与外省相比,经济总量差距非常惊人,甚至不及发达地区的一个镇或一个村。
同时,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差距也相当大。
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仍需以“工业富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为指导。
坚持石化工业规模化、大型化、全球化“三化”发展方向。
并着眼于产业多元化,扶持地方经济。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道路。
关键词: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对外开放一、龙凤区区位优势(一)内部区位优势1.工业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完善龙凤区辖区内拥有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大庆石化公司、大庆石油化工配件总厂、醋酸酐厂等中央、黑龙江省、大庆市直属企业38家。
其中大庆石油化工总厂与大庆石化公司始建于1962年,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油、化、纤、肥、塑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并经过近年来不断地扩能改造,集合成为化工产业群。
2.交通便利龙凤区是哈大公路的重要走廊,301国道贯穿其全境,使龙凤区成为进出大庆的第一门户。
区内街道构建合理,公交系统完善。
区下所辖乡村通车率达100%。
滨州铁路在龙凤区内设有两处火车站,分别是龙凤车站和卧里屯车站。
其中龙凤车站目前正在扩建施工之中,竣工后将易名为“大庆东站”,成为东北地区重要铁路枢纽和客运物运中转中心。
3.金融机构健全龙凤区内拥有多家银行、农信社联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
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已经形成金融安全区,成为为经济发展服务保航的重要臂助。
4.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龙凤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其承载功能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浅谈大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发展对策概要:石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庆是黑龙江省有名的以石油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其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大庆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找出大庆市经济转型的相关对策。
一、大庆市三大产业的发展现状(一)第一产业现状分析大庆市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同时也是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
201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4万公顷,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33.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4%。
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54.3万吨,同比增长9.6%。
仅2011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32.9亿元,同比增长13.5%,种植其中种植业实现61.3亿元,同比增长14.6%。
虽然第一产业稳固发展但是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很多。
由于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和浪费。
总的来说大庆市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且带来很大的环境污染。
(二)大庆市第二产业现状作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从1976年开始已连续稳产37年且每年原油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目前原油产量仍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
居全国各城市之首。
[1]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996.1亿元,同比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50户,实现增加值2630亿元,同比增长10.1%。
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增加值1952亿元,同比增长2.2%;石油化工行业实现增加值393亿元,同比增长38.1%;接下来从石油开采行业、石油化工行业两方面进行分析。
1、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现状大庆市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相关企业主要有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钻探集团等,虽然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有很强的实力,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大的污染及威胁。
地表径流改变、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成为了大庆市环境的重大问题。
由于大量的开采,对地下水有严重的污染,此外,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污染了大庆市的环境,这严重制约了大庆市的发展。
2、石油化工行业现状大庆近年相继建成120 万吨加氢裂化、80 万吨乙烯、30 万吨复合肥、20 万吨高压聚乙烯等一批大项目。
大庆市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分析摘要:大庆是黑龙江省有名的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蓬勃发展。
但也存在着资源逐渐减少、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问题,所以经济转型成为大庆市的必经之路。
财政支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性工具,不仅是调节经济的杠杆,也是促进经济转型的手段。
因此运用财政支持政策支持大庆市经济转型可使大庆市得以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大庆经济转型财政支持大庆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发展中出现很多问题制约了大庆市的发展。
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实现大庆市的经济转型。
本文通过对大庆市经济转型存在问题的研究给予相关的财税政策建议。
希望通过经济转型与财税政策的相辅相成能够使大庆市进一步发展。
一、大庆市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一)石油资源枯竭石油是我国重要能源之一。
虽然近些年国家强调进口资源,但是为了保证国家原油的供应及其产业运转,必须进行大量的开采,这无疑会加速石油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的衰退。
由于石油资源储采比例严重失衡,大庆油田开始对原油产量进行战略性下调。
“十二五”期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将继续以每年200 万吨左右的速度调减,相应地使大庆的 gdp 每年递减 35 亿元左右,与此同时大庆市对新能源的开发缺乏财税方面的支持,从而抑制了大庆经济的较快增长。
(二)产业结构单一以石油、石化相关产业为重点的第二产业是大庆市产业结构中的主导。
2011年大庆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40.3亿元,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2.9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7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37.4亿元。
第一、第三产业还比较弱小,拉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有限。
面对产业结构单一这一问题政府缺少财政支持发展新行产业。
因此产业结构单一成为了大庆市经济转型的制约因素。
(三)资源采掘型企业发展困难大庆市资源采掘型企业运行体质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油井生产成本上升,勘探难度加大,资源的接替紧张,设备较为老化,尤其是勘探工作萎缩,潜伏着资源产量下滑的危险。
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对开放方式、创新能力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各地都开始探索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以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布局,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大庆市,作为油城,经济主要依靠石油工业,但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将探讨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升级将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
石油工业是大庆市的支柱产业,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它的增长率受到了市场供需和资源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承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因此,大庆市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以扩大经济增长的空间。
比如,大庆市政府实施“三年百个项目”工程,投资2000亿元以上用于精细化石油产业链建设、新材料、新能源等工业项目建设。
这些新兴产业在开发新市场、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大庆市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其次,产业结构升级将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石油工业是大庆市的优势产业,但也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大庆市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将重点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比如,大庆市发展包装、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高端制造业,并引进世界上领先的生产线、设备、技术与管理模式,实现了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利润增长的目标,形成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最后,产业结构升级将有助于推进全面创新,并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大庆市把提高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增强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
通过政府资金和企业投入,大力抓好重点产业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业和科技深度对接,形成了自主创新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此外,产业结构升级还将推动大庆市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技术、项目和资本的流入,扩大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
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大庆市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西部,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庆市正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
这篇文章将探讨大庆市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将促进大庆市经济的高品质发展。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存在着人力资源过度利用、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则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等方面,能够推动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通过加强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培育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庆市可以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将带动大庆市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通常只涉及到初级生产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
而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通常涉及到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能够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
大庆市在能源领域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从而带动相关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环节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产业结构升级将带来大庆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通常属于低附加值产业,工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而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一般属于高附加值产业,员工的技能要求较高,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庆市可以提供更多的高薪岗位,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大庆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大庆市可以推动经济的高品质发展,带动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提高竞争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庆市应当重视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现代经济信息498大庆经济转型的对策及措施分析吴抒洋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摘要:大庆是一座依托石油资源而兴建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
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生产和加工等相关产业为大庆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多年来持续的开采,大庆的石油已经进入衰竭期,要保证大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非油经济”,促进大庆经济转型。
本文分析了大庆经济转型的必要性,总结了大庆经济转型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大庆;经济转型;对策;措施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7-0498-01一、引言大庆是我国石油工业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大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共和国的发展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但是石油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大庆的辉煌时刻已然过去,目前面临石油产量逐年递减,开采成本不断上升,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的发展难题。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进行经济转型,必定会制约大庆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大庆市要因地制宜,根据大庆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引进各种新技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通过有效的措施促进大庆经济转型,让非油产业支撑大庆未来的发展。
二、大庆经济转型的必要性1.原油产量逐年减少,经济转型已成为大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庆曾经创造了连续27年原油年产量5000万吨以上的高产稳产奇迹,但是2003年以后大庆原油产量开始逐年递减,进入了衰退期,资源枯竭的问题日益凸显。
另外,随着石油资源的减少,开采难度越来越大,采出成本日益提高,石油产业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
另外,大庆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石油产业的贡献量多年来一直占据一半以上,大庆的经济结构严重依赖于石油,非常不合理。
因此,要避免石油行业的衰退给城市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大庆必须未雨绸缪,采取必要的对策和措施促进经济转型,大力引进和创建能够接替石油行业的产业群,满足大庆的发展要求。
·经济学研究·大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研究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大庆分院课题组(大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在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下,大庆市要结合“建设百年油田、打造工业强市”的发展实际,切实加快推动大庆市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竞争优势重构,通过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以此带动大庆市经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的引领及示范作用。
[关键词]大庆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D2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341(2021)01-0091-05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共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及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嘱托和省委要求期望,中共大庆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争当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排头兵的意见》,提出了建设百年油田、高举工业强市大旗、融入哈大一体化、推动油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等17个方面70项重点任务,明确了“争当排头兵、建设新大庆”的阶段目标和行动方案。
该意见是大庆市对中央和省委要求部署再深化再落实的最新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大庆的行动纲领。
一、充分认识大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庆石油工业始终是我国工业发展进程中一张重要名片,大庆作为全国重要石油石化工业基地,为保障我国油气安全稳定供应、建立我国现代石油工业体系、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贺信中殷切希望大庆能继续“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也多次强调大庆在龙江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作用,指出大庆要“坚持工业强市、油化兴市”“大力弘[收稿日期]2020-12-04[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20年立项课题“大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FY06[作者简介]张俊(1962-),男,黑龙江龙江人,二级巡视员,主席,党组书记,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管理研究。
大庆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弘扬大庆精神,推动科学发展”、温家宝总理关于“着力培育接续产业,加快大庆城市转型”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关于“更好更快发展”、“建设美丽城市”要求,围绕实施“一二三四五”发展战略,抢抓历史机遇,推进思想解放,呈现出总量不断扩大,速度逐年攀升,增长方式转型加快,内部结构更趋优化,质量与效益协调统一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
一、五年来经济发展回顾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庆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
(一)从规模质量看,实现了两千、三千亿元的突破跨越,质效匹配、发展速度创历史之最1、再造了一个新大庆。
2、对中央和省财政贡献突出。
3、节能减排成果显著。
(二)从经济结构看,增长方式更趋多元化,非油、非公、地方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支撑1、产业调整步伐加快。
2、非油经济支撑明显。
3、非公经济日渐壮大。
4、地方经济强力贡献。
(三)从农村经济看,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效益水平持续提高1、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全市积极推进“双十”工程、“四大基地”和棚室经济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的新时期。
五年来,全市农田节水灌溉面积达750万亩,比2006年增加443万亩;2011年发放粮补亿元,比2006年增加亿元。
此外,农村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初步形成。
2、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2011年,新增膜下滴灌万亩、旱涝保收田753万亩,种植业预计实现增加值亿元,比2006年增长%,五年年均增长%。
粮食产量预计达到580万吨的历史新高,五年来粮食产量累计达万吨,年均增长%。
我市四县已有三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3、畜牧业稳步发展。
2011年,畜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亿元,比2006年增长64%,五年来年均增长%。
大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研究大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研究课题组按照市委要求和市领导安排,市发改委、统计局、经委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进行了专门调研。
通过研究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及典型城市经济结构演变,深入剖析大庆经济结构现状,提出了推进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建议。
一、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经济结构,是指社会经济的构成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反映各种经济成份、生产要素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及变化规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以及城乡结构等。
经济结构合理,可以产生发展活力和动力,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失调,会对国民经济产生阻滞甚至破坏。
实践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及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本经验,就是抓住历史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引导经济,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推动经济变革的诸多因素中,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每次跨越式发展都是在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下实现的。
19世纪初期,以农业为主的美国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由流动的劳动人口和席卷西方的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工业,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1894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面对全球经济大萧条,在经济危机中采取了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复苏,并在二战结束后建立了培训、吸引人才的机制,搜罗全球的科技人才,大力发展能源、金融服务、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又一次大的跨越。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生态环境严重污染,70年代初期遭遇能源危机、中期出现通货膨胀,80年代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崛起,美国的汽车、钢铁、半导体、客机制造等传统产业领先优势明显削弱。
针对这种情况,美国紧紧把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带来的契机,适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产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使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撑,经济发展实现了再一次跨越。
经过三大产业、工业内部、区域经济等一系列结构调整和变革,美国的汽车、钢铁、客机制造等一些传统产业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服务业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率先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社会。
美国100年来四大产业部门结构变化情况日本是一个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人口高达1.3亿,自然和矿产资源非常贫乏,经济在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变革中快速崛起。
一是19世纪50年代进行的“明治维新”,推动了工业发展,迅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步入世界发达国家前列。
二是二战后的20年里,日本以加快重化工业发展为核心,坚持“重化工业偏重型、投资主导型、美国依存型”的发展原则,通过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各种管理措施和指导办法强力干预产业和市场,对重点发展的幼稚产业在财政、税收、金融、科研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利用“倾斜生产方式”、“培育基干产业”等做法,大力发展煤炭、钢铁、石油化工、造船、现代纺织等主导产业,实现了战后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时,日本面对煤炭、纺织、造船等产业资源枯竭、劳动力成本增加和能源危机等问题,实施了以节能和减少对资源依赖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在采取“振兴出口”等一系列政策和各种救济措施对“夕阳产业”进行援助和挽救的同时,大力发展汽车、家电、机械、半导体组装加工等朝阳产业,并使其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腾飞。
四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面对战后经济景气最长的低迷时期,加快了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中心的结构调整步伐。
在制造业方面,不断压缩传统制造业生产能力和规模,大力推进以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的国内制造业并购重组与结构调整,加快了传统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推动了制造业继续发展。
在第三产业方面,大力推进IT产业化进程,使日本快速进入以IT技术和产业推进经济增长的新时期。
经过历次结构调整和战后50多年的发展,日本已基本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制造业为支柱的典型“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结构体系。
2005年日本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达到3.6万美元,位列世界最富裕国家的第10位。
欧洲的英国、法国和亚洲的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沿海发达城市,也都是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国内外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方向与趋势伴随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资本等优势,快速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从发达国家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高到低普遍呈现“三二一”特点。
第一产业的比重普遍下降,在GDP中所占比重较低。
日、美、加、英、法等国的第一产业在1980年时就降到5%以下,1998年时进一步降到3%以下,同期韩国、墨西哥则分别由14%和8%降到5%。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上述国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除韩国外均在1980年超过50%,韩国到1998年时也超过50%。
第二产业(工业)稳定发展,比重略有下降。
发达国家第二产业的比重在1980年平均为40%左右,到1998年为30%左右。
其中,美国在1980年时已降到33%,制造业仅为22%,到1998年时进一步降到26%和18%。
部分发达国家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过近30年努力,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4位,经济结构也明显优化。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稳中有升,第三产业快速增长。
2006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8:48.7:39.5,与1978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上升0.5和15.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已接近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中期水平。
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国有经济比重明显下降。
1980年国有经济比重高达82%,到2005年仅占33.4%,以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为主的其他经济成份所占比重达到了37.5%。
从城乡协调发展上看,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城市略快于农村。
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43.4元和133.6元,2006年分别增长到11759元和3587元,分别增长33.2倍和25.8倍;1985年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分别为673.2元和485.5元,2005年分别增加到7942.9元和4126.91元,分别增加10.8倍和7.5倍;1978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2006年分别下降到35.8%和43%。
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2006年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7:55:41.3、珠三角地区为2.76:50.92:46.32,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1952-2005年我国三次产业变化情况(三)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挑战与启示资源型城市是在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的严重制约,普遍面临结构调整的挑战。
美国休斯敦是哈里斯县的首府, 是得克萨斯州最大的城市, 也是全美第四大城市。
1901年休斯敦地区发现石油并大量开采,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1914年休斯敦市修建长达40.22公里直通墨西哥湾的海运航道,建立休斯敦港,大力发展炼油企业,1930年得克萨斯东部再次发现大油田,休斯敦成为全美最大的石油开采和炼制基地,30年代中期休斯敦的石油产量占到全世界的1/2,1941年炼油能力占到全美国的1/3以上。
40年代,正值资源型产业发展鼎盛时期,休斯敦开始大力发展制药、医疗、石化等产业,在政府直接和间接资助下,建立了极富盛名的得州医学中心和十几家大型化工企业,同时带动交通运输、钢铁、石油石化装备、建筑等行业快速发展,60年代初美国政府在休斯敦建设最大的约翰逊宇航中心,使休斯敦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备,发展更具活力。
80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经济衰退,世界油价下跌和石化行业大萧条,休斯敦市经济严重受挫,失业率一度高达10%。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休斯敦市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大力推进产业多元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政府投资的港口、宇航中心、卫生医疗中心,孵化出一大批小型高科技企业,现化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又一次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经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到90年代末,休斯敦已经摆脱了对能源经济的依赖,成为美国高技术中心之一、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完成了石油资源型城市到产业多元化、经济持续增长新型大都市的转变,经济竞争力在美国大城市中首屈一指。
休斯顿城市发展示意图德国鲁尔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20世纪50-60年代,拉动了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和高速增长,其钢铁产量占全国70%,煤炭产量高达80%以上,经济总量曾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鲁尔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和传统产业受到严重挑战,过度开采造成资源趋于枯竭,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产品市场萎缩,工人大量失业,经济萎靡不振。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政府加大了对鲁尔老工业基地的改造。
一是发挥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分别成立老工业基地振兴调整机构,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二是加大对老工业区的投入,大力改善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状况;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四是因地制宜推进产业结构多样化,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五是构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鲁尔地区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煤炭、钢铁、电力、化学、机械成为新的五大工业部门,再次成为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鲁尔五大工业部门联系图辽宁阜新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煤电生产基地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底,阜新累计发电1500亿千瓦,生产原煤5.3亿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阜新可以开采的煤炭资源越来越少,可采储量仅剩余3.3亿吨,而且处于深煤层,开采成本高、难度大,过度依赖煤炭产业使阜新经济一度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