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成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27.91 KB
- 文档页数: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始终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同时在30年的经济历史中我国经济也呈现出周期波动。
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严重冲击了我国经济,使国民经济受到重创。
研究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找到影响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地平抑经济的非正常扰动对于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一、有关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文献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学界承认了经济周期波动的存在,并开始沿用西方经济学的范式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对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分析包括综合因素和单项因素两大类。
(一)综合因素分析汪同三(2009)在其《经济增长与波动的风险和对策》一书中,对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因素归纳如下: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居民消费和消费结构、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金融体制和政策。
①刘树成(2009)在其《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60年:改革与繁荣Ⅲ》中也提到了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的因素:技术冲击、经济市场化、对外贸易和外资流入。
②贾俊雪(2008)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及原因研究》中剖析了影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技术冲击、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地方政府行为、外部冲击(贸易开放、金融自由化等),并认为技术冲击和全要素生产率冲击是导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根源。
③(二)单项因素分析1.技术冲击。
简泽(2005)的分析建立在King、Plosser和Rebelo(1988)以及King、Plosser、Stock和Watson(1991)用来分析经济波动的一个RBC模型上。
结果发现,在一个典型的RBC 理论框架下,技术冲击通过资本积累机制的作用会引起实际GDP、投资和消费偏离稳态又回归稳态的波动。
④2.产业结构变动。
宁晓青、陈柏福(2008)认为我国产业结构每变动1%,将相应地推动经济周期增长波动0.6115%。
与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长期影响弹性0.5852相比,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短期影响要稍大于其长期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下表给出了我国1978—2004年经济周期波动的状态特征。
周期序号 1 2 3 4峰顶年份1978 1984 1987 1992峰值(%)11.7 15.2 11.6 14.2谷底年份1981 1986 1990 1999谷值(%) 5.2 8.8 3.8 7.1波动幅度(%) 6.5 6.4 7.8 7.1平均增长率(%)8.1 11.5 7.7 10.4标准差 2.690 2.788 4.334 2.529波动系数(%)0.333 0.242 0.563 0.244从1978年到2004年,我国27年间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9.4%。
其间,宏观经济在某些时期出现过较大的波动,但是没有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
改革开放激发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潜能,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则是在经济的高速增长中表现出来的。
在我国经历的几次经济波动中,周期的长短不一,最长的达到9年,最短的为4年,波动周期不规则。
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为5.2年既不同于一般国家所出现的中周期(9—101年),也不同于平均3.3年的短周期,这体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波动的特殊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突出表现为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逐步增大,经济周期的成因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不同阶段周期的成因也有所不同。
问题:1. 请回答经济周期的含义。
2. 经济周期有几个阶段,主要特征如何?3. 经济周期有哪几种类型,分类标准是如何确定的?4. 市场机制能否解决经济周期波动性问题,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平抑经济周期波动有何作用?答:1.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活动。
经济周期是一种基于按商业企业来组织活动的一国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一个周期包括许多经济活动的同时扩张,然后同时衰退、收缩和复苏,复苏是下一轮周期扩张阶段的前奏,这一变化次序是重复发生的,但并不是阶段性的。
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成因分析摘要: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尤为显著的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差距的逐渐扩大。
对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重心东移南迁趋势明显,而且向南移动的距离要明显大于向东移动的距离,说明南北之间的差距要大于东西部间差距。
由此文章进而对中国经济重心迁移路径背后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后认为,由于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重心发生东移南迁。
关键词:经济重心;东移;南迁;区域差距一、引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失衡造成的收入差拉大,东西部发展的不协调,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区域间发展水平的失衡呢?众多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开始从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中找出其中的根源。
叶明确、乔家君和李晓健等人从不同的时间跨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所得结论大致相同,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主要表现为东移南迁,并对成因进行了解释[1][2][3]。
笔者认为,上述学者对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解释都基于各自专业角度,大多从政策和政治层面进行解释,没有进行更为全面而具体的分析。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经济模式选择三个方面对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原因进行更为全面分析,试图找到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原因。
二、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成因分析(一)历史因素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古代就已经发生,早在宋代的时候经济重心就完成了南迁的过程。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迁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居多,王大建、刘德增认为造成古代经济重心南迁的原因在于南、北方人各自的行为模式的不同,北方人过度重视农耕,在农业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发展速度必然减慢,南方人对各个行业都非常重视,农业、林业、渔业、手工业、商业齐头并进,最终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4]。
中国经济新风口的成因与特征分析近几年,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被称为新风口。
那么,这些新风口是如何产生的?又有哪些特征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新风口的成因和特征。
一、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升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改革。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更是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机遇。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近年来集中了许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不断地推出新的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
这些公司的兴起不仅推动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使得中国经济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中国市场巨大,潜力无限中国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消费者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
这为各行各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长期的支撑。
在旅游业方面,中国的出境旅游规模不断扩大,海外购物、美食、风景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海外商家对中国市场更加关注。
同时,随着消费升级的发展,中国境内的旅游市场也在加速成型,给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人口结构变迁与生活方式改变中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老龄化程度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等一系列因素,都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过去传统的观念逐渐被新的价值观所代替。
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环保、休闲和文化体验等方面。
这也使得这些新兴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比如健身、艺术、文化等相关产业。
四、政策支持推动经济发展中国政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比如“一带一路”、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政策的实施,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其中“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以及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合作愈加紧密;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也使得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变得更加方便和顺畅。
这些都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理论探讨 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 杜 辉 社会主义的经济周期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不可能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
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以来,一些中青年学者开始大胆闯入这一禁区。
14年来,有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研究,从最初突破禁区到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经济周期理论逐渐成熟,政府平抑周期的方略逐步完善。
其中,有关探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5—1988年为理论突破阶段;1989—1991年为尖锐争论阶段;1992年以来,市场周期讨论阶段。
1985—1988年,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大突破。
这一阶段,以1988年4月和8月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技术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和主办的两次全国中国经济周期研讨会为代表。
这一时期,理论界的主要贡献为:(1)突破禁区。
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
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刘国光等人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经济的波浪式发展的问题。
但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课题才得以展开。
1984年和1985年我国经济超高速增长后,开始出现经济滑坡,有关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讨论骤然“热”了起来,不少中青年学者大胆闯入这一禁区。
从当时发表的文献来看,最早提出周期问题的是乌家培和刘树成等人。
1985年,他们把“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期波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出来。
紧接着,刘树成首先论证了中国的经济周期。
与此同时,杜辉又发表论文,论证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的长波运动和短波运动。
很快,宫著铭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方法,为中国设立了一个供给模型,测算了波动指数,较为系统地论证了中国的经济波动。
作者指出:“说计划经济在克服经济波动方面比市场经济(或混合经济)更为成功是缺乏根据的”。
(2)介绍和借鉴前苏东国家和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国外很早就有人开始研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
尤其是东欧国家的一些学者很注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特性。
对经济周期的再认识作者:林兆木来源:《全球化》 2013年第10期林兆木摘要:本文从经济周期的规律研究当前经济问题,从经济周期的客观进程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密切联系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了经济周期规律和历史经验的启示,并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周期的成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经济周期中国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者简介:林兆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
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符合经济规律2012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7.8%,是近13年最慢的一年,其中,第三季度降到7.4%的低点之后,第四季度反弹至7.9%。
国外媒体和市场普遍希望中国经济今年继续回升,拉动全球增长。
4月初公布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低于市场预期,也是自2012年二季度起连续4个季度增速低于8%,再次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
IMF、OECD等国际机构相继调低了中国经济今明两年增长率的预期,国外一些评论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担忧。
但也有不少评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件好事,如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认为,增速放缓“反映出这个全球最富活力的经济体正在进行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结构转型”。
俄罗斯媒体评论认为,“增速放缓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遭遇了严重问题。
相反,完全有理由认为,它正步入有别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新发展阶段”。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认为,“预计中国经济今年仍将增长7.5%,比全球五大经济体中其他任何经济体都要快得多,由于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增速仍意味着增添巨大的产能和需求”。
“事实上,中国将迎来一段增长较慢的时期是可喜的消息——无论对中国本身还是对全球经济都是如此”。
显然,这些评论是客观和中肯的。
实际上,任何国家经济增长都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
1979 2012年中国GDP累计增长23.3倍,年均增长9.8%,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
即便如此,在这34年间中国经济由于外部冲击和内部调整等原因,也同样经历过几次不同幅度的升降起落,年均增长率并不是每年都保持均速的增长率。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26我国经济增长周期分析与HP滤波实证检验刘传伟 杨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7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2012年初显的经济新常态是发展达到新阶段的标志。
本文针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周期波动规律进行概括,对后来经济二次探底和进入新常态的原因进行分析,运用HP滤波方法对1978年至今的GDP指数、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处理,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前述波动原因分析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政策见解。
关键词:增长型周期;经济增长;HP滤波一、引言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运行,用国际普遍使用的波谷法判断,我国在2009年之前的经济运行基本符合朱格拉周期的特征表现,平均周期波长均在9-10年之间。
而后受政策滞后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周期波长有所延展,同时从高增长高波动进入了适速增长低波动的经济新常态阶段。
区别于古典经济周期测度方法,增长型经济周期的判别需要对经济运行趋势进行分离,即不管增速多高,只要其低于趋势水平则此阶段为收缩期,反之同理。
改革开放前中期以及近年来的经济新常态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时期都属于增长型周期研究范畴,从该角度出发研究中国目前的经济更加合理也更有价值。
二、我国经济增长周期分析(一)周期规律分析为了直观起见,本研究从国家统计局等网站收集了1978-2017年以不变价计算的年度产值数据,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了历年来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按照国际公认的波谷法周期阶段划分原则,四十年间有两个较为明显的朱格拉周期(1981-1990;1990-1999)和一个波长较长的中周期(1999-2012)。
波谷实际增长率分别为5.17%、3.91%、7.67%和7.86%。
从世界经济运行层面和周期规律来看,第三轮经济周期本该在2009年触底后完成,但经过短暂调整后没能按照中周期应有的特征进入复苏和繁荣阶段,转而继续掉头向下,这背后的原因会在后面提到。
当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成因、风险及调控措施分析连续多年流动性过剩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资金短缺的时代。
在GDP总量突破20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不断增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动日渐紧密的今天,各种宏观经济措施和政策思路都可能面临着全新的转变与挑战。
如何在“钱”多了的情况下,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避免重蹈日本泡沫经济和亚洲金融危机之覆辙,如何能够利用好当前充裕的流动性,抓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升级的关口,正在成为宏观经济部门考虑的重点。
标签:流动性过剩结构失衡风险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是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存量超过了经济增长所必需。
衡量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指标是银行的存贷差。
央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3月末,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和除此之外的所有储蓄)、M1(现金与活期存款)、M0(流通中的现金)分别为42.3万亿元、15.1万亿元、3.04万亿元,存贷差超过14.07万亿元,这说明大量现金正在被企业和居民所持有。
从M2/GDP指标的增速来看,2004-2006年分别是14.7%、17.6%、16.9%,2007年上半年则是17%,说明货币流动性在加强,广义货币M2的增长快于实体经济的增长。
按照全球经验数据,如果M2/GDP指标的增速超过了10%,就表明经济运行中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目前我国大量储蓄资金闲置,流动性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
是否能够控制好流动性过剩,将是今年中国经济能否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经济体中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1.国内因素(1)从各项统计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过剩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存差越来越大;二是银行存贷比越来越低;三是超额准备金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银行业的流动性过剩也存在着结构性失衡问题。
一边是大企业的资金过剩,另一边却是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极度紧张;一边是某些热门行业重复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另一边则是医疗、教育等部门严重的投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