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_姚敏
- 格式:pdf
- 大小:452.97 KB
- 文档页数: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性研究
刘文旭
【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年(卷),期】2012(24)6
【摘要】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区域经济差异也相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设计并验证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模型,利用区域经济差异指标,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运动具有如下特征:(1)区域经济差异整体变化具有显著的周期性,而非单纯的阶段性收敛或扩散特征;(2)经济差异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内化动力与外部政策作用的耦合结果,但是后者作用力在逐渐减弱;(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整体长期趋势为经济差异减速递增,区域经济差异的走向还是在扩张阶段,而且还没有达到拐点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还将在一定时期内扩大.
【总页数】6页(P70-75)
【作者】刘文旭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文献综述 [J], 刘效梅
2.中国流通效率增长的区域差异与周期波动性 [J], 丁宁;刘旭
3.文化差异对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J], 严哲文
4.非寿险业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波动性及结构性差异分析 [J], 吴杰;粟芳
5.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研究 [J], 吴亮;张兴敏;康文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经济的周期性问题及其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
有人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然而,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周期性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长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周期性问题的表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周期性问题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周期性问题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速度波动。
由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经常会发生波动。
这种波动通常有明显的周期性,即几年一周期,所以我们常听到“经济周期”的说法。
2.通货膨胀率的波动。
由于通货膨胀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每一次经济周期的变动,通货膨胀率也通常会相应升高或降低。
3.就业问题。
由于周期性问题的影响,就业也经常出现“周期性失衡”现象,即某个时期失业率增加。
4.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也是周期性问题的重要体现。
这两个市场的波动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周期性问题的原因了解周期性问题的表现形式之后,我们应该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
经济周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1)储蓄率的变化。
当储蓄率上升时,资金供给相对较多。
如果经济主体的消费不增加,资本市场上的压力就会增大,产生“金融过剩”或“信用紧缩”的问题。
(2)投资的变化。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当投资需求变化时,会导致资金市场上的供需变化,从而产生“经济危机”的问题。
(3)科技创新的变化。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非常之大。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新品种的数量逐渐减少,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2.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1)国际纷争。
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动荡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例如,国际贸易战、跨国公司的裁员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2)国际金融危机。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研究【摘要】文章通过H-P滤波分离出实际GDP的趋势项和波动项,计算实际GDP的波动率,并依据波动率划分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如下特征:一是高位平稳运行,波动幅度减小、周期加长;二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是稳定且衰减的阶梯波动;三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来源于内部传导。
【关键词】H-P 滤波经济周期波动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划分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周期波动大部分是基于增长率分析的,然而基于增长率分析经济波动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增长率变换对原数据中的周期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减少了相对较长的周期波动的波幅,同时加大了数据中随机或不规则成分的波幅。
二是无法分离出经济指标中所包含的趋势项和波动项,因而,不能反映经济变量围绕其长期趋势的上下波动。
一、潜在产出的估计及波动率的测量1、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若以y为实际产出,y*为潜在产出,yvar为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
则有:y=y*+yvar。
其中,yvar就是我们要最终得到的波动分量指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处对潜在产出的定义是:在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条件下,一个国家中期的总产出水平,即潜在产出是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产出水平。
在这个定义下,可以认为潜在产出近似为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
本文中将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看作潜在产出。
估计潜在产出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H- P滤波法。
H- P滤波法把样本点的趋势值当作潜在产出,通过最小化实际产出和样本点的趋势值,来估算出潜在产出。
H- P滤波法用公式表示为:其中,Yt是t期的总产出,Xt是Yt序列中的趋势成分,λ是对趋势成分Xt波动的惩罚因子。
λ=0时,满足最小化问题的趋势成分Xt等于Yt;λ增加时,估计趋势中的变化总数相对于序列中的变化减少,即λ越大,估计趋势越光滑,λ趋于无穷大时,估计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
H- P滤波方法实际存在着权衡的问题,即要在趋势成分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光滑度之间作一个选择。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一)内容摘要: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总需求的波动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总供给冲击或与总需求冲击的组合会导致产量和就业的不稳定。
总供给冲击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创新的冲击、农产品波动冲击和能源与原材料冲击。
关键词:经济周期,总需求分析,总供给分析一、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的总需求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4次较为完整的经济波动:第1轮波动,1978-1981年,历时4年;第2轮波动,1982-1986年,历时5年;第3轮波动,1987-1990年,历时4年;第4轮波动,1991-1999年,历时8年。
2000年中国进入了第五个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波动是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反映,原因众多,其中总需求的波动对经济周期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我国来说,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日益深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
而总需求则主要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
1.投资需求原因分析投资波动是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原因。
投资波动是指投资总量增长率的上升或下降,即不同年份投资总量增长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
在我国,虽然在各个时期,投资波动对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各有其特点,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投资波动始终是决定总体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投资引起国民生产总值的波动,二者呈现出非常强的正相关性。
据测算,1979-1997年实际投资增长与GNP实际增长的相关系数高达79.5%。
名义投资与名义GNP的相关系数达到99%,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国的投资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具体传导机制如下:首先,在我国,投资波动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与收缩将直接带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从而对总体经济周期性波动产生影响。
在我国的历次经济周期当中,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推动我国经济走向高涨的重要力量,每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上升,生产水泥、钢材等生产资料部门首先快速增长,由于产业关联性作用,它会推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经济水平的上升;相反,固定资产投资的收缩,也将会带动整个经济的回落。
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实证研究内容摘要:一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并不存在直线式的增长,现代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的市场经济更是出现了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波动情况(以GDP实际增长率代表)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长度规则、峰位下降、谷位上升、振幅减小”的周期性波动。
这种波动特征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得到初步完善,但同时在今后的宏观调控工作中应该:必须尊重经济波动周期性的规律、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第三个经济周期学习和借鉴宏观调控经验。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周期朱格拉周期实证研究问题的提出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取得了之前任何一个阶段或时期根本无法比拟的进步,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方面。
但早在古典主义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时期人们就发现,一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并不存在直线式的增长,而是普遍存在着经济扩张和收缩交替运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中的宏观总量总是围绕着其自身稳定的增长趋势呈现出循环往复的起伏波动。
后来人们一般将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运行所表现出的重复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上下起伏变化谓之为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
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后,研究短期经济波动的经济周期理论获得了更大发展,它与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增长理论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两个核心,近一二十年来,两个研究领域又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我国很多学者在这一领域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不少成果,不过我国现有的经济周期波动研究成果中,存在诸如“对我国经济周期长度研究和类型的研究虽已开始,但众说不一”之类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具体国情、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周期的波动既是一个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难题”。
而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历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仅需要敢于实践的勇气,更需要指导实践的理论。
经济周期波动原因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起伏的循环性波动。
不同经济周期的出现是由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内外需求波动内外需求的波动是经济周期起伏的主要原因之一。
内需的变化包括消费、投资等,而外需的变化涉及出口、进口等方面。
当内外需求增加时,经济增长进入扩张期;而需求下降则导致经济衰退。
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
例如,在经济蓬勃发展时期,消费者信心增强,投资活动增加,出口市场扩大,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当消费者信心下降、投资减少或国际经济形势不佳时,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
二、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波动有着重要影响。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等,以影响经济活动的发展。
当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增加利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活动,导致经济衰退。
货币政策的合理调控可以有效平稳经济周期波动,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过度松弛或紧缩的货币政策都可能造成经济波动的加剧。
三、投资周期波动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然而,由于投资具有高风险和长期性的特点,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往往导致投资周期的波动。
在经济繁荣期,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投资活动增加。
然而,在经济放缓或衰退时,投资者可能会收紧投资,导致投资活动减少,进而加剧经济下行。
四、外部冲击因素经济周期波动还受到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
国际经济形势和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都可能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全球金融危机、战争等国际事件都有可能引发全球经济的震荡,从而导致国内经济周期波动。
此外,自然灾害如地震、洪灾等也会对经济造成短期冲击。
五、应对措施为了应对经济周期波动,政府和央行可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实现经济稳定发展。
首先,适当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内需和投资活动,平稳经济周期波动。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
彭建平;康娜;徐爱好
【期刊名称】《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30)3
【摘要】利用方差分析滤波法对中国经济周期的态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我国经济共经历了10个周期,经济周期波动发生的频率较高,但它既不同于中期,也不同于短期,而是处于两者之间.同时第10个周期一直在延续.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彭建平;康娜;徐爱好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数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石家庄经济学院,数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9
【相关文献】
1.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的实证分析 [J], 彭熠;邵桂荣;姚耀军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 [J], 李瑞娟;夏青;蒋志华
3.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新态势与经济增长趋势 [J], 陈杰
4.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的实证分析 [J], 彭熠;邵桂荣;姚耀军
5.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态势 [J], 刘恒;陈述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