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31.32 KB
- 文档页数:2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方式研究进展摘要】在临床医疗中,患者会因为病情过于严重或者发病机制过急从而影响自身的呼吸功能,呼吸机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救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却存在部分患者因为呼吸机的使用患上相关性肺炎,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进度。
对此,临床医学一直在就其发病机制加以研究,希望能够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可行的规避方案,保证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安全。
本文分析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产生因素,并对其护理措施加以明确。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274-0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nia,VAP)是指患者在利用机械帮助呼吸或者是使用气管插管48h后所发生的实质性肺炎[1]。
在临床治疗中,很多患者会因为疾病影响过大呼吸能力减弱或者丧失,为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会给予其呼吸机进行辅助性呼吸[2]。
然而,在临床使用中,很多患者都会感染相关性肺炎,该种疾病死亡率较高,发病范围极广,治疗成本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
据临床研究可知,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尚无根治性措施,患者会对呼吸机产生一定的依赖感,从而长期使用呼吸机,这将会使得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生存成本提高。
故而,近年来,临床就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风险因素加以研究,并针对性提出护理策略,希望能够有效地控制该种疾病的出现。
现报道如下。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因素1.1 患者免疫力欠缺疾病的侵袭会使得患者的免疫力相对以往较低,而医院环境相对复杂化,其很容易会使得患者接触到病菌。
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机来辅助呼吸,那么其病症自然也就相对严重化,在这种状况下,其被感染的可能性相对提高。
1.2 外部环境影响疾病的出现会使得患者身体机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损,医护人员为了对其进行无菌保护,会对其进行特殊的病房安排。
一般来说,会相对封闭。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进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是患者接受机械通气48h后并发的肺实质感染。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关键。
本文将从体位、口腔护理、清除气道分泌物及残留物质、营养支持、呼吸机管道的管理等方面总结护理研究进展。
标签: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 AP)是机械通气患者在通气治疗48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所并发的肺实质感染,是重症机械通气患者的一种常见感染性疾病。
[1]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和并发率,不仅加大了疾病治疗难度,还增加了患者发生感染的发生率,危害极大,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抢救危重病人的关键。
本文将从体位、口腔护理、吸痰、肠内营养、管道护理等方面总结护理研究进展。
1.提高患者生理方面的舒适度1.1体位管理有研究指出,对于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合适体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对病人采取半卧体位,最大程度上降低胃液反流的发生,防止误吸;对胃管的位置要经常检查,对病人的饮食量要有所控制,防止食物反流。
一般将床头抬高30°~45°,床头抬高3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则会下降30%,但超过60°则会明显增加患者机械通气难度。
Metheny[2]等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 AP的气道分泌物胃蛋白酶阳性率高于未发生V AP患者(P<0.05),床头低于30°是误吸和V AP高发因素。
一项大样本系统随机对照研究表明[3],床头抬高45°与仰卧位比较,能避免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减少V AP的发生,而床头抬高15°到30°,不足以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 AP的发生,俯卧位与仰卧位没有明显差异。
张兵等[4]发现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尽可能采用半坐位,以增加患者舒适度,降低V AP的发生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研究研究题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研究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重症监护患者中常见并严重的医院获得性感染,给患者带来了高风险和高死亡率。
本研究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进行系统研究。
首先,在背景和研究问题部分讨论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定义、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
其次,在研究方案方法部分介绍了有效的预防策略和护理措施。
然后,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部分,我们对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展示。
最后,在结论与讨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研究问题、背景、研究方案方法、数据分析、结果呈现、结论、讨论1. 引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在呼吸机辅助通气过程中出现的肺部感染。
它是重症监护患者中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主要由机械通气导致呼吸道和肺部微生态平衡的破坏所致。
VAP的发生率高、病情严重,往往导致低氧血症、气道阻塞和呼吸衰竭等严重后果。
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和提供有效护理成为研究的重点。
2. 研究问题和背景在研究前期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护理研究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问题。
例如,目前关于VAP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尚未统一;有效的预防策略和护理措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临床医生对于VAP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VAP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目前关于VAP的预防和护理都有哪些策略和措施?这些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如何评估?3. 研究方案和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收集与VAP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发病机制、预防策略和护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
然后,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总结出VAP的主要预防和护理策略。
接下来,结合实际护理需求,提出适用于不同患者群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最后,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数据分析,实证评估不同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
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新进展【摘要】集束化护理是一种有效预防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方法。
本文首先介绍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害,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随后阐述了集束化护理的概念和作用,指出其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介绍了集束化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方法,包括标准化操作、呼吸机管路管理等内容。
文章还评估了临床实践中集束化护理的效果,并总结了近期研究进展。
最后探讨了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并对结论进行总结。
整个内容系统详尽,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重症患儿、预防、效果评估、研究进展、作用、未来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症患儿是指病情危重,需要接受重症监护和呼吸机支持的儿童患者。
在重症患儿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10%-30%,严重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仅延长了患儿的住院时间和治疗成本,还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实施集束化护理,提高患儿的护理水平和医疗质量,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改善患儿的预后和生存率。
随着近年来集束化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推广,其在预防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和效果也正在逐渐被认可和重视。
1.2 问题提出重症患儿在接受呼吸机治疗时往往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病死率,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给医护人员增加了工作负担,影响了医疗质量。
目前,针对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如何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如何降低重症患儿的病死率等。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重症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和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现状和研究进展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用于术后支持和抢救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手段,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肺炎称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 AP)。
V AP 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机械通气广泛应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越来越受到关注。
现将有关V AP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预防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V AP流行病学和致病菌近年来随着重症呼吸监护技术和机械通气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通气患者明显增多,随之而来的V AP也逐渐增多,国外文献报告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中V AP的发生率多在8~28%之间;在接受机械通气的ICU患者中,肺炎的患病率明显升高,约为未行机械通气支持患者的3~10倍。
以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后发生肺炎超过48小时死亡的病人计算的V AP死亡率为24~56%,在并发其他疾病或感染高危病原菌的V AP中死亡率高达76%。
不同年份、不同作者报告的V AP发生率、病死率有较大的差异,可能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ICU设施条件、械通气管理技术不同而异。
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V AP患者的致病细菌多以G-杆菌为主(>60%),其中又以铜绿假单胞菌占第一位(24.4%),其次,依次为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以G+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V AP发生率增长较快。
在过去20年间,各种致病菌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其中,大量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尤其是头孢他啶等)是导致肠杆菌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肺炎发生的时间,既往住院病史及抗生素的使用等都是影响致病菌的重要因素。
一般在开始插管机械通气头4天,即早发生V AP的致病细菌为口咽部寄生菌群(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但铜绿假单胞菌占17%;而插管4天以后发生的肺炎,所谓迟发性V AP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或不动杆菌)。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进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是指实行人工机械通气(MV)治疗48小时以上并发,或原有肺部感染行MV治疗48小时以上再发,并经病原学证实的一种医源性的感染(多为细菌性的肺炎)[1]。
V AP的预防一直是医务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将近几年临床预防V AP的护理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病室管理环境管理:加强病室清洁和消毒。
空气应流通,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层流式通气,麦天恩等研究结果表明[2],在空气净化层流病房条件下,V AP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仅12.1%,这种通气方式对微生物阻留率达99%。
如无此条件,病室应坚持每天开窗通风4~6次,每次30分钟。
每天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每次40分钟。
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擦拭地面、墙壁及床、床头柜、桌面等各类物体表面。
加强仪器设备消毒。
人员管理: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减少、缩短探视时间,实行无陪管理。
工作人员进人室内要换鞋、换衣服、戴口罩,各种操作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定。
手卫生:洗手是预防院内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V 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
有资料证明,仅洗手一项措施就可以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3]。
因此,医务人员应严格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呼吸机环路管理呼吸机环路更换频率:有条件的医院应尽量采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
如为可重复使用管道,为减少V AP的发生,应该重视对管道的更换消毒。
7天更换呼吸机管道能有效地预防V AP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住院费用和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冷凝水的处理:在使用加热式湿化器的呼吸机时,其管壁内极易存有冷凝水,并会被来源于患者口咽部的细菌污染。
应注意将集水瓶放在呼吸管路的最低位,及时排空集水瓶,并尽量减少管道的移动,以防止污染的冷凝水逆流吸入。
反流的冷凝水可形成气溶胶而直接进人患者的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
人工气道管理气道湿化:⑴湿化方法:①加热型湿化器湿化:一般多功能呼吸机上均带有加湿器,且温度可以调节、监控,保证患者吸入有一定温度的气体。
集束化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1-07T06:46:26.9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6期作者:华晓洁[导读]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临床重症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华晓洁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江苏省无锡市214000【摘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临床重症患者接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不仅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是导致重症患者治疗失败的重要因素。
因此,针对机械通气患者做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干预措施,在临床中具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预防集束化护理干预是集合了循证基础的护理措施,具有更高的充分性和全面性,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构建更高级的医疗护理模式,从而提升医疗护理的总体质量[1]。
相关研究表明,将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保证患者临床安全性。
针对该护理发难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面的具体内容,本文进一步做如下综述。
一、集束化护理的基本内容在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时,采用集束化护理的基础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抬高患者床头、每日针对患者进行唤醒服务并评估能否给予患者脱机拔管,以及预防应激性溃疡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一)抬高患者床头采取半卧位为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最有利的体位,这是由于该体位更有助于食物通过幽门进入患者小肠内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胃内容物潴留,对于降低反流和误吸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既有显著效果,以此来达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的目的。
虽然欧洲研究表明[2],将干预目标设置为患者床头抬高45度,但是临床研究证实,临床中实际的床头抬高角度第1天为28度,直至第7天仅为22.6度。
造成不能完成干预目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抬高床头会导致病人下滑,而护理人员则需要频繁的针对患者体位进行纠正,该现象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且抬高床头,针对于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患者而言,会导致其发生低血压现象;而对于要求仰卧位休息患者和脊柱损伤患者而言,抬高床头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除此之外,该体位还会导致患者难以入睡。
重症医学科(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产生及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重症患者在接受呼吸机支持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医院感染。
在重症医学科(ICU)内,VAP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也是重症医学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患有VAP的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治疗难度大、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VAP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原因包括机械通气导致呼吸道正常防御机制受损、气管插管引进病原体、痰液滞留、呼吸机再导致气道污染、细菌通过气管库侵入肺实质等。
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营养不良、长时间卧床以及呼吸机操作不当等因素也会增加VAP的发病率。
对于ICU患者而言,VAP的预防至关重要。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VAP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和死亡率。
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因分析、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的这些背景介绍内容为我们深入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其危害提供了基础。
1.2 研究意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重症医学科(ICU)内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其发生率高,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会给患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困难。
因此,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从而提高预防意识和防控能力。
同时,针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风险,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因此,开展相关研究,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策略,对提高ICU内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引起医护人员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视,促进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