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芝加哥学派“人类关系的本质是传播”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芝加哥学派原标题:一文读懂传播学派①丨芝加哥学派“四巨头”你都认识了吗?在传播学中,以学派为核心来记忆相关理论概念,既能够了解并熟识整个传播学史,在后期的答题中例如碰到“以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题型时,也可以以学派的顺序来搜寻相关概念以作答,对于新传考研学子来说,学习传播学派知识是传播学入门的关键一步。
在学习学派前,先了解一下相关的传播学渊源:传播学发轫于欧洲,有三大思想渊源: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的批判学说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学说均关注社会的宏观层面,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在个体层面寻求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具体而言,达尔文的进化论启发了斯宾塞,后者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这一思想影响了芝加哥学派。
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大众媒介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大众媒介的内容由社会关系所统治,这一思想影响了批判学派。
今天给大家更新的是背景:代左右,希特勒上台,欧洲的知识分子大批迁移至美国。
芝加哥学派开始兴起,它成为欧洲思想在美国的登陆点,带来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大繁荣。
芝加哥学派是改良的、进步的、经验性的,试图研究这个世界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改造。
在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者看来,传播于人类社会的形成至关重要,甚至认为没有传播,就没有社会。
也正因如此,他们以芝加哥社区为研究对象,试图理解大众媒介的社会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美国民主社会得以生存下去可能的手段。
在这里,传播研究既是诠释性的,又是经验性的,采取的主要是参与式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为后来的以媒介效果为重点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内容: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这里成就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等,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
“芝加哥学派”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其主要成员之间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还是呈现出一些相似的整体特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第五章芝加哥学派一、名词解释1.芝加哥学派[中国传媒大学2013研]答: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他们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
代表人物有帕克、米德等。
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如下:①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
②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
③该学派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
他们强调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④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
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等。
2.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清华2009研;北师2008.2004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答: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是指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它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在库利看来,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它不仅是个人社会化的途径,而且是将整个社会连成一个整体的纽带。
库利关心的焦点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没有给予充分关注。
3.乔治·赫伯特·米德[中国传媒大学2012研]答:乔治·赫伯特·米德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符号互动论和“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人们用于交流的符号及人们如何赋予这些符号以意义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
C2008年第5期当代传播新闻传播研究笔者一直不太认同花太多的精力在追问谁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之类的问题上,因为在笔者看来,研究传播现象的本身远比弄清楚由谁创造了这个学科更迫切。
当然,可能那些乐意追溯学科创始人的学者认为,从源头着手,可以看出创始者的意图,并以此推论传播学的大体布局。
此言大体不谬,但毕竟任何学科的发展都会向人们展示,学科的未来走向,必定是在后继者的努力下超越创始者的构想,这正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因此,传播学超越施拉姆本人当初所定的学术视域,探索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就成为一种正常的学术思维了。
一、传播学需要反思1959年雷尔森就指出传播学研究正在“枯萎”。
就在发表雷尔森文章的同一期刊物上,编辑还特意安排了施拉姆和其他两位学者的不同意见。
不过,20几年后,施拉姆本人也不得不承认,到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仍旧没有发展出一个系统的中心理论,让传播研究者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来思考,来组织,来建立一门成熟完备的学问。
”①最近也有学者指出:“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础的研究多年来已经‘停滞不前’,研究传播行为方面的重要突破也太少。
”②对此,胡翼青冷静地提醒说,“主观随意地裁定传播学的奠基人,会错误地构建人们头脑中的知识谱系,更糟糕的是当人们的思想囿于某种片面、错误的知识谱系时,就可能丧失正确的研究方向”。
③不过,在笔者看来,传播学本身的问题如果仅仅归因于施拉姆设定的四大奠基人和他着力推进的行政研究,那又多少有些不公平。
因为,一个科学的发展是需要借助于范式的革命的,施拉姆应该没有这样的野心也没有能力去控制传播学范式的革命。
所以,传播学至今没有达到这样的范式革命的出现,主要的责任在后继者身上,当然更重要的也许在于当下学术研究的氛围和社会需求。
出于正本清源的考虑,胡翼青博士在其著作《再度发言: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中,将自己的探索的眼光投注到芝加哥社会学派那里,他认为“只有回到包括芝加哥学派在内的原本真实存在的传播学源头,才有可能使传播研究重归正确的发展方向”。
芝加哥学派早期几个代表人物对传播研究的思想贡献芝加哥学派早期几个代表人物对传播研究的思想贡献——以库利、米德、帕克、杜威为例内容提要:本文从“芝加哥学派”四位早期代表思想中与传播研究有关的方面入手,首先梳理了四人与传播有关的共同思想,有:对共同体的一致向往和追求,把传播置与人类本性地位和想象性传播。
在文章的后一部分,分别论述了四人对传播研究各自的理论贡献,即:库利的“首属团体”和“镜中自我”,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杜威的“分享经验”,帕克的“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Everett M. Rogers)在新著《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A Biographical Approach)一书中,对由施拉姆确认并推广的四个奠基人神话再次提出质疑,并把传播学研究的思想起源推进到19世纪三个欧洲思想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西格蒙德.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和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那里。
这是一个富有创建的贡献。
但是,罗杰斯在整本书中从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1907-1987)开始,以威尔伯.施拉姆为终的结构方式,刻意彰显了施拉姆在美国传播学史的地位。
罗杰斯一方面在拓展着美国传播学思想渊源,一方面却在有意无意地捍卫着四大奠基人的神话。
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中添加了“芝加哥学派”、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1964)的“控制论”、克劳德.香农(Claud E. Shannon,1916-)的“信息论”等内容。
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罗杰斯的机敏和相对开阔的学术视野,却难对其思想的深刻表示认同。
芝加哥学派,尤其是该学派的早期四个代表人物——J.杜威(John Dewey)、G.H.米德、C.H.库利和R.E.帕克,他们对于传播的思想贡献,罗杰斯提到了,但是他的叙述和评价并非是全面和公允的。
芝加哥学派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作者:张津玮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2期摘要: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是芝加哥学派。
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大本营,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利用附加条件强行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其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难免会受其影响。
通过对芝加哥学派理论观点的分析,有助于科学正确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吸取某些国家失败的经验教训,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关键词:芝加哥学派;新自由主义;国企改革中图分类号:F091.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2-0023-02“华盛顿共识”的出笼,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成为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而在新自由主义思潮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就是芝加哥学派。
有学者这样理解,在狭义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等同于芝加哥学派的。
因此,对芝加哥学派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本质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芝加哥学派形成和理论观点芝加哥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指与芝加哥大学联系密切并推崇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组成的经济学流派,其很多代表人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像弗里德曼、施蒂格勒、科斯、卢卡斯等都是出身芝大。
他们的研究领域千差万别,分析问题的视角也各有不同,同属芝加哥学派是因为:一是在学术思想上,都信奉自由主义信条;二是经历上,都曾求学或任教于芝大,并一直与其保持密切的联系。
正是在几代学派领袖的影响下,大批爱好经济学的年轻人汇集于此成长为经济学家。
这些芝加哥大学的弟子遍布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广泛宣传芝加哥学派观点,而诺贝尔奖得主之多也有助于芝加哥学派声名鹊起。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贡献很多,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施蒂格勒信息理论、科斯产权理论、卢卡斯理性预期理论以及舒尔茨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都被视为西方经济学的重大学术成果,其理论影响主要是:一是对市场行为进行了精确的分析,捍卫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24新传考研名词解释以下是为你提供的24新传考研中关于名词解释的内容,字数超过4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经验学派: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坚持经验性方法,利用可量化的实证材料来研究传播现象。
他们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
其中,代表人物包括美国的实用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芝加哥社会学派:是指在美国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库利主张用经验论的方法研究人类传播,并提出了媒体效果、符号互动论和象征互动论等理论。
批判学派:兴起于欧洲,该学派的学者主要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他们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和传播的社会作用。
批判学派的主要流派包括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的“文化研究”学派等。
“文化研究”学派:该学派的学者主要来自于伯明翰学派,其中霍尔和莫利主张用经济基础还原的方法来研究大众传播,认为大众传播能够赋予意义并构建社会关系,同时强调符号的多义性。
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主张用社会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危机和文化工业,认为文化工业是霸权主义的表现。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霍克海默和新马克思主义等。
帕洛阿尔托学派:又称交往传播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贝特森主张用模棱两可和悖论的方法来研究意识和传播,并提出了单向模式和元传播等理论。
拉斯韦尔: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宣传分析和《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认为传播具有三项基本功能,即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以及文化传承。
卢因:也是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认为群体传播能够影响群体的动力,并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控制机制。
完形心理学:该理论反对传统的反驳,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群体力学,其中卢因。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诞生于1910年左右的美国,被认为是美国传播学的源头。
当时,芝加哥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哈珀致力于将该校办成美国主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并对探索新知和面向社会十分推崇,于是为芝加哥学派的诞生提供了自由的土壤。
芝加哥学派为何衰落?1.结构功能主义与定量研究的结盟力量巨大,新的社会学研究范式出现,并更加适应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
而芝加哥学派排斥定量方法,这无疑显得有些落后。
2.二战后,美国急于发展经济和政治,对社会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而芝加哥学派提倡的自由观念和理想主义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制,这让他们得不到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日渐式微。
3.芝加哥学派内部近亲繁殖,以及其关注的议题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成果不受重视。
总的来说,是芝加哥学派本身的研究重点与美国当时的国情不符,再加上研究视野狭窄,方法有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衰落。
一、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的。
芝加哥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城市理论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完善4.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二、结构功能论: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即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结构功能论的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在结构功能论看来,社会首先是一个整体。
1.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①适应:;②达鹄;③整合;④维模2.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供了一种更具弹性的功能分析方法。
三、冲突理论: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透彻的冲突论。
1.刘易斯・A・科塞:功能冲突论。
《冲突的社会功能》社会冲突不只是具有破坏的反功能,也具有正功能。
2.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达伦多夫认为,“我们称作社会分层的不平等体系,只不过是社会权力结构的派生物”这属于社会分层理论的冲突论。
芝加哥学派的传播思想及其影响作者:姚丹来源:《科技传播》2019年第10期摘要芝加哥学派作为美国传播研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建立了有关人类传播的思想框架,涌现出许多伟大的传播学者并提出众多影响深远的传播学思想,因而成为探究和学习传播学的基本学派之一。
文章从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思想、符号互动传播思想和控制与效果传播思想三大基本角度阐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传播思想,并延伸探索互联网时代芝加哥学派理论对网络出版的意义,对芝加哥学派思想的持久影响力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芝加哥学派;媒介技术研究;符号互动;控制与效果传播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5-0180-03早在20世纪初,美国传播学的研究题目还是与以经验研究为基础的社会科学携手共进的,而芝加哥学派就是这场运动的第一个中心[1]。
对于志在研究媒介与传播的学者来说,芝加哥学派可谓是他们心中的“麦加”,它对于传播研究的广阔领域与视角以及厚重的人文精神和思辨性都对后世的传播学研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是传播学形成的奠基学派之一。
下面将从传播技术与社会变迁思想、符号互动传播思想和控制与效果传播思想三大基本角度阐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传播思想,并延伸探索互联网时代芝加哥学派理论对于网络出版的重要意义,体会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的深远影响力。
1 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研究综述芝加哥学派曾经对传播学的产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有关传播的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杜威、库利、米德和帕克的著作中。
杜威从经验自然主义哲学观出发,形成了自己对于传播的理解:活动参与和经验共享。
他认为传播能改变活动参与的双方,使经验共享,使行动合作,传播是人们共同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包括有机体与自然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助于人的社会化;他还认为大众传播是社会变迁的工具,并以此影响了其学生库利和帕克,从而衍生出传播学研究的技术与社会变迁角度。
关于芝加哥学派“人类关系的本质是传播”的研究
摘要:芝加哥学派提出符号互动理论,错误地把传播看成是人类关系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
需要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动力之源,交往动机的本质是生产,交往首先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同时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交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如何交往,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交往和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归根结底人类关系的本质,就归结于人的经济交往动机。
研究人类关系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厘清“传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发展对“传播”的研究。
关键词:芝加哥学派;人的关系的本质;交往;动机;库利;马克思一、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由1893年至1952年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一批卓越的教师与学生组成的。
在传播学领域里,他们宏大的传播学理论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传播学的构建和以后的理论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上,芝加哥学派为传播学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比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原则;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和“首属群体”概念;帕克的城市社会学和人类生态学理论;以及米德提出的“象征性互动理论”。
实践上,在传播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佩恩基金会研究,它实地考察美国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众多现实问题,对美国当时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有效的研究,例如20世纪20年代后期,关于电影对儿童影响的研究,对后期进行的传播效果的研究,提供了早期的模式,也为后来
传播学研究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多共同特点,他们被连接成一个理论相互影响、生涯相互交叉的人际网络。
虽然他们的理论贡献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的理论:“人类关系的本质是传播”。
我们从这几个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来论述。
杜威:“社会不仅通过传递、沟通继续生存;而且可以说社会在传递、沟通中生存,沟通是他们达到占用共同的东西的方法。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杜威强调的是沟通和社会的关系,没有沟通就没有社会,社会在沟通中延续。
库利提出两条河流的观点,一条是意识遗传或动物传递,另一条是交流或社会传递。
前者是生物种质,后者承载的是语言、交流和教育。
库利说:“没有这样的交流和传播,心灵就不能生发出真正的人性,而且必定仍然处在非人非兽的状态。
”
帕克认为,人不是生来就是人,人类的特殊性质,是在“缓慢地、费力地和同伴卓有成效地接触、合作以及冲突中”才获取的。
“我们所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心灵建造并且决定同伴的公开行动”因此“公共生活中此种参与的迫切需要——比如要求同情、认同、理解——是人类本性最基本特征之一。
”这就是人类的本性,以及籍此获得他们最鲜明的个性和人类的基本特点。
对于芝加哥学派而言,传播维持和创造着社会。
所谓的“社会自我”、“想象性交往”、“镜中我”等等,都是要说明: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有的社会行为都依赖于它,芝加哥学派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
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体系。
传播成了一种人类行为结构,成为一种表达形式的总和,一个被建构和正在建构的整套社会关系。
社会起源于并存在于人们的关系之中,人们通过心灵、意识的互动建立并发展这样的关系,关系依赖于交流。
因此,总的来说,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
二、对“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的分析
首先,从概念本身来看,它存在自身的缺陷。
这几位代表人物都认为关系是天然存在的,而且不存在任何的障碍也没有真假之辨。
不知道它的源头是哪里,也不知道它流向哪里,只是自然而然地不停流淌。
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一个问题,就是芝加哥学派所说的这种“关系”的来龙去脉,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每个人并不能对发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念思想,去应付那些超出视线之外并且难以把握的事件,我们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就是通过内心对这个事情的想象所认识的。
因此人类和身边的环境建立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外界信息,那么它只能是一种盲目和情感的混合物,是一种虚构的产物,这种建立在相信和虚构基础上的传播,又怎么能够作为本质来看待呢。
并且,我们不能忽视国家和阶级力量所扮演的角色。
在社会、政治等大环境的影响下,社会是一个自然和谐互动的有机体,思想是有机体的一种功能,通过对思想的控制和精心安排,把人们捏合在一起,这并非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对话、交谈、互动而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掌权者那里,传播实质上沦为了劝服,成为一种世俗政府的功能。
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是
社会本体的自然呈现,而是存在于人脑与外在现实之间。
同时因为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差异,交流互动必然是不对等的,既然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和不对等,又怎么能说是本质呢。
传播只是一种虚拟环境的来源。
其次,从人的关系的本质这个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和“人的关系的本质”这两个概念,实质上是一个问题,因为“人”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个动物性的问题了,人不可能是孤立的,人是离不开关系的,离开关系的人则不能称之为人,人的本质,实际上说明的也是人的关系的本质。
人类的本质特征必须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的本质特征首先包含人与动物共有的自然属性,同时人也具有他的特殊性,并且人的自然属性直接受人的社会属性的影响。
因此我们谈论人的本质的时候,应该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归结在一起。
芝加哥学派在论证他们观点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从人自然性出发,直接就过渡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但是却没有证实,这种过渡是如何可能的。
三、动机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为什么要和他人进行交流呢,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把原因归结为交流欲,归结为人的一种自然属性,没有理由的,自然而然的,他认为人和人在一起就会发生交流,因为人都有这样的欲望,但是他又没有论证,这种欲望的源头和去向。
笔者认为,在人和人的互动和交流背后,一定存在“动机”即人们想得到什么,需要什么,芝加哥学派仅仅停留在了交流欲上,而
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种欲望来自何处?我们要找寻他的本质,就要找到他的“动机”。
那么人们交往的动机是什么?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交往。
许多的社会学家对交往的动机进行研究,普遍得到这样的几种观点:第一,英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自我呈现论。
交往互动的关键在于参加者向他人呈现自我,往往是强调有利于自我形象的属性,而隐瞒其他属性。
第二,美国的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互动是一种商品交换。
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是报酬,付出的是代价,利润就是报酬减去代价。
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希望能付出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多的报酬,只有双方都获利交往才能继续。
第三,菲斯廷格认为人们一时难以寻求客观依据来判断事情,于是就将自己的意见和团体的意见相统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认知相协调并且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以取得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支持和帮助,消除判断事物或行为表现的偏差。
这三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也有片面性。
但是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就是“需要”。
需要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动力之源。
人之所以要这样去做就是因为有了一定的需要,有了需要以后,再经过一定的刺激,便产生了动机,最后付出行动。
动机是直接推动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心理力量。
动机是人经过感知、认知后对需要做出的一个具有目的性的判断。
交往同样也是先存着交往需要,然后产生交往动机,最后表现为外部活动即与人交往。
四、回到马克思
那么交往需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人为什么会有交往需要?人当然
不想成为一个孤单寂寞的人,但又并不是不满足这种心理状态就不能生存。
那么这种交往需要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生产本身是以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而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劳动都是社会性的,是在人们的交往中进行的,离开人与人直接的交往,生产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交往首先是生产活动的前提,同时建立在生产劳动基础上的交往,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如何交往,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交往和生产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因此我们找到了交往的动机的本质是生产,这种生产是一种经济活动。
人与人的交往归根结底可以归结到经济交往动机上。
五、结论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性观点“人类的关系的本质是传播”,是从他们认为的人类的社会化的角度来说明的,提出了一个理论的前提,却没有论证是从何而来的。
厘清“传播”概念,首先不能仅仅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讲这个概念,我们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本质特征。
其次,对这个概念的源头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在交流欲之前,进行交往是有动机的,这种动机源自于我们的需要,而需要是个人力求占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的丰富条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动力之源。
从此看出需要的本质就是人类的生存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归结到人为了生存发展而产生的交往行为了。
因此,人的关系的本质就应该归结到经济交往动机上,而不是芝加哥学派所说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美]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4][德]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