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学派摩天大楼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在人类建筑的发展历程中,高层建筑的崛起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篇章。
从最初的简单构造到如今的摩天大楼,高层建筑不仅是建筑技术进步的象征,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追溯到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但一些建筑已经展现出了向上发展的趋势。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虽然主要是作为陵墓而建,但它们的巨大高度和复杂结构显示了当时人们在建筑垂直方向上的努力。
进入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建筑材料和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为高层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出现了一批早期的高层建筑。
这些建筑采用了钢结构框架,使得建筑物能够承载更多的重量并且建造得更高。
其中,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
20 世纪中叶,高层建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成为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其高度达到了 381 米。
这座建筑不仅在高度上令人惊叹,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设计也成为了经典。
在亚洲,日本在战后经济迅速崛起,也建造了不少高层建筑。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涌现。
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高度的突破,还体现在设计理念和功能的多样化上。
早期的高层建筑主要是作为办公场所,而如今,高层建筑涵盖了住宅、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多种功能。
在设计方面,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采用高效的节能设备、绿色建筑材料,以及优化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能源的消耗。
同时,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也越来越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
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形状,而是融合了当地文化特色和艺术元素,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未来,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智能化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设备运行的智能监控和管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更加深入。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高层建筑将在能源利用、水资源管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实现更加高效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内容概要:20世纪20年代。
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了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是在设计艺术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在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功能主义设计也应随映时代潮流作出相应的变化,达到与人们的生活要求的需求的平衡。
关键词:功能主义包豪斯发生发展一功能主义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
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
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时代的特征便是工具的完善与目标的混乱。
”20世纪世界设计艺术的发展史有一个突出的现象便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新流派层出不穷,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于我们今天依然存在并起较大作用的只剩下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
它已经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设计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模式。
二功能主义的发生与其他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样,功能主义的发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历史。
由于功能主义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工业革命必然的成为功能主义的前提。
19世纪,蒸汽机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大工业革命,这便是功能主义出现的最基础的物质前提。
由于机器的精确化使设计与生产相分离,设计与手工艺生产之间的区别迅速拉大。
机械化的生产使得“传统的由艺术家和工匠完成的任务面临着被各种机器和新材料取而代之的危险”。
1851年,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隆重登场,展览的场所是被称作“水晶宫”的由约瑟夫·帕格斯通(Joseph Paxton)设计的建筑,而帕格斯通本身是作为工程师而非建筑师。
在这次博览会上一系列由于工业革命带动的新的发明如蒸汽机、引擎、汽锤、车床甚至包括由预制的金属肋拱和薄片玻璃及建成的“水晶宫”都引起了人民对工业革命成果的极大兴趣。
高层建筑发展脉络随着工业革命钢铁工业的发展,钢结构逐渐替代了石材和砖砌体。
随着波特兰水泥成为建筑材料后,在高层建筑中,不仅全面替代了砖石,还成功替代了铸铁等材料,成为20世纪、21世纪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
现代高层建筑兴起于美国,1883年芝加哥建起了第一幢11层高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该结构采用铸铁和砖砌结构,第一次将外墙作为非承重隔墙,大大减少了墙体的厚度,有效增大了室内的可利用空间。
第一幢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是1903年建成的美国辛辛那提市的Ingalls大厦,高64m,16层。
虽然这两幢标志性高层建筑均已拆除,但其成功建造为市场注入了活力,随后一大批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形成了高层建筑的第一个发展时期。
1. 高层建筑的第一个发展高潮(1920年~1935年)1920年~1935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成为高层建筑的代表性城市,相继建成了一批高层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
结构体系主要是框架结构、内部框架外部砖墙结构等。
划时代的作品是1931年4月落成的美国纽约市的帝国大厦(图1-8),102层,381m,塔尖高度443m,钢结构建筑,连接节点全部现场铆栓连接、中间设支撑形成电梯井筒,该大楼仅用了25个月建造完成,并位居世界第一高楼达41年,至今仍是纽约的标志性建筑,超高层建筑的典范。
在此期间,上海兴建了一批高层建筑,上海和平饭店,1929年建成,77m,12层;中国银行,1929年建成,77m,12层等。
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成为当时最高建筑,而黄浦江边的上海大厦成为上海名片(图1-9)。
该时期的结构承重材料外墙多为厚重的砖、石墙体,结构内部为单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或铸铁外砌砖墙结构体系;墙下条形基础,并用木桩加固。
随后世界经济大萧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停滞了近20年。
2. 第二个发展高潮(1950年~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用建筑出现了飞速的发展。
图1 路易斯·亨利·沙利文:“形式追随功能”的有机建筑师■ 江滨 王飞扬“根据自然界万物生长的逻辑,某种装饰品应出现在某种特定的结构上,就像某种叶子必须出现在某种树上一样。
”[1]——路易斯·亨利·沙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图1)路易斯·亨利·沙利文,被誉为“摩天大楼的缔造者”,是美国芝加哥学派中的重要一员,也是其中最具威望的建筑家与批评家,“他最先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现代设计运动最有影响力的信条之一”。
[2]沙利文的建筑设计作品颇多。
1885年至1887年,先后设计了芝加哥的施普林格大厦和克兰兹大厦;1887年,设计了芝加哥大礼堂(图2);1889年,设计了希伯来手工培训学校;1890年,设计了温莱特大厦(图3),该建筑“被誉为现代设计运动发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3];1891年,设计了詹姆斯·查恩利故居;1894至1895年,设计了布法罗信托公司大厦(图4);1898年,他在纽约设计了贝亚德大楼;1899年,设计了芝加哥的C·P·S 百货大楼,这座大楼现被誉为“沙利文中心”;1914年,设计了位于艾奥瓦州的范艾伦大厦。
1944年,沙利文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AIA Gold Medal ),他是世界上第二位逝世后荣获该奖的的建筑师。
他的建筑作品为美国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2 芝加哥大礼堂概 述图3 温莱特大厦图4 布法罗信托公司大厦成长经历路易斯·亨利·沙利文1856年9月3日出生于波士顿,他的父母是爱尔兰和瑞士的移民。
从小天赋异禀的他,16岁时便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学习。
在那里,他学习了一年建筑学之后因为对学院的教学质量感到不满而移居费城,并找到建筑师弗兰克·弗内斯,在其名下当建筑学徒。
这也是沙利文真正开始学习建筑设计的地方。
美国现代主义建筑美国人民是个勇敢而爱好自由的民族。
他们原本来自世界各地,是许多不同的文化、种族和宗教, 经过长时期的共存结合而形成的。
17世纪初,英国人在北美占据了荷兰人的一个据点开始了对北美的殖民统治。
他的势力逐渐推进,渐渐占领了美洲东海岸和今加拿大的大片领地。
后来英王在殖民地压榨北美人民,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在华盛顿的领导下,北美人民脱离了英王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的联邦国家。
1861年—1865年的南美战争时才取得独立的统治权。
美国在1840年的工业产值占世界第五位,到1894年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
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共和制国家。
其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
美国国土面积超过962万平方公里,其人口总量也超过三亿人,少于中国和印度。
自1870年代以来,美国国民经济就高居全球第一。
今天的美国则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娱乐等众多领域的庞大影响力更是其他国家所无法匹敌的。
1、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复古主义思潮处于主流;新材料、新技术、新设计思想;近现代意义的城市规划和实践。
1.1美国工业城市的兴起虽然美国建国初期在建筑上和城市规划上完全依赖欧洲,美国人如果想当建筑师或者结构工程师,就必须到欧洲留学,因为美国自身没有建筑学教育体系。
但是,到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美国逐渐形成自己的建筑和规划体系,来适应本国的建筑市场需求。
1825年,美国土木工程协会成立;1857年,美国建筑学会成立;1866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通称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建筑系,美国高等教育中首先出现建筑专业的学院。
随着这个学院开创建筑学专业,美国的大学都开始纷纷建立类似专业,美国高等学院开始为自己培养建筑人才。
新建筑材料和技术在美国建筑中的运用:美国工程师约翰.罗柏林1867—1883年设计的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大桥,这是美国建筑工程技术达到一个新高点的标志。
谈产品设计美学中的功能美摘要设计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它在科技美学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地探讨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设计形态具有审美要求,这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文化的竞争,美的竞争,所以产品设计更要注重设计美学上的研究与探索。
设计美学是设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而功能美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我们购买商品不仅看它的外观是否漂亮,更重要的是体现功能的种种要素。
本文从功能美学方面阐述了功能美在产品设计美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把功能美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
关键词:设计美学;产品设计;功能美一、设计美的内涵什么是设计美呢?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而设计美的本质并不是审美本身,而是设计的本质特征。
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
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
而这个“新”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使创造性的。
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
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使因为它解决了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
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
归根结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
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从以上三个要义可以看出,不管是“新”、“合理”,还是“人性”,产品的美都不是仅仅外观的好看,它还包括产品要有创造性、功能合理、符合人的使用,更重要是它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是创造产品的源泉。
另外,产品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
芝加哥学派摩天大楼发展史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它标志着手工业时代的结束,引入了蒸汽机驱动的机械进行大规模生产,世界的面貌因此而改变。
在一众革命性产品中,钢铁通过大规模生产达到了惊人的产量,钢铁的实用性也让建造师们憧憬着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新世界,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高楼”。
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高达10层!
结构工程师们畅想着遍布高楼的世界,世界上的第一座摩天大楼于1884年竣工了。
建筑师兼结构工程师威廉·勒巴隆·詹尼设计了高42米的家庭保险大楼,这是第一个使用钢制框架的高层建筑。
该建筑有10层,7年后增加到了12层,整个建筑的高度也达到了54.9米,在1931年被拆,在原址新建了一座更高的建筑,Field大楼——又名拉萨尔银行大楼。
家庭保险大楼的建成引发了一股至今仍在蓬勃发展的潮流,彼时,工业革命也拉动了对高层商业建筑的需求。
大批量生产意味着有更多的商品要出售,因此需要足够的商业空间。
在垂直方向上扩展多个空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这些商业风格的建筑理应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使得它们在当时看起来整齐划一;但事实却是,这些建筑之间展现出了更多的多样性而非相似性。
因此,历史学家Carl W. Condit将这一运动命名为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引发了一场辩论。
怎么判断一座建筑属于芝加哥学派?
1 建筑的整体形式参照了古典石柱的结构,较低的楼层作为基座或裙房,外观也与其他建筑不同——一般会装有更多玻璃。
中间的楼层类比石柱的柱身。
最后,顶层作为柱顶,饰有飞檐,露出了一些简单的装饰。
2 所有建筑都采用了钢框架结构,这些特制结构钢能够防火,以免再发生1871年芝加哥大火那样的灾难。
3 建筑外部覆有砖石,例如Terra Cotta陶砖,装饰很少,为建筑表面大扇的窗户留出空间。
4 窗户的设计可保证光线充足,通风顺畅,典型的窗户形式包含有一大块固定的玻璃窗,两侧则是两个较小的双悬窗。
这些窗户通常会在整座建筑中重复出现,形成一个规则的网格。
窗户也会向外凸出,内部则会形成一个小开间;这类窗户被称为凸肚窗。
哪些人是早期芝加哥学派的“明星建筑师”?
等等!还有别的芝加哥学派吗?当然,“晚期”芝加哥学派是由一些现代主义建筑师领导的,比如密斯·凡·德罗。
但这不是我们这次讨论的主题。
早期芝加哥学派活跃于1880至1910年之间,其中以这些人最为著名:威廉·勒巴隆·詹尼、亨利·哈柏森·理查森、威廉·霍拉伯德、马丁·罗奇、丹尼尔·H·伯纳姆、约翰·威尔伯恩·路特、丹克马尔·阿德勒,最后压轴的是路易斯·沙利文。
这些建筑师做设计并非只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或是引领建筑潮流,他们更想在发展中的芝加哥市里建立起“现代民主”。
“对我来说,建筑不是艺术,而是宗教,而宗教是民主的一部分。
”——路易斯·沙利文
芝加哥学派杰出建筑作品的合集
现在观察这些建筑,看看它们如何涵盖了之前提到的那些共同特征:基座、柱身、檐部结构、檐部的装饰、6层以上的高度、标准的窗户形式、和一楼的店面设计。
Carson, Pirie, Scott & Co.(沙利文中心)——芝加哥Carson, Pirie, Scott & Co.大楼由路易斯·沙利文设计,于1899年开业。
1906年,丹尼尔·伯纳姆对该建筑进行了一些扩建,完善了这座建筑。
礼堂大厦——芝加哥
礼堂大厦是路易斯·沙利文联合丹克马尔·阿德勒的又一杰作。
它于1889年对外开放。
当时年轻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加入沙利文的公司担任助理,并参与了部分室内设计的工作。
保险大楼(保诚大厦)——纽约
这是芝加哥学派建筑的一个范例,虽然它不在芝加哥市。
沙利文在檐部设计的精致花卉装饰是它的特色,尤其是那些在转角处的装饰。
芝加哥储蓄银行大楼(芝加哥大楼)——芝加哥
该建筑由Holabird & Roche事务所的威廉·霍拉伯德和马丁·罗奇设计,并于1905年对外开放。
它的特色是凸肚窗、陶砖覆层和建筑顶部的飞檐。
信实大厦——芝加哥
建筑师约翰·路特于1890年设计了这栋建筑,随后查尔斯·B·阿特伍德在1895年对其进行了扩建,完善了这栋建筑。
该建筑引人注目的是它相对面积较大的玻璃幕墙,建筑的大部分立面都是玻璃,看上去十分接近于现在全部被玻璃幕墙包裹住的摩天大楼。
沙利文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建筑、思想和有争议的言论,还培养了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沙利文是这位美国现代主义传奇建筑师的导师,启发了他草原学派的建筑风格。
草原学派也是在沙利文影响下产生的追求创新建筑的形式的学派,所以要在离开历史的同时要寻找美国传统住宅的形式,主张净化建筑。
至此,沙利文哲学对于芝加哥学派以及通过芝加哥学派发展出来的巨大影响力横扫全球,影响至今,成为建筑学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