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名人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文学传播中的名人效应一部文学史,也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文学在其几千年的传播中,有太多的因素促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得以传承与保留。
而名人们的亲自参与,也是诸多因素中的一环。
其中既有作为创作主体与传播主体相结合的自我传播,也有传受双重身份下的他者传播,无论哪种情形,均活跃着各类具有显著知名因素的传播者。
他们或因才华横溢,或因高尚人品,或为文坛儒宗,或为政坛权威。
通过注释考订、诗文选本、评点论争、聚徒讲学、题跋作序、行游隐逸等传播方式,他们因存有卓越的影响力而为世人注重乃至尊崇,在参与文学的传播中,往往表现出巨大的传播效应。
这里面,既有使默默无闻者声名得以彰显、优秀作品价值得以扩增、文学风格及运动得以推动、读者审美趣味得以提升等正效应,也有着埋没及遮蔽作品价值、误读作家作品以及托名传播等滥用权威的负效应。
而这些正负效应的背后,则折射出世人对文学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尊崇心理、对风雅韵事的好奇心理以及对知名文人的亲近心理等名人效应得以生发的深层原因。
一、对“意见领袖”的尊崇心理在传播学理论中,人类传播活动存有着“意见领袖”角色,他们主动地接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和观点,再积极地传播开去;而其他人的信息接受则主要依靠这些“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并获得极大地信赖。
这种现象古今中外各个领域都有,包括文学领域。
在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过程中,大多读者在阅读选择前及阅读接受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领域内的文坛权宗相关意见的影响,“意见领袖”左右着读者对某些具体文学作品的品评,引导着绝大多数文学受众的审美情趣。
(一)大众对“意见领袖”的态度体现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认为:“在任何组织中,确立了地位的领导人都有着极大的天然优势。
他们被认为享有更好的信息资源……所以,他们更容易受到注意,说话的声调更容易令人信服。
”这里,李普曼指出了人们对“意见领袖”的两大态度:密切注重和尊崇信服。
1.对权威焦点的密切注重作为文学传播中的“意见领袖”们,他们往往学识渊博,为文学流派首脑、文坛盟主等誉隆望重人士,很多人具有官僚、文士、学者三位于一体的复合型身份,他们位居社会或文坛的显赫位置,通常成为大众注重的焦点;他们之于文学的任何言行,很容易被普通读者聚焦、放大,并以他们为原点辐射开去,形成文学传播中的爆炸效应,令相对应的作家作品或者诗文本事,获得最大水准的传播效果。
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与他们的贡献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与他们的贡献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孕育了无数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贡献推动着中国历史进步的脚步。
他们的成就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对全世界文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重点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贡献,探讨他们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古代哲学家中国古代哲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思想为后世所借鉴和发扬光大。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是【记录古代中国士人道德责任的最重要思想】的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创建了儒家学派,还在于他提倡"仁"的道德观念,强调人们应该以仁慈和友善的态度相待。
他的学说对后世的政治、教育、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至今仍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影响。
2. 老子(公元前570年-公元前471年)老子,又称李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观念被总结在《道德经》中,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
老子的贡献在于他提倡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了许多政治家和统治者的信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管理方式。
第二部分:文学艺术家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和艺术传统,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家和艺术家,他们的贡献丰富了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宝库。
1.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李白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壮丽的描绘,展示了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明快、明了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并被后来的文人所推崇,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王朔研究综述吕治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702班)指导老师:郑悦摘要:王朔的确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从一开始评论界和学术界就对他的作品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之中王朔创造了文学界一个又一个的的奇迹。
对于王朔小说的研究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大的方面:1、对“王朔现象”的研究;2、对顽主形象的研究;3、对小说语言的研究。
关键词:王朔;小说;王朔现象;顽主;语言;综述王朔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创作至今已有二十余载,他所创立的“新京派小说”、“痞子文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过巨大的反响至今余热犹存,而王朔的创作也是在评论界和学术界的风口浪尖中度过,对于从事当代文学研究的人来说王朔的确是个永远避不开的话题。
评论界对于王朔小说的研究大体上也是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的。
一、对“王朔现象”的研究1988年在中国电影创作一度萎靡的情况下王朔横空出世,他的《顽主》等四部小说几乎被同时搬上荧幕,因此被有关人士誉为电影界的“王朔年”,“王朔现象”初露端倪。
直至九十年代初王朔商业写作和影视剧创作的大获全胜,由此出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王朔现象”。
1、“王朔现象”形成原因的界定。
对于“王朔现象”产生的原因评论界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
米雨《论“王朔现象”的生成》[1]认为“王朔现象”的生成得益于两方面:一是语言的调侃风格和新北京方言的娴熟运用;二是成功的商业写作,小说情节暗合了读者的心理。
金鑫《“王朔现象”的思考》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王朔小说受青年人的欢迎,主要归因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阶层青年人的情绪以及表达这种情绪所用的特殊的语言方式。
” [2]银书瑶《“流氓”的悲歌——浅析王朔作品和王朔现象》[3]不仅阐释出王朔小说的语言和情节是“王朔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且更进一步阐明王朔小说具有“补充体验”的功能,也即满足了读者某种猎奇的心理。
以上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王朔小说的成功对于“王朔现象”的影响,是一种“狭义的王朔现象”,而梁凤武《浅析“王朔现象”的原因》[4]则从“广义的王朔现象”出发将上述研究者的论述归为“王朔现象”产生的内因,并且阐明了促成“王朔现象”产生的外因:影视传媒的推动。
旅游中的名人效应现象之探讨【摘要】在当今旅游业的发展中,对历史文化名人和影视名人资源的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这也是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下面本文就重点来探讨一下当今旅游业中的名人效应现象。
【关键词】旅游历史文化名人名人效应开发与保护一、名人效应的概念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1]。
生活中最不乏名人,名人效应也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从概念中可以看到名人效应产生的影响并不都是好的。
笔者认为旅游中的名人效应主要是指地方、景区或景点利用当地的与历史文化名人或影视名人有关的资源向旅游者宣传并吸引旅游者到当地游览而产生的影响。
而这一过程包括开发名人旅游资源、向旅游者宣传,然后旅游者来到当地旅游,从而产生更中影响。
在旅游资源中能产生名人效应的主要有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或博物馆、被名人留下足迹或墨宝等痕迹的自然景观,还有影视剧拍摄地。
二、旅游中的名人效应现象1、自然景观中的名人效应现象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就说明了名人效应于名山大川的影响。
现在旅游者每游览一座山或一条河都可以听到与之有关的名人故事,而有些景点正因为有这些名人才出名的。
例如连云港花果山之所以为大家所熟知就是因为名人齐天大圣孙悟空。
而在三峡地区也有许多传说中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属“神女”了。
,据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墉城集仙录》所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十一位仙女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
”[2]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默默伫立峡江北岸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了神女峰。
[3]2、名人故居类旅游资源开发热潮名人的故居,指的是历史文化名人曾经生活过、居住过、学习过的地方。
绍兴鲁迅故居的三味书屋,若无文豪鲁迅先生,也就可能不被世人所知;四川广安的那几间平房要不是因邓小平或许就不为人知;还有毛泽东故居,茅盾故居,屈原故里,王昭君故里等等。
西方名人的文化论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西方文化中,名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娱乐界的明星,更是文化的象征和引领者。
西方名人的文化论述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和作品影响着整个社会。
西方名人的文化论述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通过名人的言论和行为,我们可以感知到一个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审美标准和人生态度。
美国著名演员詹姆斯·迪恩通过他那种怀旧的人生态度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和精神领袖。
他的经典影片《我只在乎你》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他的文化论述影响了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念,让人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
西方名人的文化论述传播了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趋势。
名人往往代表了一种时尚潮流和文化风向,他们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都会引领一大批粉丝效仿。
时尚界的“潮流教父”卡尔·拉格斐对时尚的理解和塑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通过自己的设计作品和时尚宣言,将时尚定义为一种文化的表达和态度的体现,引领了整个时尚界的发展方向。
他的文化论述让人们对时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身处其中的人更加有自信和魅力。
西方名人的文化论述推动了艺术和文化的创新。
很多名人不仅仅是在表演领域有所建树,还会尝试跨领域的创新和实践。
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演员,还是一位杰出的导演和制片人。
她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推动了电影界的发展,同时也启发了更多年轻人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
她的文化论述让人们看到艺术创新的重要性,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西方名人的文化论述是丰富多彩的,它们反映了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文化现象和认知模式。
通过名人的言行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也可以更好地感知到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在全球化的时代,西方名人的文化论述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名人,更是文化的使者和传播者,通过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可以更好地走近西方文化的核心,感受其独特魅力和动人情感。
对中国各地争夺历史文化名人故里现象的思考作者:姚磊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6期摘要:文章从名人故里之争看文化经济化,对文化经济化的好坏,应该倡导还是应该抵制,如何发展名人经济进行讨论思考。
发展名人文化需要本土居民的支持,物质生活的丰富促使人们提高了精神文明的需求;而打造名人文化,其实质是打造城市品牌,因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也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关键词:名人故里之争;文化经济化;热爱;发掘;本土文化;渐进性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16-01近年来,各地为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
各地争为历史名人考证身世,出巨资修建名人故里等工程。
历史名人的“出生”、“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
这样的争战此起彼伏,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
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利益之争,是资源经济的一种博弈形式,是区域竞争的需要。
市场经济催生了物质利益的合法性,也让文化理直气壮的成为一种产业。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风起云涌的“名人经济”呢?如何在文化与经济的博奕中寻找着“双嬴”的最佳效果呢?一、从名人故里之争看文化经济化对于名人故里争夺,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件无聊而又劳民伤财的事情,有人就评论说“与其花钱花精力去争论一个作古的人物,还不如把钱拿去扶贫或建希望小学更得民心。
政府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为民多办实事上。
”对于文化与经济的联姻,目前,至少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文化应该产业化,一种是文化就应该坚守文化的纯粹性,不能沾染上铜臭。
但事实上,在当代的社会,是没有世外桃源的。
一方面,文化确实应该坚持他的自主性和原生态,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与经济也存在互动关系,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都包含着文化因素和文化内涵,而且经济借助文化的力量急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原发性因素与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
对中国各地争夺历史文化名人故里现象的思考学院名称:交通运输学院年级专业:08安全工程指导教师:钱志鸿姓名:梅楠学号:200828952010年9月对中国各地争夺历史文化名人故里现象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各地为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
各地争为历史名人考证身世,出巨资修建名人故里等工程。
历史名人的“出生”、“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
这样的争战此起彼伏,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
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上是利益之争,是资源经济的一种博弈形式,是区域竞争的需要。
如今是市场经济,谁都想在自己那块领地占有一席之地。
可是有些人打文化的牌,并不是要干发展文化的事,只是为了“借鸡生蛋”,沾点名人的光而已。
古人尚知“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今人又何必为争夺历史名人故里而口诛笔伐,大动干戈呢?文章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从文化经济、区域形象、文化营销等方面分析各地历史名人故里争夺的现象,并从名人故里之争看文化经济现象。
首先列出了各地争夺历史文化名人故里这一如火如荼的现状,然后分析故里之争背后的的利益关系,从而推出历史文化名人之争实则是区域竞争的需要。
接着文章从各个城市争夺的结果分析出历史名人文化营销中的弊端与消极影响,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盲目跟风。
最后,文章从名人故里之争看文化经济化,对文化经济化的好坏,应该倡导还是应该抵制,如何发展名人经济等进行讨论,并将中国各个地方此类现象总结,进行归类,分析不同不同类型的历史名人价值特点与做法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投资文化环境等。
[关键词]名人故里争夺;文化营销;区域经济;文化经济化目录[摘要] ······················································································································ - 1 - 1.历史名人故里争夺的现象分析·········································································· - 3 -1.1各地名人故里争夺战 ··············································································· - 3 -1.2名人故里争夺背后的利益 ······································································· - 4 -1.2.1 撘文化的台,唱经济的戏··························································· - 4 -1.2.2 名人的招牌效应 ·············································································· - 5 -1.2.3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条件 ··························································· - 5 -2.历史名人文化营销中的问题 ·············································································· - 5 -2.1凭空捏造证据不足 ·················································································· - 5 -2.2盲目跟风 ···································································································· - 6 -2.3相关部门管理缺失 ····················································································· - 7 -2.4浪费现象严重 ····························································································· - 7 -3.历史文化名人故里之争看文化经济·································································· - 7 -3.1从名人故里之争看文化经济化····························································· - 8 - 3.2名人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 - 8 -3.2.1本土居民支持的必要性································································ - 8 -3.2.2名人经济发展的正规军和游击队················································ - 9 -3.2.3名人文化效应的渐进性······························································ - 10 - [结束语] ················································································································ - 11 - [参考文献] ············································································································ - 12 - [致谢] ···················································································································· - 12 -1.历史名人故里争夺的现象分析近年来,各地名人故里之争,也算中华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吧,围绕着文化遗产归属的争夺战,可谓处处烽烟、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
文化传播的文化人物和文化名人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我们学习和认识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文化人物和文化名人在文化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为人们树立了标杆,如同灯塔一般为人们指引文化发展的方向。
一、文化传播的文化人物文化人物是指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化人士,他们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化人物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不朽的文化瑰宝。
孔子是中国古代德育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中庸之道”、“仁爱之道”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为后世所公认。
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崇敬。
李时中是中国古代医学界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临床医师之一,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文化人物,他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是中国中医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古今中外,文化人物有很多,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文化名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化思想和艺术创作,对社会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文化传播的文化名人文化名人是指比较知名的文化创作者、传媒从业者、艺术家等,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和形象影响了大众,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陈升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是一位著名音乐人,以其独特的音乐创作和热爱自然的个人形象和生活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尊敬。
他的音乐作品以个性化和富有创意的风格为主,传递出自由、独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冯小刚是中国电影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作品以幽默的表现方式和犀利的社会观察力为特色,深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他的电影作品对中国电影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除了以上的文化名人,还有许多在各自领域内具有重要贡献和声誉的人物,如电影导演张艺谋、诗人北岛、小说家莫言等等。
三、文化传播和文化人物、名人的关系文化人物和文化名人在文化传播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为人们树立了标杆,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和灵魂担当。
论文化名人现象
最近,网上和报端关于于丹的负面新闻多了起来,使得她在央视百家讲坛上所积累的形象有所受损。
几天前,在北大百年讲堂的一场昆曲名角的演出上,于丹的出场被哄而不尴不尬退下,一时占据了报端的一隅。
由于事发在北大,越发引人注目,由此北大连带着吃“瓜落儿”。
一时间,众说纷纭,对于于丹,力挺者和拍砖者,兼而有之,以至拔出萝卜带出泥,涉及尊重与文明,甚至将蔡元培老先生的话“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抻了出来,主办方还说出了“网络暴力”……雨打芭蕉,都向着于丹抛洒而来;五色杂陈,都在尽情地自话自说。
其实,这个时代,是大众最愿意拿名人开涮的时代。
但是,不要以为大众朝云暮雨,是一会儿狂捧一会儿狠贬的变色龙。
大众的选择,往往隐含着大众文化中既定的审美取向和道德标准,尽管这样的取向和标准有时候摇摆不定。
这一次,大众选择了于丹,不能说大众对于于丹是出于羡慕嫉妒恨,也不能说活该于丹倒霉催的偏偏要出席这样的一场演出而惹出无端是非。
醋打哪儿酸的,盐打哪儿咸的,总有一定的规律,脚上的泡都是走出来的。
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走出书斋和象牙塔而粉墨登场走向大众文化的舞台,就一定如演员一样,总会有盛有衰地潮起潮落,不可能总有光鲜的“挑帘好”,而不能有被喝倒彩儿的时候。
这样的规律,相信会给不仅于丹而是更多聪明的文化明星一个有益的提示。
于丹为这个社会奉献了很多的“心灵鸡汤”,做出了她独有的贡献,并不能因为是“心灵鸡汤”就遭否定。
鸡汤毕竟不是白开水,更不是毒药。
只是鸡汤总有喝腻的时候。
大众文化就是这样东边日头西边雨,在转瞬之间寻找着下一个追捧的新偶像,就像在转瞬之间找一个开涮的对象一样。
被追捧和被开涮,都是走出传统课堂和书斋而步入新媒体前沿的文化名人必须付出的代价。
因此,文化名人要明白,自己只是大众文化旋转机器的齿轮之一。
他们所咬合的与其说是自己的专长——文化,不如说是大众文化对这些文化的兴趣、利用和颠覆。
大众文化成为了一种生产,便也就把文化名人置放在了一个生产的机制里,可以以包装制造任何明星的方式,包装制造出文化英雄捧上云端,也可以将其作为商品在有效期外打折出售,乃至颠覆于脚下。
因此,此次在北大百年讲堂的遭遇,于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需要有自知之明,自己即便再学有专长,哪怕是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包打天下,遇水搭桥,见山开路,处处逢凶化吉。
文化名人不是万金油,可以
随便搽;不是胡椒面,可以到处去撒。
于丹此次马失前蹄,表面上看是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其实质是对自己估量失准,即使你精通昆曲,面对的毕竟不是你的专业所长,实在没有必要做这种可有可无的点缀。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当然不必再皓首穷经,青卷黄灯,固守书斋,当然可以借助网络和电视,让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融合而彼此互惠,也可以成为文化产业链环中的一种而使买卖双方受益。
但是,需要警惕和自律的是,无论金钱的诱惑还是友情驱使,或是商家灿若莲花的游说,有些地方,文化名人是要慎行的。
并不是说那些地方一定是陷阱,但有可能是被利用的泥塘。
而我们有些文化名人容易将这泥塘误以为是席梦思软床。
因为,我们的文化名人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正如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鲍德里亚所说的那样:在这样的时代里,“所有事物都暴露在信息的残酷无情的光芒里。
”他说的“光芒”尤为值得注意,我们常常被这样的光芒所误,甚至所刺伤,却极愿意飞蛾扑火一般投向它。
(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