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公文化及其现代性转型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8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始于明朝万历年间,从起初的政治神话转变为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下面将从历史维度、地方维度和社会维度三个方面进行试论。
从历史维度来看,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与历史事件密不可分。
明朝中期,海南岛陷入水患和战乱,当时的海南吏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人们开始渴望一个能够保护他们的神明。
与此明朝政府大力推行关圣帝君信仰,将其塑造成抗击外敌、平定战乱的英雄形象,因此海南关公信仰得以传播并深入民众。
从地方维度来看,海南关公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海南地处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与外界交流频繁。
海南人民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关公信仰中也融入了儒家的礼仪观念。
海南的关帝庙多以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宏伟壮观,寓意庄重肃穆。
海南关公信仰还与海南的农耕文化相结合,关公不仅被视为保护海南人民生命财产的守护神,也被认为是土地之神,能够保佑农田丰收。
从社会维度来看,海南关公信仰在社会转型期间起到了一定的维稳作用。
在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海南关公信仰象征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成为人民相互依靠的精神支柱。
海南关帝庙成为人们求助神明、祈福祈祷的场所,也成为培养社会团结和信仰共同体的重要平台。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仰多元化的趋势,海南关公信仰已不再是唯一的信仰方式,但依旧有大批信众奉行关公为神明,求取安康和幸福。
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是历史、地方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政治神话到民间信仰,从明朝到现代社会,海南关公信仰始终离不开历史背景的影响,也与海南地方文化的传承紧密相连。
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不同的功能,既是民间信仰的表达方式,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既是海南历史文化的体现,也反映了海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文 化C u l t u r e刘海燕关公信仰的地域特色与现代风貌现代风貌462010.07CHINA RELIGIONC u l t u r e文 化魂魄无处安身,后归神于同庙的周仓。
这帝臣关系倒置,让陆秀夫很为难,于是庙祝重塑周仓原形侍立,而让白脸周仓坐侍于一旁的神龛,并塑以白马供其出巡时骑坐。
铜山关帝庙也因此独具特色,为世瞩目。
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多所关帝庙的祖庙。
当年历经风险、渡海来台的闽地居民,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中拓荒,其中有人随身携带关帝圣像,默默祈祷神灵的护佑。
生存定居之后,便不忘建庙祀奉关帝,并虔诚地来到家乡的东山关帝庙分灵。
台湾的关帝庙来东山谒祖朝圣,东山关帝庙也应邀赴台湾考察,1995年,东山关帝庙神像曾受请到台湾巡游。
所到之处,台湾信众扶老携幼,夹道恭迎,盛况空前。
台湾的报纸说:“东山铜陵关帝庙主神关圣帝君应邀出巡台湾,引得岛内数十万信众争相膜拜,全岛轰动。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一座由关公等神灵搭建起的文化桥梁也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东山的关帝文化节为推动东山岛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海峡经贸交流的互通平台。
三陕西榆林也于2009年迎来了第一届榆林关帝文化节。
榆林关帝庙的兴建与戍守官兵是分不开的。
榆林是著名的塞上古城,曾是历代重兵驻守的边防要塞。
清代以后,这里逐渐成为贸易集散地。
当兵戈之争平息,戍守官兵的使命从防卫转变为拓荒建设,那从大漠吹来的风沙,无疑是榆林建设者面临的最严峻的自然考验。
而明清时期榆林地区的关公信仰,为边塞军民驱赶战争的恐惧、慰藉动荡不安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榆林的关帝庙,也称大老爷庙,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建在榆林东面城墙根。
庙内至今仍保存有古碑七通,记载了守边将士及百姓捐款修葺和建设庙宇的功德。
伴随着关帝庙的兴建和关公信仰的传播,陕北地区产生了关公庙会文化。
庙会以祭祀为依托,以集会活动的形式绵延数百年。
最初,只是唱戏、骡马大会的形式下的敬香、许愿、抽签等,发展到现在,又增添了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形式。
关公信仰在陕北的传播及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导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公信仰是最主要的之一。
不仅仅是儒释道的文化融合点,同样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信仰。
武圣、财神、护法神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公信仰是最主要的之一。
不仅仅是儒释道的文化融合点,同样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共同信仰。
武圣、财神、护法神将等,不同的角色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却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可谓三教尽皈依,历朝屡加封,名流竟美誉,世人皆崇尚。
陕西榆林地区的关公信仰也是相对普遍的,同时也是深入人心的。
榆林东山关公庙住持任嘉士道长对陕北关公信仰,特别是榆林地区的关公信仰有着特殊的缘分。
因为偶然的机会,笔者向其请教了有关关公信仰在榆林的传播、在榆林人民中的地位等问题,显然关公信仰已是陕北地区一种文化符合,一种历史印记。
*1、关公武圣是军民心中的长城在北阴河套,南屏乌延,东控山西,西扼甘宁的兵家必争之地陕西榆林,先后有西夏、辽、金、蒙古鞑靼这些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无数次的战争与交流,积淀了浓重的民族争战文化、军旅边塞文化和蒙汉民族相融互通的边商文化。
被历代皇帝推崇并数次加封的武圣关羽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尚武且饱经战乱的边塞人信奉和敬拜的神灵。
据说,当时将士凡遇出征莫不默祷神佑,许愿建庙,尤其信奉关公。
在兵家必争之地,武圣在将士心中的地位犹如文圣与儒生,榆林的关公武圣信仰与南方的武财神信仰虽然都同属关公信仰,然而却是有差异的。
由于关公武圣信仰在陕北的特殊地位,渐渐地影响了陕北民俗,从而这种淳朴忠义的性格便潜移默化了。
*2、关公信仰是民族团结的纽带陕北不仅在道观内兴建关公殿,在一些佛寺也建有关公殿,如榆阳区镇川寺沟华严寺,横山波罗寺,响水永兴寺,米脂万佛洞等等。
在百姓的心目中,关羽是英雄好汉,也是保佑众人的威神,敬奉关公,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保一家平安。
陕北关公庙会文化是以庙会为最初依托,以祭祀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
陕北的各族人民都会在关公殿中稽首礼拜,并以自己民族的特有方式供养关公。
关公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关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作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其文化精神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公文化精神不仅体现了勇猛果敢、忠诚正直的品质,还包含着团结合作、奉献他人的价值观念。
关公文化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公文化精神弘扬了勇猛果敢的品质。
关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将领,他在战场上勇猛无畏,敢于担当,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不顾身。
这种勇猛果敢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勇往直前,敢于担当,不畏艰难。
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实现个人的价值。
关公文化精神弘扬了忠诚正直的品质。
关公对于刘备忠心耿耿,他始终坚守信义,不受外界的干扰。
忠诚正直的品质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重要。
只有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和团队,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正直的品质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只有具备正直的品质,才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关公文化精神也弘扬了团结合作、奉献他人的价值观念。
关公在刘备的帐下,始终以团结合作为原则,他不仅为刘备出谋划策,还与其他将领共同作战,取得了许多战略胜利。
团结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和利益。
而奉献他人的价值观念则是关公文化精神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公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不仅提醒人们要勇往直前,敢于担当,还要忠诚正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团结合作和奉献他人的价值观念也是关公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只有通过这些品质的培养和践行,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个人的价值。
关公文化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于弘扬勇猛果敢、忠诚正直的品质,倡导团结合作、奉献他人的价值观念。
这些品质和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只有通过学习和践行关公文化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278关羽是如何嬗变为“财神”的徐彦杰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要:关公因为忠义,在民间被推崇为忠义神,在中国清朝时期,关羽从忠义神转变为了财神。
本文试就关羽从民间忠义神向财神的转变过程及原因进行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关公;忠义;财神;晋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关羽都是以忠义英勇示人,但是一千多年后,关公成为人们求财纳福的武财神,如今,越来越多的店面和家庭,我们都可以看到关公神像被供奉,“财神”的称谓怎么和关羽联系起来了呢!一、关羽的形象演变据史料记载,关羽在历史上真有其人。
关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所有一切关于关羽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义”字展开和抒发的。
唐《云溪友议》中记载:“蜀前将军关羽守荆州,荆州有玉泉伺,天下谓四绝之境。
或言此伺鬼助土木之功而成,伺曰三郎神。
三郎即关三郎也。
”[1]由此可见,在唐代时,关羽就被人们给供奉起来了。
只不过在当时,关羽是以一个瘟神的形象,这大概和关羽的死头身分开而有关系。
到了宋元时期,民间艺人对关羽重新塑造,给予全新的诠释。
因为关羽英勇善战,而兵家都很崇拜关羽,于是,关羽便被树为榜样而尊为武圣。
《三国演义》在上至朝廷,下至百姓间的流传,使得关羽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
人们被关羽的英勇气概所折服。
因此,人们便把关羽供奉起来,当做“忠义之神”。
关羽是正义、忠贞、勇猛的代名词,被佛教、道教、儒教三大教类所崇信。
[2]可见,当时关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明清时代,无论是上层阶级的官绅,还是黎民百姓,由于人们崇拜关羽,所以就对关羽的形象也是新生敬畏。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
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关羽地位愈加显赫,被人们尊为“武圣人”。
[3]关羽还被世人附会成各种神通广大的神。
可以掌握凡人的命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等法力,因此民间各行各业都对关帝顶礼膜拜。
在我国国粹京剧中,关公也被塑造成红色脸谱,做成唯一的净红,表示坚贞、正直、刚强、忠义,吻合关公的性格,红脸关公的形象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以“义”为“治”:关公文化在村庄治理中的应用及启示关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英雄,他以忠义、勇敢、正直、诚信等美德闻名于世,被尊称为“武圣”。
在我国的许多乡村中,都有关公庙,有的村庄甚至以关公文化为核心,将其运用在村庄治理中。
那么,关公文化在村庄治理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又有哪些启示可以从中得到呢?下面将详细探讨这些问题。
一、关公文化在村庄治理中的应用1. 传承忠义精神关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忠臣,他对主公的忠诚和对百姓的热心让他成为了后世仰慕的楷模。
在村庄治理中,可以通过宣传关公故事,传承他的忠义精神,号召村民们以关公为榜样,做一个忠诚、正直、勇敢、诚信的好公民。
2. 倡导民主决策传说中,关公在桃园结义时与刘备、张飞三人结为兄弟,形成“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在村庄治理中,可以借鉴这种民主决策的思想,让村民们通过讨论、表决等方式参与到村庄事务的管理中,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制度。
3. 建立公平公正的乡规民约关公一生以正义和公平著称,他在任官时十分严格,不区别贵贱,一视同仁。
在村庄治理中,可以借助关公文化,建立公平公正的乡规民约,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地处理村庄事务,让每一个村民都能够感受到公平和公正。
4. 宣传勤勉励志的精神关公是一位勤勉励志的典范,他在每一次战役中都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在村庄治理中,可以通过宣传关公的事迹,鼓励村民们勤劳奋发,发扬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共同为村庄的发展而努力。
1. 忠义精神是村庄治理的核心关公的忠义精神是关公文化的核心,也是村庄治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村庄治理中,需要倡导村民们忠诚于国家、忠诚于集体、忠诚于家庭,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好公民。
2. 民主决策是村庄治理的重要方式民主决策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方式,可以有效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村庄治理中需要倡导民主决策,让村民们参与到村庄事务的管理中,共同商讨、共同决策,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制度。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海南是关公信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关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神祇,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崇拜和尊敬。
而在海南,关公信仰更是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关公信仰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史、宗教、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从历史层面来看,海南关公信仰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时期,关公就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中备受尊崇的神明,尤其是在军事和武力方面备受崇拜。
而在海南地区,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关公信仰也逐渐传入海南。
海南的关公信仰在明清时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关公庙宇随处可见,成为当地人崇拜和祭拜的对象。
在这一时期,关公信仰在海南的影响力愈发显著,不仅在宗教场所受到崇拜,更是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宗教层面来看,海南关公信仰也有一定的变迁。
在古代,关公被奉为武神,主要在军事和战争中受到人们的祭拜。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对关公神灵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地将关公视为至善至义的象征,寄托着对正义和公平的向往。
在这种情况下,海南关公信仰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单一的军事神明转变为更加丰富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
从社会层面来看,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关公信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
一方面,现代都市化的生活节奏使得人们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新的认知和需求,关公信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现代宗教多样化和自由化也给关公信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这种多元化的宗教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了关公信仰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历史、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对关公信仰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当代社会,海南关公信仰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关公信仰,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海南关公信仰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关公一直被视为民间信仰中的神明之一。
他的形象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海南岛更是深受人民的崇拜和信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海南关公信仰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及其原因。
海南关公信仰在历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
早在东汉末年,关羽被尊奉为关帝,后来成为关公,成为军旅、武术等行业的守护神。
在海南,人们常称关公为“关圣帝君”、“关帝爷”等尊称,供奉关公的庙宇也随处可见。
尤其是在农村,不论是丰收祈福、平安祈福,还是祭拜先人,都少不了关公的信仰与供奉。
在传统观念中,关公被视为勇猛忠诚、义薄云天的楷模,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海南关公信仰也在悄然发生变迁。
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传统信仰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者进城谋生,导致传统信仰的传承受阻,关公信仰在城市中并不像在农村那样盛行。
现代社会对于传统信仰的怀疑和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些人认为,关公信仰过于迷信和守旧,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相悖,因此对其持保留态度甚至否定。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南关公信仰的传承和发展。
尽管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变化,海南关公信仰也在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一方面,一些关公庙开始尝试吸引年轻人,通过举办文艺表演、庙会等活动,以及利用新媒体宣传,使关公信仰更加生动活泼,吸引更多的信众。
一些宗教组织和社会团体也开始重视海南关公信仰的传承和弘扬,通过策划各类活动和宣传,推动关公信仰与时俱进,使其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些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也开始关注和研究海南关公信仰,通过出版书籍、举办讲座等方式,弘扬关公信仰的文化价值,使之得到更多的认可和理解。
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是一个不断发展、多元共存的过程。
在传统信仰与现代社会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海南关公信仰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可追溯到明代。
在明代海南岛初期的移民中,不少是从福建、广东等地来的。
他们将关公信仰带到了海南岛,从而形成了海南的关公信仰文化。
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海南关公信仰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年,海南岛出现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混乱。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关公的信仰更为迫切和深厚。
他们相信关公是个英勇、正直、忠诚而无私的神仙,能够驱灾避难,保佑人们平安。
他们建起了关帝庙,并在关公的庙宇前祭拜祈福。
传说中,关公曾在南阳击败了曹贵人的敌人,于是被尊奉为“神仙将军”。
随着海南岛社会的发展,关公信仰逐渐得到了普及。
不仅民间信仰,还有官方的庙宇和官方事务,都有关公的存在。
这种信仰的普及程度令人震惊。
即使在较小的城镇和乡村,也能找到至少一座关公庙。
而且,不管是贫富、男女、老幼,都能够参与到相关的宗教活动中来。
人们每到关公的庙宇附近,都能感受到一种神圣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的大潮下,海南关公信仰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和城市化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关公信仰也逐渐丧失了人们的关注和信奉。
很多年轻人对于传统信仰感到陌生和无趣,更倾向于追求眼前的享受和利益。
一些关公庙宇也逐渐荒废,丧失了往日的繁荣。
也有一些关公信仰的现代化转变。
一些关公庙宇将传统的供奉形式与现代的商业模式相结合,将供奉关公的庙宇打造成一个多功能的场所。
人们不仅能够祭拜关公,还能够参观关公的历史展览、品尝关公文化衍生品、参与文化活动等等。
这样一来,关公信仰的影响范围和吸引力也进一步扩大,更多的人开始重新认识和了解关公。
海南关公信仰经历了明代到现代的变迁,从最初的迫切信仰到近代的丧失,再到近年来的重新恢复和发展。
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反映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海南关公信仰会进一步发展壮大,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论海南关公信仰的变迁海南的关公信仰可以追溯到古代,由于其忠诚勇敢的形象,关公被视为军事英雄和神灵,得到了人们的崇拜和信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海南的关公信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古代,关公的崇拜主要是指士人和武将,他们把关公当作自己的榜样和守护神。
关公的庙宇在海南乡村广泛建立,人们会在他的庙宇前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和平安。
关公的庙宇还成为人们交流和社交的场所,不仅是信仰的象征,也是社区的文化中心。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海南的关公信仰发生了一些变化。
关公信仰的对象扩大了。
不再局限于士人和武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拜关公,包括农民、商人和普通民众等。
这可能与关公的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有关。
关公的庙宇也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关公庙宇多为简单的民居式建筑,但现代的关公庙宇往往是宏伟壮丽的建筑,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些庙宇常被修建在交通要道或景区附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
关公信仰也与商业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些商人将关公作为财神崇拜,希望能够获得商业的成功和财富的积累。
一些商业区周围建立了专门的关公庙宇,供信徒祭拜。
这种商业化的关公信仰,可能与商业社会的出现和利益追求有关。
关公信仰也融入了现代的文化娱乐活动中。
在一些庙会或民俗活动中,会出现扮演关公的扮相,进行龙狮舞和武术表演等。
这种方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满足了现代人对娱乐的需求。
海南的关公信仰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发生了一些变迁。
从传统的士人和武将信仰,到现代的大众信仰和商业化现象,关公信仰逐渐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相结合。
这体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和追求的延续,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的趋势。
历史上关公文化及其现代性转型学界谈及文化传统问题时,通常将其区分为“大传统”与“小传统”,前者指社会精英使用其所掌握的文字工具记载下来的文化传统,它多半由思想家、宗教家、政治家所创造和主导;后者指城乡社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代表的文化传统,主要由下层大众通过节日、礼俗等社会活动所体现和推动。
而历史上的关公文化却是集大传统和小传统于一身的综合性文化现象,特别是在关公故里山西运城,关公文化呈现出自身的卓特品质,我们从这里既可以清晰地看到关公文化史的源远流长,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从关羽、关公到关王、关帝不断升腾的神圣火焰。
关公文化所蕴含的深层道德意蕴是什么?我们如何从近两千年的关公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来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编织出更为瑰丽的壮阔图景?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次光明讲坛所要讲述的内容。
升由人到神:多面关公的不断擢升关羽本是一个历史人物,是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重要将领,经过近两千年的历史运演,今天已经成为我国民间信仰中最为著名的神祇之一。
在中国古今社会,无论是繁华闹市还是穷乡僻壤,无论是庙堂之上还是凡夫家中,皆可寻觅到扑朔迷离乃至变化万千的关公身影。
关公的地位上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这些三国时代政治地位远在关公之上的领袖人物黯然失色,甚至在民间能够比肩代表高雅文化的“万世师表”的孔子。
关公何以成为中华民族雅俗共赏的杰出神祇?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追根溯源。
历史上对关公最真实的记载出自西晋时期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关羽传》,但该书对关羽的记载仅有900多字。
之后裴松之搜集史料200多种,完成《三国志注》,多出原文十数倍,对关羽生平做了更为详细的记述。
在之后的历代史书中,对关羽的记载多少不等,但真正将关羽形象推向高、大、上巅峰的作品,当属元末明初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综合上述各种文字材料,可将关公的生平事迹概括如下:关公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为云长,河东解良人,即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人,他生于公元160年,卒于公元219年。
关羽年轻时除暴安良,曾怒杀当地恶霸吕熊,之后逃往外地,在河北涿州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在其5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他驰骋疆场,辅佐刘备的三国鼎立大业。
在近2000年的关公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关公文化留下了众多遗存,作为关公故里的山西运城就是其中之一。
据《关氏家谱》记载,当年关羽逃往外地后,官府欲将关姓族人赶尽杀绝,关羽父母年迈体弱,行动不便,为了不连累儿子,投井自溺而亡。
关姓其余族人被迫外迁,有的就近隐姓埋名,有的远走他乡,其中一支沿路向北,迁往安邑古村(即今天的山西运城北相镇西古村)。
运城当地有众多关公文化遗存。
比如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关帝家庙,它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西,明代和清代经过多次扩建和修葺,于202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还有著名的解州镇关帝庙,是目前海内外保存最完整、规格制式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关帝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要寻找历史上关公崇拜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为广泛的神祇崇拜这个历史现象的答案,就必须对关公由人到神的历史流变过程及其被不断擢拔升华的运演轨迹进行探赜索隐。
历史形成的关公文化中,关羽实际有多重面孔。
首先,正史记载中瑕不掩瑜的关羽。
学界之所以将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视为记述关羽的可靠材料,不仅因《三国志》被列为正史使然,更因它是介绍关羽生平的最早史料,且《三国志》中的关羽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凡人,在他身上既有卓尔不群的优点,诸如:忠义扶汉、勇冠三军等;又有常人无可避免的缺点。
如描写早期关羽与刘备的关系时,“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司马,分统部曲。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可见,关羽与刘备私下里亲密无间,但在公开场合又高度维护刘备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
描写关羽心理活动和性格特质时,“羽闻马超来降,旧非古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这里把关羽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彰显自我的人格特点述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许正是因为陈寿对关羽瑕不掩瑜的客观真实记述,才使《三国志·关羽传》获得了信史的可靠地位。
其次,文学艺术中完美无瑕的关公。
关羽在世时就有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被吴国杀害后,对他的各种传闻更是广泛流行于历代市井说唱艺术之中,如元代关汉卿就写有《关大王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等作品,但真正将历史记载中真实的关羽升华为“文学艺术中完美的关公”,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功劳当拔头筹。
在该部长篇历史小说中,“关羽”变成了“关公”,在人们心目中关公逐步演变为不可亵渎、神圣无比的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
除小说之外,以关公题材为主的各种戏剧、雕塑、绘画、楹联等,也是历代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而改革开放后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更是借助现代传媒技术,极大地强化了关公在人们心目中完美崇高的伟岸形象。
再者,民间信仰中无所不能的关公。
关公在世时就已经被民间百姓所崇拜,后经一千多年的氤氲化润,我国儒、释、道三家均把其奉为神明,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三教通神”,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他更是演变成了“民间全神”和“万能之神”。
农民供奉关公,祈愿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工人尊敬关公,祈愿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商人尊敬关公,意在发财致富,义中求利。
仅以关公被尊为武财神为例,就有各种版本的传说,其中之一是:关公年轻时曾以磨豆腐谋生,他精于理财记账,发明了“日清簿”,商家效仿,称关公为理财神。
南方人则认为关公的青龙偃月刀锋利无比,锋利的“利”字和丰厚利润的“利”字是同一字,故关公被视为武财神。
最后,封建王朝祀典中至上圣帝的关公。
关公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曾获得过封建王朝的大量封号和谥号,生前他曾被封为别部司马、中郎将、徐州太守、偏将军、汉寿亭侯、荡寇将军等。
死后更是获得历代王朝的众多谥号,特别是宋、元、明、清四代,在众多皇帝的大力推崇下,关公的地位一路飙升,逐步成为皇家祀典中的至上圣神。
如:宋徽宗赵佶封其为“崇宁真君”,宋高宗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公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到了明代,对关公的谥号开始由“王”晋升至”帝”,明万历四十二年,明神宗朱翊钧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清代统治者对关公的封谥有增无减,乾隆三十二年,加封关公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光绪五年,对关公的封号长达26字,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此外,清代对关公的崇拜做出了明确的制度性规定,即“县县设文庙(孔庙),村村设武庙(关庙)”,致使关帝庙的数量远超孔庙,关帝由此成为全民崇拜的对象。
涵历史上关公文化的核心内涵历史上的关羽之所以经历由人到神的擢拔跃升,既有身居庙堂的高官显贵出于维护统治利益需要而大力提倡使然,也有遥远山村的草根小民为摆渡迷茫心灵而需要渡船所致,但从根本上讲,还是因为关公的道德品行和人格气质满足了不同时代价值信仰重构的精神需求。
质言之,在关公身上蕴含着历史上的中华民族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的历史文脉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
那么这种核心内容是什么?主张刚、毅、直、俭者有之,认为孝、悌、忠、信者有之,可谓众说多岐,未归一是。
笔者在此删繁就简,将关公文化道德意蕴的核心内涵归纳为:忠、义、仁、智、勇。
忠:“忠”在中国儒家道德伦理思想中占有极端重要的位置,曾参对孔子思想作过概括:“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
”孔子自己谈到君臣相处之道时也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宋代大儒朱熹将“忠恕”二字释为:“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而在历代皇帝给关羽的谥号中,“忠”字一直占据核心位置。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上的关羽以“兴复汉室”“志存一统”作为人生的基本信念,以“春秋大义”“尊刘贬曹”作为自己的正统史观,以“宁死不屈”“忠节相尚”作为自己的人格追求。
当时刘备兵败投靠袁绍,关羽被迫降曹仍旧维持对刘备的忠心。
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之所以极力推崇关公,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忠君守义、武艺高强的关公来激励自己的文臣武将们能像关公一样,尽忠心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
义:作为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范畴,“义”包含主体的道德人格、处理主体间利益关系的伦理准则等多重含义。
首先,孔子把“义”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所谓“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义”很多时候还被延伸为人外在仪表的端庄合宜,如《说文》曰:“义,己之威仪也。
”又云:“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
”其次,义被用来指涉处理主体间利益关系的伦理准则,如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等,《孟子·告子上》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关公身上,“义”是仅次于“忠”的重要道德品格,同时也是关公为人处世的基本伦理准则。
就其“义士”品格而言,在正史《三国志》以及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关公都保持“守信重义”的义士形象,忠义、节义、恩义、情义、仁义都与关公相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关公的义士形象也体现在后人作品对其仪容仪貌的描绘上面,很多小说将关公美化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的仪态轩昂、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
除此之外,关公文化中包含的众多民间传说,也反映了关公处理义利关系时所遵循的“先义后利”原则,如湖北荆州是历史上关公事业巅峰和功败垂成之地,当地就流行着一种传说,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曾有一些地痞流氓侵害当地商家利益,关公秉公办案,在制裁各种不法行为的同时,鼓励商家要“重诺守信”“童叟无欺”,于是,当地众多商家悬挂关公画像于店中,既是要借关公威名自我保护,也是要彰显本店秉持关公倡导的“以义获利”的商业伦理原则,以此吸引更多顾客。
由之,使关公逐步演变成了“武财神”,并进而传遍全国各地。
仁:儒家的仁爱发端于家庭血缘亲情之中,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又说“仁者爱人”。
孟子认为可以将仁爱推己及人,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仁爱在儒家美德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各种美德赖以生成的内在根基,并渗透到其他各种德目之中。
这种仁爱反映到关公身上,就是以仁德行政,仁爱广土众民,亦即同情人、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帮助人。
在历史上关于关公的民间故事中,关公特别关怀下层部属和普通士兵,他镇守荆州多年,深得百姓爱戴。
在河北省涿州市的楼桑庙村,有一座纪念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三义馆,在专门讲述关羽故事的展厅内,记录着一则“簪打姚斌”的民间故事,据说姚斌是一位独行大盗,经常劫富济贫,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