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论文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论文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论文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论文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

【摘要】关公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是民间英雄崇拜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范畴,是对被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关圣、关帝、武圣等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云长的崇奉和膜拜。本文首先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定位,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揭示出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的关系。其次对什么是关公崇拜进行总体界定,进而分析出关公崇拜产生的四个主要原因;再次从多个侧面进而揭示出“忠贞赤诚、正义奉公、宽厚仁慈、崇尚智慧、诚实守信、崇尚礼义和勇武神威”就是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也从其中反映了关公崇拜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负面的影响。最后指出正确区别对待关公崇拜现象,继续弘扬和传承关公崇拜文化,积极构建精神文明家园,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关公崇拜;民族传统;价值观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的一名主要军事将领,是“三足鼎立”的关键性人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出生于古代华夏荆楚大地,他诞生于平凡而普通的农耕民族家庭,出走于群雄逐鹿,世事纷争混乱的年代,因而其生命的存在是真实的。同时,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浩瀚而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与其他众多平凡的历史人物一样,仅仅是推进历史向前发展的一分子,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建树和特殊作为。因此,他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平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

在三国历史时期,他与刘备有着异性兄弟兼朋友加君臣的关系,其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的多重性。同时,关公诞生于儒家思想和教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他的为人处世思想和原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春秋》的熏陶和感染,他的行为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因此,他的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决定了他性格特征的多元化。作为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他在那段战火连天,战马啸啸,血流成河和英雄惜英雄,英雄爱英雄的历史长河中和逝去而不复返的岁月里,曾经疲劳过,曾经流血流汗,也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体现出了其生命的不平凡性和性格的复杂性,但是就因为其生命的不平凡性、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的历史性,也就决定了他性格上的缺陷性,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必定是以悲剧收场的一生,体现出了生命价值的悲剧性。虽然他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角色,但是他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曾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中国长期而漫长的封建社会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是在跨越新世纪的今天也依然对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社会团体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深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关公为人处世思想、原则和行为或者说人格精神和人品道德的熏陶和感染,导致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朝代如何更替,关公依然被人们不断推上神坛,并封侯、封王、封帝,并被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社会团体、三教九流和古今中外民众一体尊崇,始终不曾冷落过。这是任何神灵的地位也无法与之比拟的。如此广泛而长久的崇拜,不但超越了宗教,超越了民族,甚至还超越了时空和国界,这就是关公崇拜或者说关公崇拜现象。那么关公其人真有这么伟大的形象和如此完美的人性吗?能受到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社会团体以及古今中外众多民众的极力推崇。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和动力在推动和引导着人们对他不断的加以推崇,并规范和影响着中华民族主体和个体价值的取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在起作用。那么,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有什么关系?关公崇拜的本质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传统价值观或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在历史与现实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区别和对待关公崇拜现象,弘扬和传承

关公崇拜文化,积极构建精神文明家园?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必要。这几个方面就是本文立意探讨的问题。

一、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的关系

历史上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存在都有其两面性,即正面性(或积极性)和负面性(或消极性),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评价和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获取与得失。任何一种价值观的存在和延续都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精神的、物质的现象以及个人、阶级、民族和社会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引导作用。那么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它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尺度的作用。价值观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是具体的、历史的。①价值观按历史发展进程分为传统的价值观和现代的价值观;有一般的价值观和核心的价值观的说法。具体表现为经济的价值观、政治的价值观、道德的价值观、宗教的价值观、民族的价值观、职业的价值观、生活的价值观、人生的价值观等等。中华民族在对关公的崇拜中就体现出了民族传统的核心的伦理性的价值观。而中华民族对关公进程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主传统价值观切深深直根于“孔孟之道”和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提出来的“三纲五常”这一道德规范之中,深深直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中。

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进行宗教信仰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对人的崇拜,有对神的崇拜,还有对自然物的崇拜,总结起来有一个共性的特点,这就是都具有人性理想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与依赖,都具有相同或不相同的价值取向。当然,任何一种崇拜现象的出现都具有历史的、现实的,官方的、民间的,民族的、个体的,物质的、精神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关公崇拜现象也不例外。关公诞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有着历史的根基,以及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和后人的不断推崇以及附加在他身上哪一道道金光闪闪的,耀眼的“光环”作“生命线”,使其关公具备了一个完美的、高大的、伟岸的历史人物形象,没有了半点瑕疵。其实不然,他只是民众理想上和心理上的完美人性的寄托和向往,他并没有那么完美,他是人,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历史人物,而并不是神,在他平生的事迹之中也暴露出了其个性上刚愎自用、傲慢无礼、义气用事和军事上锋忙必露的缺点。当然,历史中真实的关公也有优点,也有其优秀的一面,那就是他的忠义精神。正因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在一个具有真实生命的关公原形中,一个历史中的关公,文学艺术中的关公,生活中的英雄就这样孕育而生,一个代表着中华民族全方位、多层次价值取向的人物形象和具有着以忠、义、仁、智、信、礼、勇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完美人性的关公形象就呈现在中华民族世人的面前。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或精神支柱,从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格,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或民族传统价值观。而关公的人格精神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或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艺术化,审美化的存在形态。他的人格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讲,既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又体现了民众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因此,可以说关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和景仰,演变为传统的伦理道德型的特殊历史人物,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演变,传统文化的“包装”和精心打造以及后人在对他的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信念、价值倾向和对他为人处世所持的评价态度和附加的“优点”是分不开的。

二、关公崇拜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关公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是民间英雄崇拜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范畴。具体是指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官方和民众对被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关圣、关帝、武圣等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云长的崇奉和膜拜。关公崇拜是中国封建社会特定时期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其崇拜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关公自身的人格魅力,即关公的出身与自身在历史中的经历所体现出来的忠、义主导人格精神,

是形成关公崇拜的内在因素。二是封建文化的影响与原始素材的自然流传,封建统治者的极力尊崇与民间民众的推动,民间的理想化处理与纯文学《三国演义》的完美化创造,使其关公的形象和关公崇拜现象达到了尽善尽美和登峰造极的地步。三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极力推动,也为关公崇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四是当代社会影视剧作的正面反映,古往今来戏剧的演绎和文学艺术的渲染,当今民众和行业心理需求与理想观念的寄托,海外华人社会维系圈内社会联系和公共生活的特殊纽带以及亲情认证下重新塑造和组合的关公,为关公崇拜现象的产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华民族对关公的崇奉和膜拜由来已久,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外在的推崇,其崇拜现象呈现出时间跨度大、人数众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

客观地说,关公崇拜是关公在当代社会人格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延续和传承,关公形象的丰满性、高大性和完美性不乏时代的烙印和批上了封建主义色彩的外衣。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围绕着贴在关公身上的忠、义、仁、勇等道德做文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演变过程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从文人学士、草莽义士,到说书艺人、戏子优伶,乃至远避尘世的僧尼道姑以及当今的人们,几乎都陆陆续续汇入了美化、圣化和神话关公的潮流之中。其实正史中的关公并非人们所崇拜的那个高大完美,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根据人们心理和社会需要不断改造而成的一个来自于现实而又大大超越于现实的一个精神偶像。这就是关公征服更多社会阶级的人和众多中华民族个体,从而引起共鸣、钦佩、崇拜和景仰关公的直接原因。因此,关公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品质还需得作深刻研究和深刻领会,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甄别、领悟和关注。

三、中华民族崇拜关公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传统价值观

由于关公崇拜现象的产生有着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有着深厚而且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有着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的支撑。因此,极容易引起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和敬重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理智上的共识,道德意愿上的追求与向往,做人准则和价值观念上的取向。随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已凝结形成中华民族本身独有的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而传统价值观念体系包罗万象,其核心主要集中在“忠、义、仁、智、信、礼、勇”等七种民族传统美德或民族精神上。历史上关公的形象就是这样一个被人们推崇为民族传统美德或民族精神的“形象代言人”,关公的英雄事迹经中华民族后人不断传诵,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社会各阶层和帮派组织的不断推崇,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化身;也就有机融合和凝结着“忠、义、仁、智、信、礼、勇”的民族精神;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民族英雄形象;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崇尚理想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形象。因此,关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诚、重义、仁爱、崇智、诚信、尚礼和勇武”的人品美德和民族精神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追求和崇尚的民族传统价值观。那么,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传统价值观?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在关公崇拜中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忠——忠贞赤诚。忠,即为尽心竭力,忠诚之意。有“忠肝义胆、忠心耿耿、忠贞不渝和忠于职守”的说法。②在中国古代,“忠”的概念主要是指对君主的绝对服从。对关公来说,就是尽守自己的职责,对汉末皇帝汉献帝、蜀汉皇帝刘备的绝对服从,对刘汉皇权的忠贞赤诚。忠君,是封建社会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也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准则。封建社会是封建帝王的“家天下”,皇帝就是国家的代表。在这种社会基础上产生的忠君观念,在本质上是把君主作为国家的代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国家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忠君,是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经过统治阶级的大力宣扬,已深深地根植于人们心中。造反、弑君等任何有损皇权的行为都被看作是十恶不赦的罪过。只有绝对效忠皇帝,才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关公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

誓愿“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是关公忠的内容,也是其终生的行动纲领。为实现这一目标,关公一生忠心耿耿跟随刘备,无论顺境逆境,从未动摇过对刘备和汉王朝的忠诚。正是如此,关公便顺应了中华民族心目中所期盼和追求的这样一个忠君的典范。关羽与刘备,除了君臣关系之外,还有兄弟与朋友的关系。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关公的忠,除了忠君之外,还有忠友的含义。此议不无道理。但即便如此,忠友对于忠君来说,也只是从属的意义,因忠君是高于一切的,而且这个“兄友”——刘备,本身就是“大汉皇叔”,而非一般的兄弟朋友。所以,忠友的本质还是忠君。而且,忠,一般是就君臣上下等级关系来说的。义,才是处理横向人际关系的范畴,朋友之间的关系一般用义来概括。正因为如此,宣扬忠君思想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人民,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其实质就是要人民群众俯首贴耳地被统治,各级大臣官吏忠心耿耿为皇帝效力,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皇帝的九五至尊。这就是历代帝王屡屡加封,把关公推崇为忠君典范的目的。所以,关公是在统治阶级的统治下塑造出来的“忠诚”形象,他的“忠”是一种愚忠,是一种封建性、落后性、愚昧性甚至残酷性的哥儿们义气的“忠”。不然,他怎么会败走麦城,结束其悲剧性的英雄人生,尽管如此,关公虽然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但他忠诚于自己的君主,他忠诚于自己国家大一统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统一、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对后人的为人处世准则影响极大,因而受到中华民族和海内外人士全方位的首肯,赞赏和崇拜,这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崇拜他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忠贞赤诚的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正面表现。然而,现实生活中正因为受着关公哥们儿义气的“忠”和关公“愚忠”处世原则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只讲哥们义气的“忠”的黑社会帮派组织和打家劫舍的不法群体,他们崇拜关公的忠君思想,并以“忠、义”为行动的判断标准和原则,拉帮结伙,置国家的法律和个人的道德行为而不顾,干起了违反国家法律和违背道德良知的事,最后不得不落入法网,这样做并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法制与德制国家的建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正因为关公身上“愚忠”毒瘤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导致了现在国家机关行政部门很大一部分领导只顾着对上级唯命是从、唯命是听、忠心耿耿,最终达到捞取好处和升官发财,大量挥霍国家和人民的钱财,也不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实际利益和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致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群起而攻之。那么,当今社会中华民族的忠贞赤诚价值取向是什么呢?那就是要以关公忠于国家的前提出发,忠于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人民,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忠于自己的家庭,让每个家庭成为和谐社会建构的细胞;忠于亲朋和忠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做到为人处世实事求是;忠于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鞠躬尽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义——正义奉公。关于“义”的起源,孟子认为出自人固有的“有所不为”的“羞恶之心”③,荀子认为源于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与“分”的需要④。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人不能不讲“义”。完全不讲“义”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维系的。尽管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义”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义”也有其共性和延续性。中华民族崇拜关公的“义”,有两层含义。第一方面的含义就是崇拜关公的正义、义气、侠义,这种含义比较接近义的本来意义,是义的一般意义。关公与刘备、张飞结盟之纽带就是一个“义”字。义伴随了刘、关、张的一生,以结义始,以义死结。这个“义”就是“同心协力,救国扶危”的誓言所表达的堂堂正义。桃园结义,三人共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⑤这就是彪炳千古的兄弟义气。这就是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大影响的义气。关公的义气,还在于它不仅对兄弟、对朋友讲义,而且对敌对势力也讲义,正是这种对敌对势力的义,体现出了关公人格中对君主切实做到了“义不负心”的正义思想,在麦城之败后,他最终选择了“舍生取义”的人间正义。当然,关公的这种义气精神虽然值得传颂,但崇拜者崇拜关公的用心却非为正义的精神,而是另有所图。这种精神只是监守关系的工具,

目的仍停留在私利的获取,也就是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商人崇拜关公,是利用信义来保佑经商顺利;军人崇拜关公,是为了建功立业;读书人崇拜关公,只为求一官半职;地下组织崇拜关公,只为了使社团成员不背叛社团;君王推崇关公,不断封谥,只为顺应百姓,教化臣民,安抚民心。凡此种种,皆与孟子所说的“义”相距甚远,即使每天挂在嘴边,也不能使生命得到提升。因此,关公的正义、义气、侠义,是中华民族在崇拜关公中“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有其正反两方面的意义,需认真辨别所取。崇拜关公“义”的第二方面内容,即忠义、仁义、信义、礼义等,是引申的义,特殊的义。桃园结义的誓愿“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就是忠义的内容。这里的义即兄弟之义、朋友之义,是从属于忠君、忠于刘备的,是与忠相统一的,以忠君为前提的。这才是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义。而一般的正义、义气、侠义,如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他们杀贪官豪强和杀富济贫的义,救人民于水火的义,反映了社会下层群众的利益,是人民群众所推崇的义,但这种义对统治阶级来说,是“以武犯禁”,只会鼓励民众不安分守己,造成社会动乱。因此,是要受到统治阶级的坚决反对的。所以,关公的义,具有两面性,作为一般的义气、正义、侠义,它为社会下层群众所拥护。作为忠义的代表,他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也代表了广大下层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也就同时说明了关公的义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既有被社会上层拥护的方面,又有代表社会下层群众利益的一面。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关公的义上求得了共同点,这就是关公之所以世代被官民共崇,形成超阶级的“全民崇拜”的内在根源。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帝王,无不极力推崇关公,封谥不断,虔诚祭拜,归根到底,就是看中了关公的忠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关公塑造为一个理想的忠君典范,让人们顶礼膜拜,永远忠于封建王朝。相反,世世代代的社会下层群众虔诚地敬仰关公,是把关公看成行侠仗义、杀富济贫、扶危解困的英雄豪杰。梁山好汉等造反义军、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帮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乃至一些黑社会组织,都把关公的义气、侠义作为维系内部关系的精神纽带和支柱,以此来凝聚力量,开展活动。因此,关公的义深得人心,在封建历史基层群众中有着深厚基础,但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负面的影响。如在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很大一部分商人的家中,商铺中,办公室中虽然供奉着一尊尊金光闪闪,香火绵延不断的关公神像,但是他们缺乏了最起码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他们崇拜关公忠义精神是假,利用关公忠义精神赚黑钱和没良心的钱是真,玩弄着市场经济,昧着良心,不讲信义,大量出售伪劣产品和吭蒙拐骗,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败坏了市场经济建设的原则。另外,正义、义气、侠义、信义、仁义、礼义等等,作为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已被广大的群众特别是社会下层群众所认可、推崇和继承。关公这种正义奉公,坚守原则的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也是成为了中华民族崇拜他的价值取向的一部分。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关公形象的历史局限性,看到“义”在现实中的负面作用。辩证地对待关公崇拜,分清精华与糟粕。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果不能理智地分析,仔细权衡,就会导致凭义气用事,而置大局于不顾,造成得小义而失大义的遗憾。此类例证,可谓举不胜举。成于大义,败于小义。数百年前《三国演义》的作者就以清醒的审美意识恰如其分地评判了自古被中华民族所崇奉的传统道德“义”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因而在关公崇拜现象持续存在的今天,人们切不可盲目崇拜义字。应弘扬大义,慎待小义。

(三)仁——宽厚仁慈。“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⑥,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之安宅”③。仁,还有仁慈、仁厚、仁道、仁义等含义。其基本含义是指爱心、爱人之心。人们崇拜关公不仅崇拜他勇武绝伦,而且更崇拜他的宽厚仁慈精神。关公这种仁具有超乎常人的意义,他的仁爱之心不仅是对君主、对兄、对友的仁,还表现了对敌人曹操的仁,主要表现在“华容道释曹操”一事上。众多崇拜者的说法和做法

反映出关公不仅生前是位仁爱之人,而且死后更成为仁爱之神。如关帝爷抗敌护国,救灾保民,扶贫济困,惩恶扬善,祛病疗疾,辟瘟禳灾,还可以科场促考,保佑人们发财,甚至还有给人“送子”的神通等等,真是一位做尽了善事的菩萨!总之,在人们的眼中,关老爷是什么好事都办的仁义之神。在这样的仁义精神塑造下的神,在社会主义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是不可取的,它具有着封建迷信色彩,会无形中给中华民族的现实生活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无形的伤害和负面影响。当然,这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期盼。“仁”不仅是各个历史时期,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也是世俗道德生活中最普遍的道德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仁”与“人”、“道”是同一的。由此可见,仁是儒家精神的精髓,是儒家世界观的核心和行为的最高准则。历史上的关公熟读《春秋》,深谙儒家精义,并身体力行,实践了仁的精神。另一方面,关公之仁,也是儒家文化塑造之功。关公被儒家称为“圣人”,与孔子齐名,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经过世世代代的宣扬,关公就演变成为人们理想中的仁义典范。反过来,关公这一仁义典型,又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增添了富有特色的内容。

(四)智——崇尚智慧。所谓智,即智慧、智谋、智能,引申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计谋。关羽是一员武将,但并非一介武夫,而具有一般武将所没有的长处——文,是一位具有儒雅风范的名将。关公的智和文,表现在其平生的活动与人们对其崇拜行为中。水淹七军等征战事迹就是关公智勇双全形象的写照。但据《三国猛将——关羽》一书中读史札记部分的反映,关公在三国时期确实参加了无数次战役,但真真表现关公既有勇武,又有智慧,又是在他的高明智慧指挥下的战役没有几次,至于说他个人在文化上的修养和作为还有待于考察和探讨。关公一生喜读《春秋》,最为人们所称道,这一点不假,但关公在中国文学上他切实是一个没有什么重要建树作为的人物,至于说关公还有不少著述,哪是后人推崇他的结果。所谓关公的著述书画,有些可能是关羽的,如书信一类,因为毕竟古代主要是以书信为载体进行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但至于说书信是否还保存至今,遗留千古也还有待于研究。有些很可能是附会,即后人或好事者附加于关公的。但这确实反映了一种意愿,即希望关公具有能文能武的理想的“完人”、“圣贤”人格。特别是关于“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四好”格言,更体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关于“夫子”的称谓,也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关公文、智的赞颂和崇敬。“夫子”是旧时对学者的称呼,也是对一般文人的称谓。称关公为“夫子”,既体现了人们对关公文和智的肯定和赞扬,更反映了人们对关公的某种期盼,反映了人们力求塑造关公完美形象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的完美人格的向往。清代文人毛宗岗在讨论《三国演义》时,曾把诸葛亮称为“智绝”。而关公却是一员武将,武勇是其本质的主要方面,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智。但人们岂能容许自己心目中的神圣有缺陷?于是就有了关公的种种“文”的表现,这样,关公就不仅武勇“绝伦”,而且“智慧”超人。人们追求完美的本性最终把关公塑造成为能文能武和理想人格的形象。正因为以上原因,崇尚智慧,追求真理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崇拜他的价值取向。

(五)信——诚实守信。所谓“信”,即诚信,指守信用,重然诺。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⑦。这等于是把“诚信”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源头来看待。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守信用和重然诺,这是一个人处世的重要品质和原则。关公与刘备一日结义,终身恪守,无论环境如何艰险,诱惑多么强大,从未动摇。在三国人物中,关公可以说是“信义卓著”的名将,作为关公敌对势力的曹操,对其信义也深信不疑。如果说关公的“义”到了超越敌我的程度,那么关公的同样超越了敌我。纵观关羽的生平活动,“信”是其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关公已成为信义的化身。关公的“信”有着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对儒家文化来说,信是一个重要范畴,它既是政治上的治国原则,又是伦理上的行为准则。“信”又是最根本的,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以信为本,取信于民,是重要的

治国安邦之道。孔子把信作为做人的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信,行必果”。“信”不仅可以熏陶人诚实的品质,也是取得他人信任的前提。“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有信”历来是中国人交友的基本准则。孔子甚至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自己的平生志向。汉朝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准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播和发扬,诚实有信,言而有信,已深深地积淀在人们心底,成为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信的精神,是关公人格中闪光的思想,他之所以受到世人的普遍赞誉和推崇,有着他人品中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六)礼——崇尚礼义。礼,“恭敬”和“辞让”之心,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⑧所谓礼,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处理人伦关系的礼仪、礼节,属于社会文明礼貌、伦理道德范畴。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帮,知礼、好礼,注重礼义,崇尚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道德准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及其人格的标准。“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文化认为,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中国伦理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礼仪文化”,礼节、礼让、礼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⑨其二,是作为社会制度的礼,即礼制。如孔子所讲的“克己复礼”之礼,属于社会政治范畴。这种礼是治国安邦之本。关公之所以受到中华民族的崇拜,还在于他所遵循的礼,首先是忠君之礼,这表现在他对刘皇叔忠贞不渝地拥护。现实生活中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小到一个家庭的人伦关系,都需要在互相尊重和处理好礼仪问题的基础上求得发展与共存和共融。因此,关公的礼就成为人们所共同崇尚的价值取向。其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范畴的礼。二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关公的尚礼精神,突出地体现了对刘备及其二位皇嫂的尊重上。《三国志》记载关羽跟随刘备“稠人广坐,侍立终日”,俨然是刘备一个忠实护卫。对甘、糜二夫人毕恭毕敬,礼数十分周到。⑩在这里,关公显然是把嫂嫂当做主人刘备来看待,严格按照“君为臣纲”、“长幼有序”的礼数来办事的。关公是一位遵守封建礼义的典范。关公之礼亦有“彻底”、“一贯”的特点。不仅对主人、兄嫂施之以礼,对敌也以礼相待。当然,关公对刘备及其夫人的礼义,不仅是对兄长、朋友的礼,更是对皇权无上权威的尊重和崇敬,是对君主、主人的礼义。关公作为礼义典范,他正凭着这种尚礼精神的为人处世原则受到了中华民族广泛的推崇。

(七)勇——勇武神威。勇即勇敢、勇武、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是关公精神的显著特点。关公之所以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敬仰和传颂,勇武神威是一个基本原因。勇是关公崇拜现象中最表层,也是最明显直观的内容,最容易被中华民族认识和接受。对关公勇武的认识,并不需要高深的学问和细心的研究。无论是满腹经伦的文人,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只要看到关公威武的雄姿,就可感到其有万夫不挡之勇。经过历代文人雅士的极力宣扬,特别是《三国演义》这一“天下第一才子书”的精心描绘,关公作为“武圣人”勇冠三军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关公的勇武神威在三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得到了体现。当然,关公的勇也体现出了匹夫之勇。中国传统美德中自古就有“勇”的德目。孔子把“知、仁、勇”称为三大德,仁是核心,知即知仁,勇以行仁,三者形成知、情、意一体的德行。孟子把勇分为三种:血气之勇,即凭力气的勇;意气之勇,即凭意志的勇;“大勇”,即恪守道德信念的勇。“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勇就是“大勇”。关公之勇就是这种包含坚定道德信念的最高层次的“大勇”。力、勇、智又是古代英雄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必备素质。崇尚力、勇、智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人们崇拜关公的勇武,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在这种崇拜中,充分寄托着正战胜邪、善战胜恶的道德理想。人民渴望关公这样充溢着力、勇、智的英雄,正反映着历史的要求,因为喘息在残酷封建统治下的民众,想起而反抗、斗争,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勇、智。同时,处于人民对立面的封建统治者,也需要武力来维持其对人民群众的统治。这样,民众与统治者,从各自不同的利

益和立场出发,都对关公的勇武予以崇尚,从而使社会对关公勇武的崇拜长盛不衰,使勇成为关公崇拜中富有魅力的价值观。

四、正确区别对待关公崇拜现象,弘扬和传承关公崇拜文化,积极构建精神文明家园,是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关公当年厮杀疆场的雄壮场面,夜读《春秋》的感人情景,忠心守义的浩然气节,都早已化为历史烟尘,关公其人早已化成一堆白骨。但是,一千多年来,关公自身所具有的和被后世所叠加上的那些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却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一份沉甸甸的遗产,成了新儒学的重要典籍。关公崇拜现象所特有的魅力,穿越时空,超越国界,凡中华大地有村落的地方都有过关公庙,凡是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崇拜现象的不断出现。这种崇拜的广泛性泯灭了种族和意识形态的界线,在关公的旗帜下,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行业、不同崇拜的人们都能走到一起,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关公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建构,与文圣孔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我们已步入21世纪,进入科技与文明空前昌盛的时代,但是当今国内外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现象,如霸权主义横行,践踏他国主权,经济领域尔虞我诈,欺行霸市,道德领域物欲横流,人心不古,道德沦丧,政治领域腐败丛生,言而无信,于是人们缅怀关公,崇拜关公,希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能引导道德回归,于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前社会的主题,人们呼吁和平,反对霸权,通过谈判协商以解决国际、民族歧视、国内争端等等矛盾,试图建立诚实政府,重树公仆形象,提倡行风和公平竞争,实实在在办事,公正诚实做人等等,关公崇拜正代表这种道德文化的走向,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并与时俱进,不断地被丰富和完善。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与个体中的一员要在我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大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的今天,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与时俱进,利用“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规范自身的言行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利用科学的发展的价值观来区分和辨别海内外社会各界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影响,对具有丰富民族精神的关公崇拜现象进行挖掘、整理,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继续弘扬和传承关公精神文化,保护现有的关公物质文化,从而为积极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精神文明家园而有所作为,就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综上所述,在几千年来的历史与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关公精神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敷化物,关公崇拜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物,关公崇拜现象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特定时期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关公成为了中华民族所共同追求和塑造的精神偶像。这也就导致了中华民族在理想上的追求、心理上的寄托与依赖和人生信念上所欲获取的价值倾向各不相同,所持的评价原则和态度也各不相同,但是总的说来就是崇拜关公的“忠贞赤诚、正义奉公、宽厚仁慈、崇尚智慧、诚实守信、崇尚礼义和勇武神威”的人格精神和道德品质。然而,历史上的关公与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关公出现了时空差别,也就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崇拜关公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所以,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主体与个体中的一员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与时俱进,利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区分和辨别来自于古今中外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以及影响,对具有丰富民族精神文化的关公崇拜现象进行挖掘、整理,并在新时期发扬光大,继续弘扬和传承关公崇拜文化,从而为积极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精神文明家园而有所作为,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注释】

张小敏、《〈现代汉语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2005年6月第12次印刷、第266页;

陈俱生、《现代汉语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345页;

杨伯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第79、80、81页;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第104页;

罗贯中、《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三国演义〉》(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9次印刷;

杨伯俊、《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31页;

朱熹、《中庸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第版、第10页;

陈澔、《礼记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5版、第2页;

王吉亮、《中华传统美德》、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28页;

陈寿(晋)、《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5页。

【参考书目】

1、梅铮铮著,《忠义春秋〈关公崇拜以及民族文化心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2、文廷海、蔡东洲等著,《关羽崇拜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9月第3版;

3、(晋)陈寿著,《三国志》,岳麓书社,2002年8月第5版;

4、天行健著,《三国猛将——关公》,华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5、沈泊俊著,《沈泊俊说三国》,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1版;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中学语文论文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 刘茜孙丽婕 一、关公与佛寺简单组合的不合理性 (一)关公与佛教 关公由人到神,经历了多朝皇帝敕封。他也被纳入到佛教体系中,以“伽蓝菩萨”身份受人朝拜。据《佛祖统记·智者传》载,一高僧“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人室,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弟子获闻出世间法,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高僧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公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成为佛教神明。 但关公以伽蓝护法的身份出现在佛寺,强调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关羽。关羽遇难之后,其传说络绎不绝,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起着蕴藉心灵的作用。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集中了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其正统思想为封建宗法制统治所推崇。故而自蜀汉后主谥封而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所受崇封历加尊荣,“侯而君,君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他受到社会的强烈认同,深植于民族精神根基,非伽蓝菩萨所能涵盖。 (二)关公与佛教关系的弱化 据笔者在关陵调查,有87%的游客不知道关公的伽蓝菩萨身份;卓刀泉寺,十一假期人头攒动,列于大雄宝殿左侧的伽蓝殿十分钟内却无一人朝拜,人们对伽蓝菩萨渐渐陌生。

由此可见,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之间的交叉点——伽蓝菩萨,已渐渐弱化。其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宗教的信仰减弱,人们力图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宗教的崇高性因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而削弱,因而伽蓝菩萨的佛家封号自然在人们对宗教的抵触中渐渐弱化。 (三)卓刀泉寺关公文化开发:淡化佛法事实的简单捆绑 此时,若依据佛法事实,再提伽蓝菩萨,虽侧面宣传了佛教,却与宗教政策和历史规律相违背。因此,关公与佛寺的结合并不足以承担文化开发的重任。但是许多地区仍想借助佛寺来宣传关公文化,因而,淡化佛法事实的简单捆绑出现了。卓刀泉寺即为’一例。 1、卓刀泉寺的文化重任 卓刀泉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寺内有一口井,相传是东汉建安年间,关羽镇守江陵时,因天旱无雨,凿地而得,此传说在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武汉是湖北关公文化三大重镇之一,武汉的关公文化以卓刀泉为中心,此传说是重要支撑。与传说地位相矛盾的是,卓刀泉寺是一个占地面积不大、香火冷清的寺庙。它因位居军事要道,受战火毁坏严重;又经历过文革破坏,古建筑遗存较少。在当代非遗背景和文化传承背景下,卓刀泉寺的开发显得尤为紧迫。 2、改造卓刀泉寺 2005年,卓刀泉寺修缮后,基本形成现在的三进院落格局。一进为山门,入眼即为关圣殿,殿与山门之间设有关圣桥;二进为正方形院落,院中就是卓刀泉;三进便是大雄宝殿。 卓刀泉寺的建设风格具有很强指向性。一般来说,关圣殿属于武庙中的建筑,或独立成寺,并不属佛寺建筑群。另一方面,汉地佛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主体建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论文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 【摘要】关公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是民间英雄崇拜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范畴,是对被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关圣、关帝、武圣等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云长的崇奉和膜拜。本文首先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定位,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揭示出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的关系。其次对什么是关公崇拜进行总体界定,进而分析出关公崇拜产生的四个主要原因;再次从多个侧面进而揭示出“忠贞赤诚、正义奉公、宽厚仁慈、崇尚智慧、诚实守信、崇尚礼义和勇武神威”就是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也从其中反映了关公崇拜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负面的影响。最后指出正确区别对待关公崇拜现象,继续弘扬和传承关公崇拜文化,积极构建精神文明家园,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关公崇拜;民族传统;价值观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的一名主要军事将领,是“三足鼎立”的关键性人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出生于古代华夏荆楚大地,他诞生于平凡而普通的农耕民族家庭,出走于群雄逐鹿,世事纷争混乱的年代,因而其生命的存在是真实的。同时,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浩瀚而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与其他众多平凡的历史人物一样,仅仅是推进历史向前发展的一分子,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建树和特殊作为。因此,他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平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 在三国历史时期,他与刘备有着异性兄弟兼朋友加君臣的关系,其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的多重性。同时,关公诞生于儒家思想和教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他的为人处世思想和原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春秋》的熏陶和感染,他的行为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因此,他的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决定了他性格特征的多元化。作为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他在那段战火连天,战马啸啸,血流成河和英雄惜英雄,英雄爱英雄的历史长河中和逝去而不复返的岁月里,曾经疲劳过,曾经流血流汗,也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体现出了其生命的不平凡性和性格的复杂性,但是就因为其生命的不平凡性、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的历史性,也就决定了他性格上的缺陷性,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必定是以悲剧收场的一生,体现出了生命价值的悲剧性。虽然他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角色,但是他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曾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中国长期而漫长的封建社会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是在跨越新世纪的今天也依然对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社会团体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深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关公为人处世思想、原则和行为或者说人格精神和人品道德的熏陶和感染,导致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朝代如何更替,关公依然被人们不断推上神坛,并封侯、封王、封帝,并被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社会团体、三教九流和古今中外民众一体尊崇,始终不曾冷落过。这是任何神灵的地位也无法与之比拟的。如此广泛而长久的崇拜,不但超越了宗教,超越了民族,甚至还超越了时空和国界,这就是关公崇拜或者说关公崇拜现象。那么关公其人真有这么伟大的形象和如此完美的人性吗?能受到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社会团体以及古今中外众多民众的极力推崇。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和动力在推动和引导着人们对他不断的加以推崇,并规范和影响着中华民族主体和个体价值的取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在起作用。那么,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有什么关系?关公崇拜的本质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传统价值观或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在历史与现实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区别和对待关公崇拜现象,弘扬和传承

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和现代启示

试论包拯的清廉官德及其现代启示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充分表明了廉政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华夏五千年文明浩浩荡荡,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文化比比皆是,也曾涌现出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惜丢官罢职的直臣廉吏,这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被百姓誉之为“包青天”的包拯。吸收和借鉴传统廉洁文化的优秀成果,对于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包拯其人 包拯(999年至1062年),北宋庐州人(今市肥东县),字希仁,宋仁宗时天圣朝进士,先后历任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路转运使,府知府,御史中丞,三司户部副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副相),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包拯仕宦二十余年,为政领域从地方到中央,涉及民政、监察、理财、军政及外交各方面。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经文学艺术作品的不断加工、敷演、提炼,包拯成为最著名的清官代表,被百姓神化为“包青天”,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文圣、武圣相匹敌的人物,[1]受到广泛的尊崇甚至顶礼膜拜。在包拯为官的时代,当时通过科举取士而涌现的“名卿钜公”中,有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轼等等,包拯只是其中并不显赫的一位,名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了,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当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蔚为壮观的大殿牌坊,许多人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两朝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这座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宇殿。 崇宇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是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很精雕蟠龙石柱。在中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只有这座关庙可以配有龙饰。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传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而另一只脚印却留在了中条山上。

由崇宇殿出来再往后走,过了后宫,便是春秋楼。春秋楼乂名麟经阁,四周共有108个窗扇,据说是代表山西所辖的108县。 这位头戴王冠,身穿龙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 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踽。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儿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 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这位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将,从此以他不同凡响的经历留给后人一本多彩的画卷。 史书《三国志》粗略地记录了他的生命轨迹。 关羽逃出乡关后,奔走琢郡(今河北琢县)时,正值刘备在乡里聚集人马,他和张飞便投奔到刘备手下,三人“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图匡扶衰朽的汉室;刘备投靠军阀公孙瓒,做了平原相,任关羽为别部司马,与张飞分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 ”“信”“义”“勇 ”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细说关羽简介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

「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以上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关公文化的多彩世界。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关羽成神究竟是受到《三国演义》传播的影响,还是相反?从现在发现的历史资料看来,从唐宋到元明清,都是关公成神的传说早于三国故事的流传。正因如此,历代三国小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等方面,来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学校载体的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包含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这不仅是教育目的,也是民族文化本身的特性所要求。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学生的体育认知素质和体育行为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方面尚未达到应有的程度。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体育教育中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在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与普及。因此,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十分薄弱,有待提高,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学校体育不仅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能让学生在民族体育活动中感悟一种思想、一种意识、一种精神。 学校体育要适应新世纪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比重,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体系,将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使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重要的一页,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教学,成为校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道靓丽风景。如何把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与学校教育融合起来,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将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的具体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纳入学校体育教学中来,以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广泛开展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并使之与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相适应,与大众体育发展相接轨,把民族地区学校体育办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传播民族体育的纽带,需要分析以下的问题。我们在这里主要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作了些思考。 一、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的领导部门自然有他们的顾虑。首先,是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为了每年能有足够的慕名而来的生源,各学校都打起了生源大战。纷纷亮出重点率、高分率、上榜名单来吸引家长、学生,而若是宣传学校开展校园文化生活如何如何丰富,着定是门庭冷落,招来非议。在大的社会观念的趋势下,“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大流。再次,传扬民族精神、发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搜集、整理、宣传、学习都是一个繁杂长期的过程。相比显现的经济价值一定不及前者,因此,大多数学校选择视而不见。但是我们回过头想想,每年学校辛苦培养出这么多的高分学子羡慕国外的学习、生活出国留学,之后为了那张绿卡在国外情愿打黑工也不愿回祖国出力。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8

————————————————————————————————作者:————————————————————————————————日期: 2 / 18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诗经中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的维新属于()。 [A] 文化维新[B] 经济维新[C] 政治维新[D] 国防维新 2、带“女”部首的姓,如“姚”、“姬”等,一般是和()。 [A]官职有关[B]母系氏族有关 [C]居地有关[D] 历史事件有关 3、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A] 钟繇[B] 张华[C] 陆机[D] 陆云 4、中国传统文化以哪个时期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A] 魏晋[B] 南北朝[C] 唐末[D] 明清 5、小篆来源于 [A]石鼓文[B]金文[C]甲骨文[D]隶书 6、下列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派别是 [A]道家[B] 儒家[C]墨家[D]法家 7、提出“四诊”、“六经辩证”、“八纲辩证”等原则和方法,阐述了“八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的是()。 [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 [C] 《伤寒杂病论》[D] 《黄帝明堂经》 8、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第一次大规模交流融合发生在()时期。 [A] 秦汉[B] 汉唐[C] 宋元[D] 明清 9、“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体现了()。 [A] 形象思维[B] 抽象思维[C] 辩证思维[D] 整体思维 10、宋明新儒学具有宗教色彩,是一种儒学化了的()。 [A] 道学[B] 墨家学说[C] 法家学说[D] 佛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 18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 化传统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华琛(James 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笔者认为,

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杜赞奇(Prasenjit DMara)所说的“语意链”(semanticchain);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源。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

宋代士大夫文化心理探析_郭学信

2007年3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M ar.2007 第44卷第2期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 l 144No 12 [收稿日期]2006-06-21 [作者简介]郭学信(1960))男,山东招远人,聊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宋代士大夫文化心理探析 郭学信 (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宋代士大夫们,由于其生存的历史环境与宋前社会的不同,其文化心理自然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以德为本位的文化心理,汲汲用世的外向追求,归于自我的内敛心态,从一定意 义上讲,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联。 [关键词]宋代;士大夫;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K 24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07)02-0059-06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宋代士大夫们,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与宋前社会的不同,其文化心理自然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心理,既带有传统的成分,又具有新时代的特点。 本文拟就宋代士大夫的文化心理及其成因略作探析。 一、以德为本位的文化心理 我国古代士人的道德风尚,至唐末五代为之一变。时军阀混战,干戈纷扰。由于长期战乱,加之武夫权势的恶性膨胀,士子们朝不保夕。为了远祸避害,士子们卑躬屈膝于武人,苟且偷安,廉耻不分,儒家的伦理纲常出现失坠。司马光哀叹那是一个/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祸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0 [1] (卷265) 的时代。当时除了一些乱臣贼子以外,一般文人士大夫亦毫无忠义名节。对此,欧阳修这样哀叹道:/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然期习俗,遂以苟生不去为当然。至于儒者,以仁义忠信为学,享人之禄、任人之国者,不顾其存亡,皆恬然以苟生为得,非徒不知愧,而反以其得为荣。0 [2] (卷33)上承唐末五代建立起来的赵宋王 朝,思想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改变五代沦丧的士风,重振纲纪,光大儒家的道德理性主义。为此,北宋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兴文教,抑武事0[ 3] (卷18)的文化政策,尊孔读 经,大力倡导儒学教育。为此,宋代诸帝尽力抬高孔子地位,扶持儒学。如宋太祖即位之初,/即诏有司增葺祠宗,塑绘先圣、先贤、先儒之像,上自赞孔、颜,命宰臣两制以下分撰余赞,车驾一再临幸焉0[3] (卷3)。真宗即位后,还亲赴曲阜,到孔庙行礼,亲撰5文宣王赞6,称孔子为/人伦之表0,称儒学为/帝道之纲0。大中祥符二年又亲作5崇儒术论6云:/儒术污隆,其应实大,国家崇替,何莫由此,,朕获绍先业,谨遵圣训,礼乐并举,儒术化成0 [3] (卷79),施政纲领中贯穿了儒 家思想。宋初以后诸帝也大力倡导儒学,积极宣扬儒家伦理,一再强调儒家思想是赵宋王朝统治的主导思想,由此而形成了继中唐以来儒学复兴运动的又一次高潮。在儒学复兴和重振为唐末五代兵戎毁堕的伦理纲常的时代氛围中,儒学便成为宋代士林舍身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指南和行为规范,士大夫的人生价值取向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汉唐时代士大夫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立德已超越立功、立言而上升为人生价值的首位。王安石所说的/功名如梦幻,气节之士,岂肯摧气节以就功名0[ 3] (卷234),已成为宋代士大 夫普遍存在的文化心理,所以5宋史#艺文志6称:宋代士大夫多/以经术为先务0,/谈道德性命之学,不绝于口0。 应该说,与宋前相比,宋代士大夫非常重视内 心道德的修养,他们注重道德涵养、人格境界的培养,把守身行道作为自身生命价值的根本体现,表 59

彝族的文化

彝族的文化 学院:政法学院 班级:20100411班学号:2010041129 姓名:保国兵

彝族的文化 【摘要】:彝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一,随着人们日益精神文明生活的提高,旅游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一部分,在旅游的过程中,舒适、愉快的旅游生活能丰富旅游者的精神文明世界,旅游文化促进了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了彝族人民的休闲娱乐生活,增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旅游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使彝族文化得到弘扬。 【关键词】:彝族文化彝族历史彝族饮食彝族服饰彝族舞蹈 (一)彝族的历史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1975年,在云南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境内发现了距今800万年前的拉玛古猿。拉玛古猿正处在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是"正在形成中的人",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170万年前"元谋猿人"的化石,它是迄今为止所知亚洲大陆最早的原人类。1960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在丽江漾弓木家桥同一地点,发现了已属于人类"智人"发展阶段的"丽江人"化石1965年、1970年和1972年先后三次在西畴县城东南半公里处的"仙人洞"中,挖掘、清理出已接近"现代人"而尚处于"晚期智人"发展阶段的"西畴人"化石。1961年、1975年分别在路南附近及板桥街、呈贡东北11公里处龙潭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1980年初,又在昆明市呈贡县南发现了属于"全新世"已进入了"现代人"发展阶段的人类化石,被定名为"昆明人"。经专家鉴定,"昆明人"至少已有了上万年的历史。从获得"昆明人"化石的同一文化层内存在的其它考古遗迹进行分析,证明"昆明人"时代已经进入了"新石器"发展阶段。此外,在洱海地区、金沙江中流地区、滇池地区、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滇东北地区以及红河流域等地均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在西南各地的普遍发现,充分证明了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彝族也是这块土地上最古老的居住民族。在今天西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 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 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故魏晋南北朝的武将们,都以关羽、张飞自励。 (二)关羽的忠义仁勇

中西文化比较结课论文---从包拯看古代法律

中西文化比较 结 课 论 文 姓名: 学号:

标题:从包拯看中国古代法律特点 正文: 包拯简介 包拯生活在公元999年至1062年间,字希仁,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人,宋代著名的清官,以刚正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著称,一直为百姓所称颂为“包青天”。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开封等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大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不随意符合,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于人。虽身位显赫,但衣食住行一切从简,还曾说道:“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包公为官机智、刚正、廉洁,巧言善辩、不辱使命,执法严峻,克己奉公。这些个性因素是儒家文化和古代情理社会所培养的,这在断案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儒家对贤人政治的提倡以及对情理教化的注重,这一点从我们所了解到的“包公断案”的各种历史材料故事中有充分体现。包公的断案风格,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案件的实体正义,向我们展现了古代法律的一幅完美景象,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法律的特点,为我们现代法律所借鉴。 中国古代法律特点

结合儒家文化和古代情理社会的熏陶,包拯其法律思想也是极其丰富的, 他认为,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为了使法律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保障作用, 包拯认为必须注意法令的统一和稳定; 法律的统一和稳定是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而要使法律发挥作用, 最重要的还是法律的贯彻执行。在法律的具体贯彻上, 包拯提出了任用良吏、止绝内降、务得慎刑以及明正赏罚的主张。 1、法律的稳定性方面 宋代立法存在着影响法律统一和稳定的严重弊端。北宋建立以后, 法律形式由唐代的“律、令、格、式”转变为“敕、令、格、式”。所谓“敕”, 即皇帝随时发布的诏令指示, 敕成为最权威的法律形式。《宋史·刑法志》载:“宋法律因唐律令格式而随时损益, 则有编敕。”编敕是宋代法律的一大特点。(宋代《宋刑统》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时后周的《显德刑统》为基础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皇帝可随时颁布口令作为断罪处刑的依据,诏□成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编口令成为宋代最经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动。)作为常律的《宋刑统》“恒存乎敕之外”。虽然存在, 却形同虚设, 显而易见, 敕的特点是灵活方便, 可以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随时发布, 经常编篡。除编敕外, 后来又出现了所谓条例、指挥、得音、御笔等等, 随意“变乱旧章”, 致使每日每时发布的“敕”数量繁多, 变动无常, 形成了今是而昨非、朝令而夕改的局面, 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和稳定。针对这一弊端, 包拯指出随意发布政令和轻易改变政令不利于发挥法律的作用。

关公文化结题会申请报告修改稿

关公文化结题会申请报告修改稿

关于召开“山西旅游跨越发展”远见讲坛 暨首届“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的申请报告 山西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据不确切统计现存的地面文物约占全国的76%。山西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旅游文化的开发却仍处在原始经营状态。浙江远见旅游发展机构袁建董事长来到山西考察后,发现了山西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经董事会决定,在省城太原成立了远见设计分公司,并于近期联合世界关公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举办山西旅游远见讲坛。 关公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之一。关公文化是千年民间记忆的沉淀,其“忠义仁智信勇”的文化内涵,不但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通共融之处,具有上升为国家信仰的潜力。同时,其“契约精神”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具备有全球传播的能力;遍布全球的关帝庙和信众为关公文化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义、仁、智、信、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至明清时,关公被尊为「武圣」或「山西夫子」,已与官方所尊孔子的「文圣」和「山东夫子」的

地位同样崇高,而民间信仰则尤过之。在中国名目繁多的各种本土神祇中,唯有关公信仰圆融了佛道儒三教,并覆盖了社会全部阶层,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大的价值符号,不愧为大中华“武财神”。 文化是一种战略资源,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为了打造新型文化产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探讨关公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构建关公文化产业化空间架构,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试论关公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产业化架构》(课题编号041063-04)课题组,将于9月20日在运城市举办“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 “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的主要议题:关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公文化与国家信仰、关公文化与政府行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与晋豫鄂通力打造关公文化品牌、关公文化与“契约精神”、关公文化全球传播、关公文化产业化架构、关公文化与全球经济危机等。 “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拟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和关公研究者(见附件)。组织及承办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最后,“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还将就成立“晋豫鄂三省关公文化发展基金(私募)”启动筹备工作进行宣讲。

关帝崇拜的起源

关帝崇拜的起源:一个文学史现象的历史文化考索 胡小伟 引言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在正史《三国志》中得到的评价实在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他怎么也不会料想到,在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保民」的神祗。明清间一度遍布全国城乡的「关帝」庙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清人赵翼对此也颇不解,他曾历数关羽崇拜的过程,并感慨道: 「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皆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为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壮缪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济王,祭于当阳之庙。元文宗天历元年加封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明洪武中复侯原封。万历二十二年,因道士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庙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又封夫人为『九灵懿德武肃英皇后』,子平为『竭忠王』,子兴为『显忠王』,周仓为『威灵惠勇公』,赐以左丞相一员,为宋陆秀夫,右丞相一员,为张世杰。其道坛之『三界馘魔元帅』,则以宋岳飞代,其佛寺伽蓝,则以唐尉迟恭代。刘若愚《芜史》云:『太监林朝所请也。』继又崇为『武庙』,与『孔庙』并祀。本朝顺治九年,加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妇女儿童,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何其寂寥于前,而显烁于后,岂鬼神之衰旺亦有数耶?」[1] 在清代关庙中有这样一幅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封建时代中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巨大影响:「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对审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很有意义。说起来,在有关关羽的「造神」过程中,文学诸样式,包括传说、笔记、说话、戏曲、小说等与民俗、宗教、伦理、哲学一起相互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关羽是与中国古代小说、戏剧这些文学样式共相始终的一个形象。正是在这些人文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在清初文学中,关羽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2]了。 笔者在多年收集资料之后,正着手撰写《关帝崇拜》一书,力求对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之起源,形成、发展的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作一个全面系统的考索。从现有资料看来,关于「关羽显圣」的说法,实起源于隋唐之际佛教传布,但涉及因素则远不止此。本文即是对这一现象分析考索的撮要。不揣固陋,以俟海内外博雅君子教正。 一,魏晋南北朝关于关羽的传说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

广西教育1702019.6 【摘 要】本文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价值出发,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式受到地域限制、文化载体逐渐消失、相关政策力度不够、群众基础不足的现状,提出发展对策:创新方式方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竞艺;在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保障体育文化的群众基础;从政府到社会形成主动宣传、接受民族体育文化的浓厚氛围;利用经济手段,赋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命力。 【关键词】新常态 民族 体育文化 传承 发展【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C-0170-02 当前,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外部发展的冲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为此,全社会都需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保护。本文试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出发,针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项地域性和文化性高度统一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地区,其传承和发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用大相径庭来概括。在这样充满了差异化和多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既有明显的个性,也有着一定的共性,这是由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民族交汇、融合和相互借鉴的结果。认识与理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先导和归宿,也是新常态下发展民族自信、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价值。体育运动的产生,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人类早期的体育活动基本上是与巫术和宗教紧密相连的各种仪式和活动,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这种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的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经久不衰,为大众所喜爱的民俗活动。可以说,体育运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远比体育样式的更多、更深刻。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暗含了人类文化发展的特性和趋势,有的时候,还充当着书写一个民族的生存轨迹的功能。以起源于中国的蹴鞠为例,这项运动从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到两汉开始普及,于唐宋达到巅峰,最后却于明清开始消亡。了解这项运动的兴盛与覆灭,不能单单局限于运动本身,还要了解其与民族文化、社会历史变革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及其所饱含的历史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黄维薇 (二)现实价值。当前我国有不少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为大众所熟知,如赛龙舟、舞龙舞狮、溜冰、滑雪、放风筝等。但是,这些体育项目不过是冰山一角,有很多大众所不熟悉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正濒临失传。在当前我国决战脱贫攻坚的大形势下,把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扶贫、扶智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启民智、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的举措。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地方文化可供开发的宝贵资源,甚至与经济措施相结合,开发体育经济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必定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传承与发展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是从传统社会延伸发展出来的体育形式,其虽然与现代体育的运动形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我们可以打破“新与旧”的对立,既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规则进行修改,也可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场进行规范与包装,为民族传统体育重塑框架、注入新的表现形式。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也是保护文化的根,用活态的民族传承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的软环境,这是留给子孙的宝贵财富。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方式受到地域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据统计,我国目前发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977项,其中汉族的体育项目为301项,少数民族为676项。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大多数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数量众多,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但是受地域环境和文化空间的限制,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传播主体也主要是当地的群众。例如,特定语境之间的差异、不同的气候特点和地域因素(如北方特有的滑雪、冬泳等),使民族体育文化在呈现多姿多彩形态特点的同时,难以进行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逐渐消失。民族传统体育往往是在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民族宗教文化信仰、少数民族节庆日、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是民族体育文化的载体,其中最主要的载体还是人,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接受者。然而,受民族地区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人口净流出的影响,以及新潮文化、外来文化的席卷和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甚至是农村的传统文化面临难以为继、无法存续的危险。此外,民族传统体育器械的缺乏也会使得这一文化缺少载体,虽然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械的要求很低,但是要开展这些体育运动仍然需要一些相应的基础设施。缺少了物质条件,任何发展和传承的想法都将流于形式。 (三)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相关政策力度不够。 ·文体综合

高中语文 心中的包拯作文素材

心中的包拯 《宋史》记载,端州的端砚,是天下名砚之一。因此在当时,已成为进贡朝廷的贡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自有各地特产。能够生产名扬天下的砚台,这本来是端州的骄傲。可是也没料到,越是拥有好的东西,则越怕遇到贪官。 端州每年上贡朝廷的端砚虽有定数,贪官却不会按照核定数额据实收取。而是在此基础上,加收几十倍的数量,借机贿赂朝廷权贵。这一下,端州百姓也就惨了。横敛暴征,民不堪命,因而几乎成为一种常态。 但好在包拯却不这样做。轮到包拯前来担任知州的时候,只命生产端砚的工匠按数制作。根据核定数额如数上贡。至于包拯自己,则“岁满不持一砚归”。虽然在端州做过一届太守,却像从没做过一样,一点土特产品也不纳入自己腰包。 由于为官廉洁,一身正气,无论当时,乃至现在,包拯也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包拯生前,人们已将他比作“黄河清”。在他身后,包青天的美名,依然千年流传。 黄河之水,本来因为泥沙俱下,自古都是黄色。但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也并非总是如此。毕竟曾有几次,黄河河床上,浑水曾被清水取代。这也和包拯本身一样,是有历史记载的。清水黄河自然来之不易,百姓则以这来之不易,比喻包拯这位难得的清官。 不过话说回来,与百姓对包拯的崇尚相比,身在京城,想傍关系泅上水的一些人,对他则是一种截然相反的说法。这些人经常私下埋怨:“关系不到,有阎罗包老。”本想打通关节,去用银子或端砚之类,足以够得上古玩价值的财宝,买个一官半职干干,却也有“生不逢时”之虞,恰好有一位阎王爷一样不留情面的包拯,在前挡道。 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包拯的记载,都同样动人。以至即便到了如今,包青天大名同样妇孺皆知,无论舞台还是银屏上,屡屡出现的包青天形象,也仍是风采依然。纵然人们身处角度不同,企盼不一样,古往今来,包拯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包拯。无论您是安分守己的黎民百姓,当他做黄河清也好;还是您想走门子混官,视他为阎王老包也罢,心灵深处,反正都将他老人家的形象挥之不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