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高湿黄瓜易发生黑星病
- 格式:pdf
- 大小:49.73 KB
- 文档页数:1
黄瓜黑星病的症状有哪些?发生条件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和防治?早春季节,北方天气气温较低,多地反应温室黄瓜黑星病发生严重,导致叶片穿孔或黄瓜瓜条畸形,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黄瓜黑星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大棚的毁灭性病害之一。
发生黄瓜黑星病的棚室一般损失可达10%~20%,严重的话整棚毁灭性发生,甚至绝产绝收。
该病除危害黄瓜外,还侵染南瓜、西葫芦、甜瓜、冬瓜等葫芦科蔬菜,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就给黄瓜、西葫芦、甜瓜等瓜类种植户详细分析一下黄瓜黑星病的症状、发病条件以及防治措施,让种植户完全熟知黑星病,做到提前预防,辨认病害,及时防治。
一、黄瓜黑星病发病症状黄瓜黑星病主要危害生长点、嫩叶、嫩茎和幼瓜、幼苗。
1.生长点发病:出现烂头,其下丛生侧芽,心叶枯萎,形成秃桩。
2.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黄白色圆形斑点,子叶腐烂,严重时幼苗整株腐烂。
稍大幼苗刚露出的真叶烂掉,形成双头苗、多头苗。
3.嫩叶染病:起初在叶面呈现近圆形褪绿小斑点,进而扩大为2~5毫米淡黄色病斑,边缘呈星纹状,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形成边缘有黄晕的星星状孔洞。
4.嫩茎发病:初为水状暗绿色菱形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长出灰黑色霉层。
5.幼瓜发病:起初为圆形或椭圆形褪绿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黄褐色胶状物(俗称“冒油”),凝结成块。
以后病斑逐渐扩大、凹陷,胶状物增多,堆积在病斑附近,最后脱落。
湿度大时,病部密生黑色霉层。
幼瓜受害,病斑处组织生长受抑制,引起瓜条弯曲、畸形。
二、黄瓜黑性别病菌传播条件1.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内于田间或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源。
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内,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皮表面,也可在棚室架材(立柱,墙体,等)上越冬。
2.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病菌主要从叶片果实静脉的表皮直接穿透。
3.主要靠雨水、浇水、水滴飞溅、气流、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
4.病菌从叶片、果实、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和伤口侵入,在棚室内的潜育期一般3~10天,在露地为9~10天。
黄瓜黑星病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
黄瓜黑星病近年来已先后在多数省份和地区发生。
为防患于未然,现将黄瓜黑星病的症状识别与防治办法简要介绍如下:
一、症状识别
黄瓜黑星病能够侵染黄瓜的叶片、茎蔓和瓜条。
叶片感病,先是在病部产生褪绿斑点,逐渐扩大后形成近圆形的黄白色病斑,病斑破碎后留有发射状的星纹形边缘。
茎蔓染病,病部呈水渍状褪绿,后形成褐色条形病斑,病斑表面易开裂,常着生有灰色霉层,最后病部腐烂,植株萎蔫。
瓜条上的病斑多凹陷,病部常有白色的胶状物流出,干硬后脱落。
二、传扬途径与发病条件
该病病原菌多埋伏于病株残体内在土壤里越冬,也可沾伏在种子上越冬。
病菌可经黄瓜植株各部位组织的伤口、气孔或表皮举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病原孢子借助浇灌水和蔼流举行田间的再侵染。
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扬的主要途径。
该病属一种低温、高湿土传病害。
普通当棚室温度在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时极易引起病害的发生。
种植密度过大,株间光照不足,通风不好和重茬地块易发病。
三、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选用无病茁壮的种苗举行移栽、定植,最好能与非瓜类蔬菜作物轮作。
合理密植,强化栽培管理,准时打掉植株下部的老叶、
黄叶、病叶,特殊是在灌水上要小水勤浇,严禁大水漫灌。
做好棚室的温湿度调控,为植株的茁壮生长制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2.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准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施1次,延续2~3次。
黄瓜霜霉病、角斑病、黑星病的发生特征及防治技术摘要:近年来,市场对黄瓜的需求量居高不下,具有抗氧化、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瘦身、美容等多重功效,因此,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随着黄瓜种植规模的扩大,黄瓜种植产量及质量也需进一步提升,而黄瓜病害作为影响黄瓜健康生长的首要因素,对黄瓜产量及质量均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中以黄瓜霜霉病、角斑病和黑星病为主。
为更好的防治以上三种病害,文章综合阐述黄瓜霜霉病、角斑病、黑星病的发生特征,并提出综合性防治措施,希望能为优化黄瓜生产质量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角斑病;黑星病;发生特征;防治技术黄瓜在众多蔬菜中占领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场供应量居高不下,但是,黄瓜在实际生产环节,也会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其中以黄瓜病害为主。
根据现阶段黄瓜种植情况来看,霜霉病、角斑病、黑星病是影响黄瓜健康生长的主要病害,可导致黄瓜减产35%左右,加之一部分黄瓜种植人员受到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对以上三种病害缺乏认知,所以,文章对三种病害发生特征和防治措施展开综合介绍,希望能为广大农户提供帮助。
1.症状表现1.1霜霉病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刚开始发病时,就可在其叶片上发现水渍状浅绿色斑点,随着病害影响范围的扩大,最终形成多角形黄褐色病斑。
如田间湿度过大,还可发现病斑背面附着紫色霉层,若及时采取通风措施,霉层即可消失,不会侵染其它部位[1]。
角斑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发病初期以危害黄瓜叶片为主,受害黄瓜叶片会出现淡褐色病斑,并在其叶片背面形成多角形水渍状病斑。
到了发病后期会出现穿孔现象,如此时田间湿度过大,还可在病斑上发现附着的白色粘液,瓜条及茎上病斑前期呈水渍状白色脓状物,到了发病后期,就会出现腐烂现象。
1.3黑星病黑星病与角斑病一样,同属于细菌病害,该病害以危害黄瓜叶片为主,起初可在叶片上发现浅绿色圆形斑点,之后有透明胶状物溢出,并逐渐变为琥珀色。
到了发病后期,病斑很容易蔓延至瓜条及瓜茎部位,危害黄瓜的生长。
黄瓜黑星病的防治措施作者:徐伟峰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20期徐伟峰近年来,随着各地设施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黄瓜黑星病在部分地区危害严重。
调查发现中国多个乡镇均有发生,是大棚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危害广泛,难以铲除,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和质量,除了危害黄瓜外,各种瓜类产量均有影响,减产最高达50%,严重时直至绝产。
一、发病症状黄瓜黑星病发病率较高,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发病,危害部位也较多,其中包括叶片、茎、卷须及生长点等,其中以部分幼果受害最重,而对于成熟的老瓜老叶并不敏感。
当幼苗感染病菌,子叶上大多产生圆形斑点,颜色为奶黄色。
当子叶腐烂时,幼苗极易整株腐烂,而对于稍大幼苗来说真叶也会腐烂。
但病菌侵染嫩叶,最开始会在叶面出现小斑点,随后一步步扩大病斑,颜色为淡黄色,干枯后呈黄白色,后期形成周围会有小孔状图案。
当嫩茎染病,开始为菱形墨绿色形状,后变暗色,当温度适宜时,病斑会长出灰黑色霉层。
生长点染病时形成秃桩。
卷须染病则腐烂。
当幼瓜、成瓜发病又是另一种形态,起初为圆形小斑,病斑处溢出透明的胶状物,凝结成块。
病斑越大,凹陷越大,堆积在病斑周围,最后脱落。
湿度高时,病部极易滋生。
越接近成熟期,病瓜颜色为暗绿色,有凹陷斑,后期变为暗褐色。
干燥时易龟裂,而且一般不腐烂。
幼瓜受害,病斑处生长受限制,引起瓜条畸形。
二、病原黄瓜黑星病属真菌性病害。
菌丝颜色灰绿色,分隔性较强。
分生孢子梗由菌丝分化而成,单生或丛生,颜色为褐色或淡褐色,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顶生分生孢子极具传染力。
三、发生规律病菌通常生长在病株残体上,在田间、土壤中越冬,慢慢成为毒瘤,也可以附在种子表面或潜伏在种皮内越冬,成为主要传染来源。
传播途径主要靠空气、水源和农事操作。
病菌主要从叶片、果实、茎表皮直接侵入,或者从伤口和气孔侵入,在棚室内的潜育期一般三到十天,在露地为九到十天。
黄瓜黑星病发病与栽培条件和栽培品种有很大关系。
该病菌在相对湿度93%以上,温度在15~30℃之间较易产生,并要求有水滴和营养。
图15-6 黄瓜黑星病菌1.分生孢子梗; 2.分生孢子黄瓜黑星病Cucumber Scab黄瓜黑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仅在东北地区温室中零星发生,8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黄瓜的发展,这种病害迅速蔓延和加重,目前已扩展到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内蒙古、上海、四川和海南等12省市区。
目前此病已成为我国北方保护地及露地栽培黄瓜的常发性病害,一般损失可达10%~20%,严重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该病除危害黄瓜外,还侵染南瓜、西葫芦、甜瓜、冬瓜等葫芦科蔬菜,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其中嫩叶、嫩茎及幼瓜易感病,真叶较子叶敏感。
子叶受害,产生黄白色近圆形斑,发展后引致全叶干枯;嫩茎发病,初呈现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斑,后变暗色,凹陷龟裂,湿度大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生长点附近嫩茎被害,上部干枯,下部往往丛生腋芽。
成株期叶片被害,开始出现褪绿的近圆形小斑点,干枯后呈黄白色,容易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略皱,且具黄晕,穿孔后的病斑边缘一般呈星纹状;叶柄、瓜蔓被害,病部中间凹陷,形成疮痂状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层;卷须受害,多变褐色而腐烂;生长点发病,经两三天烂掉形成秃桩。
病瓜向病斑内侧弯曲,病斑初流半透明胶状物,以后变成琥珀色,渐扩大为暗绿色凹陷斑,表面长出灰黑色霉层,病部呈疮痂状,并停止生长,形成畸形瓜。
病原无性态为瓜枝孢Cl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 etArthur,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
菌丝白色至灰色,具分隔。
分生孢子梗细长,丛生,褐色或淡褐色,顶部、中部稍有分枝或单枝,大小160~520μm×4~5.5μm 。
分生孢子圆柱状、近梭形至长梭形,形成分技的长链,单生或串生,单孢、双胞、少数3胞,有0~2个隔膜,褐色或橄榄绿色,光滑或具微刺。
单胞平均为11.5~17.8μm×4~5μm ;双胞平均为19.5~24.5μm×4.5~5.5μm。
2023-11-07CATALOGUE目录•概述•症状识别•诊断技术•防治方法•防治实践•防治效果评估01概述黄瓜黑星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黄瓜、西葫芦等葫芦科植物。
症状特点:叶片上出现小型褐色病斑,后期病斑扩大并伴随黄色晕圈,严重时叶片布满锈色病斑,导致叶片枯死。
果实染病后,出现暗绿色小斑点,后期扩大并伴随流胶现象,导致果实畸形、易脱落。
定义与特点主要病原菌为C l a d o s p o r i u m cucumerinum。
病原菌传播途径环境条件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
低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棚室黄瓜尤其容易发生黑星病。
03发病原因与流行因素0201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显著降低黄瓜黑星病的发病率和损失,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减少农药使用选择抗病品种和使用生物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
防治意义02症状识别叶片上产生小型圆形或不规则的黄化斑点,直径为1-5毫米,边缘多褪色成黄白色,斑点逐渐扩大,不久变成褐色并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片症状幼瓜受害时,先产生暗绿色圆形至椭圆形小斑点,斑点上产生黑色小粒点,稍凹陷。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大呈椭圆形或长梭形,褐色,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导致果实畸形。
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黑色霉层。
果实症状•茎蔓受害时,产生暗绿色椭圆形或梭形小斑,大小3-10毫米,斑上生有黑色小粒点,严重时病斑扩大并连接成片,致使瓜蔓枯死。
茎蔓症状03诊断技术在黄瓜生长期间,观察植株的症状,如叶片出现黄化、畸形、长出黑色霉层等。
观察症状了解田间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光照等,判断是否有利于黑星病的发病。
注意环境条件土壤质地、pH值等也会影响黑星病的发病,需要检查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检查土壤田间诊断采集病叶或病株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以便确诊。
黄瓜黑星病怎么治黄瓜黑星病用什么药
本病是黄瓜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下面我们了解一下黄瓜黑星病用什么药以及黄瓜黑星病怎么治。
黄瓜黑星病有什么症状
黑星病可以为害黄瓜的各个部位。
嫩叶,嫩茎及嫩瓜最易感病。
为害叶时,在叶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内部黄枯后成为星纹状穿孔,有时病斑周围有黄晕。
为害茎蔓、叶柄时,产生椭圆形暗绿色水浸状凹陷病斑,后开裂,分泌琥泊色胶状物,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为害生长点,出现烂头,其下丛生侧芽。
瓜果染病,初为腿绿小斑,溢出透明胶物,后变琥泊色块状物。
瓜条从病部弯曲,但-般不腐烂。
黄瓜黑星病的发病规律
黑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菌丝块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种皮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病菌主要由嫩叶、果实、茎蔓等的表皮侵入,或从气孔和伤□侵入。
病菌发病适温l7℃左右,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流行。
如瓜类重茬地,播种病种子、浇水多、密植、通风透光不良均发病重。
黄瓜黑星病用什么药防治
在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拔除,并进行喷药防治。
可用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l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
1。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黄瓜黑星病发生与防治陈敬武红黄瓜黑星病是我国的一种检疫性病害,也是温室大棚黄瓜的破坏性病害之一。
在露天和温室大棚栽培中,黄瓜病害发生率达90%以上,产量损失达70%以上。
病原菌除了危害黄瓜外,还可以危害南瓜、西葫芦等。
如何有效地控制黄瓜黑星病,提高产量,所以要先了解黄瓜黑星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做出防治措施,以下分析可供参考。
1、发病症状黄瓜黑星病主要危害的部位包括叶、茎、卷须、瓜、蔓等都会感染,尤其是嫩叶部分,老叶老瓜染病较轻。
当发生病害时的症状,叶片上的“虫口”呈现“星状”穿孔,孔的边缘非常不规则,有黄色的光晕,扭曲的静脉,不规则皱缩的叶子,嫩茎上有斑点和裂缝,有透明的胶粒溢出。
早期会出现水渍发暗状,后期生长成大幼苗,而刚长出的真叶会萎蔫腐烂,形成双苗、多苗等现象,严重时会全部腐烂掉;天黑后,根据湿度这些病斑上会长出黑色的霉层,感染病的组织部位会脱落,留下黑色边缘的星状孔。
黄瓜蔓受害部位多在基部,首先出现水印病斑,病变逐渐扩大至淡褐色,感染病的黄瓜开始出现深绿色的斑点,形状似圆形,逐渐变成褐色,稍下陷。
瓜蔓停止生长,病黄瓜弯曲变形,风味大大降低,受潮时长出黑霉层,严重影响黄瓜的质量和产量。
2、发病条件温室大棚黄瓜的发病时间一般为每年的2~5月,其原因主要与条件和品种有关,如播种前选择种子时,种子未经浸泡和消毒,细菌种子已播种,细菌直接感染幼苗,有细菌的幼苗栽植后会生病;真菌可以依附在土壤中越冬,也就是传染源,病菌可以分生孢子,也可以将分生孢子附在种子表面或藏在种皮中,使种子携带真菌。
当环境温度低或湿度高时,如寒冷多雨、湿热天气使田间湿度、温室最低温度低于10℃,相对湿度高于90%,容易发病。
3、防治对策(1)选择抗病性品种,无病种子。
如津春1号、叶三、中农7号、中农3号等。
(2)种子消毒。
种子发芽前先消毒并用清水冲洗;种子膜剂处理,黄瓜种子膜含有杀菌剂和多种微量元素,同时能提高种子质量、发芽率和早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