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案07级三班罗仙娇一、课程题目: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3页——76页)二、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了解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的进一步升华;本节内容是承接地球内力作用而展开的,而地壳运动、岩浆运动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动手操作和图片展示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就显得很有必要;此外,本节知识涉及到褶皱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断块山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学中结合实例分析,加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若条件允许可以专门组织一次野外实习)等,可在极大程度上增加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
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①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能够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形态;②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区别,能够在褶皱山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出背斜、向斜;③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说出其形成的原因;④知道褶皱、断层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①通过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和原理示意图,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案18山地的形成[目标定位] 1.理解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特征、对地貌的影响及其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
2.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a.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①____________,叫做褶皱。
b.基本单位——褶曲。
褶曲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②________,两翼③______发育成山岭,但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④______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⑤______,两翼⑥______发育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而形成⑦______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⑧__________,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并沿⑨________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a.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b.错误!垂直方向3.火山(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2>组成:包括⑫________和火山锥两部分。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是否能根据地貌是山岭或谷地来判断其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2.议一议:开凿隧道时需要避开向斜部位吗?3.安第斯山脉是由哪两个板块挤压碰撞而成的?4.判断:岩层发生断裂是否就一定形成断层。
探究点一褶皱山、断层山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哪一处属于背斜?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的现象,试解释其原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什么?(2>③处地形属于什么类型的山地?试列举出我国属于此类型的名山。
(3>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何处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说出其判断依据。
高中地理教师招聘面试《山地的形成》试讲稿(逐字稿)试讲内容: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考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
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
但是,不少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褶山只有几十米。
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山系呢?科学家们用板块构造学说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地球的岩石可以划分出六个大的板块,而且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二)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图 4.12)。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土壤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土壤的形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土壤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土壤的概念和组成成分,然后详细阐述了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和机制,为后续学习土壤的类型和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土壤形成这一较为复杂的地理过程,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思维框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土壤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2)学生能够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土壤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环境、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土壤形成的因素及其作用。
(2)土壤形成的过程。
2、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土壤形成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对土壤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土壤的组成成分和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引言山地是地球地表形态中最具有特色和最活跃的一种形态。
它不仅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和掌握山地的地貌特征和形成过程对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山地的定义山地是指陆地上地表高度达到一定高度的地貌形态,一般指高度超过500米,陡峭、峰峦起伏、坡度大、多悬崖峭壁、具有较强的地理区域性和地质特征的地形。
三、山地的地貌特征(一)山地的高度和坡度山地是地球上高度最高、坡度最大的区域。
山地通常都高耸入云,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它们通常是由一系列的山峰相连而成的,每个山峰都有自己的高度和峰顶的特征。
(二)山地的地形形态山地的地形形态变化多样,包括山脉、山地、山谷、悬崖、峡谷、峰、山峰、山岳、山口等。
每个山地都拥有自己的地形,在此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示例:太行山是典型的中低山地形,瑶山是高峰耸立的山地,黄山是奇峰异石、云海、温泉齐全的山地。
(三)山地的地貌构造山地的地貌构造由地质构造和地貌构造两个方面组成。
地质构造主要指地壳的上下运动以及褶皱和断裂的形成。
地貌构造主要指山地周边的地貌形态。
山地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构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山地的地貌。
(四)山地的气候特点山地气候的特点是温度下降快、气温变化大、降水量大,需要针对这些气候特点来解析山地的地貌特征和形成过程。
四、山地的形成过程山地的形成过程,可以主要分为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风化剥蚀三个方面。
(一)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山地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地质变化包括岩浆活动、构造活动、沉积作用等。
其中岩浆活动、构造活动对于山地的形成至关重要。
岩浆活动指地球内部地幔融化后形成的岩浆的喷发和侵入作用。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因为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形成的。
构造活动是指地球的地壳运动所造成的断裂、褶皱和隆起等现象,如阿尔卑斯山脉就是因为爆炸和隆起所形成的。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山地形成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年级:高一科目:地理主题:褶皱山【教材分析】《山地的形成》是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是第一节已经学过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一个案例。
通过对《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内力作用有更好的认识,幷通过对“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的学习,又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1.说出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用不同方法准确判读背斜和向斜。
2.会用地理术语准确阐述背斜和向斜不同地貌的成因。
【学习重点】背斜、向斜的判别;【学习难点】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2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在初中以及上一节学生已经对“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有些许认识,对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对这一节的学习会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但是此次内容涉及到一些学生比较生疏的概念和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中利用对比分析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考虑到学生对山体的陌生性和实际经验的不足,也要适当的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生活中容易理解和熟悉的事件当中来。
【学法指津】(自制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A 教法简介1.问题探究法(结合图片视频以及实验操作)感性跟理性相比,更形象。
用生动的实物演示,形象的图片视频资料,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事物。
如:通过橡皮泥、课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通过折木筷的试验和微课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出现“地形倒置”的原因。
2.列表分析法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表格对比分析学习背斜向斜的差异,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3.引导分析法应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能投入到真正的实际应用中。
B、教学用具道具:木筷,纸盒子、学生课本、橡皮泥C、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突破教学重难点:这节内容的重难点就是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和地貌形态的表现,以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作用(解决方式:通过实例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教学过程:情景体验导入新课:播放图片江河湖海,日夜奔腾,那是祖国汩汩的血液。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
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
四、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珠穆朗玛峰、华山、富士山的图片。
地球上雄伟高大的珠穆朗玛峰,险要陡峻的华山,日本的象征——富士山,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一、山岳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及褶皱山
[课件演示]:褶皱及褶皱山,让学生了解世界重要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弟斯山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要求学生跟着来做)——背斜和向斜。
[课件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形成。
引导学生从地表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两方向比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层的新老关系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继续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课件演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学生活动]:课本P80“活动”巩固知识并联系实际(如修隧道和地铁)让学生了解背斜和向斜的实际意义
[板书]:2、断层和断块山
[课件演示]断层和断块山的形成。
教师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三方向讲述断层。
[投影]“华山、庐山、泰山”和“东非大裂谷”等景观图说明断块山的形态。
[板书]:3、火山
[课件播放]“火山”的影片,让学生感受火山喷发时的壮观景象。
学生读课文内容了解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等。
[投影]富士山和长白山主峰图片,加深学生对火山的认识。
[问题探究]:我们经常听到有关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故事和新闻,火山真的是一无是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