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
- 格式:doc
- 大小:104.07 KB
- 文档页数:4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第一章:动物细胞融合概述1.1 动物细胞融合的定义与意义1.2 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1.3 动物细胞融合的应用第二章:细胞融合的诱导方法2.1 物理方法2.1.1 电融合法2.1.2 超声波融合法2.2 化学方法2.2.1 聚乙二醇(PEG)融合法2.2.2 灭活病毒融合法2.3 生物方法2.3.1 细胞表面分子的诱导2.3.2 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的诱导第三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3.1 杂交瘤技术的原理及流程3.1.1 杂交瘤技术的原理3.1.2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克隆化3.1.3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与纯化3.2 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3.2.1 抗体特异性鉴定3.2.2 抗体亲和力鉴定3.2.3 抗体效价测定第四章:单克隆抗体的应用4.1 诊断方面4.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4.1.2 免疫荧光技术4.1.3 免疫组化技术4.2 治疗方面4.2.1 抗体药物4.2.2 抗体介导的免疫治疗4.2.3 抗体工程第五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5.1 重组抗体技术5.1.1 重组抗体的制备方法5.1.2 重组抗体的应用5.2 抗体的人源化5.2.1 人源化抗体的制备方法5.2.2 人源化抗体的优势及应用5.3 抗体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5.3.1 抗体药物的联合应用5.3.2 纳米抗体技术5.3.3 抗体药物的个性化治疗第六章:细胞融合的效率与优化6.1 影响细胞融合效率的因素6.1.1 细胞类型与状态6.1.2 诱导方法的选择与优化6.1.3 融合条件与时间的控制6.2 提高细胞融合效率的策略6.2.1 细胞预处理技术6.2.2 融合诱导剂的浓度与处理时间6.2.3 融合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条件控制第七章: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克隆化7.1 筛选杂交瘤细胞的方法7.1.1 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7.1.2 HAT选择性培养基的原理与应用7.1.3 筛选过程中的计数与纯度评估7.2 克隆化培养技术7.2.1 有限稀释法7.2.2 显微镜手工分离法7.2.3 自动化克隆化技术第八章:单克隆抗体的生产与纯化8.1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8.1.1 体外培养体系的设计8.1.2 培养条件的优化8.1.3 细胞株的生产能力评估8.2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8.2.1 纯化方法的选择8.2.2 蛋白质A/G纯化法8.2.3 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过滤色谱第九章: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分析与质量控制9.1 抗体特异性分析9.1.1 抗原结合实验9.1.2 交叉反应分析9.1.3 抗体竞争实验9.2 抗体亲和力测定9.2.1 生物素-亲和力实验9.2.2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9.2.3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9.3 抗体质量控制9.3.1 抗体产量与纯度的控制9.3.2 抗体稳定性的评估9.3.3 抗体生物安全性检测第十章:实验操作指南与常见问题解析10.1 实验操作指南10.1.1 实验材料与设备准备10.1.2 实验步骤与操作流程10.1.3 实验结果记录与分析10.2 常见问题解析10.2.1 细胞融合失败的原因10.2.2 杂交瘤细胞筛选困难的原因10.2.3 单克隆抗体产量低的原因10.2.4 抗体质量问题的排查与解决第十一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实验设计11.1 实验目的与意义的确定11.2 实验步骤的设计与优化11.3 实验条件的控制与调整11.4 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第十二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案例分析12.1 案例一:治疗性抗体的研发与应用12.1.1 案例背景与问题陈述12.1.2 实验设计与方法12.1.3 结果分析与讨论12.2 案例二:诊断用单克隆抗体的开发12.2.1 案例背景与问题陈述12.2.2 实验设计与方法12.2.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十三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拓展应用13.1 抗体偶联药物(ADCs)13.1.1 ADCs的制备与性质13.1.2 ADCs的应用与挑战13.2 免疫调节剂的研究13.2.1 免疫调节剂的类型与作用机制13.2.2 免疫调节剂的应用前景13.3 疫苗研发与免疫预防13.3.1 疫苗设计与制备13.3.2 疫苗的临床试验与评价第十四章: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未来趋势14.1 基因编辑技术在抗体研究中的应用14.1.1 CRISPR/Cas9技术在抗体基因克隆中的应用14.1.2 基因编辑技术在抗体亲和力增强中的应用14.2 与高通量技术在抗体发现中的应用14.2.1 在抗体设计中的应用14.2.2 高通量筛选技术在抗体筛选中的应用14.3 细胞治疗与组织工程中的应用14.3.1 利用抗体技术促进细胞治疗的发展14.3.2 抗体技术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评价15.1 教学目标的回顾与评估15.2 学生反馈与教学改进15.3 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15.4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重点包括细胞融合的方法、诱导手段、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应用以及研究进展。
《第2章细胞工程》第2节动物细胞工程二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必会知识考点梳理拓展延伸易错警示必会知识一动物细胞融合技术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是使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细胞融合的实质是核融合。
2.原理:动物细胞融合的基本原理为细胞膜的流动性。
3.诱导融合的方法(1)化学方法:PEG融合法。
(2)物理方法:电融合法。
(3)生物方法:灭活病毒诱导法。
4.过程:具有不同遗传信息的两个或多个细胞杂交。
5.结果:形成单核杂交细胞,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的遗传信息,可表现出两个或多个亲本的特点。
6.意义: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这一技术成为研究细胞遗传、细胞免疫、肿瘤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等的重要手段。
如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杂交瘤技术,为制造单克隆抗体开辟了新途径。
必会知识二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1.传统抗体的获得(1)方法: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使动物产生抗体,然后从动物血清中分离所需抗体。
(2)缺陷:制备的抗体产量低、纯度低以及特异性差。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增殖产生的高度专一的抗体。
(1)制备原理①B淋巴细胞的特点: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B淋巴细胞在体外不能无限增殖。
②骨髓瘤细胞的特点:在体外能大量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
③杂交瘤细胞的特点: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专一的抗体。
(2)制备过程①制备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用特定的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处理,并从该小鼠的脾中得到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②培养骨髓瘤细胞。
③将小鼠的骨髓瘤细胞与从脾中得到的B淋巴细胞融合。
④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杂交瘤细胞才能生长。
⑤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对上述经选择培养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就可获得足够数量的能分泌所需抗体的细胞。
温故而知新
1、下列与细胞工程技术相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克服常规的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B: 动物细胞培养与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成分基本相同
C: 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
D: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的全能性
2、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
B. 烟草叶片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可离体培养增殖
C. 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都要用到胰蛋白酶
D. 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
3、如图为白菜—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白菜—甘蓝植株不能结籽
B: 愈伤组织的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
C: 上述过程中包含着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和减数分裂
D: 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下表为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比较,你认为错误的是
( )
项目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特殊处理机械法去除细胞壁胰蛋白酶处理制细胞悬浮液
融合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
典型应用人工种子、杂种植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培养基区别麦芽糖是离体组织赖以生长的成分一般需要加动物血清
A. 0处
B. 1处
C. 2处
D. 3处
5、科学家把天竺葵的原生质体和香茅草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导融合,培育出的驱蚊草含有香茅醛,能散发出一种特殊的达到驱蚊且对人体无害的效果。
下列关于驱蚊草培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驱蚊草的培育属于细胞工程育种,其优点是能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驱蚊草培育过程要用到纤维素酶果胶酶、PEG等试剂或离心、振动、电激等方法
C、驱蚊草培育过程是植物体细胞杂交,不同于植物组织培养,无愈伤组织和试管苗形成
D、驱蚊草不能通过天竺葵和香茅草杂交而获得是因为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6、科学家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成功获得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为了便于杂种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科学家利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分别标记番茄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膜上的蛋白质,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
(1)植物体细胞杂交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①常用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 。
(3)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过程常利用化学试剂______________诱导融合,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根据细胞膜表面的荧光的不同可观察到_______种不同的原生质体(只考虑
两两融合),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番茄和马铃薯融合而成的。
(4)过程③和过程④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④中的培养基常添加的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中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____ 条染色体。
若杂种细胞培育成的“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则此杂种植株的花粉经离体培育得到的植株属于_______ 植株。
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
1、关于动物细胞融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B: 动物细胞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C: 常用的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手段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紫外线照射
D: 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2、下列有关利用动物细胞工程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克隆抗体制备使用的主要生物材料是骨髓瘤细胞和浆细胞
B.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之一是一个浆细胞可以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
C. 筛选能分泌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运用了抗原一抗体特异性反应原理
D. 单克隆抗体具有纯度高、产量大、灵敏度高等优点
3、下列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正确的是()。
A: 两者应用的原理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
B: 两者都可用聚乙二醇(PEG)诱导细胞融合
C: 两者最终都能获得杂种生物
D: 两者都已用于大量生产分泌蛋白
4、很多生物工程技术都需要进行“筛选”,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需要筛选,以确保目的基因已经成功导入
B.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要筛选出杂种植株,以获得新类型
C. 动物细胞融合后要进行筛选,选择出杂种细胞进行细胞培养
D.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第一次筛选,要选择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5、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工程中所用技术与原理不相符的是( )
A、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和胰蛋白酶处理——酶的专一性
B、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的流动性
D、紫草细胞培养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细胞分裂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体细胞融合技术可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
B. B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中含有B淋巴细胞中的抗体基因
C. 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
D. 用动、植物成体的体细胞进行离体培养,都须用液体培养基
7、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包括杂交细胞形成杂交新个体
C、细胞融合包括质融合和核融合,细胞壁形成是质融合完成的标志
D、二倍体生物细胞融合后,遗传物质为二个细胞遗传物质的组合
8、下列是应用动物细胞工程获取单克隆抗X抗体的具体操作步骤,其中对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从患骨髓瘤的小鼠体内获取骨髓瘤细胞
②将X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X抗体的B淋巴细胞
③将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内培养④筛选出能产生抗X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⑤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⑥从小鼠腹水中提取抗体
⑦利用促细胞融合因子促使细胞融合
A: 实验顺序应该是①②⑦⑤④③⑥B: ③过程产生多个杂交瘤细胞的过程称为克隆C: ⑦过程获得的细胞均可无限增殖
D: 利用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两次筛选
9、如图表示抗人体胃癌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实验小鼠注射的甲是能与抗人体胃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原
B. 利用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和电激等方法可诱导细胞融合获得乙
C. 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乙筛选,融合细胞均能生长,未融合细胞均不能生长
D. 丙需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经多次筛选后可获得大量能分泌所需抗体的丁
10、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的全能性是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
B. 进行植物组织培养,需先用酶解法去掉细胞壁
C. 要获取单克隆抗体只能将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体内培养
D. 动物细胞培养可作为检测有害物质的有效手段
11、下图表示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小鼠需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用于单克隆抗体生产。
(2)细胞A具有产生___________的功能。
细胞B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A、B细胞融合的诱导因素通常是___________或聚乙二醇,融合后具有______________特征的细胞是符合要求的。
(3)若细胞A基因型为HH,细胞B基因型为SS,生产的目标是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的细胞。
在两两融合后的众多细胞中,基因型还可能有_____________ 。
可通过特定的____________培养基将所需的融合细胞筛选出来。
(4)培养液的配方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与植物细胞培养基有所不同的是,还含有____________ 。
细胞在培养瓶中贴壁生长,随着细胞的增多,需要定期地用______________处理,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以便于分装到更多的培养瓶中继续培养。
(5)单克隆抗体与常规抗体相比,最大的优越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淋巴细胞是由动物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分化发育而来的。
12、如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阶段示意图.
(1)________________技术是单克隆抗体技术
的基础.
(2)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分类,图中培养基属于
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3)单克隆抗体与常规的血清抗体相比.最大
的优越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动物细胞融合除了采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
融合常用诱导剂外,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的杂交瘤细胞既具备骨髓瘤细胞的____________特点,又具备淋巴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6)淋巴细胞是由动物体________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7)杂交瘤细胞从培养基中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