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摸球游戏——可能性》单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10.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单元摸球游戏—可能性一、教材分析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预知,即确定现象;有些事件的结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法事先预知,即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新增了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可能性》。
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设计思路1、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
三、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1、知识目标: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时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确定性描述2、能力目标: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教学难点: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国庆节快到了,各大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准备举行一次摸奖活动。
提供摸奖的规则是:在一个盒子里放一些球,凡是一次购物满100元的顾客,都有一次摸奖的机会。
摸到红球有奖,摸到白球没有奖。
创设问题: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你能想出几种放球的方案?板书学生方案:全放红球、全放白球、既放红球又放白球设计意图:更为贴近学生、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将显示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摸球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个组,小组合作摸球,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摸球用的盒子、5个黄球、5个白球、实验结果记录单)依次进行摸球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标题: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可能性的概念,能准确判断事件的可能性;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可能性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可能性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可能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2. 可能性的计算: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事件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3. 可能性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可能性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可能性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可能性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动手能力。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教案旨在让学生掌握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青岛版(五年制)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可能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掌握可能性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 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3. 可能性的计算4. 可能性的应用教学重点: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 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 可能性的计算方法2. 可能性的应用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课堂练习题3. 小组活动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关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不确定的事件呢?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二、新课导入1. 利用课件讲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的概念。
2. 讲解不确定事件和确定事件,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分类。
3. 讲解可能性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计算可能性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小组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小组活动材料。
2. 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可能性知识。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可能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可能性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五单元摸球游戏——可能性【例1】下面是六(1)班同学统计的校门口5分钟内车流量的情况。
请你判断下面同学的对话对不对。
(对的画“√”,错的画“×”)(1)小强说:“下1辆车一定是小轿车。
”()(2)小东说:“下1辆车可能是面包车。
”()(3)小兰说:“下1辆车偶尔是货车。
”()(4)小明说:“下1辆车是摩托车的可能性最大。
”()(5)小华说:“下1辆车是货车的可能性最小。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我们来一一分析。
(1)小强说:“下1辆车一定是小轿车。
”这是不对的,因为还有可能是公交车、摩托车、火车、面包车。
(2)小东说:“下1辆车可能是面包车。
”这是正确的,因为统计表说明5分钟内确实有面包车经过。
(3)小兰说:“下1辆车偶尔是货车。
”这是对的,因为从统计表这我们可以看出,5分钟内只有1辆货车经过,所以下1辆是货车的可能性比较小。
(4)小明说:“下1辆车是摩托车的可能性最大。
”钟内经过的汽车中小轿车是最多的,所以下1辆是小轿车的可能性最大。
(5)小华说:“下1辆车是货车的可能性最小。
”这是对的,因为从统计表这我们可以看出,5分钟内经过的汽车中货车是最少的,所以下1辆是货车的可能性最小。
解答:(1)×(2)√(3)√(4)×(5)√【例2】按要求给下面的圆盘涂上颜色?思路分析:观察上面的圆盘可以看到,圆盘都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面积相等的扇形。
第一个圆盘要求指针一定落在红色区域,也就是说无论圆盘怎么转动,指针总能落在红色区域,也就是圆盘应该全部涂成红色;第二个圆盘要求指针不可能落在红色区域,也就是说无论圆盘怎么转动,指针总不能落在红色区域,那么转盘上就不能涂红颜色,可以涂其他的颜色;第三Array个圆盘要求指针经常落在红色区域,说明圆盘上的红色区域的面积大于其他颜色的面积;第四个圆盘要求指针偶尔落在红色区域,说明圆盘上的红色区域的面积小于其他颜色的面积。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64——65页内容。
教学目标: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确定性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准备:盒子、小球、布袋。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1号盒子里放了3个红色的球,2号盒子里放了2个红色1个黄色的球,3号盒子里放了1个红色2个黄色的球,如果摸到红色代表今晚去看电影,摸到黄色代表今晚在家做家务,你想在哪个盒子里摸呢?为什么?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就像我们的游戏一样,有些事情的结果可以确定,有些事情的结果则不能确定,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这里也有三个小朋友在玩游戏呢,我们去看一看吧。
(出示情境图)从图上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问题要问,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从这三个袋中,任取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呢?谁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以游戏切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数学素养。
】2、运用素材,猜测感知。
有猜橙色的,有猜黄色的,颜色不好确定是吗?那你们想不想动手试一试呢?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这样的袋子,在摸之前我们先来看游戏规则:(1)4人一组,每人摸10次,一次摸一个。
(2)每次摸完后,放回袋中,摇匀后再摸。
七可能性2 摸球游戏1.在具体的情境及游戏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的随机性。
2.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做出判断,并能进行交流。
3.能根据摸球实验的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并能进行交流。
重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对物体数量的多少做出准确判断。
难点:了解数量和可能性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反映出物体数量的多少,可能性的多少,可能性越大,对应的物体数量就越多;可能性越小,对应的物体数量就越少。
★例题1判断:箱子里有绿色和黄色的垒球若干。
小丽连摸两次,摸到的都是绿色的垒球,因此可以断定箱子里绿色的垒球多,黄色的垒球少。
()★分析摸垒球是随机事件,仅依据两次摸球的结果就做出判断是不科学、不准确的,只有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随机性才会呈现出规律性,也只有进行多次摸球,才能根据结果进行判断,这时的猜测结果才会和客观实际更接近。
因此本题错误。
★解答×★例题2桌子上放有59枚棋子。
甲、乙两人轮流从中拿走3枚或4枚棋子(两人每次一共拿走7枚),规定谁拿走最后一枚棋子谁就获胜。
如果甲先拿,他有获胜的可能吗?如果有,请你设计一个获胜的方案。
★分析要想让甲获胜,甲就一定要拿到第59枚棋子,根据题目要求,两人每次一共拿走了7枚棋子,可知在最后一次拿棋子之前,甲就一定要拿到第52枚棋子,第45枚棋子,第38枚棋子……第3枚棋子,因为每人每次可以拿3枚或4枚棋子,所以甲在拿到第3枚棋子时能连同第1、2枚棋子一起拿走。
因此甲有获胜的可能。
★解答59÷(3+4)=8(次)……3(枚)答:在这个游戏中,只要甲初次拿走3枚,之后每次拿走的棋子数都与乙拿走的棋子数凑成7就鞥保证获胜。
误区1判断:一个袋子里有20个不同颜色的球,马琳摸了20次,(摸完后记下颜色放回摇匀),其中摸到红球12次,摸到绿球8次。
根据数据推测,袋子里的红球一定比绿球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可能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可能性的概念,能够通过具体事件判断其可能性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 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 不确定事件的分类3. 可能性的计算方法4. 可能性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可能性的概念,能够计算事件的概率。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让学生了解不确定事件的分类,引导学生关注可能性问题。
3. 概念讲解:详细讲解可能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可能性的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可能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可能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可能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3. 定期测试:通过定期测试,了解学生对可能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可能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旨在让学生掌握可能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年级数学《摸球游戏-可能性》说课稿五年级数学《摸球游戏-可能性》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摸球游戏-可能性》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尊敬的亲爱的各位领导、评委:下午好!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摸球游戏——可能性》,一、说教材1、本课地位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惟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它的前置基础是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生活经验基础,它的后继地位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
为后续学习作好坚实的铺垫。
2、教学目标(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借助游戏活动和直观图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教学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面向全体引领学生借助有趣的摸球游戏活动和直观操作演示及图示法进行教学。
兼用小故事、猜谜语、小游戏等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
通过摸球游戏,调动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经历“激疑、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起来更直观。
三、说学法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索中,让每位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充分调动眼口心等各种感官,亲自动手摸,猜想,统计(画正字法),表达,归纳总结,经历统计和猜测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说教学流程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游戏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今天老师带来3个袋子,编号为甲、乙、丙,里面分别有黄色、红色小球。
《摸球游戏——可能性》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1个信息窗。
信息窗呈现的是甲、乙、丙三个小朋友捂着眼睛摸球的情境,借助问题“从甲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从乙袋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丙袋里有4个红球和1个黄球,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引入对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性大小的学习。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
三、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模糊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
这部分学习内容相对抽象,因此,教学时要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借助有趣的游戏活动和直观图示进行学习,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初步感受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材编写特点是:
1.选取的素材富于趣味性与典型性。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课本选取的素材生动有趣。
通过摸球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经历“激疑、猜想、验证”的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可能性”方面的一些模糊的生活经验,教材设计了简单鲜明的反映“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摸球活动,使学生理解起来更直观,这种教学素材设计颇具典型性。
2.强调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活动。
“合作探索”中,重视让每位学生参与活动,而且设计了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的统计方法,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统计和猜测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联系实际,创设有趣的活动情境。
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充分联系生活经验,经历摸球、统计、猜测和验证的全部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加强小组合作,分享思维成果。
教学时,要组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摸球实验,充分展开讨论,在交流中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一个多角度的认识,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注重过程性评价。
评价时,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评价外,更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比如,参与实验过程的主动性,小组讨论中的积极性等。
4.在活动设计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强调让学生在设计活动时考虑的要周全一些,要注意随机事件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一般情况下设计活动次数越多越能更好地反映规律。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