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流行性乙型脑炎备课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43
教案名称:流行性乙型脑炎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涉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然而,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这种神经系统疾病,学生可能了解尚不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流行性乙型脑炎进行初步诊断和预防,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的关注和热爱,树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相关知识,如何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相关知识,以便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发展相关理论和技术。
具体任务包括: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知识;理解不同类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特点和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的关注和热爱,树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
七、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通过课堂讲解,系统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基本概念、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案例;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处理过程。
项目四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教案首页本次课标题: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学时2教学目的1、描述乙脑的护理评估内容、乙脑患者的护理目标2、说出乙脑患者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问题3、说出乙脑的护理措施并能对乙脑患者实施护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技能)目标素质目标1、描述乙脑的护理评估内容、乙脑患者的护理目标2、说出乙脑患者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问题说出乙脑的护理措施并能对乙脑患者实施护理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任务1:对典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任务2:该病人目前主要存在的护理问题?任务3:针对该病人目前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任务4:请予以出院健康教育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 描述乙脑的护理评估内容、乙脑患者的护理目标难点: 1. 该病人目前主要存在的护理问题?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方法与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教学资源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课后记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教学进程设本单元课程教学共计(时刻: 90分钟)【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刻: 15分钟)演示病例1:男性,12岁,高热伴头痛2天,神志不清半天于7月ll 日入院。
体检T40.5℃,PIIO次/分,R28次/分,昏迷状态,心肺未见异样,肝肋下仅及,脾未扪及,Kernig,s征阴性,巴彬氏征阳性,外周血象WBC20X109/L,N92%。
入院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典型)。
一、提出任务:运用整体化护理程序对该病人进行护理2、项目任务分析:典型病人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打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打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流行性乙型脑炎教学内容:乙型脑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护理、治疗及预防。
教学目标:掌握: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乙型脑炎的病因及预防;了解: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
乙脑的概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其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国际上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一、病原学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呈球形,直径为40-50nm ,核心含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核心被外膜包裹。
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酸均很敏感。
加热至100度时2min;56度时30min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蚊是主要传播途径,三带库蚊是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但以儿童为主。
4.流行特征:集中在7、8、9月,发病年龄2-6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发病过程:感染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病毒侵入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入血引起病毒血症。
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
乙脑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300-2000)o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和坏死。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一)初期:起病后1-3天,高热、嗜睡。
(二)极期:病程第4〜10天,“三关三障一征”:①高热②意识障碍③惊厥④呼衰⑤ 脑水肿颅内压升高⑥脑膜刺激征⑦运动障碍、反射障碍。
1.高热:体温高达40°C以上,持续4〜10天,严重者可达3周。
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程度不等,可有嗜睡、檐妄、昏迷等,可发生于第1〜2天,多发生于第3〜8天,可持续一周左右,重者可长达4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