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临床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论 著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属中医“心悸”的范畴,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其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
“双固”即固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一通”即随证取穴以泻邪。
本实验运用“双固一通”的针法,取穴关元、足三里、内关,其中关元穴培元补肾以固先天之本,足三里益胃健脾以固后天之本,内关穴强心通络以治其标。
表2 “双固一通”针法Er k 磷酸化程度的影响组别p -Erk/t -Er k 空白对照组0.91±0.26模型组 2.08±0.55“双固一通”组1.07±0.31▲ ▲P >0.05vs 空白对照组;▲P <0.01v s 模型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 K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现的最重要生长信号调节蛋白,起着多种信号的交汇点或共同通路的作用[1]。
MA P K 家族具有四个成员:MAP K/Er k ,C -Jun N -端激酶/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P38MA P K 和ER K5/BM K 1,其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与细胞生长、分化和增殖的调控关系尤为密切[1],p -Er k 为其活化形式,既往的研究已证实心肌肥大和MAP K /Er k 的信号通路有关[2],人类肥大和衰竭心肌Erk 、P38MAP K 、SAP K 以及其他一些MAP K 成分的含量均有升高,过度表达ME K 1/2或Ra s 的转基因小鼠有明显的心肌肥大[3]。
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是胞外刺激与核内基因活化的耦联环节,对于心肌细胞肥大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是肥大刺激信号诱导了核内基因表达的改变,不同的刺激使用了不同的信号“开关”和传导通路从而导致了不同的生化和转录反应[4]。
MA P K 及其介导的信号途径是它们可活化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p -Erk 、p -Erk/t -Er k 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双固一通”组,“双固一通”组心肌p -Er k 、p -Er k/t -Erk 均低于模型组,而三组t -Erk 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提示L -Thy 诱导心肌肥厚以及“双固一通”针法治疗过程中,Er k 活化增加与心肌肥厚关系密切,“双固一通”针法可抑制甲亢性心肌病大鼠心肌组织中Erk 的活化,但对Erk 总量无影响。
宫腔镜检查80 例异常子宫出血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对异常子宫出血性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门诊对2013 年9月1日至2014 年9月1 日之间就诊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共80例,使用宫腔镜检查宫内情况,同时取病理检查。
结果宫腔镜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及粘膜下子宫肌瘤共48 例,占60%,术中同时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结果为子宫内膜息肉28例, 占35%。
结论宫腔镜检查能直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高, 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相比B超更加优越。
但宫腔镜检查不能取代子宫内膜病理组织学检查。
【关键词】宫腔镜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111-02宫腔镜是近代妇科新兴的微创内镜技术之一。
妇科门诊病人中异常子宫出血占有较大在比例,虽然大多数病情不严重,但常常病程较长, 影响患者的健康与生活。
随着我院内窥镜治疗妇科疾病技术日渐成熟,异常子宫出血的宫腔镜检查逐渐增多。
我院门诊对80 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实施宫腔镜检查,同时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检查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9月1日在本院妇科门诊因为异常子宫出血行宫腔镜检查患者80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3年9月1日至2014年9月1日就诊于我院的患者。
症状主要为月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周期不规则阴道流血、经期间出血、绝经后出血等。
排除阴道宫颈因素所致异常出血,诊断为异常子宫出血。
检查前均行B超检查,血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
术中如有需要随时请B 超医生联合检查。
年龄23~70岁, 平均年龄46 岁。
无盆腔急性炎症且阴道出血少时,随时对患者行宫腔镜检查。
1.2 宫腔镜检查应用日本奥林巴斯持续灌流式宫腔镜检查镜(45mm硬镜)、冷光源、液体膨宫机、电脑成像系统。
宫腔镜手术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女性生活压力的增加,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已成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问题。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是指在绝经前后出现的不规则或过多的子宫出血,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传统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介入手术治疗存在效果不佳或复发率高的缺点。
本文旨在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并促进宫腔镜手术在该领域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宫腔镜手术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手术治疗对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 探讨宫腔镜手术在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中的优势和局限性,比较其与传统手术及药物治疗的差异。
3. 研究宫腔镜手术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将更全面地了解宫腔镜手术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该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1.3 研究意义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促进技术进步:宫腔镜手术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需要高超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借助宫腔镜手术不断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推动妇科微创手术技术的进步,提高手术治疗水平。
3.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宫腔镜手术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快速有效地缓解症状,减少患者痛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研究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宫腔镜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2. 正文2.1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特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是指女性在绝经前出现异常子宫出血的情况,通常在绝经前5年内发生。
其临床特点主要包括月经不规律、持续时间延长、周期缩短等。
宫腔镜在诊治异常子宫出血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杜贤莉发布时间:2023-07-05T09:49:42.019Z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6期作者:杜贤莉[导读] 目的:分析宫腔镜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效果。
四川达州宣汉县人民医院 636150摘要:目的:分析宫腔镜诊治异常子宫出血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2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均采用宫腔镜检查。
然后将其1:1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宫腔镜下刮宫术,试验组实施宫腔镜下电切术。
统计宫腔镜检查结果,对比手术治疗结局。
结果:1)82例患者中,宫腔镜检出80例,检出率为97.56%。
2)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手术用时、下床活动和住院天数均明显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
3)试验组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4.88%vs12.2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准确性高,其中宫腔镜下电切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刮宫术,可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提示医生合理选用。
关键词:异常子宫出血;宫腔镜;诊治效果;并发症异常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疾病,指的是月经频率、经期出血量或持续时间发生异常,俗称为“月经失调”。
该疾病发生后,不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还可能造成排卵功能障碍,是导致不孕的一个重要原因[1]。
临床诊疗时,宫腔镜在临床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具有安全无创、痛苦轻、恢复快的优点,得到患者的认可与支持。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对象,分析了宫腔镜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21年1月~2023年1月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制作随机数字,将其1:1划入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1例。
对照组基本资料:已婚33例、未婚8例,两者构成比为80.49%和19.51%;年龄范围20~63岁,平均为(31.46±11.25)岁;病程3~12个月,平均为(7.46±2.80)个月。
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20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将其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相比,宫腔镜检查的总符合率为93.5%;阴道B超检查总符合率为5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来讲,要先给予阴道B超检查,对盆腔和子宫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再行宫腔镜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这是对异常子宫出血进行诊断的最佳方式。
标签:阴道B超;宫腔镜;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133-02异常子宫出血是一种重要的妇科疾病症状,病因比较复杂,很难对疾病性质进行判断,检查和诊断的方法也各不相同[1]。
本研究对20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进行阴道B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分别和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从而来探讨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来我院作阴道B超检查和宫腔镜检查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200例,患者年龄27-64岁,平均年龄(36.6±3.2)岁。
排除严重血液系统、心肺疾病患者以及宫颈、阴道因素引起的出血患者,全部患者均没有使用激素治疗。
1.2 方法阴道B超检查:选择ALOKA-1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探头UST9118,频率为3-9MHz。
常规检查前患者要将膀胱排空,取截石位,将探头用乳胶套罩住并涂抹耦合剂,然后根据子宫各种位置和骨盆倾斜角度,将探头倾斜推入。
对患者的子宫位置、大小和形态进行观察,对子宫宽、后以及长三个经线进行测量,对子宫内膜回声和厚度进行记录,在出现宫腔异常时要对其大小、部位、与子宫内膜、肌层的关系进行觀测。
宫腔镜检查:选择美国Stryker公司生产的宫腔镜,配有自动膨宫装置和冷光源,膨宫液选择5%葡萄糖,糖尿病患者则采用生理盐水,膨宫压力设为80-120mmHg,采用6号半检查镜进行检查。
宫腔镜手术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指在围绝经期出现的各种子宫出血症状,包括周期异常、流量异常以及出血时间延长。
AUB对女性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甚至会导致贫血、生活质量下降、失去生育能力等问题。
因此,对AUB的治疗至关重要。
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宫腔镜手术治疗在AUB的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AUB的症状,还可避免或减少手术中的切口,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本文将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
一、宫腔镜手术的定义和分类宫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采用宫腔镜通过阴道直接观察子宫内膜和子宫腔,通过电刀等手术器械进行手术,治疗各种子宫内膜疾病。
宫腔镜手术可根据手术目的分类为:诊断性宫腔镜手术和治疗性宫腔镜手术。
诊断性宫腔镜手术是指在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使用宫腔镜进行检查,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性质。
它是一种非常准确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并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治疗性宫腔镜手术是指在诊断出子宫内膜疾病后,使用宫腔镜手术器械进行治疗。
它可以进行子宫内膜刮宫、子宫肌瘤切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等疾病的治疗。
二、宫腔镜手术在AUB治疗中的应用AUB是指在围绝经期出现的各种子宫出血症状,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
其病因甚多,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内膜增生症等。
目前,治疗AUB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虽然药物治疗对于一些AUB病例表现出出血量小、周期正常等好处,但对于一些病人而言,由于人体过于疲惫,刺激和药物依赖的环节会加加倍倍地处理,如果病情不明显效果非常差,使得很多人求助于手术治疗。
宫腔镜手术治疗AUB的优点有:1、创伤小:宫腔镜手术只需要在阴道口处开一个约1厘米的孔进行镜检,不需要开腹、剖腹等手术,减少了术后恢复期的疼痛和伤口感染的风险。
异常子宫出血属于临床妇科十分常见的病状表现之一,病因较为复杂,诊疗难度较高,对女性的生活质量、生理健康的危害较大。
研究发现[1],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病因包括生殖系统功能紊乱、激素失调、器质性病变等,例如子宫内膜增生、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等,快速、准确鉴别疾病对后续临床治疗十分重要。
传统鉴别诊断异常子宫出血常用方法为刮宫或经阴道B 超技术,效果一般,极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宫腔镜技术的改进与完善为疾病诊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优点在于视野清晰、准确性高,操作安全,备受医生及患者的认可[2]。
该文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82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例,简要介绍宫腔镜技术的应用及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方便抽选该院接受诊治的异常子宫出血病患8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最小为28岁,最大为59岁,平均年龄(34.5±1.4)岁;病程时间短则3个月,长则DOI:10.16662/ki.1674-0742.2021.08.180宫腔镜技术在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诊疗中的价值杜娟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宿迁223800[摘要]目的阐述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以宫腔镜技术诊疗的方法,并分析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该次研究时间范围为2018年1月—2019年12月,方便抽选该院接受诊治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82例,分别接受宫腔镜检查与经阴道B超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诊疗技术准确性。
结果经手术病理诊断发现,82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1例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癌,1例诊断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13例诊断为子宫黏膜下肌瘤, 12例诊断为妊娠组织残留,19例诊断为宫颈息肉,1例诊断为子宫瘢痕憩室。
经宫腔镜技术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经阴道B超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0,P<0.05)。
结论异常子宫出血情况采取宫腔镜技术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够鉴别患者出血原因,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宫腔镜、B超检查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探讨发布时间:2023-01-06T07:14:35.598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2期作者:王先梅[导读] 目的:详细讨论了宫腔镜和 B超联合检查的诊断价值。
方法:在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间,采用宫腔镜和B超联合检查子宫异常出血的106病例,并进行术中相应地取材或诊断性清宫。
结果:通过宫腔镜和B超的联合检查,确诊了子宫内膜增加的病例有52例,子宫内膜息肉有4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有10例,子宫内膜癌有4例。
王先梅庆市永川区妇幼保健院;邮编:402160摘要:目的:详细讨论了宫腔镜和 B超联合检查的诊断价值。
方法:在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间,采用宫腔镜和B超联合检查子宫异常出血的106病例,并进行术中相应地取材或诊断性清宫。
结果:通过宫腔镜和B超的联合检查,确诊了子宫内膜增加的病例有52例,子宫内膜息肉有4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有10例,子宫内膜癌有4例。
结果: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子宫出血异常,可以改善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诊断率。
尽管子宫内膜增长较快,子宫内膜癌的敏感度与仅有简单的诊刮类似,但是其形态学的变化仍能发现。
关键字:宫腔镜;B型超声;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癌子宫异常出血是妇科病的重要症状,也是宫腔镜检查的重要适应证,约占我院妇科门诊患者的15%左右。
宫腔镜在协助宫腔外盆腔疾病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优势互补。
同时,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宫颈管内疾病的重要价值,已被普遍接受。
而联合 B超检查,可以使宫腔镜检查更安全、更精准。
目前,对宫腔镜联合 B超检查并行病理诊断的106例子宫异常出血案例进行了如下分析,以便在诊断子宫异常出血时对宫腔镜联合B超的价值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院宫腔镜联合 B超检查,于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间并行病理诊断子宫出血异常病人106例。
平均年龄40岁。
106例子宫异常出血的种类是:38例月经过多例月经不规则、29例持续出血、19例绝经后出血、10例经期延长、6例月经频繁、4例月经过少。
宫腔镜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作者:杨小玲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对异常子宫出血(AUB)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12—2011.12入住我院的12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性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60)采用B超进行检查,观察组(n=60)采用宫腔镜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且将宫腔镜诊断与临床病理学诊断进行对比。
结果(1)B超检查的敏感性为50.0%(30/60),宫腔镜检查的敏感性为91.7%(55/60),二者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将宫腔镜用于AUB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价值,且与临床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明确内膜病变性质以及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 B超;宫腔镜;异常子宫出血(AUB);诊断宫腔镜可以直接对子宫腔内的结构的生理及病理性变化加以仔细地观察,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直视下进行宫腔内手术治疗。
随着宫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宫腔镜检查已经发展成为宫腔病变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1—2。
本研究将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的12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采用B超检查与宫腔镜检查进行对比,从而探讨宫腔镜在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诊断准确率,现将具体的检查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于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的12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为22—39岁,平均年龄为(21.3±5.5)岁;病程为2—33个月,平均病程为(15.8±6.6)个月;异常子宫出血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月经过多32例(26.7%)、经期延长28例(23.3%)、月经不规则20例(16.7%)、持续性出血12例(10.0%)、月经过少15例(12.5%)及绝经之后出血13例(10.8%)。
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
方法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延津县妇幼保健院诊治的8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b超检查)和观察组(宫腔镜检查),每组各40例,将两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比较,分析临床诊断符合率。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具有操作简便、诊断符合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宫腔镜;异常子宫出血;临床价值
作者单位:453200河南省延津县妇幼保健院
异常子宫出血作为临床妇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常见的检查方法为b超检查和诊断性刮宫检查。
其中,b超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较大宫腔占位性、内膜增厚等病变,但不能准确定性,而诊断性刮宫检查的损伤性相对较大[1]。
本研究中,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延津县妇幼保健院诊治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采用宫腔镜检查,取得了较好的诊断符合率,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b超检查)和观察组(宫腔镜检查),每组各40例。
40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410~730岁,平均年龄(570±40)岁;40例观察组患者中,年龄420~720岁,
平均年龄(560±40)岁。
所有患者均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白带带血,排除性激素治疗患者,以及合并急性生殖道感染、严重感染及肝肾功能衰竭患者。
12检查方法术前常规进行血常规、白带检查,于月经干净后3~5 d,进行检查。
121对照组检查方法采用美国hd14000型超声仪,探头频率调节为35 mhz,对患者双侧、子宫内膜厚度,以及盆腔进行有效探查。
122观察组检查方法采用storz宫腔镜,以及德国电视摄像系统,患者采取膀胱截石位,应用7号扩宫器扩张宫口,置入宫腔镜,应用5%葡萄糖作为膨宫液,维持宫内压力为13~20 kpa,从宫底由内向外逐步观察宫腔颜色、子宫内膜厚度、有无粘连、赘生物,以及输卵管开口端形态,最后观察宫颈口,直视状态下,刮取疑似病变组织的子宫内膜,及时送检。
13诊断标准宫腔镜诊断标准依据夏恩兰主编的《妇科内镜学》相关标准;b超诊断标准依据吴钟瑜主编的《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相关标准。
病理诊断标准依据回允中主译的《阿克曼外科病理学》相关标准。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40例患者中,b超检查诊断27例存
在病变,13例没有病变,而病理诊断病变率为750%(30/40),详细结果见表1。
22宫腔镜诊断与病理诊断比较40例患者中,宫腔镜超检查诊断37例存在病变,3例没有病变,而病理诊断病变率为925%(37/40),详细结果见表2。
23两组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3。
3讨论
异常子宫出血作为妇科常见病,由于其致病因素相对较多,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
传统诊断方法包括b超和诊断性刮宫检查,其中b超对于子宫内膜增厚、宫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虽然对于异常子宫出血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b超检查不能进行准确定性,而且对于宫内较小病变,容易出现漏诊现象。
有报道称[2],子宫内膜增厚<5 mm,或者<5 mm的子宫息肉,b超检查时可能不能发现,相对于较小的子宫内膜增厚和子宫息肉而言,b超检查缺乏特异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漏诊率。
所以,b超检查对于异常子宫出血诊断,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等特点,但是对于病因的诊断缺乏准确性和特异性,误诊率和漏诊率均较好。
本研究中,b超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50%(30/40),充分说明b超检查对于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诊断存在局限性。
宫腔镜检查作为新型检查方法,能够在直视状态下,观察宫腔内病变,所以,宫腔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高,并且,能够在直
视状态下,对可疑部位取材活检,避免了盲目诊断性刮宫对子宫内膜的损害[3]。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升高,也充分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
总而言之,宫腔镜诊断异常子宫出血具有操作简便、诊断符合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非异常子宫出血应用宫腔镜诊断的临床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2012,5(5):117.
[2]吕伟霞.宫腔镜检查在异常子宫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2):3435.
[3]卢玲阴道超声与官腔镜在诊断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中的应用. 热带医学杂志,2010,10(8):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