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炮制方法药性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中药大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材,具有通便、泻火、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
大黄在中药的炮制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酸炒、炭制、清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运用。
本文将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酸炒大黄
酸炒大黄是指将大黄与醋或酒经过高温反复炒制,使其成为黄棕色或暗褐色的干品。
酸炒大黄除了保留大黄的通便、泻火功效外,还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储存和使用。
在中药方剂中,酸炒大黄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与黄连、芒硝、甘草等配伍,可用于清热解毒、泻火下气等方面,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口舌生疮、痈肿疮痔等疾病。
二、炭制大黄
炭制大黄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将大黄进行加工,使其形成炭化的状态。
炭制大黄具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同时,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大黄的副作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
三、清洗大黄
同时,清洗大黄也可以单独使用,作为药材汤剂的主要成分。
例如,将清洗大黄煮成汤剂,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病毒性感冒等疾病。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根据疾病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选择。
酸炒大黄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副作用,清洗大黄能够使药材更加纯净。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药性,可以帮助医师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进行科学搭配,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大黄炮制工艺及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学生姓名班级专业名称化学制药技术系部名称制药工程系指导教师提交日期答辩日期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12 月摘要大黄为攻下药, 生者泻下力猛, 炮制后使之缓泻或不泻,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 含量约为1% ~ 5%。
临床应用时, 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采取适当的炮制方法, 以达到引药归经, 改变或缓和药性,扩展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减弱药物毒副作用等目的。
大黄经酒炒、醋炒、酒炖、炒炭等方法炮制后,泻下作用缓和;酒炖大黄不仅胃肠道不良反应减少,而且保持了较好的解热、抑菌、消炎、止血、免疫和活血祛瘀等作用。
本文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中药炮制技术大黄药理作用目录前言 (4)§1中药炮制的概述 (4)1.1炮制对中药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5)1.2炮制对中药中苷类成分的影响 (5)1.3炮制对中药中挥发油类成分的影响 (7)1.4炮制对中药中多糖类成分的影响 (8)1.5炮制对中药中鞣质类成分的影响 (9)1.6炮制对中药中蛋白质、氨基酸类成分的影响 (9)1.7炮制对中药中有机酸类成分的影响 (10)§2大黄的概述 (10)§3大黄的炮制工艺 (11)§4 炮制作用 (12)§5 质量标准 (14)§6 炮制对大黄药效学的影响 (14)§7 结语 (16)参考资料 (17)致谢 (20)绪论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不过,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差异,临床应用也各有其主要适应症。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大黄炮制品的临床应用特点大黄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
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之功效。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试论大黄炮制方法及药性研究作者:谭春萍来源:《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年第11期【摘要】大黄是中药材中的一种,一般指马蹄大黄。
大黄具有泄下攻积、止血以及解毒等功效,在中药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
为促进大黄药效的有效发挥,在临床应用中往往结合患者病情以及个体差异来对大黄进行科学炮制,以更好的满足中药行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黄;中药炮制;药性大黄是多年生的高大草本植物,大多生长于山地林缘或草坡上,一般为人工栽培或野生生长后得到。
大黄的根茎粗壮,高度在2m左右,呈光滑状态。
大黄的根与根状茎可作药用。
为促进中药学的不断发展进步,本文简要探讨大黄炮制方法,并对其药性进行研究,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1大黄的炮制方法及药性1.1酒大黄的炮制酒大黄的炮制具有一定特殊性,应当取片状或块状大黄适量,以黄酒喷淋均匀后,加以适当闷润,待黄酒被大黄吸尽后,将其置于标准规格的炒制容器内,开文火进行炒制,密切观察大黄的颜色变化,待大黄呈微干状态且色泽变深后,去除炒制碎屑,即可得到酒大黄。
通过研究可知,通过黄酒对大黄进行炒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黄的成分,减少大黄内总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并保证结合型甙稳定,此种情况下酒大黄炮制过程中实际耗损率在5%左右。
酒大黄也具有一定泄下作用,但与生大黄相比则泄下作用稍弱,而在黄酒的作用下,使得酒大黄作用于人体后能够引药上行,对于牙龈肿痛以及清热解毒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1.2熟大黄的炮制在这一过程中,以黄酒浸润透的大黄作为主要炮制材料,取适量切厚片或块状,将其置蒸器蒸笼内进行蒸制。
在蒸制过程中应确保蒸器蒸笼处于密闭状态,以保证实际蒸制效果,以武火蒸6-8小时左右。
当蒸一定时间后,观察大黄可发现其内外呈显出黑褐色。
将大黄取出并晒至八成干,之后再次置于蒸器蒸笼内进行密闭蒸制,时间相同,取出后大黄呈干燥状态,颜色为黑褐色。
炮制完成的熟大黄中结合性大黄酸明显降低,剩余微量的番泻苷。
熟大黄具有相对缓和的泻下作用,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减轻腹痛副作用,并且作用于人体后有活血祛瘀之功效。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煎煮时间对于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的炮制方法及煎煮的时间对大黄的沉降药性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160只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8组(n=20)。
取其中的4组作大黄的炮制试验,另外4组作大黄的煎煮试验。
其中炮制试验各组均采取不同方案,而煎煮试验各组均采取不同的煎煮时间,比较小鼠的灌胃水煎液情况。
结果:不同的炮制方法比较中,生大黄组与醋或酒炮制大黄组,在胃残留率的比较上均明显的比生理盐水组低,而该几组的小肠推进率对比生理盐水组显著更高,P<0.05;不同的煎煮方法对比中,短大黄组胃残留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小肠推进率明显更高,P<0.05;中大黄、长大黄组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相比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的差异,P>0.05。
结论:在大黄的炮制及煎煮过程中,适当延长煎煮的时间有利于对药物药性进行沉降,使药效趋温和,另外,采取醋制以及酒制可将大黄的药性进行适当的增强,可依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药物炮制及煎煮控制。
【关键词】炮制方法;煎煮时间;大黄沉降药性;影响【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我国的中医源远而流长,其中中医的剂型也相对的多种多样,并在其中以汤剂作为最常见一类剂型[1]。
在临床上,汤剂可依据患者的实际个人情况,对其中药物的种类与剂量灵活的进行加减调控,其中遵循着中医的辨证施治相关理论[2-3]。
中医的汤剂理论中,中药大黄具备有明显的抗菌及抗肿瘤等众多优良的功效,其用途也十分的广泛。
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炮制方法以及煎煮时间对于大黄沉降药性的影响,详见下文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160只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8组(N=20)。
取其中的4组作大黄的炮制试验,另外4组作大黄的煎煮试验。
160只小鼠体重均在19~23g,平均体重(20.15±0.47)g。
研究药物选择生大黄,所需的仪器则包括有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谱元仪器有限公司)、HH-8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市万合仪器制造有限公司)、4500r高速离心机(上海辉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黄在炮制前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对药物减毒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揭示炮制过程对大黄药效的影响机制,为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提供科学依据。
一、引言大黄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泻下、利胆、抗炎等。
然而,由于大黄的药效成分复杂,其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
因此,通过炮制工艺改善大黄的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减毒作用的研究,以期为优化中药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二、大黄炮制工艺简介大黄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蒸制、炒制、酒制等。
本文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蒸制法进行实验研究。
蒸制法通过蒸汽加热大黄,达到软化药材、改变药效的目的。
三、实验方法1. 样品采集与处理:分别采集炮制前后的新鲜大黄样品,进行清洗、干燥、粉碎等处理。
2. 化学成分分析: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扫描法等,对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3. 减毒效果研究:采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黄炮制前后的药效变化及其对毒副作用的改善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大黄在炮制过程中,部分化学成分的含量有所变化。
其中,某些具有泻下作用的成分含量降低,而一些具有抗炎、利胆等作用的成分含量增加。
2. 减毒效果研究结果: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发现,经过蒸制处理的大黄,其泻下作用减弱,毒副作用降低,而抗炎、利胆等作用增强。
这表明炮制过程能够优化大黄的药效,降低其毒副作用。
五、讨论1. 化学成分变化分析:大黄的化学成分复杂,其炮制过程中的变化机制可能与加热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化学成分的降解与转化等因素有关。
2. 减毒机制探讨:大黄的减毒作用可能与部分具有泻下作用的化学成分含量的降低有关。
此外,其他化学成分可能在大黄炮制过程中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使其药理作用得到了改善和优化。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活血逐瘀等功效,在中药汤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烘干大黄、醋炙大黄、清洗大黄等,每种炮制方法都会对大黄的药效和用法有所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烘干大黄的运用烘干大黄是将新鲜大黄晒干或用低温烘箱烘干制成的一种炮制方法。
烘干后的大黄质地干燥,颜色呈黄褐色,散发着特有的香气。
烘干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具有清热泻火、通利肠胃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疮疡、痈疽肿毒等病症。
在中药汤剂中,烘干大黄常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如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症状;与大枣、芒硝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胸膈、肠热便秘等症状。
烘干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有效地发挥了其清热泻火的功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三、清洗大黄的运用清洗大黄是将大黄用清水反复洗净并晾干,是一种炮制大黄的基本方法。
清洗后的大黄具有清淡的苦味和寒性,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都会影响大黄的性味和药效。
烘干大黄适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病症;醋炙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清洗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肠热结硬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炮制大黄方法,并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炮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2012 届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系部***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1 年11 月19 日浅述大黄的炮制方法与药理研究某某某摘要:大黄的炮制历史久远,炮制方法有很多种,现今沿用的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蜜大黄、盐大黄、清宁片等。
大黄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有泻下、保肝利胆、胃黏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利尿、改善肾功能、活血止血、降血脂、抗病源微生物、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其中对急慢性肾衰竭的作用、降血脂、抗肿瘤作用是大黄药理研究的现代进展。
大黄经过炮制后能够改变药性、减轻副反应和提高疗效。
因此,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药理研究0引言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从本草文献可知,大黄的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制大黄、酒制大黄、醋制大黄、蒸制大黄、酒蜜制大黄、制炭大黄、炒制大黄、盐制大黄、蜜制大黄、药汁制大黄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1]。
由于不同炮制品的加热程度、加入辅料等不同,使其活性成分发生量与质的变化[2],功能及临床疗效亦有差异[3、4]。
现就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及在药效方面的差异作了总结。
1 炮制方法1.1净制除去杂质,洗净。
1.2切制洗净,浸润、切厚片或块晾干。
大小个分开,略浸,捞出,淋润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
加水稍浸泡、闷透,切成1.5-5mm厚的片,晒干或晾干。
取大黄片用低温烘脆,磨成细粉,过筛即可。
1.3炮制1.3.1酒制取大黄片,加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药理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
一.药理作用1.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概述大黄的药理作用[1]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
大黄在药效方面的概括如下:2.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2.1 泻下作用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
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
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
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因此, 结合型蒽甙才能发挥致泻作用.2.2 促进胰液分泌及抑制胰酶活性大黄能使胰腺细胞间的紧密联结,阻止胰液外溢,抑制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2]。
在试管内及近似胃肠道的生理条件下, 生大黄对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一)生大黄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不同炮制方法及其在药效上的影响。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大黄的炮制方法及特点、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临床应用实例和炮制方法选择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大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中药汤剂、药效、临床应用、建议、影响、研究、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炮制大黄的传统方法有生大黄、酒大黄、水大黄、姜大黄等。
每种炮制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目前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及药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有必要深入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规律,为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效果,从而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情况,可以为临床医生和中药制药厂家提供参考,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大黄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黄炮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运用。
1.3 意义大黄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其炮制方法的选择对于中药汤剂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大黄的药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从而提高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丰富大黄的应用范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大黄的炮制研究综述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临床用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药材进一步加工的传统工艺,它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中药炮制的方法众多,与药效一般有着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
”。
实践证明,通过炮制能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改变和增强中药饮片固有的性能。
大黄作为传统中药的一种以其能泻火解毒、主治湿热黄疸、跌打瘀肿、便秘等作用,被广泛研究。
1. 中药大黄概述:蓼科植物中称为大黄的原植物有60多种,中药正品大黄是指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南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去除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大黄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
由于大黄的炮制方法各异,因此中药大黄的处方用名也很多有:大黄、生大黄、川军、酒军、酒大黄、醋大黄、熟军、熟大黄和大黄炭.成品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文理,微显朱砂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酒大黄表面黑褐色,质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和心经,主要用于治疗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阳黄、水肿、疔疮、汤火伤等症。
经研究发现:中药大黄中起药效的是以蒽醌及其衍生物和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素等)为主的一大类化合物.在现今,大黄的炮制方法有生用、制用两大类。
生用主要是粉碎、闷润(取原药材,洗净闷透,切片,晒干);制用有酒大黄、单炒、炒焦、炒炭、单蒸、酒蒸、煮制、蜜制、酒制等方法。
2. 大黄的炮制方法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 生大黄的炮制及其炮制后药性和用途2.1.1. 炮制:其炮制为取原药材拣净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
大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摘要】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利胆退黄之功效;可用于热结便秘、血热妄行、瘀血结滞、湿热黄疸、结石内阻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因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所以临床应用也各有其适应症。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临床应用中药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传统的大黄炮制方法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制大黄、大黄炭、醋大黄,现把大黄的炮制方法、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如下:1. 生大黄1.1 饮片制法: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除去杂质,水适量浸润质软,以水浸药透为度,捞出切成片或块,低温干燥或晾干,表面显黄棕色至淡红棕色,平整,有明显散在或环列的星点状锦纹或虎斑纹,有空隙,周边色深,有纵皱纹及疙瘩状隆起,质坚脆。
1.2 临床应用:生大黄其性苦寒、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泻,泻火解毒力强,临床主要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湿热黄疸、跌打淤肿、血瘀经闭、热毒肠痈、淤血、腹痛、痈肿疔毒以及外治烧烫伤等症。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0~15克。
2. 熟大黄2.1 炮制方法:取大黄块或片,用黄酒喷拌焖润,待酒吸尽后,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蒸至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晒至将干时,再与蒸液拌匀吸尽,晒干或烘干,饮片质坚实。
每100公斤大黄块用30公斤黄酒。
2.2 临床应用:蒸熟后的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其泻下力十分缓和,能减轻伤胃气、伤阳血、腹痛等作用,但其活血作用较强,临床上常用于淤血诸症,如跌打损伤等,淤血停滞可与当归、木香、红花等行气活血药同用;适用于老人体虚并有瘀血证者。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3~6克。
3. 酒制大黄3.1 炮制方法:酒大黄俗称酒军,是取生大黄块或片100kg用黄酒10kg喷淋拌匀稍闷,用文火微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备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及影响。
通过对大黄的干制和鲜用对中药汤剂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炮制方法下大黄化学成分及药效的变化。
结合中药汤剂中利用大黄炮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探讨了炮制方法与药效的关系。
综合各方面因素,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对大黄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运用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提高中药疗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大黄、不同炮制方法、中药汤剂、药效、化学成分、优缺点、影响、展望1. 引言1.1 了解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大黄是一种常用于中药汤剂中的药材,其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药效产生了显著影响。
了解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可以帮助中药医师更好地制定药方,达到更好的疗效。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包括干制和鲜用两种主要方式,每种方式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有各自的特点和效果。
干制大黄是将新鲜的大黄晒干或蒸制后晒干,经过此种炮制方法后,大黄的药性味辛、性寒,有泻火通便、通淋止痛的作用。
而鲜用大黄则是指直接使用新鲜大黄进行煎煮,其药性味辛涩、性寒,有泻火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
通过了解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大黄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药效影响深远,对于中药行业和中医临床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中药汤剂的概述中药汤剂是中医药中一种常见的药剂形式,通常采用多味药物组合配伍,经过特定的炮制方法煎服而成。
中药汤剂因其方便易取、疗效较快等优点,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药汤剂的基本制备方法包括选择适宜的药材,炮制加工,煎煮调理等步骤。
药材选用和炮制是关键的环节。
药材选用要求品质上乘,干净无杂质,炮制要根据药性特点采用适宜的方法处理,以调剂药性、增强药效。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泻药,其不同炮制方法对于药物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不同的炮制方法具有不同的药效,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应用。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新鲜大黄新鲜大黄是指将野生大黄根、茎叶连带土壤摘取、洗净后直接使用的原药。
新鲜大黄中含有较多的真菌和细菌,活性成分未经干燥处理,药效较强。
新鲜大黄运用于中药汤剂中,具有促进排便、通便泄热、利尿消肿的作用。
二、炮制大黄炮制大黄是指将大黄切成小块或细粉后,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制成的药材。
炮制大黄可以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药效稳定性。
经过炮制的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去瘀通经的功效。
1、黄牛膝大黄汤在临床中治疗痔疮、便秘常常采用黄牛膝大黄汤,该汤剂主要以大黄为主体,采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枣汁炮法,并加入产地为云南的黄牛膝草。
汤剂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滋阴润肠、通便导滞的作用减轻痔疮、便秘引起的疼痛。
2、绛黄散绛黄散运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红糖炮法,通过加入红枣糖、蜜糖等中草药配合炮制大黄,该散剂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炎等疾病。
绛黄散具有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三、炭炙大黄炭炙大黄是指将大黄用木炭火烧炙后制成的药材。
炭炙大黄中的芫花苷、黄芩苷等成分比新鲜大黄和炮制大黄的含量更高,具有强烈的泻痢作用。
但由于其药效极强,其在应用时要控制剂量,注意不要过量使用。
在中药汤剂中运用炭炙大黄,可用于治疗肠胃瘀滞、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等症状。
四、黄化大黄黄化大黄是指将大黄经过特殊的处理方式制成的药材。
黄化大黄颜色呈现为深黄色或暗黄色,质地较硬。
黄化大黄具有较强的解毒效果,可以清除体内积存的毒素和废物,有利于促进身体代谢和调节免疫力。
总之,大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调节其药效和适应症,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稳定性,并进一步发挥其疗效。
在中药汤剂的制备过程中,不同的炮制方法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临床需要进行选用。
大黄炮制方法不同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总结大黄炮制方法,分析炮制后的大黄对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不同的大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大黄临床应用效果。
结论依据临床治疗目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炮制大黄,可以减少大黄的毒副作用,提高大黄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大黄炮制应用分析中药炮制是指根据中医药药性及临床应用目的,依据中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中药材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进行加工。
中药炮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且与药物临床应用效果有着密切关系[1]。
中药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泻火解毒、攻积导滞功能,主治湿热黄疸、跌打瘀肿、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吐血及实热便秘等作用,被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就大黄的炮制方法不同,对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概述生大黄(又名:生军)为常用中药之一,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分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主治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疔疮,汤火伤等病症。
由于中药生大黄气味重浊沉降,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攻积导滞,凉血解毒,作用峻烈,易伤脾胃,因次从古代到现代为减少大黄的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而总结出多种多样炮制大黄的方法。
2 炮制方法2.1古代大黄炮制的基础理论早在汉代就有《金匮玉函经》中“实者生用,虚者酒蒸”的经验。
说明了大黄用酒炮制后临床效果不一,从而为后世因临床病症不同采用酒为辅料来炮制大黄,为改变药性提高药效提供了不同炮制理论依据。
到唐宋代除采用酒炮制之外,为提高炮制质量,从用酒炙大黄外又对大黄采取煨制法,王好古曰“须煨,寒则伤胃气” 张元素曰“疮出而大便不通者煨之”。
至清代《医宗说约》和《本草述钩元》总结了前人经验结合新的炮制方法论述到:“治泻痢姜汁拌炒,治伤寒热结生用,治疮疡热结酒炒,血痢韭菜汁拌晒干”等记载为后世炮制大黄提供了科学依据[2]。
浅谈大黄炮制方法及药性研究
摘要: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
大黄作为一种传统中药,以其能泄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等作用被广泛研究。
由于病情不同及个体差异,临床应用时须加工炮制,通过炮制可改变或缓和药性,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更好地发挥药效。
关键词:大黄;中药炮制;药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89-01
1 酒大黄的炮制
1.1 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微干,色泽加深筛去碎屑即可。
1.2 炮制作用:大黄经酒炒后,成分有所改变,总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减少而结合型甙不受影响,耗损率约为5%,故泻下作用弱于生大黄,可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2 熟大黄的炮制
2.1 方法:取黄酒润透的大黄切厚片或块,置蒸器蒸笼内密闭,以武火蒸6~8小时,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晒至八成干,再蒸一次,干燥,片面呈黑褐色。
2.2 炮制作用:熟大黄结合性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
因此泻下作用缓和,能减轻腹痛的副作用,并增强活血祛瘀的
疗效。
3 大黄炭的炮制
3.1 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褐色,取出,晾干。
3.2 炮制作用:大黄炒炭后,结合性大黄酸大量被破坏所含鞣质部分被破坏,因此泻下作用极弱番泻苷已不存在,因此泻下作用极弱,但大黄酚和大黄素-6-甲醚为生品的2-4倍,这两种成分有促血凝作用,故增加止血的功效。
4 醋大黄的炮制
4.1 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4.2 炮制作用:醋炒大黄后,结合性大黄酸严重被破坏,收敛作用相对增强,醋大黄泻下作用极微,主要以消积化瘀为主。
5 清宁片的炮制
5.1 方法:取大黄片或块,置煮制容器内,加水完全浸没药材,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 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 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
5.2 炮制作用:由于使用了煮、蒸(黄酒)、烘炮制方法,使总游离蒽醌衍生物减少,使得泻下作用缓泄而不伤正气、逐瘀而不败
正之功,药性平缓,适用于年老体弱患者。
综上所述通过不同方法的炮制,使其更适应临床需要,降低了与疗效无关的毒副作用,并使其多种有效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因而改变了生大黄固有的药性和功效,拓宽了用药范围,提高了药效。
参考文献
[1] 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7
[2] 江文君,等.中国药学会全国中药炮制.中药制剂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第二辑.
[3] 王孝涛.中药大黄炮制研究进展[j].时珍国药研究,7(1):20
[4] 陈豪,池志珍.再论大黄炮制作用及临床正确应用海峡药学,2004,16(4):91-93
[5] 张学兰.大黄炮制研究简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2,26(5):399-401
[6] 赵海霞.炮制对大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影响[j].光明中医,1997,12(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