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71.61 KB
- 文档页数:1
大黄炮制方案简介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泻下、通便等功效。
在中医药中,大黄常常被制成炮制品,以增加其疗效和降低对人体的刺激性。
本文将介绍关于大黄炮制的方案和炮制后的用法。
大黄炮制的方法选料与炮制前的准备1.选料:选择外观完整、色泽鲜亮、无虫蛀和霉变的大黄。
2.清洗:将选好的大黄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污物。
3.晒干:将清洗后的大黄放在通风的地方晒干。
治炮与炮制过程1.大火炒炙:将晒干的大黄放入炒锅中,用大火不断翻炒,直到大黄表面出现细微裂纹,并能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
2.晾凉:将大黄倒入盘子中,晾凉备用。
3.磨成粉末:将晾凉的大黄放入研磨机或者用石臼研磨成粉末,备用。
大黄炮制后的用法大黄经过炮制后,可以用于以下方剂和药物的制备:1.大黄泻心汤:将大黄炮制末与其他中药配伍,按照一定比例煎煮,用于心火上炎、心烦不宁、口苦口干等症状的治疗。
2.大黄清热汤:将大黄炮制末与其他清热药材配伍,煎煮后饮用,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痰多等症状。
注意事项1.制备大黄炮制品时,应严格控制火候和时间,以免损失药性。
2.确保选用的大黄符合药材质量标准,并注意保存环境的卫生和干燥度。
3.在使用炮制后的大黄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药方进行用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4.大黄具有泻下作用,敏感人群和孕妇应谨慎使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炮制后的大黄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阳光直射。
结论大黄炮制是中医药制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炒炙和研磨等步骤,能够提高大黄的疗效和减少其刺激性。
然而,在使用大黄炮制品时,需要注意选材、炮制方法和用药剂量等方面的细节,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此外,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大黄炮制品,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中药大黄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材,具有通便、泻火、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
大黄在中药的炮制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酸炒、炭制、清洗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运用。
本文将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酸炒大黄
酸炒大黄是指将大黄与醋或酒经过高温反复炒制,使其成为黄棕色或暗褐色的干品。
酸炒大黄除了保留大黄的通便、泻火功效外,还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使其更容易储存和使用。
在中药方剂中,酸炒大黄可以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与黄连、芒硝、甘草等配伍,可用于清热解毒、泻火下气等方面,常用于治疗湿热病、口舌生疮、痈肿疮痔等疾病。
二、炭制大黄
炭制大黄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将大黄进行加工,使其形成炭化的状态。
炭制大黄具有温经止痛、祛风除湿、解毒消肿等功效。
同时,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大黄的副作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体健康。
三、清洗大黄
同时,清洗大黄也可以单独使用,作为药材汤剂的主要成分。
例如,将清洗大黄煮成汤剂,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病毒性感冒等疾病。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根据疾病情况和药物特性进行选择。
酸炒大黄能够增加药材的稳定性,炭制大黄能够降低副作用,清洗大黄能够使药材更加纯净。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药性,可以帮助医师根据不同的治疗需求进行科学搭配,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活血逐瘀等功效,在中药汤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烘干大黄、醋炙大黄、清洗大黄等,每种炮制方法都会对大黄的药效和用法有所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大黄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烘干大黄的运用烘干大黄是将新鲜大黄晒干或用低温烘箱烘干制成的一种炮制方法。
烘干后的大黄质地干燥,颜色呈黄褐色,散发着特有的香气。
烘干大黄的性味为苦、寒,具有清热泻火、通利肠胃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疮疡、痈疽肿毒等病症。
在中药汤剂中,烘干大黄常常与其他药材搭配使用,如与黄芩、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症状;与大枣、芒硝等药材搭配使用,可以用于治疗积滞胸膈、肠热便秘等症状。
烘干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有效地发挥了其清热泻火的功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药物基础。
三、清洗大黄的运用清洗大黄是将大黄用清水反复洗净并晾干,是一种炮制大黄的基本方法。
清洗后的大黄具有清淡的苦味和寒性,适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
大黄在中药炮制中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都会影响大黄的性味和药效。
烘干大黄适用于治疗热病未解、口舌生疮等病症;醋炙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火热内结等病症;清洗大黄适用于治疗便秘、肠热结硬等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炮制大黄方法,并合理搭配其他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大黄的药理作用和炮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挖掘其药用价值,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有着多种不同的炮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功效和适应症。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为大家对中药炮制技术和中药汤剂的认识提供一些参考。
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1. 生大黄:即未经任何炮制处理的大黄。
生大黄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适用于大便秘结、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
但生大黄还有毒性,易伤肝脏,因此用量需谨慎。
2. 曲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用大麦糊粉包裹,置于阳光下腌制。
曲大黄性味偏寒,具有泻火通便、清热凉血的功效。
适用于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
3. 蒸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蒸汽蒸制。
蒸大黄性味偏温,泻火通便的作用比生大黄稍弱,但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更为适宜。
4. 炒大黄、煮大黄:将生大黄切成小段后,用文火炒制或煮制。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
炒大黄偏温,煮大黄偏寒,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1. 生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生大黄因具有较强的泻火通便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热毒壅滞、火热痔疮等症时使用。
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黄立便汤”,方中用生大黄与其他中药搭配,用于治疗痞满便秘、火热腹痛等症。
但生大黄毒性较大,对肝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因此用量需谨慎。
曲大黄因为经过阳光腌制而具有较强的清热凉血作用,常在治疗热结便秘、痔疮出血等症时使用。
在《伤寒论》中有“大便调脏汤”、“小便不利汤”等方剂,均以曲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湿热下注、小便不利等症。
蒸大黄因为经过蒸制而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患者。
在《金匮要略》中有“厚朴大黄丸”、“甘露消积汤”等方剂,均以蒸大黄为主要成分,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湿热蕴结等症。
炒大黄和煮大黄均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但性味略有不同,适应症也略有差异。
炒大黄性味偏温,适用于治疗虚实夹杂的疾病,如《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甘草汤”用炒大黄与炙甘草合用,用于治疗肠风痔漏等症。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摘要】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大黄炮制方法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现代研究;临床应用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大黄(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块。
味苦、性寒、芳香,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具有攻积导滞、解毒凉血、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之功。
为适应临床需要,历代医家采用了炮、蒸、煨、炒、熬、浸、洗、煮、煅、焙、烧等多种炮制方法,所用辅料有酒、醋、姜、盐、蜜、石灰、米泔水、巴豆、童子便、芒硝、吴茱萸、当归、红花等,部分方法迄今仍在沿用。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改变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若不能正确掌握炮制方法和不同炮制品对疗效的影响,必将不能药尽其用,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本文就常用的大黄饮片(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作以简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生大黄1.1饮片制法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水适量,淋润致软,以水尽药透为度,切块或片,低温干燥或晾干,筛去碎屑。
1.2临床应用生大黄气味重浊沉降,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攻积导滞,凉血解毒,作用峻烈,易伤脾胃。
用于:(1)大便秘结。
常配伍他药治疗各型便秘,《伤寒论》大承气汤、黄龙汤和麻子仁丸分别治疗热结便秘、血虚便秘和阴虚便秘;《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疗津枯便秘;《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治疗脾虚便秘等。
(2)水肿。
《丹溪心法》舟车丸治疗阳水水肿;《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治疗水走肠间,饮邪内结而浮肿胀满者;《伤寒论》大陷胸汤治疗结胸症。
(3)疮疡肿毒。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外用消肿解毒。
(4)黄疸。
《伤寒论》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黄疸。
(5)淋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治疗淋症。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一、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包括生大黄、制大黄、炒大黄、醋炙大黄等。
其中,生大黄为未经过任何炮制的原料;制大黄为煮沸、捣碎、晒干等步骤后制成的大黄;炒大黄为将大黄加热炒制而成;醋炙大黄为将大黄用醋处理后再加热炙制而成。
1.生大黄:生大黄性寒,味苦,功效较强。
由于生大黄未经过任何炮制处理,因此在中药汤剂中应用较少,仅用于特殊情况,例如治疗热盛病证或无法忍受大黄刺激的患者等。
2.制大黄:制大黄经过水洗、煮沸、捣碎、晾干等步骤后制成,具有泻下通便,消肿止痛的功效。
制大黄较生大黄性温,可以提高其泻下通便的功效,但相应的刺激性较弱。
3.炒大黄:炒大黄是将制成的大黄加热炒制,经过炒制后大黄的颜色和质地都发生了变化,成为棕色的块状物。
炒大黄性温,可以增加其排毒通便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实证病证,但其刺激性也相应增强。
4.醋炙大黄:醋炙大黄是将晒干的大黄用醋处理后再加热炙制而成。
经过醋炙处理后的大黄具有较好的润肠通便功效,且刺激性较炒大黄和制大黄较弱,适用于治疗便秘等病症。
不同炮制方法的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也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制大黄作为最基本的炮制方法,常常在中药方剂中使用。
例如常用的大承气汤、二妙散等中均含有制大黄。
炒大黄和醋炙大黄则常常用于治疗久病肠糜、脾胃虚弱等的中药方剂中。
例如脾胃虚弱证症下的藿香汤、二陈汤等都含有炒大黄。
使用醋炙大黄的方剂一般用于治疗便秘。
例如枳壳汤、小承气汤等。
综上所述,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会对其特性产生影响,因而在中药汤剂的应用中也会存在不同。
在应用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的大黄。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不同炮制方法及其在药效上的影响。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大黄的炮制方法及特点、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临床应用实例和炮制方法选择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大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中药汤剂、药效、临床应用、建议、影响、研究、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炮制大黄的传统方法有生大黄、酒大黄、水大黄、姜大黄等。
每种炮制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目前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及药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有必要深入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规律,为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效果,从而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情况,可以为临床医生和中药制药厂家提供参考,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大黄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黄炮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运用。
1.3 意义大黄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其炮制方法的选择对于中药汤剂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大黄的药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从而提高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丰富大黄的应用范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大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摘要】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利胆退黄之功效;可用于热结便秘、血热妄行、瘀血结滞、湿热黄疸、结石内阻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因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所以临床应用也各有其适应症。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临床应用中药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传统的大黄炮制方法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制大黄、大黄炭、醋大黄,现把大黄的炮制方法、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如下:1. 生大黄1.1 饮片制法: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除去杂质,水适量浸润质软,以水浸药透为度,捞出切成片或块,低温干燥或晾干,表面显黄棕色至淡红棕色,平整,有明显散在或环列的星点状锦纹或虎斑纹,有空隙,周边色深,有纵皱纹及疙瘩状隆起,质坚脆。
1.2 临床应用:生大黄其性苦寒、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泻,泻火解毒力强,临床主要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湿热黄疸、跌打淤肿、血瘀经闭、热毒肠痈、淤血、腹痛、痈肿疔毒以及外治烧烫伤等症。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0~15克。
2. 熟大黄2.1 炮制方法:取大黄块或片,用黄酒喷拌焖润,待酒吸尽后,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蒸至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晒至将干时,再与蒸液拌匀吸尽,晒干或烘干,饮片质坚实。
每100公斤大黄块用30公斤黄酒。
2.2 临床应用:蒸熟后的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其泻下力十分缓和,能减轻伤胃气、伤阳血、腹痛等作用,但其活血作用较强,临床上常用于淤血诸症,如跌打损伤等,淤血停滞可与当归、木香、红花等行气活血药同用;适用于老人体虚并有瘀血证者。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3~6克。
3. 酒制大黄3.1 炮制方法:酒大黄俗称酒军,是取生大黄块或片100kg用黄酒10kg喷淋拌匀稍闷,用文火微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备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泻药,其不同炮制方法对于药物活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不同的炮制方法具有不同的药效,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应用。
本文将探析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
一、新鲜大黄新鲜大黄是指将野生大黄根、茎叶连带土壤摘取、洗净后直接使用的原药。
新鲜大黄中含有较多的真菌和细菌,活性成分未经干燥处理,药效较强。
新鲜大黄运用于中药汤剂中,具有促进排便、通便泄热、利尿消肿的作用。
二、炮制大黄炮制大黄是指将大黄切成小块或细粉后,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加工制成的药材。
炮制大黄可以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药效稳定性。
经过炮制的大黄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淤、去瘀通经的功效。
1、黄牛膝大黄汤在临床中治疗痔疮、便秘常常采用黄牛膝大黄汤,该汤剂主要以大黄为主体,采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枣汁炮法,并加入产地为云南的黄牛膝草。
汤剂主要通过活血化瘀、滋阴润肠、通便导滞的作用减轻痔疮、便秘引起的疼痛。
2、绛黄散绛黄散运用炮制大黄方法中的红糖炮法,通过加入红枣糖、蜜糖等中草药配合炮制大黄,该散剂主要用于治疗痛风、关节炎等疾病。
绛黄散具有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三、炭炙大黄炭炙大黄是指将大黄用木炭火烧炙后制成的药材。
炭炙大黄中的芫花苷、黄芩苷等成分比新鲜大黄和炮制大黄的含量更高,具有强烈的泻痢作用。
但由于其药效极强,其在应用时要控制剂量,注意不要过量使用。
在中药汤剂中运用炭炙大黄,可用于治疗肠胃瘀滞、口腔溃疡、喉咙肿痛等症状。
四、黄化大黄黄化大黄是指将大黄经过特殊的处理方式制成的药材。
黄化大黄颜色呈现为深黄色或暗黄色,质地较硬。
黄化大黄具有较强的解毒效果,可以清除体内积存的毒素和废物,有利于促进身体代谢和调节免疫力。
总之,大黄经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调节其药效和适应症,减轻其泻痢作用,增加其稳定性,并进一步发挥其疗效。
在中药汤剂的制备过程中,不同的炮制方法应根据具体病情和临床需要进行选用。
165第16卷 第8期 2014 年 8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8 Aug .,2014大黄是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用途颇多、功效卓著的一味常用中药,在伤寒、温病以及多种内伤杂病临床中均可应用,既可用于气分证,也可用于血分证。
但是,由于对大黄的功效了解不够全面,尤其对大黄各种炮制品的炮制依据及方法认知匮乏,其临床应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往往只知利便,不知涤饮;只知利二便,不知通血脉;只知为攻下药,不知为补健药。
[1]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阅大量资料,分析整理了大黄的炮制依据及方法与临床应用功效等相关资料。
供中医中药同仁参考。
1大黄的来源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因其色黄,故名大黄。
大黄的别名有:黄良(《本经》),将军(《李氏要录》),火参、肤如(《吴普本草》),破门、无声虎、锦庄黄(《和汉药考》)。
2大黄采集与产地加工在秋季冬初茎叶枯萎时,挖取地下部分、除去粗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备用。
或4~5月,植株发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切去地上茎及根加工成卵圆形或圆柱形,或切成块瓣。
3大黄性味归经功效性寒,气香味苦,入大肠、脾、胃、心、肝经。
攻下积滞,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4大黄炮制依据4.1 传统炮制依据历代医家根据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易伤脾胃等作用特点,炮制成适用于临床的大黄炮制品,其突出了功效特点,扩大了用药范围,降低了副作用。
4.2 近代炮制依据经研究发现大黄主要含有蒽醌类衍生物(包括游离和结合性)、二苯乙烯苷类、苯丁酮类、鞣质及相关的多酚类成分。
[2]已知大黄的番泻苷及蒽醌苷等为泻下有效成分,游离蒽醌为抑菌、抗肿瘤等有效成分。
[3]大黄经酒炒后,结合性蒽醌有所减少,故泻下论大黄炮制依据及方法与临床功效应用王永强1,刘先继2(1.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美罗君元药业有限公司,辽宁 本溪 117002)摘 要:大黄因其性寒,气香味苦。
大黄炮制方案一、引言大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其具有清热泻火、通便利湿的功效,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利用大黄,并提高其功效,我们特别研发了大黄炮制方案。
二、大黄简介大黄,学名黄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蓼科植物。
主要生长在我国北方温带地区,其根茎呈橙黄色,并有明显的辐射状纵裂。
大黄的药用部分主要是根和根茎。
三、大黄炮制方案1. 材料准备- 大黄根茎:取新鲜的大黄根茎,洗净并晾干。
- 红糖:适量。
2. 制作方法- 将大黄根茎切成小块,放入干净的锅中。
- 加入适量的清水,将锅放在火上煮沸,然后转小火煮20分钟。
- 关火后,将煮好的大黄根茎捞出,放入碗中。
- 加入适量的红糖,搅拌均匀,让红糖完全融化在大黄中。
- 将大黄装入干燥的容器中,密封保存。
四、大黄炮制方案的作用和功效大黄炮制后,其功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1. 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泻火作用,能够缓解体内的热症状,如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
2. 通便利湿:大黄炮制后,对于脾胃湿热和大便秘结等问题有更好的疗效,能够调理肠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
3. 活血化淤:大黄具有活血化淤的功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对于跌打损伤、瘀血淤滞等有辅助疗效。
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 使用方法:- 每次取适量大黄炮制品,用开水冲服即可。
- 成年人每次服用5克至10克,每日2次;儿童酌减。
2.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脾胃虚寒者禁用。
-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六、结语大黄炮制方案是经过我们精心研发和实践验证的,将大黄的药效进一步提升,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使用过程中请遵循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希望这一方案能够对广大需要的人们带来帮助。
大黄炮制方法不同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总结大黄炮制方法,分析炮制后的大黄对临床应用效果。
结果不同的大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大黄临床应用效果。
结论依据临床治疗目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炮制大黄,可以减少大黄的毒副作用,提高大黄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大黄炮制应用分析中药炮制是指根据中医药药性及临床应用目的,依据中药理论和药物配制的需要,将中药材通过特定的炮制方法进行加工。
中药炮制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且与药物临床应用效果有着密切关系[1]。
中药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泻火解毒、攻积导滞功能,主治湿热黄疸、跌打瘀肿、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吐血及实热便秘等作用,被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就大黄的炮制方法不同,对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概述生大黄(又名:生军)为常用中药之一,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分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北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主治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滞不停闭、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疔疮,汤火伤等病症。
由于中药生大黄气味重浊沉降,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攻积导滞,凉血解毒,作用峻烈,易伤脾胃,因次从古代到现代为减少大黄的毒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而总结出多种多样炮制大黄的方法。
2 炮制方法2.1古代大黄炮制的基础理论早在汉代就有《金匮玉函经》中“实者生用,虚者酒蒸”的经验。
说明了大黄用酒炮制后临床效果不一,从而为后世因临床病症不同采用酒为辅料来炮制大黄,为改变药性提高药效提供了不同炮制理论依据。
到唐宋代除采用酒炮制之外,为提高炮制质量,从用酒炙大黄外又对大黄采取煨制法,王好古曰“须煨,寒则伤胃气” 张元素曰“疮出而大便不通者煨之”。
至清代《医宗说约》和《本草述钩元》总结了前人经验结合新的炮制方法论述到:“治泻痢姜汁拌炒,治伤寒热结生用,治疮疡热结酒炒,血痢韭菜汁拌晒干”等记载为后世炮制大黄提供了科学依据[2]。
大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12-24T16:25:41.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陈云[导读] 因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所以临床应用也各有其适应症。
陈云(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长城药房 226001)
【摘要】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利胆退黄之功效;可用于热结便秘、血热妄行、瘀血结滞、湿热黄疸、结石内阻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因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所以临床应用也各有其适应症。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临床应用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传统的大黄炮制方法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制大黄、大黄炭、醋大黄,现把大黄的炮制方法、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如下:
1. 生大黄
1.1 饮片制法: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除去杂质,水适量浸润质软,以水浸药透为度,捞出切成片或块,低温干燥或晾干,表面显黄棕色至淡红棕色,平整,有明显散在或环列的星点状锦纹或虎斑纹,有空隙,周边色深,有纵皱纹及疙瘩状隆起,质坚脆。
1.2 临床应用:生大黄其性苦寒、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泻,泻火解毒力强,临床主要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湿热黄疸、跌打淤肿、血瘀经闭、热毒肠痈、淤血、腹痛、痈肿疔毒以及外治烧烫伤等症。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0~15克。
2. 熟大黄
2.1 炮制方法:取大黄块或片,用黄酒喷拌焖润,待酒吸尽后,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蒸至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晒至将干时,再与蒸液拌匀吸尽,晒干或烘干,饮片质坚实。
每100公斤大黄块用30公斤黄酒。
2.2 临床应用:蒸熟后的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其泻下力十分缓和,能减轻伤胃气、伤阳血、腹痛等作用,但其活血作用较强,临床上常用于淤血诸症,如跌打损伤等,淤血停滞可与当归、木香、红花等行气活血药同用;适用于老人体虚并有瘀血证者。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3~6克。
3. 酒制大黄
3.1 炮制方法:酒大黄俗称酒军,是取生大黄块或片100kg用黄酒10kg喷淋拌匀稍闷,用文火微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备用。
饮片质坚实,深棕色或棕褐色,断面浅棕色,无焦斑,略有酒香。
3.2 临床应用:因黄酒性温味辛,能通血脉,酒制大黄泻下作用趋势能缓和寒下,同时使药力上行而起泻心火、肝火作用;临床上一般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等;就大黄有升提之性,能引药上行,善清上焦实热,对于热病时疫,头痛壮热常与黄芩、黄连、栀子等通用,以增强清上焦湿热作用,方如“三黄栀子鼓汤”;酒制大黄也善治血热妄行之吐血、头疼等,如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牙痛等:还能减轻腹痛之副作用,增强活血祛淤之功。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0~20克。
4. 大黄炭
4.1 炮制方法:取大黄块或片,将生大黄置于锅内,用文火加温渐至武火炒至内焦黄外焦黑时取出,推开放凉备用;注意炒炭若骤然用武火,易致炭化失效,若火候不急易造成生药成分存在,达不到炮制效果,影响疗效。
4.2 临床应用: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微,主要具有凉血化瘀,止血功效,可用于大肠积滞的大便下血,以及热血伤络、血不循经之各种出血症;代表方有“十灰散”对于大肠有积滞的痢疾以及便血症,可与金银花、黄芩等合用方如“双炭饮”,此外还有用于凉血止痛的“犀角地黄丸”等。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5~30克
5. 醋大黄
5.1 炮制方法:取生大黄100kg块或片加米醋15kg喷洒拌匀,稍焖润,待醋吸尽,置炒锅内微火加热翻炒至深火黄色,取出摊晾。
饮片偶有焦斑,微有醋气。
5.2 临床应用:大黄醋炒后可除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但消积化瘀力增强,主要有清热化湿,消积散痞作用;与枳实、白术、神曲等合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内阻、脘腹痞满、下痢、泄泻;与三梭、红花、水蛭等配伍能治痛经闭经、产后血瘀腹痛、产后胎衣不下等;此外,醋大黄清热利胆、活血通腑且能引药入肝,也用于治肝胆瘀滞证及肝硬化、肝炎、肝癌、肝胆结石等。
6. 结论
大黄经炮制总蒽醌变化较少,结合蒽醌下降幅度大,而游离蒽醌下降幅度小,可能是加热过程中结合蒽醌转化为游离蒽醌,总蒽醌含量变化甚微,游离蒽醌也降低或微增,但长时间高温也可造成大幅度蒽醌类降低[1]。
总之,大黄经不同的炮制,有效成分也发生变化。
大黄各种炮制品均有一定抑菌效力,其中酒大黄抑菌效力与生品相近[2]。
目前对大黄炮制后的药理研究主要在各个炮制品泻下作用、抑菌作用、抑制消化酶活性、止血和抗应激作用等方面[3]。
由于炮制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要求医生必须了解大黄及炮制品的方法、有效成份、药效作用等,才能合理用药,达到药效,保证中医用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范秦鹤.大黄炮制的历史与现状.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20(1):34~36.
[2]谭复成, 朱烈彬. 大黄的不同炮制品与药效关系探讨.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6; 4(3): 60~61.
[3]赵海霞. 炮制对大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光明中医. 1997; 12(5):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