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
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
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
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
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
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
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
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
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
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
《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
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
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一)生大黄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黄是中医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泻热通便、凉血止血的功效。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被广泛运用于治疗便秘、痢疾等疾病。
不同炮制方法可以改变大黄的药性,进而影响其药效。
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药性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大黄是一味常用的药材,其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广泛,但是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药性有所不同。
酒大黄、盐大黄、蜜大黄以及干大黄是常见的炮制方法,它们会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寒热性质等方面。
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旨在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以期为中医药汤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旨在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炮制方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选择炮制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探讨大黄在中药配伍中的搭配原则和禁忌,进一步明确大黄的适用范围和用药注意事项,提高大黄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疗效,促进中药汤剂的合理应用和传承发展。
2. 正文2.1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大黄,又名黄连,为中药常用的一味药材。
其性味苦寒,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肠胃道疾病、湿热病等症状。
在中药汤剂中,大黄常被用作主药或副药,配伍其他药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其泻下通便的作用来清热泻火。
在治疗便秘、腹泻、痢疾等肠胃道疾病时,大黄常被用来增强通便的作用,帮助排除体内的湿热毒邪。
大黄也常被用于治疗火热上炎、口舌生疮等疾病,通过其泻火清热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而定,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整体情况来合理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对大黄的炮制作用与临床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
方法:选取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大黄进行炮制处理,对比分析其炮制之后的作用。
针对泻下作用,熟大黄的降低率高达94.7%;酒炒大黄的降低率为29.5%左右。
结果:大黄,若清除上焦之热,需利用酒对其进行浸润;欲缓者,可和药煎熟进行口服;欲速者,可直接泡汤进行吞服。
结论:合理选取炮制法,可保障大黄的临床药效与安全性。
【关键词】炮制作用;临床应用;大黄;泻下作用【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204-011 大黄的炮制作用[1]1.1 酒淋大黄。
选取一定量的黄酒,对大黄进行淋洒,同时将其混合均匀;置于微火上,进行翻炒;待其色泽有所加深后,关火,置凉,可降低其泻下作用,同时也可清上焦实热,特别是在口疮、目赤肿痛、吐血以及头痛等病症的治疗上,更具疗效。
用酒对大黄进行翻炒后,可降低其葱醌,缓解泻下作用,且其副作用也会大大降低,而其活血化瘀的功效却能够大幅度提高。
可用于腹痛肿块、淤血内停以及闭经等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
据我国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较生大黄相比,利用酒炒过的大黄,其泻下力降低了29.5%左右;而熟大黄则可降低94.7%。
总而言之,不论是酒炒大黄,还是用酒对大黄进行炖煮,均可保障其自身的抑菌功效。
1.2 醋炒大黄。
将适量醋与大黄拌和均匀,置于火上,拌炒,可让其具备清热利胆以及消积化瘀等功效。
与此同时,其泻下作用也会大大降低。
临床上,可将醋炙之后的大黄,用在脾胃虚弱以及肝胆淤滞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
1.3 生大黄。
气味浓郁;沉降;属苦寒类。
其药效并非只作用在人体的某一个部位上,而是以“走窜”的方式,直接性的作用在人体内部的胃以下部位;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
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可用于跌打瘀肿、高热、湿热黄疸、烫伤、痈肿疔毒、烧伤以及血瘀闭经等疾病的治疗中。
经大量实践,表明:生大黄,还具备抑菌之功效。
大黄妙用是补药大黄老药新用-药材品种大黄,号称“将军”。
其性猛烈,善下泄、推陈致新,它既能攻,又能守;既能安和五脏,又能通和血气;祛瘀生新,以通为补。
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黄妙用是补药大黄老药新用,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1.降血脂。
取大黄0.5~1克,研末,临睡前冲服,连服5~7天,可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特别是那些服西药效果不理想者可以试试,效果好且无副作用。
2.治银屑病。
取生大黄1克,泡水代茶饮;也可取生大黄、熟大黄各30克,加30%的酒精适量浸泡1周,去渣取汁,每天外搽患部1~2次,30天为1疗程,对温热型银屑病疗效尤佳。
3.治化脓性扁桃体炎。
取新清宁片(由单味大黄炮制而成的大黄糖衣片,每片0.3克)口服,每次3~4片,每天3次,一般连用3天可见效,有较好的解热、消炎、抑菌功效。
4.治化脓性中耳炎。
取大黄20克,炒炭研末,用60度白酒60毫升浸泡1天后,滤渣取汁,装瓶备用。
用前将患耳洗净,然后取1~3滴滴入耳内,每天3~5次。
5.止血。
取大黄、白及各等份,研末,放锅内小火炒拌,冷却后储存在消毒瓶内。
使用时先将患处清创消毒,再取少许药粉撒于创伤伤口表面,可立即止血。
应用广泛其应用广泛,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用大黄治疗范围涉及血证、痰饮、解毒、泻火、清热、导滞、攻积及通宣气机等方面。
张从正主张“汗、吐、下”,认为“陈莝去而肠胃洁,瘕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中,用单味大黄治妇人血枯,芎黄汤治头目眩晕,夺命散治小儿胸膈喘满,八正散泄热利尿等。
明朝吴有性提出“温病下不厌早”观点”,把大黄的临床应用推向了新的阶段,“承气本为逐邪而设,而非专为结粪而设也”,“三承气汤的功效皆在大黄,余皆治标之品”。
大黄能防治急性传染病。
吴又可撰写《温疫论》,首创治疫两法——“达原”和“逐邪”。
吴又可用攻下逐邪的关键在于峻猛而尽除,他主张“急证急攻”,“因证数攻”,“凡下,不以数计”,对于可下之证应“下之”、“再下之”,直至邪尽。
1.大黄的药理作用1.1致泻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1.2 免疫调控作用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103期 175·中医中药·浅谈中药大黄的炮制运用与药理初探成中河(山西省吕梁市人民医院,山西 吕梁)摘要:目的探究大黄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及大黄药理初探。
方法查阅各种临床资料。
结果大黄不同的炮制品临床上功能主治各有差异。
结论要正确对待大黄不同炮制品的功效区别。
关键词:大黄;不同炮制品;药理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03.1330 引言中药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是泻下药的一种,属攻下型。
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既能通便又能泻火。
主要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者。
常配行气、清热药以加强泻下清热作用,通过配伍温里药,也可用于寒积便秘。
本文从大黄的常见炮制方法入手,探究大黄各种炮制品的主要功效及临床运用,旨在对中药大黄的多种功能予以探究,加深对大黄临床运用的全面认识。
1 中药大黄的炮制方法[1]1.1 生大黄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
1.2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炒干,色泽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10kg。
1.3 熟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黄酒喷淋拌匀,闷润至酒被吸尽,装入炖药罐内或适宜蒸制容器内,密闭,隔水炖或蒸至大黄内外均呈焦黑色时,取出干燥。
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黄酒30kg。
1.4 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取出晾凉。
1.5 醋大黄取大黄片或块,用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每100kg大黄片或块,用米醋15kg。
1.6 清宁片取大黄片或块,置蒸制容器内,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晾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
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分析目的研究大黄的炮制对临床作用有何影响及应用。
方法通过大黄不同的炮制方法: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醋大黄、清宁片及炮制后作用的不同,进行比较。
炒大黄总鞣质量降低了大约18%,大黄炭鞣质减少近80%,熟大黄鞣质降低了50%,进而掌握不同的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作用的影响。
结果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和药煎服;欲清上焦之热,必用酒浸。
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使大黄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合理的炮制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
标签:大黄;炮制;临床作用;临床应用我国有很多从古传下来的制造药品的技术,炮制就是其中一种,在现在的医学中也属于一个术语[1]。
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蒸制等方法。
唐代有炒制、制炭、醋煎制、湿纸裹煨等法,宋代有九蒸九暴干、酒浸炒、蜜焙、醋炒、酒制、湿纸裹蒸、酒蒸、醋蒸、麸煨蒸、童便制、米泔浸等方法。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醋煨、黄连、吴萸制法,合理的炮制是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2]。
古代医书中说过,之所以要炮制大黄是因为,想要使其能够在人体的上半部分发挥出最大的疗效必须用酒泡制,酒要完全将药物淹过,然后把酒洗去服用到胃里;想要使其能够在人体的下半部分发挥出最大的疗效一定不要熬制时间过长,快速制取,把它往滚烫的热水中一放;如果想要慢慢煎熟就得跟别的药一起熬制再服用。
现在比较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酒蒸、酒浸、酒煮、酒炒、盐水炒、醋炒、炒炭、炒焦、清蒸。
1 大黄性味归经大黄是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到的中药,它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3],大黄呈类圆柱形,圆锥形或块片状,质坚实,断面黄棕色,颗粒性,横切面根茎髓部较大,其中有星点(异常维管束)环列或散在;根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气清香,味苦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唾液染成黄色。
它大部分是由二蒽酮类衍生物和蒽醌衍生物。
多数的蒽醌类都是和葡萄糖发生反应成为蒽甙,也有一些是单独存在的也叫甙元,像大黄素之类的药物就是,而结合型的二蒽酮甙和蒽醌甙是其主要的泻下成分,其中属于二蒽酮甙的前六种的番泻甙的效果最显著,但含量少,番泻甙在储藏过程中逐渐氧化为蒽醌,贮藏三年以上的大黄很难检出蒽酮成分。
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大黄对小鼠泻下作用的药效研究及临床观察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对小鼠泻下作用的药效研究及临床观察摘要:本研究以中药大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炮制和煎煮时间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其对小鼠泻下作用的药效,并进行了临床观察。
结果表明,大黄经过炮制和煎煮处理后,泻下作用显著改善,临床观察结果也验证了其药效,为大黄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大黄;泻下作用;炮制;煎煮时间;药效引言:大黄是中药材中常用的泻下剂,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
然而,大黄的炮制和煎煮时间等因素对其药效可能产生影响,但相关研究还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大黄泻下作用的影响,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观察。
材料与方法:选取雄性健康小鼠50只,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只。
第一组为对照组,给予生大黄煎剂灌胃;第二组为生大黄炮制1小时组;第三组为生大黄炮制2小时组;第四组为生大黄炮制3小时组;第五组为生大黄炮制4小时组。
每组小鼠依次给予对应处理的大黄煎剂灌胃,并记录其排便情况。
结果:观察期间,对照组小鼠没有明显泻下表现,而炮制后大黄的泻下作用逐渐增强。
尤其是经过3小时炮制的大黄,泻下作用最为明显。
临床观察中,患者在服用3小时炮制大黄后,排便次数每天增加,粪便呈水样状,持续时间明显延长。
讨论:大黄的泻下作用与其有效成分大黄素密切相关。
经过炮制处理后,大黄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增强泻下作用。
煎煮时间的延长也能进一步提高泻下效果。
临床观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实验结果,表明3小时炮制的大黄具有最佳的泻下药效。
结论:本研究发现,大黄经过炮制和煎煮处理后,泻下作用显著改善。
临床观察结果也验证了其药效。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炮制和煎煮时间,以提高大黄的泻下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探究了不同处理方法对大黄泻下作用的影响,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炮制处理后的大黄泻下作用逐渐增强,尤其是经过3小时炮制的大黄效果最为明显。
浅谈大黄不同的炮制煎煮方法对其功效的影响中药的产地、采集和炮制方式都会对其功效有明显影响,选用地道的药材,适时采集,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炮制煎煮,可保证药效。
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祛瘀等功效。
可采用水制、酒制、醋制、生用、碳炒、研末等方式进行炮制,制剂有单方、复方、汤剂、丸剂等,不同的炮制、煎煮、制剂方法,其功效不也有所差异。
标签:大黄;炮制;煎煮;功效大黄属我国传统中药,在我国的陕西、四川、湖北、云南等省份多有分布。
神农本草经》[1]对大黄的介绍如下:”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可”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足见其药用价值。
笔者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行医经验,总结了不同炮制煎煮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其具体影响机制如下。
1对泻下作用的影响大黄有很强的泻下通便,清除肠道积物功能,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
大黄素泻下的现代医学机理如下:人体ATP酶的活性受到大黄素的抑制,Na+、K+就无法通过肠道转入到细胞之中,这就能把水分留在人体肠道里,保持了人体肠道湿润,也可以有效刺激人体大肠的蠕动,进而治疗患者便秘[2]。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为蒽甙类,而蒽甙类易受热破坏,使大黄的泻下功能削弱,各类大黄炮制品的泻下作用强弱如下:大黄炭<熟大黄<酒、醋大黄<生大黄片,酒炒大黄和醋炒大黄的泻下功效会削弱1/3,而用酒炖出的熟大黄泻下作用会削弱90.0%以上,大黄炭甚至没有了泻下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大黄中的醌和鞣质含量与炮制过程中的蒸晒次数成反比,蒸晒次数越多,泻下作用越差。
由此可见,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强,药效快,适合治疗实热[3];酒大黄泻下作用明显削弱,但无恶心、呕吐等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可用于排除人体肠内积渍,适合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使用。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不同炮制方法及其在药效上的影响。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大黄的炮制方法及特点、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临床应用实例和炮制方法选择的建议。
结论部分总结了大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并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中药汤剂、药效、临床应用、建议、影响、研究、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炮制大黄的传统方法有生大黄、酒大黄、水大黄、姜大黄等。
每种炮制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其药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目前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及药效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有必要深入探讨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规律,为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效果,从而深入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药效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情况,可以为临床医生和中药制药厂家提供参考,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研究也旨在探讨大黄的炮制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黄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对大黄炮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大黄在中药汤剂中的更加广泛而深入的运用。
1.3 意义大黄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其炮制方法的选择对于中药汤剂的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不同炮制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大黄的药效,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从而提高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研究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以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丰富大黄的应用范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大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应用摘要】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中医认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主要有通便导滞、利胆退黄之功效;可用于热结便秘、血热妄行、瘀血结滞、湿热黄疸、结石内阻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因大黄生品与炮制品在功效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所以临床应用也各有其适应症。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临床应用中药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传统的大黄炮制方法有生大黄、熟大黄、酒制大黄、大黄炭、醋大黄,现把大黄的炮制方法、功能及临床应用特点归纳如下:1. 生大黄1.1 饮片制法: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除去杂质,水适量浸润质软,以水浸药透为度,捞出切成片或块,低温干燥或晾干,表面显黄棕色至淡红棕色,平整,有明显散在或环列的星点状锦纹或虎斑纹,有空隙,周边色深,有纵皱纹及疙瘩状隆起,质坚脆。
1.2 临床应用:生大黄其性苦寒、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攻积导泻,泻火解毒力强,临床主要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湿热黄疸、跌打淤肿、血瘀经闭、热毒肠痈、淤血、腹痛、痈肿疔毒以及外治烧烫伤等症。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0~15克。
2. 熟大黄2.1 炮制方法:取大黄块或片,用黄酒喷拌焖润,待酒吸尽后,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蒸至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晒至将干时,再与蒸液拌匀吸尽,晒干或烘干,饮片质坚实。
每100公斤大黄块用30公斤黄酒。
2.2 临床应用:蒸熟后的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其泻下力十分缓和,能减轻伤胃气、伤阳血、腹痛等作用,但其活血作用较强,临床上常用于淤血诸症,如跌打损伤等,淤血停滞可与当归、木香、红花等行气活血药同用;适用于老人体虚并有瘀血证者。
常用量入煎剂每日3~6克。
3. 酒制大黄3.1 炮制方法:酒大黄俗称酒军,是取生大黄块或片100kg用黄酒10kg喷淋拌匀稍闷,用文火微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备用。
大黄炮制及临床应用(1)
【摘要】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炮制;现代研究;临床应用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大黄
(R.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块。
味苦、性寒、芳香,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具有攻积导滞、解毒凉血、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之功。
为适应临床需要,历代医家采用了炮、蒸、煨、炒、熬、浸、洗、煮、煅、焙、烧等多种炮制方法,所用辅料有酒、醋、姜、盐、蜜、石灰、米泔水、巴豆、童子便、芒硝、吴茱萸、当归、红花等,部分方法迄今仍在沿用。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使大黄的有效成分发生变化,改变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若不能正确掌握炮制方法和不同炮制品对疗效的影响,必将不能药尽其用,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本文就常用的大黄饮片(生大黄、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和大黄炭)的炮制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作以简述,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生大黄
1.1饮片制法
取原药材洗净,大小分开,水适量,淋润致软,以水尽药透为度,切块或片,低温干燥或晾干,筛去碎屑。
1.2临床应用
生大黄气味重浊沉降,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攻积导滞,凉血解毒,作用峻烈,易伤脾胃。
用于:(1)大便秘结。
常配伍他药治疗各型便秘,《伤寒论》大承气汤、黄龙汤和麻子仁丸分别治疗热结便秘、血虚便秘和阴虚便秘;《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治疗津枯便秘;《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治疗脾虚便秘等。
(2)水肿。
《丹溪心法》舟车丸治疗阳水水肿;《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治疗水走肠间,饮邪内结而浮肿胀满者;《伤寒论》大陷胸汤治疗结胸症。
(3)疮疡肿毒。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外用消肿解毒。
(4)黄疸。
《伤寒论》茵陈蒿汤治疗湿热黄疸。
(5)淋症。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正散治疗淋症。
1.3现代研究
大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主要含有蒽醌类和鞣质,蒽醌的存在形式有结合型蒽醌、游离型蒽醌、二蒽酮蒽醌等,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 -6-甲醚等;鞣质类有二苯乙烯苷类、色酮类、萘酚苷类,苯
丁酮类等。
药理作用有[1](1)泻下作用: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
(2)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3)杀菌: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
(4)止血:大黄中含有α-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
(5)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
(6)抗肿瘤: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DNA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
(10)抗衰老。
2熟大黄
2.1 炮制方法
取大黄块或片,置于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蒸至内外皆黑为度,取出干燥。
2.2 临床应用
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用于年老体虚、儿童患者,《内外伤辨惑论》枳实导滞丸治疗脘腹痞满;《金匮要略》大黄虫丸治疗五劳虚极;《证治准绳》大黄朴硝汤治疗小儿惊热,二便不通。
2.3现代研究
熟大黄受热时间较长,总蒽醌减少1/4以上,其中结合性蒽醌减少1/2 [2]。
熟大黄泻下力下降,时间延长,次数减少,对消化酶抑制作用减弱,肠道副作用少,但可加强胆汁排泄,促进胆囊收缩,有消炎利胆作用[3]。
熟大黄与生品比较蒽醌苷元下降分别是大黄酸28.0 %、大黄素25.8 %、芦荟大黄素15.9 %、大黄酚10.0 %、大黄素甲醚10.3 %,成分比例发生变化可能是导致大黄由峻泻转为治疗上焦疾病的主要机理[4]。
3酒大黄
3.1炮制方法
取大黄块或片,按100∶10比例加黄酒,喷淋拌匀,稍闷,待酒吸尽,置炒制容器内,文火炒干,待色加深,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3.2临床应用
酒性辛散提升,引药上行,善清上焦实热,酒炒大黄既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胃,又增强活血化瘀之功。
《张氏医通》三黄栀子豉汤治疗上焦热证;《东医保健》大黄散治疗火热攻上之眩晕、咽喉肿痛等;《伤寒论》抵当汤治疗蓄血发狂;《医学发明》复元活血汤治疗跌打损伤等;《医宗金鉴》正骨紫
金丹治疗跌打损伤;《张氏医通》大黄当归散治疗目生云翳;《三因》大黄左经汤治疗腰脚痹痛;《兰台轨范》大活络丹治疗中风偏瘫。
3.3现代研究
酒炒大黄中总蒽醌减少10 %,其中结合蒽醌减少1/4,泻下作用下降30 %,芦荟大黄素为生品的2.7倍,大黄素为生品的3.4倍,总鞣质下降
18 %,没食子酸减少50 %,解热抑菌作用强[5]。
饶高雄[6]认为酒炖大黄泻下力下降95 %,几乎无泻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