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
- 格式:ppt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27
129运动事件简介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129运动的简介,欢迎大家阅读!129运动简介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
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935年12月9日,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参加抗日救国请愿游行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
走在队伍前列的是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市立女一中等校的学生。
警察当局事先得知学生要请愿游行,清晨即下达戒严令,在一些街道要冲设了岗哨。
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城外学生被军警阻拦,在西直门同军警发生冲突。
上午10时许,城内一两千名学生冲破军警的阻拦,汇集到新华门前。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思想教育目标1、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
在民族危机的关头,中共发出抗日宣言,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2、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各阶级、阶层为挽救危亡,纷纷举起抗日大旗,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传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九一八事变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后,各阶级、阶层的对日态度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这节课的重点是日本侵华的原因和九一八事变,在教学中计划采用以下方法:在导入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解日本侵华时注意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日本侵华的历史,使学生形成日本侵华是预谋已久的这样一个观念,在讲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可穿插一些生动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要点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一、日本大举侵华1、原因(1)、根本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2)、内部原因: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3)、外部原因:国共对峙,欧美各国忙于应付大危机2、九一八事变:(1)、经过(2)、结果:东北三省沦亡、伪满洲国建立(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背景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斗争4、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同学们,日本是个极富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暴行,概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情况,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发动者及其结果,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研究日本对外扩张的必然性,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通过研究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通过了解西安事变后错综复杂的形势,讨论应当怎样解决西安事变,发展学生从全局出发,从大处着眼,冷静地分析、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分享的能力;通过收集张学良、杨虎城生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与整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使学生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性,牢记民族恨,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通过比较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重点难点】一、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二、难点: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呢?(课件出示课题)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学习新课:一、九一八事变(课件出示)简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提示: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经过:①时间:1931年9月18日②地点;沈阳③制造者:日本帝国主义④事件: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东段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
(引导学生归纳对一个事件或者事变的归纳,应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评价等方面)过渡;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呢?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课件出示)面对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的态度又如何呢?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出示材料:设问:从密电中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态度如何?(不抵抗)采取这种态度导致的直接恶果是什么?后果:①东北三省沦亡,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3000万东北人民开始了漫长的亡国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