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旧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695.00 KB
- 文档页数:29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一、设计策略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
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核心:学生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增进正义感和智慧,学以致用。
二、内容分析本专题介绍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发动并逐步扩大罪恶的侵华战争和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直至取胜的主要史实。
揭露了日军的滔天暴行,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地位。
这些内容在多个维度上蕴涵了丰富而重大的历史学习价值。
在贯穿百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衰败走向独立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是整个专题的“亮点”和“戏玉”,而对于新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抗日战争专题也是学生启迪智慧、升华爱国情感和人生观的重要资源。
重点:引领学生以史为鉴并具备面向现实与未来的可持续素质。
(含侵华日军主要暴行、国共合作抗战的形成与作用、抗战胜利原因的综合分析等)难点:学生在新情景中运用合理方法探究解决若干新问题(见后)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二时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对抗战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但还需发展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学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有学习兴趣但需要有针对其个性的教学。
多数学生不能将这段历史的学习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现实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
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1)日军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的方针和重要步骤:“东方会议”、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2)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与生化战、“三光政策”(3)简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主要表现: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大反攻2.理解:(1)说明国共合作的形成的原因与作用(2)认识中共反抗侵略的主要路线方针(3)概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3.综合应用与拓展:(1)分析中国苦战取胜的原因、经验。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
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1.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
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
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
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思想教育目标1、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的侵略。
在民族危机的关头,中共发出抗日宣言,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2、在民族危机的关头,各阶级、阶层为挽救危亡,纷纷举起抗日大旗,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的传统。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九一八事变背景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后,各阶级、阶层的对日态度及其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这节课的重点是日本侵华的原因和九一八事变,在教学中计划采用以下方法:在导入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解日本侵华时注意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有关日本侵华的历史,使学生形成日本侵华是预谋已久的这样一个观念,在讲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时可穿插一些生动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要点第三节九·一八事变一、日本大举侵华1、原因(1)、根本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2)、内部原因:转嫁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3)、外部原因:国共对峙,欧美各国忙于应付大危机2、九一八事变:(1)、经过(2)、结果:东北三省沦亡、伪满洲国建立(3)、影响: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的地位上升。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背景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斗争4、国民党内爱国将领的抗日斗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提问: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同学们,日本是个极富侵略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就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常规资料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教学参考书、2011版新课程标准
学习活动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松花江上》的插曲,学生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活动二:九一八事变
(一)播放《二战全纪录03:九一八事变》片断,讨论:
1、日本为什么要制作柳条湖事件?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2、当时的中国政府是哪个政府?采取了什么态度?
3、东北三省为什么迅速沦亡?
(二)播放《步入辉煌》、《赵一曼》电影片段,阅读教材,了解东北人民的抗日
1、阅读抗日义勇军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材料。
2、了解“嫩江大桥之战”和“杨靖宇、赵一曼”等抗日将领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的顽强奋战。
3、总结抗日义勇军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活动三:西安事变
播放电视《西安事变》片段,学生讨论:
1、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敢“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
2、阅读教材,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释放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一·二八事变的过程并识记其时间。
2.理解蒋介石采取不抵制政策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十九路军在上海的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斗争;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建的抗日反蒋斗争。
4.掌握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抗日民主运动发展的作用。
5.了解抗日义勇军在东北的抗日活动,并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
二、德育目标在讲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抗日英烈们的爱国之情和英勇抗敌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反抗外族侵略的光荣传统。
三、能力目标1.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综合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
●教学难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升级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抗日的态度及其影响。
●教具准备反映工人、学生及社会各界抗日运动的图片。
●教学方法1.讲述法:应特别注意讲述不同内容时不同的语气及感情色彩,以感染学生,突出本节课的德育功能。
2.讲读法:教师提问→学生阅读→教师总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堂构思本节课需要着重进行理性分析的内容并不多,仅有的一两个分析点也较容易,因而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自学时间,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然后教师抓住重点,做一些必要的梳理工作即可。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之一,导入语例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认识到,在19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同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正当国共两方在中国南部围绕农村革命根据地鏖兵不已的时候,在中国东北发生了一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巨大影响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在谈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总要提到的九一八事变。
今天,我们将再一次关注九一八事变本身,并对事变在当时中国社会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及国共双方的态度、行为进行较为深刻地学习和认识。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九一八事变》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节课是第一章的一个转折点,是中日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是考试切入的时政热点。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
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影响。
③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及其表现。
⑵能力目标①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前因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反动性的揭露,培养学生把握历史问题本质的能力。
③通过对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介绍,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
⑶德育目标题目设置不精粹、全面,许多时间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还有就是在说明杨绛老师愧疚的缘故原由的时间,应该注意师生对话,在学生看法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①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重要步骤,它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当今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猖狂活动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
②通过对本节教材的讲述,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仇恨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痛心,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责任感。
③中国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发表宣言,发出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号召,符合全民族的利益,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举起了抗日大旗,他们的爱国之情、英勇抗敌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和学习。
不屈不挠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
难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解决办法:(2)我环顾四周,看不见一个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字条,压在小红车的雨刷下。
字条上,我写明自己的姓名、电话,希望车主与我联系。
①九一八事变是大陆政策重要侵略步骤。
通过讨论、材料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可以从不同阶级的本质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