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及鉴别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7
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鼻部疾病,主要包括上颌窦炎、额窦炎和筛窦炎。
由于儿童的鼻窦发育尚不完全,鼻腔排涕功能差,加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致病因素,儿童容易患上鼻窦炎。
本文将介绍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家长们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一常见儿科疾病。
一、诊断对于鼻窦炎的诊断,医生通常会根据孩子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来判断。
常见的症状包括:1. 鼻塞:孩子感到鼻子堵塞,通气困难,呼吸声重。
2. 鼻腔排涕:孩子的鼻孔可能分泌大量黏稠的鼻涕,常常需要频繁擦鼻子。
3. 咳嗽:儿童鼻窦炎常常伴有咳嗽,咳嗽多为干咳或有痰。
4. 面部疼痛:儿童鼻窦炎时,由于鼻窦与眼眶相连,面部疼痛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在临床上,医生还会进行鼻窦CT检查,通过观察鼻腔和鼻窦的情况,明确鼻窦炎的诊断和病变范围。
二、治疗儿童鼻窦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炎症、改善鼻通气状况和增强免疫力,以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案:1. 使用鼻腔喷雾剂:鼻腔喷雾剂是儿童鼻窦炎治疗的首选药物,常用的有氨溴索鼻腔喷雾剂、酚酞鼻腔喷雾剂等。
喷雾剂能够起到抗炎、抑制过敏反应和改善鼻腔通气的作用。
2. 温湿化疗法:通过进行鼻腔温湿化处理,可以减轻鼻粘膜的干燥和充血,并缓解鼻塞症状。
可使用盐水鼻腔冲洗器或者蒸气吸入器进行温湿化疗法。
3. 维生素补充: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免疫增强和抗炎作用,适量补充可以增强免疫力,帮助孩子更好地抵抗炎症。
4. 口服抗生素:对于合并细菌感染的鼻窦炎,医生可能会建议口服抗生素。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使用应遵循医生的指导,严格控制使用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5.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在儿童鼻窦炎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常用的中药有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可以起到抗炎、清热解毒的作用,但使用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
6.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一些儿童鼻窦炎可能与基础疾病有关,如过敏性鼻炎、鼻中隔弯曲等。
因此,对于相关基础疾病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儿童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需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临床指南一个或多个鼻旁窦发生炎症称为鼻窦炎,其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自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于1998年首次发布鼻窦炎诊疗指南以来,相关临床诊疗技术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AAAAI于2005年12月发布了指南的更新版本[JAllergy Clin Immunol 2005, 116(6 Suppl): S13]。
1 定义及分类鼻窦炎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复发性鼻窦炎4种。
急性鼻窦炎病程<4周,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亚急性鼻窦炎的病程为4~8周,表现为持续存在的轻至中度鼻窦炎症状。
慢性鼻窦炎的病程>8周,此外,在排除急性发作后,仍有影像学证据表明鼻窦炎症持续>4周,也可考虑为慢性鼻窦炎。
复发性鼻窦炎是指每年鼻窦炎急性发作≥3次。
近来有人怀疑依靠症状诊断慢性鼻窦炎的可靠程度。
研究发现,在有明确慢性鼻窦炎病史的患者中,>50%患者的CT扫描结果正常。
因此很有必要重新评估慢性鼻窦炎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慢性鼻窦炎可分为感染性和增生性,慢性感染性鼻窦炎可能因厌氧菌感染所致,增生性鼻窦炎则常与鼻息肉、哮喘和阿司匹林不耐受相关。
2 鼻窦炎病因确定鼻窦感染致病菌的最佳方法(金标准)为上颌窦吸引及引流物的分离、培养,但仍需对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进行深入验证。
急性鼻窦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慢性鼻窦炎致病菌则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
感染在慢性鼻窦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为培养结果可能仅反应了细菌的定居,而非感染。
小儿慢性鼻窦炎的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与社区获得性鼻窦炎不同,院内感染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肠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奇异变型杆菌、拟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等。
3 诊断在做出鼻窦炎诊断前,医师应首先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和(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儿童鼻窦炎诊治指南诊断:1.儿童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鼻塞、黏膜性分泌物、面痛或头痛等;体征包括:鼻腔或鼻窦触痛、黏膜水肿等。
2.如果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则可能为慢性鼻窦炎,需要进一步检查(如鼻内窥镜、X线或CT检查)来明确诊断。
治疗:1.对于急性鼻窦炎,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为主。
包括鼻洗、脱敏、鼻腔清理等措施,可以缓解鼻塞和改善炎症。
2.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3.对于复发性鼻窦炎或慢性鼻窦炎,需要综合各种治疗手段进行干预。
如免疫调节治疗、手术等。
预防:1.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免疫力,可以减少感染机会。
2.定期清洁室内空气,保持室内湿度适宜。
3.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过敏反应引发的鼻窦炎。
4.鼻窦炎症状较重者,应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除了诊治指南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鼻窦炎治疗措施:药物治疗:1.抗生素: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窦炎。
常用的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鼻用激素:有助于减少鼻腔黏膜水肿,改善炎症。
如氟替卡松鼻喷雾等。
3.鼻用抗组胺药:适用于过敏性鼻窦炎患者,有助于减少鼻腔症状。
如氯雷他定鼻喷雾等。
4.鼻用盐水冲洗:通过鼻腔洗涤,可以清除鼻腔分泌物,减少炎症。
手术治疗:1.鼻窦穿刺引流术:适用于鼻窦脓液积聚严重、经药物治疗无效患者。
2.鼻窦切除术:适用于严重慢性鼻窦炎,鼻窦多发息肉或化脓性鼻窦炎的患者。
通过手术切除鼻窦异常组织,清除炎症。
对于儿童鼻窦炎的治疗,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其副作用和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
对于复发性和慢性鼻窦炎患者,应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家长也需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更换床单、避免接触病毒和细菌等,以减少感染机会。
总之,儿童鼻窦炎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主要采取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儿童头痛导致鼻窦炎病例分享及鼻窦炎位置、临床分型、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和疾病要点病例分享患儿:女,13岁,因反复头痛、头晕2月来诊。
病史:患儿近2月反复出现头痛,以双侧额部为主,呈阵发性,伴头晕,伴鼻塞,偶有咳嗽,无视物模糊,无呕吐,无抽搐,无发热,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急诊就诊。
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尚可,胃纳可,大小便无特殊。
查体:精神尚可。
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皮下出血点。
颈软,无抵抗。
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1°肿大。
双侧下鼻甲充血、肿大。
双侧额窦区、上颌窦区压痛。
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诊治思维:患儿系青春期女孩,反复出现头痛、头晕,伴鼻塞、咳嗽等症状,体格检查提示双侧下鼻甲充血、肿大,双侧额窦区、上颌窦区压痛,且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考虑可能是由于鼻窦炎所致的鼻源性头痛、头晕。
遂予完善鼻窦CT检查(见图1)。
鼻窦CT结果提示双侧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内见异常密度影填充,各组窦壁骨质完整,未见骨质增生或破坏征象,双侧下鼻甲粘膜增厚,诊断提示:1.全组副鼻窦炎症;2.双侧下鼻甲肥厚。
临床确诊:急性鼻窦炎。
治疗上予阿奇霉素抗感染、鼻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抗炎、氯雷他定抗组胺、生理盐水洗鼻等综合治疗后,患儿头痛、头晕症状逐渐好转。
鼻窦炎是鼻腔和鼻腔黏膜细菌感染后的炎症性疾病,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疾病,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对患儿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解剖位置鼻窦又称为副鼻窦,为鼻腔周围颅骨(额骨、蝶骨、上颌骨、筛骨)内的含气空腔的总称,均有窦口与鼻腔相通,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鼻窦包括额窦、筛窦、上颌窦和蝶窦,左右成对。
鼻窦内衬有黏膜,与鼻腔黏膜相延续,鼻腔黏膜的炎症常可蔓延至鼻窦引起鼻窦炎,所以鼻窦炎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反过来,鼻窦炎又会反复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临床上容易误诊和漏诊。
鼻窦与颅腔及眼眶有着密切的局部关系,鼻窦炎症时,常常导致颅内和眶的并发症。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者:张景华李长青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7期慢性鼻窦炎较急性鼻窦炎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
凡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鼻窦者谓之多窦炎;当两侧所有鼻窦均受累时则称为全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首先应详尽询问患者病史,是否以急性鼻窦炎起病,有无支气管扩张,有无牙源性感染、鼻部异物存留或血块感染等。
其次应通过患者的症状及相关检查。
症状全身症状与急性鼻窦炎相比,慢性鼻窦炎的症状较轻缓或不明显。
一般可有头晕、易倦、精神抑郁、萎靡不振、纳差、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症状。
极少数病例若已成为病灶者,可有持续低热。
局部症状主要有鼻部症状、局部疼痛和头痛及其他症状。
鼻部症状包括流脓涕、鼻塞及嗅觉障碍等症状,慢性者极少发生鼻出血。
①流脓涕:为主要症状之一,其量多少不定,色黄或灰绿。
若脓涕有腐臭气味,多为牙源性上颌窦炎。
乳头状型鼻窦炎者可无脓涕。
前组鼻窦炎的脓涕易从前鼻孔溢出;后组鼻窦炎的脓涕易经后鼻孔流向鼻咽部,须用力向后抽吸,方可经口咳出或咽入胃内;凡偏头或低头时脓涕的量增加者,多为上颌窦炎;若晨起活动后脓涕略增,须虑及额窦炎或筛窦炎;若脓涕积留于下咽部的梨状窝,则病人可有咽异物感。
因脓涕经常流入鼻腔,可有慢性鼻炎症状或导致急性鼻炎发作。
②鼻塞:为慢性鼻窦炎的另一主要症状。
鼻甲黏膜肿胀或已发生息肉样变,鼻息肉形成,脓涕过多或过稠等,均可成为鼻塞原因。
若因脓涕的量特别多而致鼻塞,须将其擤出后方得以暂时通气,则多见于上颌窦炎者。
③嗅觉障碍:表现为嗅觉减退、失嗅或恶嗅觉。
多为暂时性症状,若鼻部病变经久不愈,可使嗅区黏膜发生退行性变,故少数亦可呈永久性失嗅。
嗅觉障碍的主要原因有嗅区黏膜炎性病变,或鼻腔黏膜炎性肿胀及息肉样变,或甚至形成鼻息肉,或因脓涕潴留阻塞嗅裂等。
慢性筛窦炎者累及嗅区黏膜多较广泛。
头痛及其他若慢性鼻窦炎有急性发作时,头痛则较明显;而在一般情况下则并无头痛或不如急性者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