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景观设计实习报告

城市景观设计实习报告

城市景观设计实习报告
城市景观设计实习报告

城市景观设计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基于本学期所学的城市景观设计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结合城镇规划、居住区规划的相关知识,我们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进行这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旨在巩固我们课堂所学知识,在了解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这将是我们以后学习生活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通过对西安市区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高校校区,园林景观及中心广场的参观考察,增加了我们对城市景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学习的主要概念和基本原则的理解,巩固所学内容和知识。通过对曲江一些居住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以及规划图的制作,掌握城镇及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让我们在小范围的规划中感受到城镇景观的魅力所在,或许我们也可以设计制造出更为怡人的城市景观。

二、实习内容

1.

专题讲座:讲座邀请了我校规划专业教师,重点介绍了当前城镇规划领域的重点,热点问题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我们了解了当前城镇规划理论与实践,同时拓展和深化我们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另外,根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实

践性特点,在专题的讲授过程中,指导老师结合大量的案例和相应的调查分析,加深了我们对规划的理解与认识。同时,讲课老师就国内外有名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景观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一番,好的城市景观和地标性建筑就是这个城市的象征,所以说景观在居住区规划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2.

现场参观:参加实习的同学参观西安市区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项目,如金地小区、曲江池和大雁塔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加深我们对城市景观的认识,通过参观一方面增加了我们的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了解不同项目案例规划设计的理念,特点,加深对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明白景观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规划设计:以曲江某居住区规划为例,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基础资料,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规划设想,最后完成规划方案。具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从现状调查——分析基础资料——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规划方案——修正规划方案——完善规划成果全过程。采取小组合作和个人成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小组内的分工进行调查研究并频繁进行小组内部交流。每个小组根据规划成果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划方案的设计与编制,包括规划说明书和规划图纸等内容。

规划编制:运用CAD或MAPGIS软,在居住区地形图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合理布局,进行规划图的设计与制作。同样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每个小组独立完成一幅规划效果图。

四、景观设计准备

1.景观的区位分析

该景观设计位于曲江二期,曲江大道和雁翔路交汇的“金三角”,紧邻曲江核心区,曲江二期和城东南文教区三主题大城区,拥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西依国家级文化产业区——曲江,发展的城市配套,投资和文脉资源,地理位置优越,所以设计制造具有标志性的城市景观是我们设计的最高目标,同时还要考虑小区住户的使用要求。

2.

结合现状分析

因为规划项目用地位置的优越性,所以要充分考虑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结合,定位项目整体规划的价值及布局,同时根据地块的走向及它的区位优势和出于对整个景观面的考虑。对规划地区的建设高度要有一定的限制,地块建筑的朝向和总体设计得考虑当地的自然条,总重西安独有的文化和历史。同时用地周围集合公园、学府、商业、产业和人居等各大资源,要用发展的眼光去做整体性的规划,在符合相关规划条例的情况下,体现最大的商业价值,建设现代理念的人居环境才是我们规划的主旨。

资料准备

(1景观设计基础-植物设计篇

李于宏编著

(2景观设计原理

董翠主编

(3)景观设计手绘效果图

李明同

杨明著

(4)景观设计基础与原理

公伟

武惠兰著

(5)景观设计要素

毛文正著

(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08-09)

(7)居住环境景观设计

4.

景观设计理念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社会三大主题,其中居住尤为重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来,居住区的环境建设——景观设计与营

造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舒适、安全、健康、平衡的生态型景观环境已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居住区一大亮点。

(1)

居住区景观的特性

现代居住区大多成片开发,形成群落,其中单体建筑——住宅提供人们庇护场所,其群落间隙——居住建筑所围合的外部空间——景观空间,则让人们或行或止,动

静各异的从事交通、交流、休息、锻炼和嬉戏等各种户外活动;另外,在同一场所,人们在期间目的各异,逗留时间长短不同,行为丰富多彩,这些很大程度上决定

了其活动场所——居住区景观空间的多功能性、多义性、多元性和空间与时间的多维性、兼容性。

(2)

居住区环境景观构成

绿化设计

:绿化不是简单的植树种草,满足人们视觉感官要求,局限于改善空气,而是应贴近人的需要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创造高品质的环境。

包括: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植物在景观中的功能、营造植物与人的交流、未来绿化的趋势等。

(3)

道路设计

道路不仅供人们行走,而且是人们锻炼身体、欣赏风景、休闲养性,交谈融情的场景。用于交通,道路需顺畅、便捷;用于锻炼环境,道路环境需雅致清静而宽敞;

用于交流融情,道路则有相对安逸的空间;用于审美,路边之景,美则露、丑则蔽。如此而论,居住区中,路若较宽,不妨分解,中置绿荫小品,增加景观层次,以柔化道路界面,美化居住环境;另外也可宽窄有度,最宽处也可衍化成小广场,聚人气,以促进邻里交流,最窄处可以仅符合规范或仅做铺装变化,简洁明了,仅用

做通行;同样,从表面材质来说,路面可以是沥青,石板等单一材料,也可以是多材质的复合,或坚或柔,或光或糙,以暗示倡导和适应各种活动,也就是说,路可

以不再是两条平行的直线,不再是城市规划意义上的路。他们可以时收时放,时宽时窄,或高或低,曲曲直直,升升降降,通达顺畅,蜿蜿蜒蜒,好似悠闲的主人自

然踩就,引导人们轻快的走向目的地,同时,也提供了动静有效、开放行和私密行穿插、聚散有度、立体的目的地;他们是居住区环境的重组,是对居住区多样性的活动场所的有的放矢的建设和限定。

(4)

水景设计

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渲染着城市的生机与艺术的魅力,而居住区内的水景色更能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它的风韵、气势、清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无限的遐想。居住区内的水景对于生态、景观、文化及娱乐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设计中主要考虑:水景的综合价值和水景在居住区中的处理手法

(5)

公共设施的布置

居住环境的设施具有实用性的功能性,同时又具有观赏性。这些设施种类多样,造型各异,反映不同空间的属性,是居住环境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

设施包括服务性的,娱乐、休息和其它类的设施。

(6)

设施小品

小品更多的具有精神上的作用,对控制环境秩序、强化景观形象、增强可识别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景观设计目标

总而言之,营造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水体及人文景观;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追求建筑、园艺、建筑小

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同时,又各有侧重,注重可识别性;要经济实惠,低维护,安全可靠;要以主导姿态,而非人云亦云,同时贯彻居住区设计之始终,进一步

深化和完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场所次序,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6、规划说明

1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自由式布局方式,住宅共有五个组团(三大两小)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体育场四周布置,以及西面沿街布置对外商业组团。小区南北西分散设

置了四个出入口,其中,主入口在西南角,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然后,北向、西北、东南向各有一个次入口。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为中心的体育场和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其它公共设施围绕居住区主建筑排列,居住区内设有幼儿园、医院、商店、物业管理中心、垃圾回收站、会所等主要公共建筑。

2功能分区

该居住区被S型道路分为五个组团,其中西北角的组团有三栋联排式住宅和一个商业楼组成,该区较小,中间组团则由八栋多层建筑和三栋高层建筑加中心广场组成,占地面积较大公用设

施较为齐全。西南角的组团有多栋多层住宅组成,该区较为安静,地理位置也较为优越。东部组团则由高层住宅组成,东临大唐芙蓉园,各住宅排列合理,可将大唐芙蓉园的景色尽收眼底。北部的组团较小,与其它的组团联系不是很紧密,但是交通便利,适合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年轻人。

3公共建筑布局

居住区内设有幼儿园、医院、商店、物业管理中心、垃圾回收站、会所和停车场等主要公共建筑。

其中,为了方便居民生活,幼儿园,医院设与中心广场旁的主干道边,方便快捷,但是又与道路隔一定的距离,保持了安静的环境。会所设置在临街商业楼旁,面向居住区和其它有条的城市居民,还有为了适应发展要求,居住区内设立了低碳垃圾回收站,停车坪分为地下停车场和宅旁停车场。物业设在小区中心。居民的休闲娱乐可在中心广场和体育场进行。

4景观分布

绿化:植物配置应向生态化、乡土化、景观化、功能化方向发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科学的配置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

美景。首先要注意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成高中低各层次,即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有机物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

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小区植物配置的功能性;其次,配置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

性、长远性和美观性,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置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

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后,植物配置应充分运用形态树种、观花树种、季相叶树种、管理粗放的、观赏期长的宿根的地被花卉、招引昆虫的芳香植

物,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形成生物多样性。植物依据其在景观中的功能可分为遮挡类,利于其低分枝,多干小乔木可将其种植于建筑物周围,以降低噪音,隔离视线干扰;遮荫类,可植于路旁或种成疏林,增加景观层次,同时,将人视角收小,减轻建筑物间的围和带来的压抑感。

在空间上以“点、线、面“的设计手法,并与水景、水系相结合。

“点”状绿化——院落绿化、节点绿化,分散布置。是接近人性,提供人们休闲、游戏空间。

“线”状绿化——道路行道树绿化,以及道路沿线灌木绿化所行成的带状绿化,将点状绿化串连,形成绿化网络,起了划分空间的作用,延续空间的作用。

“面”状绿化——广场景观绿化、院落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化带所形成的片状绿化,将景观分成块状,并形成联系三大绿化空间的纽带,是整个绿化形成系统,中心水景区更丰富景观系统,达到了多样化的绿化效果。

绿地系统由中心绿地、绿化走廊、组团绿地和住宅院落绿地组成。

道路:居住区中,路较宽,中置绿荫小品,增加景观层次,以柔化道路界面,美化居住环境;宽处也可衍化成小广场,聚人气,以促进

邻里交流,窄处可以仅符合规范或仅做铺装变化,简洁明了,仅用做通行;路面可以是沥青,石板等单一材料,也可以是多材质的复合,

或坚或柔,或光或糙,以暗示倡导和适应各种活动,路不再是两条平行的直线,不再是城市规划意义上的路。他们可以时收时放,时宽时窄,或高或

低,曲曲直直,升升降降,通达顺畅,蜿蜿蜒蜒,好似悠闲的主人自然踩就,引导人们轻快的走向目的地,同时,也提供了动静有效、开放行和私密行穿插、聚散有

度、立体的目的地;他们是居住区环境的重组,是对居住区多样性的活动场所的有的放矢的建设和限定。

水景:利用自然条水景或者结合地形条人工构造的较大水体作为整个居住区的主体环境;以喷泉广场、叠水水渠等不同主题的水景组织住区内不同的空间节点和组团院

落中,相互之间串联贯通,成为控制整个居住区范围的完整的水环境系统;而住宅建筑则以水系结构作为布局的基准,无论是傍水筑屋、凌水设榭、都旨在利用主题

水景。

设施:居住环境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是儿童,儿童游乐设施的主要内容有沙坑、涉水池、草坪、铺地、组合器械等,其中组合器械已经成为游乐设施的主体。休息设施中椅、凳的布置可与花坛、草地、大树、水池、亭、廊、通道相结合,有利于居民休息中观赏环境。服务设施包括电话亭、邮筒、垃圾箱、自行车库和汽车库等。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多种便利条。电话亭、邮筒等体量不大、占地小、造型多样、识别性强,通过精心选择、设计会成为环境的焦点,增强生活气息。垃圾箱虽然体量不大,但功能性强,容易污染,

其位置应具有隐蔽性的,并便于居民使用,其造型的设计不能过于简陋,功能上要适用,以保持环境的卫生、整洁。可以结合绿化、花坛等进行设置和隐藏,或结合

其他小品、设施创造多功能的用途。标识、指引设施是居住环境传播的主要媒体,。其功能性较强,所以应该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体量适宜,减少了商业气氛。

景观小品主要为雕塑,它反映出人们在文化、心理和情感上的追求。

7、设计有感

大学的学习生活基本上结束了,每学期我们都有实习,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这些收获或是印在我们心里的,或是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习惯的,或是一直伴随我们以后生活学习的。通过这次的居住区规划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将会在以后自己购房的选择上更为明智,考虑的也比其它人多了,这就是我们最直接的收获。或许我们还可以走上居住区规划的道路,发家致富。而学校安排课程的初衷则是让我们更近一步了解所学知识,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所以说每次实习,只要我们参与了,感受都还是有的,或许是深刻的,或许就是表面的或许是深刻的。

篇2: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本文关键词:实习报告,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本文简介: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1.田间识别和诊断常见作物病害及其危害特点,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病害症状及发生程度。2.学习和掌握主要作物上不同病害的调查方法,以便为指导生产中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实习内容1.小麦叶锈病(Wheatleafrust)的田间识别与调查(20XX年5月30日于陈仓区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本文内容: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

田间识别和诊断常见作物病害及其危害特点,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病害症状及发生程度。

2.

学习和掌握主要作物上不同病害的调查方法,以便为指导生产中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实习内容

1.

小麦叶锈病(Wheat

leaf

rust)的田间识别与调查(20XX年5月30日于陈仓区虢镇)症状: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以为害叶鞘和茎。叶片受害,产生许多散乱的、不规则排列的圆形至长椭圆形的橘红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夏孢子粉。夏孢子堆较秆锈菌小而比条锈菌大,多发生在叶片正面。后期在叶背面散生椭圆形黑色冬孢子堆。病原为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triticinia

f.sp

tritici)。

调查方法:按五点取样法调查发病率、严重度、病情指数,每点20株麦(包括旗叶、倒一叶和倒二叶)。调查结果记于表中。

2.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

of

wheat)的田间识别与调查(20XX年5月30日于陈仓区虢镇)

症状:赤霉病以穗腐症最为常见和为害最重,被害小穗初在基部变水渍状,后逐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一个小穗发病后可向上、下蔓延,并可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上部未发病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提前枯死。后期潮湿时病部可产生黑色粗糙颗粒状物(子囊壳)。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病原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调查方法:随机选取五个田块,调查病株率、死株率、病情严重度和病情指数,每田块调查100穗。病情严重度分五级:0级,无病;1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

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

1/2~3/4;4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3.

番茄叶霉病(Tomato

leaf

mould)的田间识别与调查(20XX年5月30日于陈仓区虢镇)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边缘不明显,叶背面出现棕黄色、灰紫色、灰绿色至墨绿色茂密霉层。湿度大时,叶片表面病斑也可长出霉层。随病情扩展,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卷曲。植株发病,叶片自下而上逐渐蔓延,使整株叶片呈黄褐色干枯,严重时可引起全株叶片卷曲。病原为黄褐孢霉菌(Fulvia

fulva)。

调查方法:随机选取五个田块,调查病株率、死株率、病情严重度和病情指数,每田块调查100穗。病情严重度分五级:0级,全株无病叶;1级,全株有少数叶片发病,病叶占全株总叶片1/4以下;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1/4~1/2,少数叶片出现枯黄现象;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1/2~3/4,1/4以下叶片出现枯黄、枯死现象;4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3/4以上至全株叶片枯死。

4.

黄瓜霜霉病(Cucumber

downy

mildew)的田间识别与调查(20XX年5月30日于陈仓区虢镇)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成株期叶片多从下部开始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病斑,早晨或潮湿时较为明显,后病斑扩大呈黄绿色,渐变为黄色至褐色,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不穿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至紫黑色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病重时,常多个病斑连片,使叶片变黄枯干。病原为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调查方法:随机选取五个田块,调查病株率、死株率、病情严重度和病情指数,每田块调查100穗。病情严重度分五级:0级,全株无病叶;1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1/4以下,病斑面积占所在叶片面积的1/4以下;2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1/4以下,病斑面积多占所在叶片面积的1/4~1/2或病叶占全株总叶1/4~1/2,病斑面积多占所在叶片面积的1/4以下;3级,病叶占全株总叶片

1/2~3/4,病斑面积多占所在叶片面积的1/2以上,但病叶尚未干枯或死亡;4级,全株大多数叶片干枯或死亡。

5.

苹果腐烂病(Valsa

canker

of

apple)的田间识别与调查(20XX年6月1日于兴平市)

症状:主要危害苹果树的主干、大枝,弱小枝也易受害,严重受害时果实也可感病。苹果腐烂病有溃疡、枝枯2种类型。溃疡型在早春树干、枝树皮上出现红褐色、水渍状、微隆起、圆至长圆形病斑。质地松软,易撕裂,手压凹陷,流出黄褐色汁液,有酒糟味。后干缩,边缘有裂缝,病皮长出小黑点。潮湿时小黑点喷出金黄色的卷须状物。枝枯型在春季2~5年生枝上出现病斑,边缘不清晰,不隆起,不呈水渍状,后失水干枯,密生小黑粒点。病原为苹果黑腐皮壳(Valsa

mali)。

调查方法:选取两个苹果园子,每个园子隔行调查45个苹果树,统计并测量每棵树的主干和骨干枝(领导枝、主枝和侧枝)的病斑大小,注意观察愈合病斑、新病斑和复发病斑。

6.

苹果褐斑病(Apple

leaf

brown

spot)的田间识别调查(20XX年6月1日于兴平市)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导致早期落叶。病斑褐色,边缘绿色不整齐,故有绿缘褐斑病之称。病斑有三种类型:(1)同心轮纹

型。病斑圆形,四周黄色,中心暗褐色,有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周围有绿色晕。

(2)针芒型。病斑似针芒状向外扩展,无一定边缘。病斑小而多。(3)混合型。病斑很大,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中心为灰白色,其上亦有小黑点,但无明显的同心轮纹。病原为苹果盘二孢(Marssonina

coronaria)。

调查方法:调查3个园子,每个园子隔行调查10棵树,每棵树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3个当年生枝条,统计总叶数与病叶数。

7.

露天蔬菜地的病害识别

①.

蔬菜霜霉病

蔬菜霜霉病主要是由卵菌中的霜霉菌引起,主要为害叶片,幼苗到成株期均可为害的一类病害。受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褪绿或淡黄色病斑,呈近圆形或多角形,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到叶正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该地主要有莴苣霜霉病、小白菜霜霉病和葱霜霉病,其病原分别为莴苣盘梗霉(Bremia lactucae)、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sitica)和大葱霜霉(Peronospora

schleidenii)。

②.

葱紫斑病

葱紫斑病又称黑斑病,主要为害叶和花梗。发病初期,病斑呈水渍状白色小点,多靠近叶尖或位于花梗中部,稍凹陷,后逐渐扩大,变为紫褐色,椭圆形,周围有黄色晕圈,具明显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上生黑褐色霉层。病原为葱链格孢(Alternaria

porri)。

③.

葱叶枯病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受害叶片多从叶尖开始发病,病斑呈白色圆形斑点。扩大后,颜色变深呈灰黄色至灰褐色,形状不整,大小不一,有时遍及整个叶片。病斑上密生黑色霉状物。霉状物飞散后,病斑呈灰色或浅黄色,后病斑上产生小黑点。严重时,叶片卷曲、枯死。病原为葱叶匐柄霉(Stemphylium

botryosum)。病菌为弱寄生菌,不易侵染健株,故该病常伴随霜霉病、紫斑病同时发生。

④.

芹菜斑枯病

芹菜斑枯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和叶柄。叶片受害,病斑初为淡褐色油渍状小点,逐渐扩大后中心坏死,但病斑多不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浅谈城市设计中开放空间的设计 摘要: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如何适应这种要求,如何开展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正是本文所论述的重点。 关键词:开放空间城市设计以人为本 1 城市设计中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况 1.1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开放空间是指在建筑基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等室内外空间。是市民容易到达和使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间,比如市民广场,开放式绿地和公园等等。 1.2 开放空间的作用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它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城市结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城市文化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要素。 路易斯·康认为空间场所感非常重要,他认为“城市始于作为交流场所的公共开放空间和街道,人际交流是城市的本原”。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具有不可复制的重要作用。 1.3 开放空间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1906 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物,或者少于二的用地有建筑物,剩余用地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是堆放废弃物,或是不被利用。[1] H·塞伯威尼则把开放空间定义为:所有的园林景观、硬质景观、停车场以及城市里的消遗娱乐设施。这种解释偏重于开放空间的游憩功能。 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和景观都无关”。此处强调的就是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在现代景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从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

简介: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例, 以其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基点, 经过对浙江省龙游市江滨公园的景点空间分析, 论述古典园林私密性空间到现代城市开放性公共休闲空间的联系与发展。 关键字: 空间处理; 私密性; 开放性; 公共休闲 1.概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 园林是物质环境, 构成园林的物质要素称为构景要素。构景要素大致能够分为三大类, 即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第二类建筑, 广义的包括人工构筑的园林建筑、园路、广场雕塑和园林小品等[1]。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中, 与其说是造园, 还不如说是建筑的布局和构造, 因为建筑构成了整个园子, 而其它要素的则作为建筑的附属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根据文人雅客对圆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比例协调, 尺度适应, 高低变化, 错落有致; 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 虚实的对比, 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 首尾相顾, 前后呼应, 互相因借, 另外, 还使静态空间流动, 达到动、静结合[2] 。

2.. 城市化加剧,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开放性空间呼唤人性的场所 近年来, 中国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了”城市化”, 城市整体所面临的建设环境范围的, 速度快, 甚至有许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建设项目, 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立项、策划到设计的全过程。前写年的”疏林草地”, ”喷泉广场”流行与全国, 对外来艺术风格和视觉形象过分追求, 布置大量的草地, 反而减少了人的活动空间, 吸引不到人们来使用[3]。 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景观学派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 强调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环境中的活动, 强调场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场所的空间结构和所有具体的现象; 这里的人则是一个景中的人而不是一个旁观者; 这里的含义是指人在具体做什么。因此, 场所和景观离开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义, 成为失落的场所( placeless) ( Ralph, 1976) 。现代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关系应该是形式的, 她是体验、是生活、是交流——人与人的交流, 人与自然的交流[4]。 3 案例分析 3.1 以浙江龙游市江滨公园为例 3.1.1 龙游市概述 ( 一) 悠久的历史文脉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摘要: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为了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低碳理念;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1 公共空间景观的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 2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生态可持续性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2.3因地制宜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2.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

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及设计(一)——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一) (广场设计) 城市开放空间一般指室外的公共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和自然风景等。开放空间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也是交通、休憩、文化教育等多种职能的载体,同时有利于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开放空间景观上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对一个城市风貌的印象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本章主要从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的介绍。 城市广场设计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本节主要讲述城市广场的概念、起源、分类、设计注意的问题、所需的资料以及设计最终形成的成果。 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因此,城市广场的费雷从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广场的功能。 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 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

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 (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 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 1.令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在尺度适宜的城市和建筑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的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宜人。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在许多传统的市政公园和绿地中,空间尺度却让人感到不适,宽阔的路面和大尺度的广场拉大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降低了相互沟通交流的亲切感。根据知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要点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 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契机,一直是景观设计学科的研究热点。从"点"到"线"构成的空间体系来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的景观整合,以期对城市景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1 景观的大众化 1.1 景观 “景观”一词,约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由荷兰语Landschap 作为描述自然景色特别是田园景色的绘画术语引入英语,演变成现代英语的Landscape 一词。该词被赋予了“自然风光的一景或一处景色”的新内涵,即由当初的对风景画的欣赏转为对现实风景的欣赏。19 世纪中叶,通过地理学家的使用,德语Landschaf t 在土地规划和区域规划领域获得了新的意义。后来,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出发,多学科参与研究的领域Landscape Architect ure (景观学)逐渐形成。在景观学科中,景观设计师基于城市公园规划的实践经验,开始了公园、公园路、城市公园系统、城镇规划等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和规划实践[122 ] 。 1. 2 景观设计的社会改革———创造为大众共享的空间 西方景观学专业作为社会改革的内容之一,出现于美国19 世纪中期。建于1858 年,由被称为“美国景观学之父”的Frederick Law Olmsted 和英国建筑师Calvert Vaux 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标志着城市公园运动的开始。在这之前景观设计对象主要是乡村墓园和花园设计,这些项目工程倾向于小尺度的、主要为少数人服务的、更大部分关注美学的独立工作。随着现代工业主义的第一次爆发,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美国的城市迅速繁衍和增长,而公园设计理念正适应了这样的时代需求[3 ] 。公园形式要求以一种更复杂的方式结合社会、政治、环境、技术和美学等设计更大规模的场所,服务更多的人。纽约中央公园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也是第一个真正为大众服务的公园。 “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出入便利、安全清新的集中绿地。然而,它们还只是由建筑群密集包围着的一块块十分脆弱的沙漠绿洲。1876 年,Olmsted 提出了波士顿公园系统方案,得到高度评价,并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公园系统建设的景观师。1878 年,公园系统开始建设,其结合地形地貌,以线性空间连接城市公园,并形成不规则的图形,意欲向外延伸,深入城市生活[ 4 ] 。Olmsted 在美国发起的城市公园运动和公园系统的建立,倡导保障各个阶层、尤其是城市工人阶级和穷人,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经济利益和谐发展。城市开放空间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众而不是贵族。从形式上说,它是从贵族专享和特权中解放出来的一种景观,为大众创造一种宁静的休闲场所,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交往,它反应了大众价值观。 自此,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场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历程,现代景观应平等地呈现给所有的市民。景观作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空间而存在,景观场所的本质是人们的生活区域,符合公众休闲的基本需求和一定的文化需求。其实践表现为景观设计,其契机主要是为市民创造公共的开放空间。现代景观设计趋向于创造人与环境的新关系,促成公共空间与交流空间的出现,在景观中倡导公共精神的建立。 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 ublic open space)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 [5 ] 。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一个空间系统,由各种类型的空间构成。按空间形式可分为:①点状空间,即以点的形式分布于城市中,如广场、公园、绿地等;②线性空间,即沿某个轴向呈线性分布,如步行轴、绿化轴、滨水绿带等。 2.1 点状空间景观设计 点状空间是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布局形式中的一种空间形态,这里主要指诸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等具有向心形态的外部空间。 2.1.1重视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
杨晓春 周晓露 万 超
【摘要】公共开放空间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场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公共
开放空间也由最初的平面衍化出地上、地下等多种形式。然而,公共开放空间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其可达性, 可达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是否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诸如此类问题在国内还鲜少引起关注。目前,我 国仅偏重于物质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方法已无法真实反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可达水平,因此本文试图 建立一个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综合评价的研究框架,在基于 2SFCA(两步移动搜寻法)进行空间可达 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非空间可达性因素作为调校以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深圳的公共开放空间为例,将 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和评价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进行对照验证。期望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做 出的综合客观评价,能引导城市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可持续推进,并为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 开放空间规划研究方法提供支撑。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2SFCA,非空间因素,综合研究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及文脉,市民的生活和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公共开放空间也日趋重视。 在近年来提 出的可持续性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以及绿色城市理念中, 公共开放空间都是至关重要的衡量 指标之一。如深圳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就明确规定:为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建议到 2015 年城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大于等于 7.4 ㎡/人,到 2020 年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 大于等于 10 ㎡/人。 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越发突显, 而其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却不尽完善, 已有的公共开放空间评价指标,诸如人均公共开放空间面积、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等,在宏 观尺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或城市地区的整体公共开放空间的配置和均衡状态,但在中、 微观尺度仍难以反映城市内部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实际拥有及使用水平, 而建立于不同空 间尺度和多种维度的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则可弥补相关不足。 可达性是评价城市公共资源的重要核心指标,广泛应用于如学校、医院、消防站、避难 场所和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的评价。目前在可达性的研究中,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物 理距离和时间”可达(即空间可达)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单个对象进行 研究(俞孔坚,1999;周廷刚等,2004;胡志斌,2005;马林兵,2006;李博,2008;尹海

景观设计优秀案例整理

俞孔坚教授作为土人景观的创始人,是世界顶尖的优秀设计师。他的“功能性景观”的概念与当代瑞士对农业的定义惊人地一致,在瑞士很久以前农业就不仅仅是为了提供农产品而存在。我们的文化景观,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其生态和保护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更加重要。 “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回报”——这是对如诗般的“红飘带公园”最为贴切的描述。 俞孔坚教授从回顾个人经历开始,展开了他在苏黎世市政厅的演讲。俞教授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来自农村。这样的背景影响了他对自然和景观的培育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他相信,景观的培育只有适应自然条件才会有好的收益,这种生态经济的方法,成为了他规划设计中最明显的特色。 俞孔坚曾经是全中国几百候选人当中60个得到学习园林设计机会的学生之一,讽刺的是,他之前那些在植物方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与其说是为了志趣更不如说是为了谋生。直到后来在完成学业后的一次旅行当中,他忽然意识到环境状况的重要性,并从此投身其中力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来他得以带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后,这个谦逊有礼的中国人怀揣着不亚于发起一场“大脚革命”的决心,踌躇满志地回到了祖国。

红飘带不仅仅是装饰性的设施,其目的不是去征服和禁锢自然,而是更醒目地呈现自然之美。 镶嵌在长椅内的灯具在晚上不仅可以渲染出浪漫的氛围,同时也保证了步道的安全。 “大脚革命”是一种借喻,取自中国妇女解放以后破除缠足陋习这一史实。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压制自然的文明发展意味着对资源的浪费和挥霍。相比之下,融合了生态学原则,并顺应自然法则的文明发展则会更加繁荣、多产。

俞孔坚教授开创了一条简单但是革命性的解决之道:运用生长于当地“繁殖力旺盛的植物”进行大面积的造景。这些俞孔坚教授以“杂乱无序”形容的植物无需修剪和灌溉,它们却有着天然的美。向日葵和稻谷则有着象征性的特质,它们的果实可以被收获。 红飘带公园:上千米长的长椅甚至可以从空中看到。 堤岸和河道被修建成公园,并为水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沼泽植物比如莲花、芦苇、水稻等,可以为河堤提供自然灵活的防护。对于土人设计如此大尺度的项目来说,这种“自然的手段”可以用很短的时间使大面积被遗弃的土地重焕生机。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 在沈阳建筑大学项目中,土人设计运用多产景观、自然水灌溉的理念,在六个月内就完成了校园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摘要:在理论实践和设计探索中,对城市提供给人们交往活动的各种开放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增加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的矛盾,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效果很好。 关键词:架空,开放空间,过渡,交往活动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exploration, to the city provide peopl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open space is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ttom increase overhead of open space design concept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 to increased demand and urban public space shortage of contradi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practice the effect is very good. Keywords: overhead, open space, the tran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如今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广场、公共集中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用地红线内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的活动空间。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建筑底 层架空空间。其实 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 殊的空间性质,其使用频率也很高。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国通过放宽容积率等鼓励政策号召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现底层架空式公共空间。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 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 而无围护的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 作为人

世界有名地15个景观设计案例

尽管 Scot Gilbert Laing Meason 在1828 人类已经在周围设计景观。几世纪以来,年第一次使用了景观设计一词,但自从有了文明,人类、土地以及设计的相互作用使许多的社会、 文 化以及景观技术得以出现。 在当今装点世界的历史景观中,选 择了是不为人所知的。 15 个来进行讨论——一些是很出名的,而一些 1.橘院 橘院位于西班牙南部的 Mosque of C órdoba (或叫做 Mezquita de C órdoba,在西班牙很有名)内,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花园之一。它是在 784 年大清真寺开始建造时建立的。 开始的时候植物有石榴树、柏树以及棕榈树,现在花园有许多的橘子树——准确的说是 98 棵——至少是在 18 世纪末成排种植的。由于花园环境、把灌溉转变成艺术品的需求以及自然与宗教结合的条件,设计师巧妙的设计让橘院独树一帜。

2.坎普广场 在意大利有 700 年历史的锡耶纳是欧洲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原来的时候该广场是古 罗马广场,自 12 世纪建立市政厅以来,就是城市的文化中心。锡耶纳居民称它为 “Il Campo ”, 也因为其活跃的特性和社会聚会以及互动的优势,成为居民和社会空间。著名的丹麦设计 师兼城市规划师Jan Gehl 赞美坎普广场是人类标准的冠军作品,是“百分百完美的地方”。 3. Ry ōan-ji 花园 日本京都 Ryōan-ji 寺里的石头花园被认为是枯山水或者是枯山水花园最好的例子之一。 世人不清楚是谁以及何时建造的 Ryōan-ji 花园,推测是在 15 世纪末以及 17 世纪之间建 造的。花园本身是很简单的:四周墙面的土以及石块形成了 15 块石头,放在以白色倾斜的 砾石组成的矩形上。为使用者设计成视觉形式来达到意识的冥思状态,这个花园也是东方 神秘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 摘要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沿海地区发展尤其迅猛。在区域经济中旅游经济总量占比不断提升,影响日趋加大,地位不容小覤。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也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研究热点课题之一。从整体上看,沿海的旅游产业发展态势沉着稳健、速度较快,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为了推进沿海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之中已经提出加大沿海高铁的建设速度,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产业。通过高铁工程的推进实施,打造高效率的交通枢纽,促进新型的工业基地的不断完善,加快开发后备资源的进程,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作为陆地与海洋景观的过渡地带,滨海区域凸显了空间的异质特点,成为极具特色、有机整一的系统。作为海岸带最关键的一部分,滨海区域是后备地土地资源当中最为关键的一块。中国现行的六大后备土地资源,这是一块最适宜开发的土地。因为,其开发的前景令人看好,投资又极具可行性。所以,在整个沿海地区的开发中海岸线的开发显得极其重要,而滨海作为一道独特的景观也一定会成为新的增长极。本篇通过对X城进行分析,对城市的滨水景观保护与建设进行祥加研究,以期对今后的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x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China has shown a steady growth trend. It has gradually shown its status and influence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scholars. In recent years,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China has shown a fast and steady development trend. It has gradually reflected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domestic related field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also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speed rail along the coas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transport hub,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new coastal industrial base, reserve resources development zone and prosperity to the people of the habitable zon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tourism. As the transition zone of marine landscape and land landscape, the coastal area is a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with promine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astal zone, the coastal l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t is the most reasonable and the most feasible inve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ix reserve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coastline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coastal areas of land development, the coastal landscape will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X city as an example, a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landscape, provide hel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stal city of expectation after. Key words: X city; waterfront open spac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探索 ——CCTV媒体公园设计思索 摘要城市大型建筑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既是各城市建筑体之间的分隔空间,也是互为联结的纽带和缓冲地带。以CCTV媒体公园为案例,探索如何实现此类公共空间的社会性、文化性、功能性的统一。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媒体公园公共空间 Study on Landscap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Space around Large Scale Architecture ——Design Thinking on the Landscape of CCTV Media Park Abstract: Urban Public Space around Large Scale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the separating space among urban structures, but also the ligament and buffer zone of urban spaces. Taking CCTV Media Park as an example, the text explored how to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sociality, literariness and functionality of these public spaces. Keywords: CCTV, Media Park, Public Space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国外很早就对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我国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重视在近几年才得以体现,但各方面的研究都尚在探索阶段。2006年2月,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媒体公园设计公开向国际招标,通过层层筛选,从几十家参选的中外设计机构中选取了6家入围单位。作为代表“中国之窗”的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以及首都北京中央商务区的一处大型城市开放空间,它的设计必将在我国城市大型开放空间设计的发展里程中留下重要的一笔。此次招标竞赛中涌现的一大批优秀作品丰富了我们对城市大型开放空间的设计实践,本文选取了本次规划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入围方案,通过全面细致的比较分析,提出城市大型建筑周边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的探索。 1. 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中央电视台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电视台,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8年)正式开播;中央电视台又是我国最大的电视台,15套电视节目以平均每天230小时的大容量滚动播出,其国内收视人口覆盖率高达90%,观众数量超过10亿;中央电视台更是我国的国家电视台,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以景观艺术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 关键词:公共景观开放空间空间活力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边环境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参与度高的公共空间日渐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如何增加公共空间的参与性与艺术性,通过景观提升空间活力与价值,使之真正成为市民的活动舞台和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 指城市中室外的、对所有市民开放的、提供除基础设施外一定的活动设施、承载各类公共活动并以承载生活性公共活动为主的场所空间。公共开放空间是整个城市的共享空间,在城市内部使用不具有权利限制,每个人的使用是平等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公共资源;再则,这种公共性还体现在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开放上,达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公共空间还体现了社会的公正与宽容;这种具有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是汇聚着城市的文化特质、包容着多样的社会生活和体现着自由精神的场所。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现状 二十世纪后半叶,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异的迅速而巨大的变化。而国内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安排及相关技术方法、理念,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足。 (1)功能单一,尺度失调 早期的城市公共空间,出发点往往是为了满足某种单一功能的需要而建设的。这种宏大叙事风格的城市形象,导致许多巨大尺度, 夏日暴晒,冬日无遮挡, 空旷无物,耗资巨大而生硬的大而无当的荒废的广场、城市大道等空间的出现。单一功能的设计,导致空间难以得到有充分的利用,人们很难在公共空间获得良好的体验,从而造成了资源与空间的巨大浪费。(2)空间各组成部分间缺乏有机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由于受时间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块场地都作为各自独立的一块区域,缺少对于各个空间的功能、流线、周边限制条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建设成本和维护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考虑和分析,尤其是将人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因素,考虑到空间设计之中。 (3)配套不足、缺少人文关怀 许多公共空间忽略了对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规模、尺度等方面缺乏合理地把握,使得空间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休息、游戏、信息服务及景观等公用设施考虑甚少,不适应居民的行为需求。从表面上看,城市也许变美了,但城市的机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居民也不能有效地享用公共空间。 当人们忙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同时,却失去了生存之根本,丧失了场所,城市空间系统变得机械,大地景观失去了温情和生活的气息,从而也失去了自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失去了社区参与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国内外著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华夏园林网2010-02-25 浏览量5588 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于再用 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 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俞孔坚,2001; 俞孔坚庞伟,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 改变: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3) 再生设计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在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再现。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 中山岐江公园 3.2 雨洪利用与野草之美:浙江台州永宁公园的生态化设计 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俞孔坚等,2005)。永宁江公

骑楼空间形态:共享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骑楼空间形态:共享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水平提高和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居民对公共开放空间需求 不断增加,但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城市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的矛 盾日益突显,并已成为城市规划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之一。骑楼是集商住和公 共开放空间为一体的岭南特色建筑,是将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共享共存的城 市空间形式,可通过规划控制的方式,加强规划指标控制、空间管理、政策保障等,加大骑楼空间形态的推广利用,以期缓解城市盈利空间与公共开放空间之间 矛盾。 关键词:骑楼共享公共开放空间 2017年5月26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黄奇帆在复旦大学专题讲座指出,2015年我国土地供应量从每年的800万亩下降到770万亩,2016年供应量为700万亩,2017年计划供应量为600万亩[1]。我国建设用地供应量减少,城市营利 空间呈紧张状态,城市空间寸土寸金,但是随着市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市民 对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则越发强烈。提出了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的举措,逐 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利用“共享”方式为城市提供 更多的公共开放空间。当代城市建设用地恒定的情况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城 市营利空间形成了此消彼涨的空间关系。以“共享”方式开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无 疑是解决这种矛盾的创新方式。 1骑楼空间形态建设困境 骑楼空间形态在上世纪初在曾很好地平衡了城市市政道路和城市发展用地紧 张的需求,是南方地区公共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力量。但随着人们出行方 式的改变,以汽车出行替代步行出行,骑楼空间形态变成了城市空间的“鸡肋”——低矮地楼房、狭窄的道路,街道空间不能满足过往车流的需求,商业静态人流 形成了道路堵点,于是骑楼空间形态不再能满足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从而失去 了城市生存空间。 2骑楼空间形态的发展历史及其特征 由于骑楼空间形态既可以解决通行问题又可以遮阳挡雨,同时又可以兼具商 业特质等,在骑楼空间形态形成之后,各大城市开始纷纷推广建设骑楼公共开放 空间,1878年香港制定的骑楼规则,1918年广州的都市改造计划到1923年上海 的公馆马路柱廊章程[8],都是对骑楼公共空间进行探索利用。 骑楼空间形态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拥有城市公共开放 空间的特性外,同时还兼具了骑楼建筑形态的特性,道路空间与骑楼商业空间相 互“交融”,相互共享空间,通过“共享”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空间经济价值。 3骑楼与公共开放空间的国内研究 在城市建设用地紧缺而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却又日益增长 的形势下,深圳市、杭州市、温州市等多个城市近几年已经开始对城市公共开放 空间进行系统研究,还制定了相关的公共空间系统规划,根据城市本身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适用的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做法:深圳市提出了免费开放非独立占 地的公共空间,杭州市提出了空间复合利用、增加等级较少的小公共开放空间等 做法。 梧州“骑楼城”[3]、北海老城项目的骑楼街区保护利用实践中可以得出,要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