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方言流行区域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22.16 KB
- 文档页数:2
汉语的七大方言1、吴方言吴方言称为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吴越语。
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
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约一亿。
吴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有国际语言代码。
从历史、文风、语言特性分析,吴语极近中古雅言,继承中古汉语的整齐八声调和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字音及语言要素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保留全部浊音,保留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韵,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
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有数千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的生动体现。
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和江南文化圈。
吴语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醉里吴音相媚好”。
2、官话方言官话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定义的北方部分语言统称,即广义的北方话(晋语等除外)。
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的心脏地带,因而有“官话”之称。
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北京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官话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3、客家方言客家语(Hak-kâ-ngî),简称客语(Hak-ngî),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而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粤西等地)、新民话(广西等地)、广东话(土广东话)(湖南、四川等地)、怀远话(江西等地)、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中国台湾的官方语言之一(法定公事语言)、苏里南共和国的法定语言之一、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一般认为,南宋时客语便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纪才被定名为客语。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吴语区全图吴语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语言,通行于上海、浙江、江苏南部、皖东南+赣东北边界。
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苏南部大部分,同属吴语最大的一个分片:吴语太湖片。
(图上所有泛蓝色地区)。
包括了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常州话、绍兴话、无锡话等一系列子方言。
这些对于自己母语最基础的了解,本应该在我们本地课堂里完成。
只是可惜,现在的语文课以普通话为正统,有意忽视了蕴含较多古汉语元素的吴方言。
有人说,其实我们从小并不是母语教育,而是母文教育。
因为大家所学习的,音韵词汇,乃是普通话的,而非自己母语的。
这些本应该在课堂里学到的吴方言常识,就只能在这里让大家补充了。
吴语,作为一门语言,拥有很多特殊的用法和词汇,甚至有的和普通话迥异。
吴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单独的语言代码。
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的世界语言之一。
使用人数在全球排名第13(由于吴语式微,有下降趋势)以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为例,各地吴语有所差异(一)吴语初源来自古楚语吴越地区在春秋时为吴国越国领地,当时这些诸侯国的主体民族为百越人(属侗台语族)。
吴为越并,语言并无变化。
越后又为楚国所灭,吴地被列为三楚之一的“东楚”内。
这表明是楚人给吴越地区带来了华夏语基础。
这还可以由好几个方面推论:据传说吴国王族与周同姓,来自中原,这还有“宜侯”铭文为证,则王族原来可能是会说华语的,但数百年与越族相处之后能否在日常说话中保持下来大可怀疑,因连王名都已越化。
但吴越王铸礼器兵器皆使用汉字,吴季札尤其通中原礼乐(孔子弟子中江南唯吴人子游一人,《礼记》记孔子称季札为“吴之习于礼者”),那么统治层应至少在文化上要学华语,犹如旧时欧洲贵族之习拉丁文。
只不知当时用的是中原雅音还是相邻的楚音(从楚伍子胥、伯嚭、文种、范蠡皆入仕吴越看,近楚可能性大。
注意即使更早的吴太伯传说可信,《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则也是从周先经楚才至吴的)。
楚语正式进入吴越由楚灭越开始。
吴方言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六大片。
其中太湖片方言区最大,即一般所说的北部吴语,在历史上影响也较大,现今的代表点有上海、苏州、杭州等。
南部吴语主要指瓯江片、上丽片和金衢片等分布于浙江南部的吴方言,相对于北部吴语,南部吴语缺乏较强的一致性,相互可懂度较低,语言特点较复杂。
吴语太湖片是吴语中最大的一个方言片,以太湖为中心,分布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的广大地区,地域及人口都达到吴语使用总数的65%,为影响力最强的一支吴语,也是吴语的核心。
吴语太湖片可再分为苏沪嘉、毗陵、苕溪、临绍、杭州、甬江六小片。
太湖片内部在吴语当中较为一致,虽然分布于苏、沪、浙、皖四省市,但内部通话程度较大,故合为一片。
六个语小片之间语法、词汇、发音差异不大,仅是部分细节方面有所区别,能作基本沟通。
【西片】常熟城区以西至无锡羊尖、东港一带【南片】沙家浜、唐市【西北片】江阴顾山;张家港东南部乡镇;常熟西北部乡镇昆山方言区:玉山、周市、巴城、千灯、张浦、正仪、石牌、陆家锦溪-商榻方言区太仓嘉定方言区:【太仓话东南片】(浮桥、茜泾、岳王、陆渡、浏河、板桥、南郊); 【太仓话西南片】(双凤、新毛、新湖);【太仓话北片】(沙溪、璜泾、金浪);【太仓话城厢片】【嘉定话】花桥;罗店;宝山;南翔;城里;外圈;内圈崇明(沙地)方言区:【上沙】【下沙】【横沙、长兴】【启东海门沙地话、盐城方言岛】【通州、如东沙地话】【靖江张家港沙地话】上海市区方言区:狭义“上海话”老上海县方言区:【川沙话】【南汇话】【浦西本地话】【四团、平安话】【浦江话】松江方言区:【金山话】【奉贤话】【松江话】【青浦话】【安亭、黄渡话】【石浦、杨湘泾话】【练塘话】嘉兴方言区:【嘉兴话】【海盐话】【盛泽话】海宁【黄湾、袁花话】桐乡【濮院话】嘉(善)平(湖)方言区:【嘉善话】 【平湖话】 【枫泾话】江阴澄东方言区: 杨舍(含泗港、塘市)、华士(含陆桥)、新桥、祝塘、长泾(含河塘)毗陵小片常州(武进)方言区:【常州市区】【武进东乡】【武进西乡】【武进孟河】【江阴西乡(澄西)】璜土、利港、申港无锡方言区(争议):【无锡市区】【锡南】南泉、华庄、大浮【锡西】洛社、玉祁、阳山、胡埭、马山【锡北】张泾、堰桥、八士锡东为苏沪嘉小片(常熟话、吴县话),锡西为毗陵小片,其余地区为苏沪嘉小片与毗陵小片的过渡。
吴语区姓氏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吴语区的定义和范围
2.吴语区的主要姓氏
3.吴语区姓氏的特点和分布
4.吴语区姓氏的历史渊源
5.吴语区姓氏与文化传承
正文
吴语区,又称江浙沪地区,主要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地区。
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姓氏文化是吴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吴语区的主要姓氏包括王、张、李、陈、刘、黄等,这些姓氏在吴语区的分布较为广泛。
此外,吴语区还有一些特有的姓氏,如顾、陆、钱等,这些姓氏在其他地区并不常见。
吴语区姓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
例如,在江苏南部地区,王、张、李等姓氏较为常见;而在浙江北部地区,陈、刘、黄等姓氏则较为常见。
这些姓氏的分布特点与吴语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吴语区姓氏的历史渊源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例如,吴国建立者孙武的后代在吴语区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吴语区的孙姓。
另外,随着历史的演变,许多中原地区的士族南渡至吴语区,带来了新的姓氏和文化。
这些姓氏在吴语区落地生根,形成了今天吴语区的姓氏文化。
吴语区姓氏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
在吴语区的传统婚礼中,常会出现以姓氏为主题的吟诵和对联,体现了吴语区人民对姓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同时,吴语区的姓氏文化也影响了其他方面的文化,如文学、建筑等。
总之,吴语区的姓氏文化是吴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点。
吴侬软语是江苏苏州一带的吴方言,因说话比较软糯婉转,故有“吴侬软语”之称。
吴方言从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
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一角(浦城),使用人口九千多万。
吴语是汉藏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是汉语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吴语语音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切韵》《广韵》等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声母方面,吴语继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
声调方面,吴语具有仄音之一的入声韵,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因声母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
吴语的分部:
吴语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六片语片,太湖片为最大语片。
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讲诵多吴语,勾提学佐书”,“诗成作吴咏,及此醉初醒”,吴语为江南本土古老语言,见证诗画江南语言文化。
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是吴越人“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
吴语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地区,今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
吴语还是吴歌、越剧、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
吴语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醉里吴音相媚好”。
吴语,以上海话为代表,又称吴方言、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
吴语因声音委婉动听,有“吴侬软语”的美称。
吴语主要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台湾、旧金山等地说吴语的移民。
使用人口超过7,000万,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
如今的吴语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百越所居之地。
三国时代和两晋两宋之交,北方人民曾有三次大规模南徙吴地。
历代移民带来的方言与吴语区原住民的方言融合,逐渐形成现代吴语。
吴语音系包括28个声母,43个韵母。
声调不包括轻声在内有单字调5个。
在语音上,吴语主要表现在: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声母,如b-(蒲部)、d-(徒杜)、z-(隋穗)等;多数地点不分ts-和tʂ;多数地点的单母音节丰富而复母音缺少,普通话中ai、ei、au、ou一类的复母音,吴语大都转为单母音,如普通话中读复母音的“摆”、“代”等字,吴语则分别读-a、-e、-ɔ、-ɤ等单母音韵母;鼻音韵尾大都只有一个[ŋ],而无[-m]、[-n];保留古入声,古入声字的韵尾只收喉塞音韵尾。
声调数目一般8个(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或7个,上海话最少5个;吴语的代表方言上海话中大约有两百多个字有文白异读现象,即有书面语和口语两种不同的读音,例如“家庭”中的“家”则读读音[tɕia53],在“人家”、“百家姓”中的“家”则读读音[ka53]。
在词汇上,吴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有一批与普通话不同的词语,如“打烊”(商店关门,停止一天营业);外来词较多,如“那摩温”(工头)、“番斯”(脸)、“开司米”(细毛线)等;有一些特殊的量词,如“爿”(相当于“片”和“间”等。
)在语法上,吴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名词首码“阿”的使用范围较宽,既有用于排行,如“阿大”、“阿二”,也有用于亲属称谓,如“阿哥”,还有用于姓名各字之前或名字之前,如“王福根”可以说成“阿王”;词尾“子”、“头”的使用比普通话宽,如“镬子”(锅)等;单音形容词有特殊的重叠式(AAB式),如“血血红”(血一样的红)等;序数词“二”常用“两”,如“两楼”(二楼);有一些语序与普通话不同,副词“快”、“交关”等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如“到快勒”(快到了)等;表示给类意义的双宾语位置常置于表物宾语的后面,如“拨本书我”(给我一本书);动补结构前面的宾语常常提前,如“我饭点过勒”(我吃过饭了)等。
吴方言流行区域简介
导读:吴方言流行区域简介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
"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通行地域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
具体情况如下:江苏省境内属吴语或以吴语为主的县市共有21个:丹阳、金坛、高淳、溧阳、宜兴、武进、常州市、江阴、沙洲、靖江、南通、海门、启东、常熟市、无锡、无锡市、苏州市、吴县、吴江、太仓、昆山。
溧水县南部孔镇、新桥、白马等乡镇也属吴语区。
上海市以及所属的10个县: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南汇、川沙、宝山、嘉定都说吴语。
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旧遂安)和建德(包括旧寿昌)两县外,基本上都在吴语区的范围之内,但浙江南部洞头、玉环、平阳、苍南、泰顺、庆元等县是吴语和闽语的交错分布区。
建德县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东的各乡镇,南部唐村、里叶、大店口等地仍在吴语区内。
江西省东北玉山、广丰、上饶3个县和上饶市也是吴语区。
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县城及其以北的乡镇,安徽南部郎溪县北部的梅渚、岗南一带和广德县的下寺、芦村等地也说吴语。
分区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
太湖片即北吴语片,包括江苏吴语21个县市,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浙江旧杭州、嘉兴、湖州3府,以及浙东旧宁波、绍兴两府,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
这一片分布面积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可再分6个小片:
①常州小片,包括沙洲、江阴、武进、宜兴及其以西苏南吴语各县市和安徽郎溪、广德的部分乡村,江北靖江的老岸话,南通东部、海门和启东北部的通东话也属这一小片。
②苏沪嘉小片,包括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常熟市、无锡市及其以东苏南吴语各地,浙江省的嘉兴市、平湖、嘉善、海盐、桐乡、海宁,江北南通、海门和启东南部的启海话属这一小片。
③湖州小片,包括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和余杭。
④杭州小片,即杭州市及其郊区。
⑤临绍小片,包括临安、富阳、桐庐、萧山、绍兴市、上虞、诸暨、新昌、余姚、慈溪和建德县的下包、乾潭以东乡镇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