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近10多年来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它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对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从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理论研究概况、意义与局限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1、引言

近十多年来,西方心理学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视点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的科学,是一门促进人们幸福的科学。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心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1]。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往的心理学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等等,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和爱。对于《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 Abstracts)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 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 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 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率数大约为14:1[2]。这个统计数据显示,两个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很多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只是一种新思潮,与西方心理学在近二十年里先后出现的后现代心理学(postmodem psychology)和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psychology)共同构成心理学研究的三种的新取向[3]。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潮,也许在将来的发展中不会另立门户形成学派,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会对整个的心理学研究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2、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2.1时代背景

从1879年单独成为一门科学之日起,心理学就被赋予了三项使命:心理疾病的治疗;使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人才的发掘和培养[4]。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战争带给人类心灵和身体以巨大创伤,于是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治疗精神疾患和研究心理问题,以及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塞里格曼将这样的心理学称为“消极心理学”。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无可否认, 传统心理学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发现了许多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但是没有心理问题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而且就目前来说, 虽然我们处于和平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 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 反而增多, 这些问题和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 其实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健康社会成员也需要心理学的帮助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完美更幸福。生活不是苦难和创伤的组合,心理学不能仅仅盯住人类的各种问题和不幸,还应该为人类的幸福和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积极心理学把心理学长期被遗忘的两个使命重新提上了日程。

2.2理论渊源

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可以说是积极心理学的最早研究。后来随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性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提出,为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视。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为了能跻身于主流的心理学领域,Seligman等人一开始否认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的关系。但从两者的理论主张上不难看出它们的渊源关系,两者几乎拥有相同的研究主题,都重视人的积极层面,如积极情绪和积极人格(马斯洛称为健康人格)等。2002年以后,随着理论和研究的发展及深入,积极心理学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也开始承认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定的渊源。另外,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来看,积极心理学在人类进程和潜力开发方面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相同的。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里,未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不应该是悲观的病理学者,而应该是积极建构人类精神的促进者和培养潜力

开发的专业人士。另外,从建构主义心理学那里,积极心理学还学会了防止乐观偏向,即不盲目乐观,而把握现实性乐观的理念。

19 世纪60 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独特性主体性和整体性,认为心理学应该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研究人的主观体验,研究人的价值尊严,再次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拉回到人本身,恢复了人的尊严,体现着深远的研究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一种内在的或先天的自我实现的趋向,而这种积极的人性正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原因,并在这种积极的人性观的引导下构建特有的积极的人的成长模式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积极体验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积极体验与自我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通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倡导的积极人性观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的关注,不仅对于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心理学研究积极方面以及对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 r ma 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 以及荣格有关生活意义的研究[ 2 ]。二战时期这种研究被迫中断, 直到五六十年代, 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 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 为现代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为了能跻身于主流的心理学领域, 否认自己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从两者的理论主张上不难看出它们的渊源关系, 两者都重视人的积极层面, 几乎拥有相同的研究主题, 如积极情绪和积极

人格( 马斯洛称为健康人格) 等。积极心理学努力发动每个患者身上存在的种种能力和自助潜力,这与人本主义“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观如出一辙, 都强调当事人的自助变化[ 3 ]。直到2002年以后大多数积极心理学家才被迫开始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渊源。后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代表建构主义主流方向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 任何一种建构都必须通过人与社会( 环境、他人) 的互动才能实现[ 4 ] ( P4 3 8~4 5 1 )。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 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此外,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的初级预防和增进健康运动也被认为是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的两个先驱。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载《光明日报》2oo7年5月20日第5版

2. Myers D. The Funds, Friends, and Faith of Happy Peop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3): 56~67

3.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5):702-709.

4.Seligeman M E ,Csikszentm ihalyi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 ] .American Psychologist , 2000, ( 1) .

心理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对客观现 实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2、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意志等构成的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 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它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是物质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 3、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和指标。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 的。 4、常见的心理现象: ?认知活动: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具体的形式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整体及其关系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却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 注意是指人脑对外界刺激信息的选择以及对所选择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人类不仅能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过去曾经作 用于感官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且能储存和积累过去的各种行为经验。这 就是人类的记忆活动。 ?情意活动: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一方面,情感是个体存在状态的一种反映;另一方面,情感对人的认知 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志是有意识地确定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 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 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行 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也成人格,是指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总而言之,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三个主要 方面。 7、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学实验室,这 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的母体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8、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9、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描述与测量: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 ?解释与理解 ?预测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 【引言】 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大学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学会如何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如何在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作为特殊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如果可以学会很好的处理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克服由于失败的交往带来的负性情绪——孤独感,对于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较为圆满的完成这个阶段给予他们的任务。 研究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及当下大学生孤独感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对其水平的关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法,同时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为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孤独感对其的影响、面对挫折时怎样更好的应对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积极心理学研究

积极心理学研究与探索 积极心理学研究 学号:2009105070 姓名:陈林 院系: 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

摘要: 随着心理学进入21世纪,关注人类幸福感与优势的积极心理学运动日益声势浩大。积极心理学在教育界也得到了广泛响应。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倡导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本文就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做一综述,找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评价;发展趋势

目录 1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 4 - 1.1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 4 - 1.2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 5 - 2 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 6 - 2.1 基本含义 ............................................................................................... - 6 - 2.2 研究方法 ............................................................................................... - 6 - 2.3 研究内容 ............................................................................................... - 6 - 2.3.1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 7 - 2.3.2 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 8 - 3 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 9 - 3.1 积极意义 ............................................................................................... - 9 - 3.1.1 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 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存在的不足........................................................................................... - 9 - 4 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 10 - 5 结束语 .......................................................................................................... - 11 - 参考文献 .......................................................................................................... - 11 -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意义;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

课题申报范文:201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 理论意义 (1)丰富教师教育和教师发展理论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增强教师对职业幸福感方面的认识,同时对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论和实践本土化、校本化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2)改善初中教师的职业生活状况、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初中一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现状,了解初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幸福感现状,深入了解他们对提升职业幸福感的迫切需求,探求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有效策略,从而提升初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为学校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更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应当了解教师的幸福感现状,了解他们对幸福的内心感受和想法,认识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可能性因素。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能更好地为学校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师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指导,使学校管理更能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2. 实践意义 (1)深化学校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办学思想为:弘扬警予精神,追求幸福人生。武汉市第二十一(警予)中学为幸福教育践行学校,“十二五”期间,我校成功申报武汉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研究》,“十二五”期间以课题为引领,切实提升了初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该课题已顺利结题并被认定为优秀课题。“十三五”开局之年,为继续深化研究幸福教育理念,试图探索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因此申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巩固办学成果。 (2)深化认识,推动实践 通过调查让初中教师关注自己的职业幸福感、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引起初中教师对自身职业幸福感的关注,引发初中教师对教育生活的本质意义的思考和追寻。结合已有的理论研究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优势需要,从而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自身能对症下药去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而通过教师的幸福感来促进学生的幸福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3)提升学生幸福感 学生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孩子,了解并研究初中教师幸福感,通过提升教师的幸福感以更好地影响初中生的幸福感形成。 (二)核心概念界定 1.积极心理学概念的界定 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的学术界定是:“积极心理学是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使个体和社会走向繁荣的科学研究”。 2.教师职业幸福感概念的界定 教师职业幸福感应当是存在于教师职业理想的实现或正在实现的过程中,离不开教育实践活动这个场域和源泉。教师职业幸福感应该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但更表现为精神上、心理上的状态,这种精神上、心理上的幸福表现在心理体验和职业伦理的统一、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的统一。在此定义下,教师幸福感细分为四个维度:一是生理幸福感(physical well-being ) ,二是情绪幸福感(emotionalwell-being),三是心理和智力幸福感(mental and intellectual well-being ),四是精神幸福感(spiritual well-being )。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积极语言文献综述汇总

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公共课 课程论文(作业)封面 课程成绩: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授课教师:齐梅 授课时间:2015年7月 学生姓名:谭晓霞 学号:2014040240 专业:学前教育 年级班号:2015级1班 完成时间:2015年8月 注:封面和论文(作业)正文要求用A4纸双面打印。

目录 引言 一、我国积极语言研究的概况 (一)积极语言概念的演变 (二)不同阶段与角度积极语言研究的内容二、当今积极语言的实践研究 (一)、积极语言的研究特点 (二)、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分析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于我国积极语言的文献综述 文谭晓霞 引言 高名凯先生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的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积极语言作为一个新兴、不断发展而来的词,从1997年至今,内涵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现阶段我国对这一领域的进展如何呢?我通过CNKI(中国知网)以"积极语言"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97年6月-2015年7月的篇60余篇相关文献。我进一步搜索"积极语言研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则有3篇相关文献,本文试对所获得文献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虽然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方法出发,对积极语言的概念、基本问题等方面上作出了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已有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仍然进一步需要拓展的地方,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我国积极语言研究的概况 关于积极语言这个词最早见于1997年乔新发表在江苏教育《如何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从教学角度出发、对积极语言进行了的阐述,2002年吴忠豪对积极语言这个词进行了的界定,而后有文章提到积极语言这个词,还是沿用了先前的概念。直到2013年陈虹《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对积极语言赋予新的内涵,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把有代表性的表述整理如

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 自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人的某些行为或行为结果在一定刺激下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 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 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1)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 年时仅有20 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 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 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2)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Lyubomirsky 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 等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 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 (3)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 Peterson 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1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虹的精彩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的不同观点,因此本人也想就这一天的学习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陈虹主编的讲座让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曾经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呢?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就会横眉冷对,而且甚至会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骂才成人的思想曾经在许多家长的身上

体现。 对教师来说,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也曾让许多老师把自己高高的摆学生之上。 随之以后出现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理论让我们的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高度。 今天,新的教学理论让我们把学生托起,让学生占主体位置,教师作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和自主学习的能效。 那么这些经历让我们怎么样面对今天的教学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作为家长的培养,作为教师的指导这些后天的因素应该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积极教育则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优势。 2、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搜寻孩子的闪光点,如何适时的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3、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首要表达方式。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表情下,不同的语气下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老师也罢、作为家长也罢,用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表情真诚的表达你的赞赏,在对孩子的积极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积极心理学简介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一词源出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在心理学中,是指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积极心理学0(positive 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1 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6(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1、定义 狭义: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广义: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

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这个概念很快受到了中国的心理学家孟万金、崔丽娟、任俊等人的引用。对于sheldon和king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这一定义,其他的心理学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先后给出了“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等不同译本。他们还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概念也会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诠释 中国大陆将其翻译为“积极心理学”,中国台湾翻译为“正向心理学”,中国香港翻译为“正面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 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 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 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 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 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 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 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 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 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 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 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 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 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 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虹的精彩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

“积极心理学”思想概述

“积极心理学”思想概述 二十世纪末期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其发起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年度大会上,赛里格曼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首席提到过积极心理学思想,从此积极心理学开始正式受到世人的关注。与消极心理学相对,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三大层面: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同时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三大心理健康观分别是积极观、幸福观、预防观。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Seligman于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首次提到过积极心理学思想并被世人所关注,2000年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自此之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目前心理学已经成熟且比较客观的研究手段,来研究每一个平均水平普通人,它更强调对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内容的研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它的思想己经渗透进了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一面并提出积极乐观的人性观,他们认为所谓的来访者其实并不是病人,每个人都拥有着自我实现的潜力,只是受阻于某些客观条件,这些自我实现的潜力被压制住了,咨询师的任务便是人为地创造出一种完全无条件的积极尊重气氛,使来访者能在这种氛围下修复被歪曲和受损的自我实现潜力,重新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这与后来形成的积极心理学几乎有着同样的主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和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s),积极心理学则强调人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U-being)和积极体验(positive experiences)。两种治疗观点如出一辙,都强调当事人自己的自助变化。 在 20 世纪末的 10 年研究中,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于心理疾患的预防。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自身存在着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它们是:勇气、乐观、人际和谐、信仰、道德、希望、毅力和自信等等。于是越来越多的治疗师开始研究如何帮助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挖掘自身的力量及美德以抵御心理疾病。 习得无助理论是Seligman先生对心理学的第一个贡献。1967年他在著名的科内尔实验室做助教,和Maier在动物实验室研究恐惧性与工具性学习的关系。 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这种无法逃避的电击使得狗在笼子里惊恐哀叫甚至狂奔。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却放弃反抗被动地接受电击。后来实验者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同样个人在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会产生的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是有机体经历了某种无意识的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在其后的研究中 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乐观能保护儿童在未来免受抑郁和焦虑的侵袭,而且乐观与成年

积极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面。 国外研究现状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2001年4位获John Templeton 积极心理学奖的心理学家中的前3位(Jonathan Haidt;Laura A King;Mc Cullough)都是因他们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的研究而获奖。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方面,在积极情绪对生理健康影响方面,Hillson和Marie (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而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 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在保持生理健康上也有很大的意义。Salovey 和同事也讨论了情绪和身体健康的关系。George Vaillant(2000)认为:没有人能够在一生中都没有痛苦,都体验快乐,但积极的心理适应会渗透于整个人生。这些研究者都认为,促进心理健康是心理

作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8a5444697.html, 作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一、作业改革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学生作业改革的知识观审视. 《当代教育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4期.仲建维. [2].中小学作业改革的新思维. 《教育科学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9年8期.熊和平. [3].积极心理学对作业改革的启示. 《金田》.2015年11期.邓佳玲.康钊.陈海平. [4].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和实践探讨.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年z1期.郝兆君. [5].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业改革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5年59期.张明哲. [6].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和实践.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年24期.李玉娇. [7].小学数学作业改革初探. 《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9期.章双双. [8].试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作业改革. 《学周刊》.2015年11期.赵伟. [9].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与实践.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年21期.孔繁荣. [10].地方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作业改革与教师角色扮演——以《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为例. 《历史教学问题》.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 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6年2期.张德顺.李巨澜. 二、作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https://www.doczj.com/doc/8a5444697.html, [1].新课改下的语文作业改革.被引次数:16 作者:李晶.学科教学(语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学作业改革实验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邵国军.学科教学(化学)浙江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3].有效教学指导下的高中化学作业改革的研究和实践.被引次数:1 作者:王秀红.教育学上海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4].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化学作业改革的研究.被引次数:5 作者:刘宪慧.学科教学·化学天津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 [5].概念图在数学作业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4 作者:王丽军.教育天津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6].高中数学作业改革的实践探索.被引次数:2 作者:靳磊.学科教学(数学)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7].中国海关申报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作者:王雪.公共管理复旦大学2013(学位年度) [8].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改革探究.被引次数:5 作者:黄雨.学科教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 [9].现代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数学作业改革的实验研究.被引次数:9 作者:谭武昌.学科教学论(数学)云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10].中师化学作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被引次数:1 作者:邹劲.教育·学科教学(化学)东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 三、作业改革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新的海关监管模式新的发展契机. 王海深,2006区域经济与海关管理论坛 [2]完善区域通关新模式助推区域经济快发展. 孙绍华,2006区域经济与海关管理论坛 [3]大学物理课程作业手段的改革智能型远程作业系统的应用. 阎明,20132013年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育学术研讨会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 0世纪末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和幸福。积极心理学中那些体现人文关怀和代表时代精神的概念和理念对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回应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个体性功能,提倡积极人性论,加入更多有关希望、快乐和幸福的元素,并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希望;快乐;幸福 一引言 谢尔顿 ( K e n n o n M · S h e l d o n ) 和劳拉金 ( L a u r aK i n g ) 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积极心理学( p o s i t i v e p s y c h o l o g y ) 告诉人们幸福是有规律可寻的。积极、希望、快乐、幸福这些美好概念的出现,鲜明地反映了这门学科的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和幸福。这些概念紧密相连,积极是幸福的基础,希望和快乐是幸福的要素,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人手,关注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潜力,寻找幸福的真谛。它的建立实现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转向,心理学由此

从传统研究生命中最不幸的事件。 变化到研究生命中最幸福的事情,成为一门使人幸福的科学。笔者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出发,提出积极心理学对当前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一些启示。 二积极心理学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运动始于 2 O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该学科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致力于帮助普通人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 ( 包括心理问题 ) 作出新的解读。积极心理学对当代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作出了重要的修正和平衡,同时也对如何改善外在环境以促进人的积极心理形成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 )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背景。心理学主要面临项任务: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获得幸福生活、掘并培养天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类医治自己身体和心灵创伤的需要,心理学演变成了一种“矫治”或“修补”式的“类医学”,“很多心理学家几乎不知道正常人怎么样在良好的条件下能获得自己应有的幸福” J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 M a r t i n E · P· S e l i g m a n ) ,在他的倡导下全世界由此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在 2 0 0 4 年出版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