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00.46 KB
- 文档页数:2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8FH 001-076;2018FH 001-080)。
△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2021级内科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基于伏诺拉生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刘 涛1△ 郑 盛2▲ 杨 涓21.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2.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云南昆明 650011[摘要] 伏诺拉生(VPZ)是新型抑酸药,其抑酸作用强大持久,优于传统质子泵抑制剂(PPI),可广泛应用于酸相关性疾病,目前在国内的适用证主要是反流性食管炎。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对比基于PPI 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基于VPZ 的方案能提高Hp 根除成功率,而不良反应与之相当甚至更少,最新国内发布的Hp 治疗指南也提到VPZ 的应用,但并未明确用法。
本文就目前VPZ 用于Hp 治疗的作用机制、使用方案、疗效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探索VPZ 用于治疗Hp 感染的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伏诺拉生;幽门螺杆菌;质子泵抑制剂;疗效;安全性[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5-0046-04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5.10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based on the Vonoprazan regimenLIU Tao 1 ZHENG Sheng 2 YANG Juan21.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Dali University, Yunnan, Dali 671000, China;2.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Yunnan, Kunming 650011, China[Abstract] Vonoprazan (VPZ) is a new type of acid-suppressing drug, with a strong and long-lasting acid inhibitory effect,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 and can be widely used in acid-related diseases. Currently, its main indication in China is reflux esophagitis. 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compared to PPI-based regimens for eradicating Helicobacter pylori (Hp), the regimen based on VPZ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Hp eradication,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are equivalent or even fewer. The latest domestic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lso mention the use of VPZ, but the usage is not clear.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usage regime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PZ in the treatment of Hp infection,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the use of VPZ in the treatment of Hp infection.[Key words] Vonoprazan; Helicobacter pylori ; Proton pump inhibitors; Efficacy; Safety1983年Marshall 和Warren 发现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研究表明Hp 与胃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1]。
·综述·Pylera抗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刘 鹏 黄晓曦 【摘要】 克拉霉素耐药性的增加大大降低了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犎狆)的疗效,四联疗法可以有效提高犎狆根除率,但其复杂的治疗方案妨碍了它的广泛应用。
而一种名为Pylera的新型胶囊(含枸橼酸铋钾+甲硝唑+四环素)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的四联疗法在多个研究中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ylera胶囊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抗犎狆的疗效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Pylera;铋剂四联疗法;犎狆;治疗DOI:10.3969/j.issn.1673 534X.2018.02.005 基金项目:海南省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KJH2015 19) 作者单位:570208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消化内科 通信作者:黄晓曦,Email:9701234@qq.com 幽门螺杆菌(犎狆)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菌,呈螺旋杆状,全球约有50%人口感染,其可引起胃部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肿瘤和MALT淋巴瘤[1 2]。
发达国家的犎狆感染率为25%~50%,发展中国家则高达80%,中国的犎狆感染率也高达56.2%[3]。
2014年犎狆京都全球共识为犎狆治疗带来了机遇和挑战[4 5]。
2012年中国《第四次全国犎狆感染处理共识报告》[6]和Mégraud[7]的研究均指出,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应作为抗犎狆治疗的首选方案。
经典的铋剂四联方案包括铋剂、质子泵抑制剂(PPI)、四环素和甲硝唑,但由于在中国四环素不易获得,犎狆对甲硝唑的高耐药性及其不耐受的不良反应,经典铋剂四联方案在中国难以实行。
因此,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最优犎狆根除方案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Pylera(含枸橼酸铋钾140mg,甲硝唑125mg,四环素125mg)于2006年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作为一种含3种成分的胶囊,与PPI组合成以铋剂为基础的根除犎狆的四联方案。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能够寄生在胃黏膜上的螺旋形细菌,是人类胃部最常见的感染源之一。
多年以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许多胃疾病如胃溃疡、慢性胃炎和胃癌等密切相关。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本文将就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探讨。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途径根据广泛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人类主要通过口-口接触和食物-口接触途径感染幽门螺杆菌。
这意味着亲密接触(如家庭成员之间)、不洁食品及水源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虫媒也被认为是其中一种可能的传播途径。
母体传播也是导致婴儿和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常见原因。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其特有的致病因子引起。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尿素酶(urease)和细胞毒素(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简称CagA)。
尿素酶可以将胃内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从而中和胃酸,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给细菌。
CagA则可以通过进入寄主上皮细胞并与其相互作用来引发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介导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致病因子如细菌表面黏附分子(adhesins)、组蛋白变构酶等也参与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过程。
这些致病因子协同作用引发的产物,如氧化应激、促炎性因子和错过免疫反应等,均对宿主组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1. 胃溃疡:多数胃溃疡患者(超过80%)被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细菌通过破坏胃粘膜抵御感染,引起黏膜屏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胃酸和消化酶对黏膜产生直接损害。
2.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部疾病之一。
感染后,机体会产生炎性细胞浸润和局部免疫反应,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和氧自由基等,导致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坏死以及纤维化。
3. 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展的重要诱导因素之一。
细菌引起的持久慢性肠上皮炎症可导致DNA突变、细胞增殖异常以及凋亡抑制等,从而增加了癌前期阶段及早期癌变的风险。
2021年第10期广东化工第48卷总第444期 · 117· 最新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最新研究进展谭雨薇,朱艳丽*,薛宇,高家福(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0)[摘要]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细菌,该微生物与上消化道的严重疾病密切相关,被归类为第一类致癌物。
抗生素的耐药性成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挑战。
这篇综述提供了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最新进展,进一步研究来解决不同方案在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方面的作用,尤其是在具有抗生素抗性的菌株中。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铋;沃诺拉赞;益生菌;维生素[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865(2021)10-0117-01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the Latest DrugsTan Yuwei,Zhu Yanli*,Xue Yu,Gao Jiafu(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musi University, Jiamusi 154000, China) Abstract:Helicobacter pylori is a gram-negative 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serious diseases of the upper digestive tract and is classified as the first type of carcinogen. Antibiotic resistance has become the main challenge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his review provide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further studies to address the role of different options in increasing the eradica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especially in antibiotic-resistant strains.Keywords:Helicobacter pylori;dual therapy;Vonoprazan;Probiotics;Vitamin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革兰氏阴性螺旋形细菌,该菌专门定植于人类的胃上皮,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感染之一。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是引起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被开发出来。
本文将介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高。
据估计,全球有超过50%的人口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如腹胀、反酸、嗳气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抗生素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主要手段。
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
这些抗生素可以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PPI可以抑制胃黏膜表面的氢钾ATP酶,减少胃酸的分泌,从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消化道症状。
常用的PPI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
铋剂可以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同时可以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常用的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单一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
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即抗生素+PPI+铋剂。
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缓解消化道症状,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然而,联合治疗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
因此,如何制定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是消化道疾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治疗,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耐药性。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对于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致病菌,是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一、本文概述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长期寄居在人体胃部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层。
自其被发现以来,H. pylori与多种胃肠疾病的关系逐渐得到揭示,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更为严重的疾病如胃癌等。
因此,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案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文章首先将对H. pylori的生物学特性、感染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简要概述,为后续治疗方案的讨论提供背景知识。
随后,文章将重点介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联合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应用以及新兴的非抗生素治疗方法等。
文章还将探讨治疗过程中的耐药性问题、治疗效果的评估方法以及治疗后的复发预防策略。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关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方案的全面、系统的认识,并为未来治疗策略的研发和改进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基础知识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具有螺旋形或弯曲杆状的形态,能够在人类胃黏膜上生存。
自1983年首次成功分离出这种细菌以来,H. pylori 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确认。
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以及胃癌等。
H. pylori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普遍,感染率因地区、年龄、社会经济状况和卫生条件等因素而异。
H. pylori感染通常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的。
感染者的唾液、牙菌斑和粪便中都可能含有这种细菌。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和人口密度高,H. pylori感染率通常较高。
而在发达国家,由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公共健康教育的普及,H. pylori感染率逐渐下降。
2024年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一、黏附与定植机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对胃黏膜的黏附与定植是其致病的首要步骤。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 pylori通过其表面的多种黏附素,如尿素酶、血凝素、脂多糖等,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实现紧密黏附。
这些黏附素不仅增强了细菌在胃黏膜上的定植能力,还通过激活信号通路诱导细胞损伤。
此外,H. pylori还能通过调节自身运动性和趋化性,在胃黏膜上寻找并定植于合适的微环境。
二、炎症与免疫反应H. pylori感染后,胃黏膜会发生慢性炎症,伴随着免疫反应的发生。
这种炎症反应主要由H. pylori的多种毒力因子引起,如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等。
这些毒力因子能够激活宿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同时,H. pylori 还能触发Th1/Th2/Th17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胃黏膜的免疫损伤。
三、毒力因子与致病性H. pylori的毒力因子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中,CagA和VacA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毒力因子。
CagA能够通过T4SS (Type IV Secretion System)系统注入宿主细胞,干扰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
而VacA则能形成空泡,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结构,引起细胞功能障碍。
此外,H. pylori还表达多种其他毒力因子,如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等,共同参与了其致病过程。
四、基因突变与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H. pylori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 pylori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其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这些突变主要发生在抗生素作用靶点相关的基因上,如23SrRNA基因、尿素酶基因等。
这些基因突变使得H. pylori能够逃避抗生素的杀灭作用,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五、宿主遗传因素与易感性宿主遗传因素在H. 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