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3 岳麓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考试大纲】 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课前自主预习区】一、背景1.鸦片战争的巨额军费和赔款,转嫁到人民身上,激化了阶级矛盾。
(根本原因)2. 广西灾害严重,矛盾尤为突出。
(导火线)3.洪秀全创立,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
(思想基础)二、过程1.兴起:1851年,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发展:1853年定都。
进行和。
颁布纲领性文件《》。
内容:将土地按。
可以分得土地;废除、,禁止娼妓;设女营、女官。
.评价:①革命性: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战争的环境,无法实施;③落后性:追求分散的小农经济,不符合时代潮流。
3.全盛:1856年,太平军击溃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全盛。
4.由盛转衰:1856年,天京变乱。
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5.挽救危局:启用青年将领李秀成、陈玉成指挥军事。
主持朝政并提出具有色彩的施政方案《》。
6.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
三、意义:1.冲击了,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天朝天亩制度》表达了的理想追求,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3.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四、失败原因: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的湘军和的淮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英法军队是帮凶。
【课堂展示探究区】1..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共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不同点:(1)产生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于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天国衰落时期。
(2)有关社会主张不同:前者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后者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的过程。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学生对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识梳理和本节课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依据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突破的教学重点是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
着力解决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一则小故事:祈天佑的天国梦我叫祈天佑,广西桂平人.皇历翻到了道光29年(1850年),庄稼到了收获季节,却迎来瓢泼大雨,连续十几天了,看来这庄稼又要绝收了。
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岳麓书社版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历史背景。
2.了解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衰亡过程。
3.掌握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4.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历史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运动。
它的起因和历史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国侵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开始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建设太平天国的思想:太平天国的创始人洪秀全受基督教思想影响,提出了建设一个平等、和平、幸福的太平天国的思想,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3.天灾人祸:清朝时期,大量的自然灾害和社会不公造成了广泛的贫困和不满情绪。
2. 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衰亡过程太平天国从1851年开始的起义,到1864年被清朝军队消灭,历时13年。
其兴起、发展和衰亡过程主要如下:1.兴起:1851年1月,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起义,宣布建立太平天国。
2.扩大: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成为太平天国政治、军事的中心。
3.发展:太平天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农民起义风潮,形成了忠王、林则徐、杨秀清等多个势力。
4.衰退:太平天国内部出现分裂和内讧,清朝和西方列强也对其进行了有效的打击,1864年,太平天国被清朝军队消灭。
3. 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太平天国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特点:太平天国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实行平均地权、平均财富等一系列平等制度。
2.军事特点:太平天国军队采用了古老的战法,如“九曲十八弯”等,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军事技术。
3.文化特点:太平天国主张“救世救民”,提倡勤劳、俭朴、诚实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宗教文化方面的创新。
4.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巩固了封建统治: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朝军队镇压后,使得清朝的地位更加巩固。
高中历史太平天国运动教课设计岳麓版必修1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识记:洪秀全创办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成功进军;定都天京;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期间;《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天京事变;重修领导中心;后期防守战;天京塌陷。
理解:太平天国快速发展的原由;《天朝田亩制度》的幻想性。
运用: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盛行和失败的必定原由,培育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讲析培育其系统的剖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过剖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一样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学会主动学习。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适合的认识。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盛行和失败有必定的必定性,因为农民阶级的限制性,纯真的农民运动没法达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进而关注农民,关注乡村。
教课要点:太平天国运动的盛行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课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论;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教课过程:导入:自然经济在幅员辽阔的古老中国宽泛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向来是中国人的主体。
农民问题向来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到现在依旧这样。
现在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乡村经济提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
不论是革命期间仍是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农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力量。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进入近代的中国农民如何担当起近代反侵略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这一任务的?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盛行和发展1.太平天国盛行的背景教师增补资料: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中国在 1840 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批的非生产性的鸦片花费,鸦片贸易所惹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损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全部就造成了两个结果:因税捐更重更难负担,别的又加上了新税捐。
【最新】山东省高中历史第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岳麓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掌握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纲领和重要战役;(3)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和发展;(2)运用历史地图和时间线,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3)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战役和政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纲领和重要战役;(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宗教因素及其对运动的影响;(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清朝晚期的社会矛盾;(2)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太平天国运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引导学生关注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纲领和重要战役;(3)布置思考题:你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3. 课堂讲解:(1)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介绍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纲领和重要战役;(3)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4)阐述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组讨论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战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提问: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 作业布置:(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题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熟悉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过程,记忆和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
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太平天国的兴衰,正确认识天京变乱,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难点: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而衰到亡的原因,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比较法、资料收集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回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一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
(15分钟)一、原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激化直接原因:广西灾害严重二、过程:1851年1月,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定都天京,并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1853年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核心:绝对平均主义特点:革命性,空想性1856年,天京事变根源:小农经济分散性1859年,重建领导核心,颁布《资政新篇》性质: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特点:进步性、空想性@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分散性、落后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剿杀三、意义: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的理想,《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打击了西方列强殖民侵略是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农民战争最高峰四、新特点:起义年代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治国方案新--提出《资政新篇》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反殖民失败原因新…被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四、失败的原因及教训:1、败因:根本原因(内因):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提不出合理的救国方案;主要原因(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