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2第一朵杏花作者简介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154.50 KB
- 文档页数:4
四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2第一朵杏花苏教版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少年英才竺可桢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个小商人家庭。
童年起,学习勤奋,并萌生爱国思想,敬佩宋代诗人陆游和明代学者王阳明等人的学识和思想。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
1905年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当年秋季入上海澄衷学校,以品学兼优,为人热情正直,被同学推为班长。
1908年春,同学要求撤换不称职教师举行罢课,学校一度停办,竺可桢乃于暑假后转入复旦公学学习。
1908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将中国留学潮引向美国。
此时的竺可桢,正就读于唐山路矿学堂,他“最热烈的希望是要出洋到欧美”。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学习成绩居全班第一。
美国留学结婚照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他因中国是以农立国,遂选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
毕业后,即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潜心研读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学。
191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任鸿隽、杨铨等人提议组织一个科学社,并创办杂志向国内介绍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
不久,科学社及其刊物就随其创办人一同转到了哈佛大学。
1915年10月,科学社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社”。
竺可桢成为“中国科学社”第一批成员,并积极参与社务活动。
竺可桢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奉命北上筹建中国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呕心呖血,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等。
人物生平
竺可桢于1890年出生在东关镇一个普通家庭里。
他的大哥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秀才。
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
中学阶段,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
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
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
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
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
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当时美国用“庚子赔款”作为招收中国留学生的费用,实际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
这些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竺可桢所走的道路,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
看到清政府的极度腐朽昏暗,他和同时代的进步青年一样,争取到西方去学习,以改造国家。
当时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自己的部分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
竺可桢出国,正是作为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费生之一。
在旧中国内战频繁的条件下,这批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
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他起初抱着不问政治的态度投身科研。
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尤其是特务横行,从反面教育了他。
任浙大校长期间,他便以爱国科学家的正义和良知站出来坚决斗争,以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公函中曾申斥他“包容奸伪匪谋学生之一切非法活动于不闻不问”。
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竺可极相信:只有跟共产党走,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这也是当年许多爱国科学家的共同感受。
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
这是我国高校建立地学系之始。
1927年学校又改名中央大学。
在此期间,他一面担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学通论。
气候学,气象学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
张宝堃、吕炯、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
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他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
1922年他主持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项目。
逐月发行南京气候报告。
这是我国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1927年北伐胜利,政府筹建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分设天文、气象两研究所,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的竺可桢,又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
这时的气象研究所,既是全国的气象学术研究单位,又是领导全国气象事业建设的国家机构。
竺可桢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发展我国气象事业,他首先领导了中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提出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计划在十年的时间内,全国建立气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
在气象所成立的当年,就首先建成了南京北极阁气象台,这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
在此期间,还开展了天气预报业务,拟订了《气象观测实施规程》,统一了观测时制、电码型式、风力等级标准、天气现象的编码等,开展了气象资料整编的出版业务。
先后出版了《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资料》以及《气象月报》、《气象季刊》、《气象年报》等。
1934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
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团结全校师生,携带图书仪器,先后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等地,于1939年底迁至贵州省遵义和湄潭。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
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
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训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桢领导浙大师生,积极准备迎接解放。
同时电告国民党政府,坚决拒绝迁往台湾。
他一个人隐居上海,闭户谢客,迎接解放。
解放后,他高兴地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
还被选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作为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他倡导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机构,并培养了大批地学骨干力量。
强调地理学一定要摆脱单纯描述,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仪器设备,进行定位观测,建立实验室,采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最新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论证。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
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
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
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
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
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
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
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
在他的支持下。
仅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
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
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
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
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
个单位,1万多人次。
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
他认为:地理学是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基础科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
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壳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科学。
我国的地理学,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健康发展的,在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视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开创了这方面研的先例。
1958年他发表了《中国亚热带》一文,指出:不应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也不应将华北各地、东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
他说: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热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
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八个月以上。
作物一年可以有两造收获。
他不仅提出了划分的标准,同时明确指出了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
他的见解,得到学术界的公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