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整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作者简介 第一朵杏花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朵杏花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讨论中一丝不苟的看法,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看,才能把握事物改变的规律。
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讨论中一丝不苟的看法,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看,才能把握事物改变的规律。
第一课时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1、出示教学挂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商量什么问题?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商量其次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2〕画诞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状况〔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订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1、范读课文出示分段提示:〔1〕按时间先后挨次,本文应当如何分成两段?〔2〕文章最终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成一段?2、范读后依据提示商量分段。
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缘由。
其次段〔6-15〕:其次年在孩子的关心下,竺可桢爷爷精确地登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常年精确观看,把握了气候改变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五、布置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沟通。
其次课时〔一〕导入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2. 商量〔同学可互相解答,老师只作点拨〕。
精心整理2.第一朵杏花【教课目的】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诵,经过推测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色。
2.学会本课 8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1 个字只识不写。
联系生活、联合语境或经过查工具书理解生字构成的新词及要点词语,如:泛出、瞬间间、郑重、精准、大体、推测、预计等。
3.经过品读人物对话,感觉人物质量(要点),从竺可桢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谨小慎微、谨慎的科学研究态度,感觉他察看、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
(难点)4.认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适合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合浸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色的写作方法。
【学情剖析】这篇文章,以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朵杏花”象征着竺爷爷谨慎仔细的科学态度,也反应了文中那孩子留意察看的好习惯,大多数的学生是没法马上理解得这样到位的。
竺可桢爷爷谨慎仔细的科学精神应当是这篇课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联合?我想,两次对话是重难点打破的切进口。
所以,我想本课教课将把对话品析作为一个训练点。
【教课要点】经过品读人物对话,感觉人物质量(要点),从竺可桢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谨小慎微、谨慎的科学研究态度,感觉他察看、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
(难点)【教课难点】认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适合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合浸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色的写作方法。
【教课时间安排】两课时【教课过程预设】第一课时分课时目标1.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准时间先后次序分段的特色。
教课过程一、讲话、图片导入1.同学们,有一幅对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又是一年芳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2.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季快到了,花儿们都绽开出绚烂的笑容,今日漂亮的杏花也到达我们四( 5)做客了,你们瞧3.出示杏花图:谁愿意用一个词语来描绘它的模样?4.这么美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竺可桢爷爷的眼光,要知道竺可桢爷爷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掌声有请我们的科学课代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竺可桢爷爷吧。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奉命北上筹建中国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呕心呖血,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等。
人物生平竺可桢于1890年出生在东关镇一个普通家庭里。
他的大哥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秀才。
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
中学阶段,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
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
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
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
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
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当时美国用“庚子赔款”作为招收中国留学生的费用,实际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
这些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竺可桢所走的道路,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
苏教版小语新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2.第一朵杏花【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通过揣摩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点。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联系生活、结合语境或通过查工具书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及重点词语,如:泛出、顷刻间、郑重、精确、大概、推断、估计等。
3.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品质(重点),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感受他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
(难点)4.以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合适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当渗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以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朵杏花”象征着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也反映了文中那孩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大部分的学生是无法立刻理解得如此到位的。
竺可桢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道”之所在,文道如何结合?我想,两次对话是重难点突破的切入口。
所以,我想本课教学将把对话品析作为一个训练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对话,感受人物品质(重点),从竺可桢掌握气候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学习他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感受他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
(难点)【教学难点】以为第二段人物对话加入合适的提示语为训练点,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时加入自己想象的学习方法;适当渗透抓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预设】第一课时分课时目标1.解决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学会给课文分段,理解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谈话、图片导入1.同学们,有一幅春联写得很美,我出上联你们来对下联,好吗?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2.这是我们上学期的学习内容,你们真棒!是啊,春天快到了,花儿们都绽放出灿烂的笑脸,今天美丽的杏花也来到我们四(5)做客了,你们瞧3.出示杏花图:谁愿意用一个词语来描述它的模样?4.这么美的杏花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竺可桢爷爷的目光,要知道竺可桢爷爷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呢,让我们掌声有请我们的科学课代表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竺可桢爷爷吧。
2019最新整理-(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作者简介第一朵
杏花
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奉命北上筹建中国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
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呕心呖血,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等。
人物生平
竺可桢于1890年出生在东关镇一个普通家庭里。
他的大哥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秀才。
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
中学阶段,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
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
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
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
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
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当时美国用“庚子赔款”作为招收中国留学生的费用,实际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
这些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竺可桢所走的道路,是20世纪前期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和光明的道路。
看到清政府的极度腐朽昏暗,他和同时代的进步青年一样,争取到西方去学习,以改造国家。
当时美国政府将八国联军向清政府勒索巨额白银(史称“庚子赔款”)中付给自己的部分拿出,作为在华开办学校及招收中国留学生赴美的费用,实际是想用中国自己的钱培植亲美势力。
竺可桢出国,正是作为第二批利用“庚款”赴美留学的70名公费生之一。
在旧中国内战频繁的条件下,这批学生回国后大多经商,或投奔军阀,只有竺可桢等少数人坚持“科学救国”的艰难道路。
他起初抱着不问政治的态度投身科研。
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尤其是特务横行,从反面教育了他。
任浙大校长期间,他便以爱国科学家的正义和良知站出来坚决斗争,以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公函中曾申斥他“包容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