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光的色散
- 格式:ppt
- 大小:5.46 MB
- 文档页数:34
第5节光的色散知识与技能1.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白光的组成,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难点:色光的混合原理。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如图所示,夏天雨后,天空会出现绚丽的彩虹,这是光的什么现象?弧形彩虹的外侧是什么颜色?内侧是什么颜色?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色散自主阅读教材P85~8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正放的三棱镜上,并用白屏承接射出的光,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再将另一三棱镜倒置后放在原来的三棱镜后,观察白屏上有什么现象。
答:太阳光经过一个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经过两个三棱镜后,白屏上承接的依然是白光。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把光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因此太阳光(白光)为复色光。
3.如图所示,在白色圆形纸板上分别贴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彩纸,再把圆纸板安放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并观察圆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后变成什么颜色?答: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后变成白光。
知识板块二看不见的光自主阅读教材P86~8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1)定义:在光谱中的红光之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红外线。
(2)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3)红外线的特性①热效应强,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
②穿透云雾能力强,利用这一特性,人们发明了红外遥感技术。
4.5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色散现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组成的;(2)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引入: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
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
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学习1.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讨论。
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2. 光的三基色介绍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举例:在彩色电视机的荧屏上,规则地密集排列着许多能发出红、绿、蓝光的荧光粉粒。
代表红、绿、蓝的三束电子束按画面的要求分别激发红、绿、蓝荧光粉粒,在荧光屏上产生一系列的红、绿、蓝发光点,它们同时刺激视网膜上的三种锥状细胞时,由于视觉无法分辨三色刺激点,便在视觉上合成出总体的彩色图像来。
3.色光的混合:演示实验:旋转红、绿、蓝三色盘。
〔1〕调整三色盘的红、绿、蓝比例,可看到灰白色。
〔2〕红、绿色光的混合:调整三色盘,只露出红色和绿色局部,先使红色占绝大局部,再逐渐增大绿色面积。
《光的色散》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的5篇《光的色散》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光的色散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光的色散教案篇一教材简析:本次《语文七色光》是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的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内容,它共分四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日积月累、知识窗和由学生搜集小笑话、小幽默等为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大家一起来”。
旨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设计理念: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生动、逼真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努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语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奇情妙趣:二是打破教材原来的板块顺序,先带领学生走进充满奇情妙趣的语文世界,再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去进行表达和运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教学目标:1、填词训练,了解语言的某些规律,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2、积累成语,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恰当运用成语。
3、积累名人名言,使学生逐渐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4、了解“国际盲人节”的有关知识,用爱心去帮助盲人。
教学重、难点:1、字词的综合性练习、日积月累和大家一起来。
2、理解名人名言所蕴涵的内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领略其中的无穷乐趣。
先来唱响《七色光》(学生随音乐齐唱歌曲),欢迎大家带着七彩梦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
二、一起练一练。
1、智填词语。
(1)情境创设。
(课件出示)瞧,一只快乐的白鸽带着七彩梦从远方飞来了,它在向同学们汇报这一路来它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同学们仔细听……哎呀,小白鸽飞得太高了,我们听不清,那只有靠同学们自己来想象了,有信心吗?(文字随图片依次出现)小白鸽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带着自己的七彩梦,飞过()的云,飞过()的山,掠过()的塔。
4.5光的色散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光的色散的概念,掌握色散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分析色散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
情感态度:1. 培养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光的色散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 色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 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光的色散的概念及产生原因2. 实验法: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光的色散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彩虹、棱镜等图片,引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兴趣。
时间:5分钟2. 讲解光的色散概念及产生原因。
时间:10分钟3.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时间:15分钟4. 分析生活中光的色散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安排:按实验小组就座,便于实验操作和讨论2.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和兴趣分组,保证实验效果3. 课堂纪律管理: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确保课堂秩序六、学生活动1. 问答: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2.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光的色散概念的理解2. 作业:布置有关光的色散现象的解释和应用问题3. 测验:在单元测试中包含光的色散相关知识八、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分析色散现象的产生原因2. 解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选取一个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3. 提交时间:下次课前九、教学反思1. 评估学生对光的色散概念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2. 分析实验效果,改进实验操作流程3. 关注学生对生活中色散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正确性2. 学生对光的色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3. 教学评估的有效性和全面性4. 课堂管理和学生活动的组织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正确性1. 提前检查实验器材,确保无损坏,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