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52产业转移公开课上课效果不错
- 格式:pptx
- 大小:6.06 MB
- 文档页数:2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介绍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让学生掌握以下目标:1.了解产业转移的定义和背景;2.理解为什么东亚地区成为了产业转移的热点;3.学会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利用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经济发展。
二、教学内容2.1 产业转移的定义和背景1.产业转移的定义: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竞争等因素导致产业在某一区域完全或部分退出,转移到另一区域的过程。
2.产业转移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制造业向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质的地区逐渐转移,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2.2 为什么东亚成为产业转移的热点1.东亚地区人口集中、市场大、劳动力成本较低;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高技术、先进设备以及制造业转移,建立了积累的工业体系;3.东亚其他国家(韩国、台湾、新加坡)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等手段吸引了产业转移。
2.3 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促进经济发展1.机遇:争取吸引外资,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自身制造业水平;2.挑战: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市场不稳定、劳动力脱贫等问题;3.解决方案:加强环境保护、压缩产能、推进产业升级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授课讲解:由教师进行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背景进行介绍;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对产业转移的过程和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以解决东亚地区产业转移可能面临的问题。
四、教材选编本课程主要选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的以下章节:1.第二章经济新常态的下的资源与环境问题2.第四章全球化与地球3.第五章产业变迁与新兴产业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学生对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现象和其中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认识。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等方式,学生对产业转移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一、教学内容分析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经济现象,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无论是对产业转入国还是转出国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节内容主要通过对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进而阐述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材中有不少实例,并结合思考题、活动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产业转移的规律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对知识的迁移。
二、教学思想设计1.理论联系实际:产业转移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应密切结合学生身边实例(如深圳市的发展,珠江三角洲的繁荣)来分析,验证这些抽象性的理论。
2.注重案例的探究:通过实例(主要是课本大量图文并荗的活动题与思考题)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迁移知识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利用教材提供的思考题、活动题或根据相关图幅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赋有启发式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其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要求: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德育教育: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教学法等六、教学课时:三课时一、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
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结合课本P94图5.7并分小组分析讨论相应的思考题。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由学生分析,教师归纳:1、三地的加工地均在我国境内,但原料地、市场各有不同。
2、左图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为了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中图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右图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优势。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重难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读图思考: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点拨: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点拨: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点拨: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一、产业转移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
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分类: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对应的课标要求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活动建议:开展一次模拟活动,扮演角色,交流看法2.课程标准解读对上述课标的阐述1)这条标准是要求学生通过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
2)发生产业转移有多种原因。
第一种情况:因为当地的环境、资源等问题而将当地的产业向其他区域转移。
如美国东北部的产业向西、向南转移,这样的产业转移对迁出区来说,可能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但若不注意发展其他产业,也可能造成就业问题。
第二种情况:因为要寻求新的市场而发生产业转移。
如台湾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这种转移可以增加迁入区的就业机会。
第三种情况: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如广东省政府提出将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山区转移的战略;并期望通过这次产业转移,在山区建立若干专业性强的地区性工业园,逐步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3)本条标准的重点不是讲产业如何转移的,必须抓住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4)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按课标建议,组织、指导学生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一次模拟对话活动。
3.教学内容评解人教版教材是以东亚地区为例讲述产业转移的有关内容,按教材编排体例,共涉及四方面内容,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二是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三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最后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并不是讲产业是如何转移及为什么要转移等,其核心内容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要从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来阐述。
人教版教材借助大量的“思考”、“活动”、“阅读”等形式来阐述教材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必须要很好的利用这些内容,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利用这些案例、思考题或活动内容加以补充,从而突破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