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群落发育及演替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11.23 MB
- 文档页数:88
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森林群落演替这档子事儿。
你想啊,森林就像一个超级大舞台,各种植物啊动物啊都在上面尽情表演呢!一开始呢,这舞台可能啥都没有,空空荡荡的。
但别急,大自然这个神奇的导演有它的安排。
也许是一阵风,也许是一只小鸟,带来了第一颗种子。
嘿,这就像舞台上出现了第一个演员,怯生生地站在那。
然后呢,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慢慢长大。
周围也开始陆陆续续有其他植物出现啦,就像越来越多的演员加入了这场表演。
它们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
这时候啊,你就看吧,长得快的植物就占了好位置,能吸收更多阳光和水分,就像舞台上的主角似的,特别耀眼。
那些长得慢的呢,也不气馁,在旁边默默努力,说不定哪天就突然冒出头来了。
随着时间推移,这片森林变得越来越热闹。
不同的植物形成了不同的层次,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多有意思啊!这就好比舞台上有了主角、配角,还有各种龙套,大家一起把这场戏演得热热闹闹的。
再后来呢,可能会发生一些意外,比如火灾啦,洪水啦。
哎呀,这可不得了,就像舞台上突然出了大乱子!但是别担心,森林可顽强了。
那些被破坏的地方,又会有新的植物长出来,重新开始新一轮的表演。
而且啊,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里的动物们也加入进来啦。
它们在森林里找吃的,找住的,和植物们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这就像舞台上不光有演员,还有了观众,大家一起把这场戏变得更加精彩。
你说这森林群落演替是不是特别神奇?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有起有落,但总是充满希望。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像森林里的那些植物一样顽强,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所以啊,让我们一起爱护这些森林,让它们的表演能够一直持续下去。
因为它们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风景,还为我们的地球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呢!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要是没有了森林,我们的生活可就大不一样啦!你说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森林群落的演替一、裸地(一)裸地概念和类型裸地:即指从来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
裸地通常有极端的环境条件,如极为干旱、潮湿、缺乏有机质等。
分为两种: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被、或原来生长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连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均已不存在的地段。
次生裸地:指那些原生植被虽然被消灭,但原有群落下的土壤条件还多少保留着,并且土壤中还多少保留着原来群落某些繁殖体的地段。
(二)裸地形成的原因地形变迁:地形变迁形成的裸地多为原生裸地。
如风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土堆、重力侵蚀形成的山崩、火山活动形成的熔岩等。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形成的多为次生裸地。
如干旱使水库、河流或湖泊变干、风灾和雪灾引起的植物毁灭等。
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灾害性昆虫的大发生。
人为影响:人为影响形成的一般为次生裸地。
如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垦荒等。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迁移、定居、竞争和反应等。
迁移:即繁殖体传播到裸地的过程。
繁殖体包括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作用的任何部分(如某些植物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干等)。
定居:繁殖体传播到新的地点后,即进入定居过程。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三个环节。
各环节能否顺利完成,取决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和定居地的生境条件。
竞争:在一定的地段,由于不同物种的同时入侵或随着个体的增长和繁殖,必然导致营养空间和资源的竞争,结果是适者生存。
反应:通过植物的定居和生长,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会不断发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原来的生境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改造的结果往往是不利于早期入侵者的生存,从而为另一些更适应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即另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
三、森林群落的发育从一个群落形成到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每一个群落都有一个发育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发育初期、盛期和末期。
发育初期:在发育初期,建群种的良好发育是一个主要标志。
建群种的生长和变化会引起其它种类的生长和个体数量的变化。
第十二章森林演替第一节森林演替的概念一、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1.森林演替的概念森林演替是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依次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替代,称为森林演替,或森林树种更替。
演替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但包括树种的变化,而且还有灌木、草本、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以及土壤和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森林演替是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被定义为:自然群落在物种组成方面的连续的、单方向的、系列变化。
按着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1)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森林群落从结构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群落)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分,改造环境的作用风强烈。
(2)逆行演替:在干扰条件(包括人为干扰和自然条件的改变或群落本身的原因),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较简单、稳定性较小的群落,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也相对较弱的群落。
演替这个术语可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相继定居的序列,例如弃耕农田经过百年之后可以观察到的那类变化;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群落相互取代核物理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
当此术语表达后一意义时,演替的结果被称为演替序列(sere),即在某特定环境中,原生群落受到破坏或新的次生裸地形成后,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定居和相互更替的许多生物群落形成的特征序列。
在没有有机质且从未被有机体以任何方式改变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山崩后新裸露出的岩面,冰川消融后的冰渍保护层、坝堰构成的新湖泊以及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都可能会经历原生演替。
在已经或多或少地被火有机体定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其改变的环境中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seco ndary successio n),森林采伐和火烧後在采伐基地和火烧及地上的延替就是次生演替。
根据开始演替时的环境开可以把演替分为旱生演替、水生演替和中生演替,同时,无论演替的起点环境特征如何,最终都会向着中生环境的方向发展,称此为中生性化。
群落的演替过程
1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指的是环境条件变化对森林群落构成的影响,它的演变通过植物的生
长、植物的死亡和种间竞争等过程经历着极为复杂的演化过程。
它包括一些原始
群落发生变化后相应树种出现、数量增加、减少或消失,从而形成新的群落结构
模式和构成。
群落演替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建设期、成长期、变型期和稳定期。
建设期
是一个群落形成的开始,所有原初树种出现,并且形成多样的植被结构。
成长期是这
一过程的核心,原初树种的新物种出现并繁殖,群落变得越来越密集。
变型期伴随
着原初树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出现,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
稳定期是一个稳定的时
期,所有的树种都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群落不再出现明显的变化。
另外,群落演替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极端事件,这些极端事件如风暴、火灾、洪
水等都可能对树种造成严重破坏,引发群落结构的变化。
这些群落演替的过程通常持续多年,因此需要长期的监测和观察,以便及时发
现森林群落构成的变化情况,为森林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开
发提供可靠保障。
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群落的结构1.P22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柄动物,如大脐圆扁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
在稻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
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1)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共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P23旁栏思考: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3.P25思考·讨论: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资料1:红尾鸲(qu)和鹅(weng)都捕食飞虫,也常常从树叶及树冠末梢上啄食昆虫。
在两种鸟共同生活的地区,红尾鸲喜欢在疏林和缓坡处活动,而够更喜欢选择密林和陡坡。
如果只有一-种鸟存在,那么无论红尾鸲还是鹅,它们觅食生境的范围都比共存时的更大。
资料2:某地海边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贻贝、帽贝、石鳖等动物,海星可以捕食该群落中的其他四种动物,其他四种动物之间无捕食关系。
在一个16m2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该样地中的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实验样地中占据优势,数量最多;再过-一段时间,贻贝成为最终占优势的物种。
讨论(1)红尾鸲和鹩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4.P26想象空间:你能想象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程吗?5.P28思考·讨论: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资料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人海口,是重要的水鸟越冬区,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崇明东滩越冬。
某研究团队以4种占优势的水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它们的种群数量、在不同觅食生境出现的概率、主要的食物种类等,结果如下表所示。
生境1为低潮盐沼一光滩带,宽度为2000m左右;生境2为海三棱薦(biao)草带,宽度为400m 左右;生境3为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芦苇在植物群落中占优势。
第6章森林群落演替6.1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6.1.1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森林群落的发生一般都具有迁移、定居、竞争、反应这样几个过程,不仅裸露地段的群落发生过程如此,而且在有植被覆盖的地段,一个新的群落的侵入过程也不例外。
6.1.1.1迁移从繁殖体开始传播到新定居的地方为止,这个过程称为迁移。
繁殖体是指植物的种子、孢子以及能起繁殖作用的植物体的任何部分(如某些种的地下茎、具无性繁殖能力的枝和干以及某些种类的叶)。
林木和其它植物的迂移能力决定于繁殖体的构造特征和数量。
风播植物的种实,一般小而轻,或具膜翅、纤毛等。
靠水力传播的种实,多数具有可使种实飘浮的气囊、气室。
某些植物的种实具钩、刺、芒、粘液等,借以附着在动物或人的身上而传播。
有些种实是靠果实成熟时弹裂的力量传播的。
圆球形种实在山坡上可借重力作用滚动而增加传播距离。
风滚型植物的植株呈球形,能够整株随风滚动传播。
还有些具坚硬种皮的种子或可食的浆果,除靠自身重力传播外,还可依靠动物吞食后携带到新地方,随排泄至体外而实现传播。
依靠风、水力和动物传播的,迁移距离往往可以很远;依靠自力传播或以地下茎、匍匐茎向新地段伸延的,距离都比较近。
繁殖体的数量,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迁移的能力。
繁殖体的巨大数量,不仅能弥补构造上迁移能力的不足,而且是对传播途中所受的损失、定居中生境的严酷以及竞争中处于弱势等因素的有力补偿。
6.1.1.2定居繁殖体迁移到新的地点后,进入定居过程。
定居包括发芽、生长、繁殖三个环节。
各环节能否顺利通过,决定于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定居地的生境。
定居能否成功,首先决定于种子的发芽力(率)与发芽的条件,即发芽力保存期的长短,发芽率的高低,繁殖体所处生境中的水、温、空气诸因子的适宜与否和稳定程度。
其次是幼苗的生长状况。
发芽时着生部位的水肥供给条件、温度的高低及变化、动物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幼苗的命运。
裸露的土壤表面,有利于种子直接接触土壤并扎根生长;有地被物覆盖的地表(如枯枝落叶层、苔辞层或草被),往往使种子不能直接接触土壤,不利于发芽和扎根生长。
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森林群落演替这超有趣的事儿,就像是在看一场大自然精心策划的超级换装秀呢!最开始呀,那是一片光秃秃的土地,就像一个被扒光了衣服的可怜蛋儿,赤裸裸地暴露在外面。
这时候先锋植物就像一群勇敢的拓荒者,风风火火地赶来。
这些先锋植物大多是些小草啊、苔藓之类的,它们就像一群小小的冒险家,身体小小的却充满了大能量。
它们扎根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就像在沙漠里发现了绿洲一样兴奋,那小根须拼命地往土里钻,就像饿坏了的孩子扑向面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先锋植物把这片土地稍微打扮了一下,土壤也变得肥沃了那么一丢丢。
这时候呀,一些灌木就像一群时尚的年轻人,看到这里有点发展的潜力,就大摇大摆地进来了。
这些灌木可比先锋植物高大威猛多啦,它们就像一群恶霸,抢占着阳光和空间,把那些先锋植物挤得有点没脾气,不过这也是自然规律嘛,就像在一场抢椅子的游戏里,强者才能有座位。
再后来呢,小乔木也来凑热闹了。
小乔木就像一群优雅的绅士,它们高高瘦瘦的,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感。
它们一来,就把灌木的风头给抢了不少,那些灌木就像被抢了玩具的小孩,只能在小乔木的阴影下委屈巴巴地待着。
小乔木的枝叶就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遮天蔽日的,把阳光都揽入怀中。
当小乔木把这里改造得更加舒适后,那些高大的乔木就像一群超级巨人一样登场了。
它们高耸入云,就像一座座绿色的摩天大楼。
它们一来,小乔木都变得渺小了,就像小矮人站在巨人旁边。
这时候的森林,那才叫真正的森林呢,里面各种鸟儿、小动物就像一群租客,纷纷跑来寻找自己的小窝。
整个演替过程就像是一场接力赛,每个植物种类都是一棒选手。
先锋植物开了个好头,灌木、小乔木接力跑,最后乔木冲线。
而且这过程中还充满了各种明争暗斗,就像宫廷剧里的妃子们争宠一样。
不过呢,大自然有时候也会调皮一下。
一场大火或者一场暴风雨可能就会打乱这个演替的节奏,就像有人突然在舞台上捣乱一样。
但是没关系,大自然就像一个超级智慧的导演,它会重新调整,让这个换装秀继续精彩地进行下去。
【高二】群落演替辅导教案思想指导一、群落的主要类型1.森林(1)北方针叶林优势种:① 植物:红松、云杉和冷杉。
②动物: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和榛鸡等。
(2)温带落叶阔叶林优势种:①植物:槭、毛榉、栎、椴和柳等。
② 动物:田鼠、花栗鼠、森林猫、红狐、雀类、软木雀和啄木鸟。
(3)热带雨林优势种:① 植物:10平方公里内有1500种开花植物和750棵树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②动物:90%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如猴类、长臂猿、黑猩猩和大猩猩,鹦鹉科鸟类等。
2.草地优势种:①植物: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
② 动物:野驴、黄羊、黄鼠、鼠兔和鸵鸟。
3.荒漠(又称沙漠)优势种:① 植物:蒿属、藜属灌木、多汁旱生植物和各种仙人掌。
②动物:在干旱季节不是进入夏眠就是进入冬眠。
4.苔原(也称为苔原或苔原)]优势种:①植物:羊胡子草、苔草、矮石楠、矮柳、苔藓和地衣等。
② 动物:旅鼠、雪兔、驯鹿、北极狐、狼和白熊。
鸟类包括雪巫鸟、臭鼬和各种水鸟。
二、群落演替1.社区继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叫做演替。
2.类型(1)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这种演替叫原生演替。
湖泊演替过程:裸底阶段→ 沉水植物期→ 浮叶根期→ 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上图)。
(2)次生演替: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就是次生演替。
3.顶级社区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的复杂过程;不会无休止进行;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行。
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是顶级群落。
4.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第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等。
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等。
第三类是人类活动。
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易考点总结_一、知识结构图二、重难点解析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结果(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2)群落演替的结果:群落演替到最后,形成稳定的、成熟的群落,也叫顶极群落。
2.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影响。
演替的类型: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原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条件是初生演替。
②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条件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速度上判断: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例1.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例1.【参考答案】能找到这些植物。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在的。
例2.通过演替最终一定会演替成森林吗?例2.【参考答案】并非所有的演替都能形成森林。
一般来说,在气候适宜的环境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以形成森林,但在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由于受水分的限制,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点总结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1一、种群的概念和数量特征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1)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1)样方形状:一般以正方形为宜。
(2)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第2节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增长曲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2)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3)数学模型:指数函数型。
(4)两种情形:①实验室条件下;②当一个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如资源、空间、天敌等的制约。
(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K值上下波动。
(3)意义:反映或体现达尔文自然选择中的生存斗争。
群落的特征和演替知识2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其中互利共生体现了种间互助,其余三者为种间斗争。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①原因:阳光的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