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_省略_究_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_盈斌
- 格式:pdf
- 大小:200.39 KB
- 文档页数:4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1. 引言1.1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岩溶山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漠化区之一,石漠化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和治理石漠化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围绕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展开探讨,希望通过分析石漠化现状及影响、探讨治理的重要性、制定综合治理策略、探讨技术手段在治理中的应用以及进行治理效果评价等方面,为进一步推动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措施。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也是推动当地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相信可以找到更多有效的治理方法和措施,为石漠化区域带来更好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岩溶山区石漠化现状及影响贵州毕节岩溶山区是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之一,但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人为破坏,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岩溶山区石漠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地裸露、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现象。
这些问题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岩溶山区石漠化导致土壤贫瘠和无法保持水分,降低了土壤的肥力和保护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并且加剧了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动植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物种多样性减少,导致生物链断裂。
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频发,给周边村庄和农田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岩溶山区石漠化不仅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还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加强对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是当务之急。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岩溶山区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岩溶山区是脆弱生态环境,石漠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等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
贵州大方喀斯特石漠化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为例,对该地区的喀斯特石漠化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
通过对该研究区域遥感影像的分析并参考历史气象数据,提出了研究区域石漠化空间分布主要受下伏地层岩性控制,即地层岩性为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的地区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较高,依岩石出露的情况不同而程度有所不同;而气候以及近期人类活动又是影响其石漠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的结论。
以期为研究区域的石漠化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标签:喀斯特石漠化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大方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脆弱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下降并呈现出地表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或现象[1]。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最发育的省份,全省88个县份中喀斯特面积比例在30%以上的就达78个,占全省总县数的89% ,其中喀斯特面积比例在50%以上的有68个,占79%。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乌江流域和珠江上游的北盘江流域;从全省九个地州看,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安顺、黔西南、毕节、黔南及遵义等地[2,3]。
本文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为例,对该地区的石漠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着重阐述了该区域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提出了研究区域石漠化空间分布主要受下伏地层岩性控制,而气候以及近期人类活动又是影响其石漠化进程的关键因素的结论。
以期为研究区域的石漠化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域概况毕节地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等8县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海拔457~2900m,总土地面积26853km2,其中山地、丘陵占93%。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850~1444mm,平均径流系数为0.47。
在长期内、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岩溶发育区土地面积为19693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73.3%[4]。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的差异性定量研究——以贵州省盘县典型石漠化地区为例李阳兵;邵景安;周国富;龙健【期刊名称】《地理科学》【年(卷),期】2007(27)6【摘要】珠东区的轻中度石漠化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强度以上石漠化则由人为因素和恶劣的自然条件共同造成;保基区的轻中度石漠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强度以上石漠化则由自然因素造成;红果区的自然条件好于其它两个研究区,石漠化尤其是强度石漠化主要是土地利用强度大造成的,坡耕地发生中度甚至极强度石漠化。
喀斯特石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与恢复治理模式密切相关,在确定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恢复模式和治理重点时,有必要考虑石漠化土地的土地利用成因和成因的地域差异性。
【总页数】6页(P785-790)【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利用;成因;贵州省盘县【作者】李阳兵;邵景安;周国富;龙健【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4【相关文献】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潜力分析——以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为例 [J], 陈伟杰;任晓冬;熊康宁2.基于RS和GIS的岩溶石漠化与大气降雨关系——以贵州省典型岩溶石漠化地区为例 [J], 孙悦;蔡湘文;程洋;苏春田3.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经验与启示——以贵州省赫章县石漠化治理工程为例 [J], 肖时珍;肖华4.喀斯特峡谷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应——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为例 [J], 陈洪云;熊康宁;兰安军;贺祥;常黎5.基于坡度等级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相关性研究——以贵州省盘县为例[J], 张珊珊;周忠发;孙小涛;冯倩;陈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区位于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区,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
岩溶山区的地质条件使得该地区容易发生石漠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成为当地政府和科研机构亟需解决的难题。
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壤贫瘠、植被严重退化、土地资源丧失的现象。
毕节地区的石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石漠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毕节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
加强科研力量,研究岩溶山区的石漠化成因和治理方法。
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对石漠化的影响,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土地治理,实施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垦和滥用土地,减少土壤贫瘠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土壤的肥力和保持植被的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的发生。
石漠化综合治理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投入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和管理。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等环境保护活动,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
居民也应积极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节约用水等方式,减少土地的压力,保护水土资源。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通过加强科研、加强土地治理和加强社会参与,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石漠化的发生,恢复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综述作者:王磊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
中国喀斯特分布面积超过124万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以贵州省为代表的西南地区,面积超过55万平方千米。
长期以来,在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严重制约了贵州省的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
现在,喀斯特一词已成为岩溶地貌的代称,它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化学溶蚀的过程及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1-2]。
全球喀斯特区面积约有5100万km2,我国的分布面积超过124万km2,主要集中在贵州、云南、广西、重庆等西南地区[3]。
贵州省是中国喀斯特分布最广、发育最强烈的省份之一,裸露的碳酸盐岩面积达1.25 ×105km2,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3%。
1 喀斯特石漠化概述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最早是由Legrad在1979年提出的。
喀斯特地区和沙漠边缘地区在1983年美国科学家促进会上被列为脆弱环境区域。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的收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和治理也成为多年来的研究热点。
石漠化是岩溶土地持续水土流失的最终结果,也是我国南方山地荒漠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属荒漠化的一种,又称喀斯特荒漠化或者石化。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喀斯特地区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5]。
它不仅仅与人类活动为主要的因素而引起的环境恶化,土地退化过程有关;还与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遭到破坏就很难得以恢复的特性有关。
2贵州省石漠化现状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达到3316074.7hm2,占岩溶土地面积的29.5%。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分布特征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为例盈斌;熊康宁;陈起伟;肖时珍【期刊名称】《水土保持通报》【年(卷),期】2012(32)2【摘要】选择具有温凉春干夏湿岩溶高原山地生态环境的毕节市鸭池示范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5 m分辨率的Spot 5遥感影像、1∶1万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图件,对示范区进行了石漠化遥感解译,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土地中以灌木林地、其它林地、低覆盖度草地、陡坡耕地和裸岩石砾地等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较大。
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性是导致石漠化发生程度差异的因素之一,石漠化治理不仅要实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要结合示范区人口社会经济情况,提高土地的生产力,采取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工程措施、以经济林种植为主的生物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总页数】4页(P190-193)【关键词】石漠化;土地利用;综合治理【作者】盈斌;熊康宁;陈起伟;肖时珍【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省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贵州贵阳5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5;F301【相关文献】1.基于NDVI像元二分模型植被覆盖度反演喀斯特石漠化研究——以贵州毕节鸭池示范区为例 [J], 龙晓闽;周忠发;张会;杨晓英2.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贵州毕节鸭池示范区为例 [J], 杨琴;周忠发;张勇荣3.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贵州省毕节鸭池示范区为例 [J], 张勇荣;周忠发4.喀斯特峡谷地区不同等级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应——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为例 [J], 陈洪云;熊康宁;兰安军;贺祥;常黎5.喀斯特石漠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地貌分异特征--以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为例 [J], 尹林江;周忠发;朱昌丽;尚梦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0卷第2期2010年4月水土保持通报Bulletin of So il and Water Co nserv atio n V ol.30,No.2A pr.,2010收稿日期:2009 08 14 修回日期:2009 11 20资助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计划项目 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 (2006CB40320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 yw 306);贵州科技厅喀斯特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作者简介:程安云(1974!),男(汉族),贵州省威宁县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喀斯特环境研究。
E mail:chenganyun@mai ls .gyi 。
通信作者:王世杰(1966!),男(汉族),浙江省台州市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岩溶环境与地球化学。
E mail:W angs hijie@ 。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历史演变过程研究及其意义程安云1,王世杰1,李阳兵2,白晓永3,4,倪雪波1,4(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 2.贵州省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41; 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29)摘 要:针对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历史演变过程研究不足的现状,从人口数量、粮食需求、坡耕地开垦、石漠化发生发展的角度,并结合石漠化发生的地质背景等因素,对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人地矛盾和喀斯特石漠化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贵州省石漠化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口数量增长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控制因素;其实质是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承载能力的不协调。
同时,其演变同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是密切联系的;而国家对该区的宏观战略定位也间接影响了贵州省的生态环境质量。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2106);生态环境部财政预算项目“主体功能区空间优化管治技术与生态环境管理研究”石漠化是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脆弱性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的过程及结果[1],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2-3]。
石漠化通常与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并存,并伴随着人口贫困、经济与科技文化落后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的关键因素[4-5]。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区域面积约占西南5省(区、市)总面积的38%,人口密度相当于全国的153.3%[6]。
该区域人口密度大、经济落后,加上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开垦活动,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是多年来石漠化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6-7]。
贵州省黔西南州位于《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桂滇黔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的西南喀斯特土壤保持重要区的交叉重叠区域,同时也是全国扶贫攻坚11个重点区中唯一以“石漠化”名称命名的扶贫攻坚区,全州8个县(市)全部被纳入石漠化治理工程县或扶贫攻坚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生态区位重要[8]。
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处于持续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近年来,虽然在石漠化生态修复治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压缩型、复合型、结构型”生态环境问题仍长期存在,突出的人地矛盾及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制约着区域可持续发展[9]。
本文以黔西南州石漠化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开展野外实地调研,结合与各相关管理部门咨询研讨、农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进行系统性研究,梳理黔西南州在石漠化治理方面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喀斯特石漠化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长效管理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为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区是一个岩溶山区,石漠化问题严重。
为了实现岩溶山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探讨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行植被恢复和保护。
在岩溶山区,植被被过度破坏,使得土地暴露,容易发生石漠化。
我们应该进行植被恢复工作,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进行种植。
我们还要加强对植被的保护,采取措施防止人为破坏,比如进行限制放牧,禁止乱砍乱伐等。
我们需要进行土地保育与治理措施。
针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土地保育工作。
这包括采取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如修建梯田、建设水土保持设施等。
还要进行土地治理,包括进行土地改良、加强土壤保水保肥等工作,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生产力。
我们还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岩溶山区水资源稀缺,如果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容易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我们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实施。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我们应该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石漠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也要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土地保育与治理、水资源管理以及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才能有效地解决石漠化问题,实现岩溶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地形复杂,地下水丰富,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土地退化严重,石漠化现象严重。
石漠化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类过度的采伐和砍伐树木、过度放牧、森林火灾等破坏性行为引起的,进而使得地表土壤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的层次结构遭到了破坏。
该区域的石漠化治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一项重要性任务。
本文就该区域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进行探讨,提出一些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森林保护,树木补植对于森林资源破坏及保护首先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强森林保护意识,科学规划、科学管护,把伐区限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乱砍滥伐;同时也要采用恰当的措施开展植树造林和种草生态行动,改善区域的植被环境,增加植物覆盖面积。
此外还要注重建立一些人工森林,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植物覆盖来恢复土壤和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从根本上防止石漠化发生和进一步扩散。
二、加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针对石漠化的造成就是由于过度放牧,浅层土壤水分流失过多等原因引起的,因此在当地也应该开展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畜牧业,避免随意野放,合理规划牧场布局,定期轮换放牧区域,并且建立牧场和水源开发、管理等设施,促进畜牧业与生态文明相互融合,实现绿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三、加强石漠化预防和治理石漠化已经在某些地域影响深远,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石漠化预防和治理工作。
在治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防治措施的先进性。
科学地利用各种自然和人工资源,进行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石漠化预防和治理工作攻关机制,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土壤改良、绿化固土、护坡等工作。
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石漠化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
四、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行业发展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是石漠化状况得到改善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加大对该区域的资金扶持和投入力度,并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纳入到政策考量要素之中,积极推动区域的产业发展和节水用电政策制定。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动区域各产业的合理发展,扩宽农村居民创收和就业渠道,也是促进农村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与土壤类型的空间相关分析——以贵州省为例杨青;杨广斌;戴丽;赵青松;罗毓融【摘要】以贵州省2010年石漠化程度分布与土壤类型分布图为基础,运用地图代数原理,通过计算二者的转移矩阵,从而得出不同石漠化程度下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情况,并探讨研究区石漠化背景下,土壤类型与石漠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石漠化的发生、分布与土壤类型的相关关系.其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石质土的石漠化发生率最高达到46.41%,其次为黄棕壤的43.32%,综合排序为石质土>黄棕壤>山地草甸土>棕壤>红壤>粗骨土>石灰土>黄壤>紫色土>水稻土>潮土;分等级讨论时以中度石漠化为主导,且石质土的中度石漠化发生率最高,达到了21.68%.石漠化程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二者之间有一定联系,土壤本身的性质差异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19(038)001【总页数】8页(P80-87)【关键词】石漠化;土壤类型;相关分析;贵州省【作者】杨青;杨广斌;戴丽;赵青松;罗毓融【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25;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550025;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25;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25;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25;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阳 550025;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5.20 引言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问题仍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1],该地有着发育强烈,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广、厚度大、结构复杂的喀斯特地质特点,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1983年美国促进协会第149届年会对喀斯特这一环境进行讨论,把它视为一种沙漠边缘一样的脆弱环境[2]。
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下土壤保持功能对石漠化的响应机制分析左㊀雪∗(贵州省毕节市石漠防治管理中心,贵州毕节551700)[摘㊀要]㊀该文主要从喀斯特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内容入手,探究了土壤保持功能对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下土壤保持功能对石漠化的响应机制分析,旨在为喀斯特地貌石漠化现象的治理提供更多的有益参考,从而更好地减缓石漠化对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利影响,进而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多的积极贡献㊂[关键词]㊀喀斯特生态环境;石漠化;环境治理;土壤保持功能;响应机制中图分类号:X171.4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3)01-0020-04 Analysis 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 to Rocky Desertifica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Kar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Zuo Xue∗(Guizhou Bijie Stone Desert Control Management Center,Bijie551700,Guizhou,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ar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ed content of l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explores the role of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 in kar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and on this basis,further completes the 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 to rocky desertification under kar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aiming to provide mor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ance of karst landform rocky desertification,So as to better mitigate the adverse impac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on kar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and then make mor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Key words:Karst ecological environment;rocky desertification;environmental governance;soil conservation func-tion;response mechanism我国西南很多地区具有显著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尤其是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其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中存在石漠化现象的占比重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8.1%㊂虽然近年来不断针对喀斯特石漠化现象进行治理,但通过针对喀斯特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仍具有大量的潜在石漠化土地,因此在未来的治理过程中必须极力避免产生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积极推进土壤保持工作,这样才能有效完成喀斯特石漠化现象的防护治理㊂1㊀喀斯特生态环境特征综述1.1㊀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喀斯特地貌又称 地球未愈的伤疤 ,是指在自然条件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产生溶蚀作用,经过这一水文过程所形成的特殊岩溶地貌,其包括了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两种[1]㊂其中,地表喀斯特地貌通常会发育成溶沟㊁溶蚀洼地㊁石芽㊁石林㊁峰丛㊁峰林㊁孤峰㊁干谷和盲谷等形态,地下喀斯特地貌通常会发育成溶洞形态[2]㊂1.2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地区的基岩主要包括大理石㊁石灰石㊁石膏㊁白云石以及其他的碳酸盐岩类岩石等,这类岩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易受到酸性溶液的化学溶蚀作用,特别是在流经地表和地下的雨水㊁径流等中溶解的CO2往往会与水反应生成微量碳酸,其往往会受到碳酸的溶蚀作用从而产生各类喀斯特地貌㊂虽然碳酸的含量不是很高,但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反应,仍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腐蚀,产生各类奇异的喀斯特地上㊁地下景观[3]㊂1.3㊀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存在于西南地区,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㊂(1)使得水土流失的现象加剧,在造成可耕地面积大为减少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耕地的生产力,∗作者简介:左雪,女,汉,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石漠化防治,林业产业建设㊂从而持续加深人地矛盾㊂(2)喀斯特生态环境中会存在大量被冲刷走的土壤,这些土壤随着河流进行汇聚,会逐渐在河道中产生淤积,极易造成河道阻塞,甚至引发洪涝灾害㊂(3)喀斯特生态环境会在降低水质的同时,进一步诱发水源枯竭,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加剧人民生活的贫困程度,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对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㊂2㊀石漠化的相关综述2.1㊀石漠化的主要概念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的显著特征之一,而导致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人类进行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㊂石漠化将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地表的土壤逐渐流失,地下的基岩逐渐裸露出来,造成植被减少㊁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并使得地表呈现出类似于荒漠化的景观㊂石漠化主要发生在土壤厚度较薄㊁基岩为石灰岩的地区,因此对于具有这些特征的地区而言,一旦出现石漠化的迹象,就要及时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力推进土壤保持工作,从而使得石漠化现象能够逐渐得到修复,如图1所示㊂图1㊀土地石漠化的实景照片2.2㊀石漠化的形成历史自明清时期,随着南美一些适宜在坡地种植且具备高耐旱度作物传入我国,在我国多为喀斯特地貌的西南山区也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与种植,虽然大量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更多的人口也需要开垦更多的耕地,因此大面积的坡耕地的开垦也使得大量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退化,而大面积的植被破坏也形成了如今遍地石山的喀斯特石漠化景观㊂时至今日,针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问题的恢复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㊂3㊀土壤保持功能对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作用对于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而言,解决石漠化的实质就是通过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来尽量避免水土流失现象,因此可以利用提高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保持功能来进一步实现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4]㊂就土壤保持功能而言,土壤保持功能主要指的是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对于泥沙拦截㊁调控水土流失的能力,其是防治水土流失现象的关键所在,对生态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做好对土壤保持功能的研究工作㊂通过研究土壤保持功能在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下对石漠化的响应机制,从而更好地完成对喀斯特石漠化现象的有效治理㊂4㊀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下土壤保持功能对石漠化的响应机制分析4.1㊀土壤保持功能的相关评估要素土壤保持功能主要通过InVEST 模型(综合评估模型,一种针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来实现,InVEST 模型主要是通过模拟不同土地覆被的情境下利用生态服务系统物质量和价值量的变化,并完成可视化表达,实现直观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以为决策者提供充足的权衡人类活动的效益及影响的科学依据,从而有效完成对生态系统的积极响应,并为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价值定量提供更多的空间㊂在InVEST 模型中,存在着土壤保持量㊁泥沙拦截量等要素,其中,土壤保持量主要指土壤在侵蚀前后的侵蚀减少量以及泥沙拦截量之和;泥沙拦截量则主要指上坡来沙量与其最终保持率的乘积㊂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不断加大与完善,在InVEST 模型中,所研究地块的潜在侵蚀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减少,而这部分减少量会以潜在与实际侵蚀的差值来表示,USLE 则表示实际的侵蚀量㊂土壤保持量存在着以下的公式:SEDRE T x =R x ㊃K x ㊃LS x ㊃(1-C x P x )+SED R x SED R x =S E x ðx -1y =1USL E y x -1z =y +1(1-S E z )USLE =R x K x LS x C x P x其中,式中的SEDRET x 即为土壤保持量,SE-DR x 为泥沙持留量,而USLE x 与USLE y 则分别代表了土壤栅格x 及上坡栅格y 的实际侵蚀量;式中的SEx 为栅格x 的泥沙持留率;式中的R x ㊁K x ㊁LS x ㊁C x 与P x 则分别为降水侵蚀力因子㊁土壤可蚀性因子㊁坡长-坡度因子㊁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和土壤保持措施因子㊂下面将会对这些要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㊂4.1.1㊀泥沙持留率(SE)泥沙持留率(SE)主要指在土壤流失过程中,针对泥沙在植被等障碍物的过滤㊁截停作用下所产生的沉积现象,所统计的泥沙沉积效率㊂通过结合In-VEST 模型的数据库,可以实现对目标模型中土地地块的利用类型的持留率的有效估算㊂4.1.2㊀降水侵蚀力因子(R)降水侵蚀力因子(R)主要代表了降雨㊁降雪等现象潜在侵蚀力的具体指标,由于存在潜在侵蚀力的地形较为复杂,因此需要采用适用于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降水侵蚀力因子(R)公式来进一步完成土壤保持机制对石漠化的有效响应㊂R =ð12i =1(0.3406P i -2.6398)式中,P i 为年平均降雨量,单位用mm 表示,而降水侵蚀力因子(R)单位则表示为MJ㊃mm/hm 2㊃h㊃a㊂4.1.3㊀土壤可蚀性因子(K)土壤可蚀性因子(K)反映了不同土壤性质对于侵蚀现象的不同敏感程度,通常会采用EPIC 土壤可蚀性计算模型来进行土壤保持㊂土壤可蚀性因子(K)存在着如下公式:K =0.13170.2+0.3exp -0.0256SAN 1-SIL 100()éëêêùûúú{}ˑSIL CLA -SIL()0.3ˑ1-0.25CC +exp(3.72-2.59C)()ˑ1-0.7S N 1S N 1+exp(-5.51+22.9S N 1)()㊀㊀式中SAN㊁SIL㊁CLA㊁C 分别代表了砂粒㊁粉粒㊁粘粒和有机质的含量,而SN 1的取值可以由1减去SAN 值除以100的商得到㊂需要注意的是,K 值在式中的取值单位为美制单位,需要再乘以转换系数0.1317从而转换为国际单位㊂4.1.4㊀坡长-坡度因子(LS)坡长-坡度因子(LS)反映了坡度㊁坡长与地表实际状况之间所存在的特定关系,能够对土壤侵蚀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公式通常采用坡度25ʎ代表临界值来进行分界㊂(1)当坡度不超过25ʎ时,采用如下方式计算:LS =F a ㊃C s 22.13()n ㊃sin (S ˑ0.01745)0.09()1.4éëêêùûúúˑ1.6取值则包含以下区间:n =0.5(Sȡ5%)0.4(3.5%<S<5%)0.3(1%<Sɤ3.5%)0.2(Sɤ1%)ìîíïïïï(2)当坡度超过了25ʎ时,采用如下方式计算:LS =0.08λ0.35P s 0.6λ=C s ,流向=1,4,16,641.4ˑC s ,流向其它值{在式中,F a 代表了栅格的存水累积量,C s 代表了栅格的实际大小,S 为坡度,n 为坡度相关参数,而P s 则代表了坡度的百分比显示㊂4.1.5㊀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主要指实施植被覆盖管理措施后,土壤流失现象所减少的程度,通常采用植被覆盖度与坡面产沙量的关系式来进行C 值的取值㊂C 值的取值主要与fc(植被覆盖度)相关,具体的关系式如下:C =1,fc =00.6508-0.3436lgfc,0<fcɤ78.3%0,fc%>78.3%{从式中可以看出,fc 的临界值主要为78.3%,而在处于0%~78.3%区间内,C 值则需要通过进一步计算来确定㊂4.1.6㊀土壤保持措施因子(P)土壤保持措施因子(P)主要指在未实施土壤保持措施与实施土壤保持措施的两种地块进行顺坡耕种时,其土壤流失量的比值㊂针对不同土地的利用类型,不同用地类型的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值与土壤保持措施因子(P )赋值和泥沙持留率(SE)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详见表1㊂表1㊀不同用地类型中C 值、P 赋值与SE 值关系表用地类型旱地林地其它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 0.120.140.150.1500工程措施因子P 0.3510.7100泥沙持留率SE5060604025㊀㊀从表1中可以看出,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值在裸岩的值最大,其次则主要集中在旱地㊁林地㊁其他林地与草地,而在水域和建设用地则不考虑;土壤保持措施因子(P)赋值在林地㊁草地和裸岩的值最大,在旱地和其他林地次之,在水域和建设用地同样不考虑;泥沙持留率则主要在旱地㊁林地㊁其他林地及草地具有较高的取值,而在水域㊁建设用地及裸岩则取值较低㊂4.2㊀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下土壤保持功能对石漠化的响应机制水土流失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问题,而土壤保持则是响应二者之间治理成效的直接结果[5]㊂该文以贵州省花江示范区自2005年至2015年的石漠化时空分布特征为例,进一步分析了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下土壤保持功能对石漠化的响应机制㊂花江示范区2005 2015年石漠化程度的构成与变化详见表2㊂花江示范区2005 2015年各等级石漠化程度的土壤保持量详见表3㊂表2㊀花江示范区2005 2015年石漠化程度表石漠化程度2005年面积(hm 2)2005年占比(%)2010年面积(hm 2)2010年占比(%)2015年面积(hm 2)2015年占比(%)无石漠化766.9614.85859.5716.651066.2920.65潜在石漠化950.5818.41902.7917.48945.1818.30轻度石漠化1519.9129.431490.1528.861497.9829.01中度石漠化639.8612.39659.9312.78530.2710.27强度石漠化663.2112.84628.0912.16500.819.70非喀斯特623.5512.07623.5512.07623.5512.07表3㊀花江示范区2005 2015年各等级石漠化程度土壤保持量表石漠化程度2005年年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t㊃hm -2㊃a -1)2010年年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t㊃hm -2㊃a -1)2015年年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t㊃hm -2㊃a -1)2005年年土壤保持总量/(t)2010年年土壤保持总量/(t)2015年年土壤保持总量/(t)无石漠化51.6260.8167.7139590.4552270.4472198.72潜在石漠化55.5565.4472.3352804.5459078.5468364.67轻度石漠化60.0270.9772.3591225.09105755.75108378.51中度石漠化48.4357.7664.4630988.6038117.4531481.34强度石漠化49.9060.8167.1733094.3338194.1433639.18非喀斯特72.4385.5490.0545613.5453338.2456150.44㊀㊀通过分析以上表中数据可以得知,花江示范区在2005-2015年这十年中,土壤保持总量与单位面积的土壤保持量均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可以发现,不同石漠化等级的土壤保持功能与石漠化等级的提高并没有呈现出简单的负相关,而是呈现出非喀斯特大于无石漠化㊁轻度大于潜在以及强度大于中度等规律,由于轻度与潜在具有最大的差值,因此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工作中,确保推进土壤保持来降低潜在石漠化将会是今后的重点治理工作㊂5㊀结语综上所述,在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下,土壤保持功能对石漠化具有较好的响应机制,因此在推进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的工作中要持续深入研究土壤保持功能对石漠化的响应机制,探寻其中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提升土壤保持工作的效率,进而更好地提高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㊂参考文献[1]陈丽莎,熊康宁,陈起伟,等.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下土壤保持功能对石漠化的响应机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0,29(2):12.[2]田涟祎.石漠化地区土壤性质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1):4.[3]刘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11):3.[4]叶鑫,顾羊羊,张琨.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黔西南州为例[J ].环境保护,2020,48(22):5.[5]伏文兵,严友进,王凯,等.喀斯特石漠化区治理措施对土壤质量演变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21,28(2):6.[6]魏媛,朱玉丹.喀斯特城市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生态效应分析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为例[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23,45(2):257-262,267.[7]谢刚,张蓝月,金桃,等.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以平塘县为例[J ].贵州科学,2023,41(1):66-70.[8]张国,郑春燕,李钰飞,等.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修复对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23,43(1):432-440.[9]王琨,安明态,张央,等.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优势乔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J ].西部林业科学,2022,51(6):71-78.[10]凌子燕,蒋卫国,李金嵬,等.桂林市典型喀斯特区湿地生态网络研究[J ].湿地科学,2022,20(06):739-746.[11]曹斯蔚.后疫情时代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旅游流空间特征及优化路径 以湖南郴州为例[J ].林业科技情报,2022,54(1):160-169.[12]张辉,刘兴锋.湘西喀斯特高海拔地区青钱柳人工林生长曲线相关性研究[J ].林业科技情报,2020,52(1):1-3.来稿日期:2023-03-08。
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贵州毕节鸭池示范区为例杨琴1,周忠发2,张勇荣1(1.六盘水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科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2.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根据毕节鸭池示范区2004年和2011年的SPOT影像,利用遥感、GIS技术及数理统计,系统分析了该区石漠化综合治理7年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和特征,及时准确掌握示范区生态环境状况和各项措施效果,促进治理区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由于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经果林、防护林)还草,毕节鸭池示范区有林地、果园、草地明显增加,而旱地、灌木林地、裸岩地明显减少;由于城镇化发展,建设用地明显增加,而水田明显减少;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示范区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示范区逐步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土地利用;3S技术;毕节鸭池示范区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2)23-0168-04Research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landuse inrocky desertification integrated rehabilitation———Taking Yachi demonstration base in Bijie of Guizhou as an exampleYANG Qin1,ZHOU Zhong-fa2,ZHANG Yong-rong1(1.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Liupanshui Normal College,Liupanshui553004,China;2.Institute of South China Karst,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550001,China)Abstract:The paper examin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landuse change during the period of2004—2011occurring over Yachi demonstration base in Bijie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mages,relevant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statistic methods,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measures effect and sustainable landuse management.The images involved the SPOT data acquired in2004and201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oodland,grass field jingguolin construction land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paddy field,dry farmland,shrub land,rocky desertification land all decreased becaus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tegrated rehabilitation.Rocky desertification integrated rehabilitation produced significant results,landuse structure of the area was more reasonable,landuse of the area gradually realized sustainable.Key words:rocky desertification integrated rehabilitation;land use;3S technology;Yachi demonstration base in Bijie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1]。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措施探析摘要:贵州石漠化主要是指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
在喀斯特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历史进程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等种种原因导致了严重的石漠化、笔者从维护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点讨论了石漠化治理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防治贵州石漠化主要是指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
喀斯特集中分布面积11.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4.2%,碳酸岩类的岩层厚度、集中分布程度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重等在全国独一无二的。
从地质学的角度,贵州与前南斯拉夫同为世界上两片最典型的喀斯特区域。
一、影响石漠化的要素1 植被破坏是导致土地石漠化的主因。
石漠化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所致。
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对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经营是导致土地严重石漠化的最根本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森林过伐和过度垦殖破坏了原生或次生植被,使水土流失愈演愈烈,最终产生了石漠化土地。
可以说,当今贵州省的石漠化,是近几十年人口急剧增加和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
2、特殊气候为土地石漠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省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强烈岩溶化山地,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000~1300mm。
四季分明、水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既是加剧水土流失,加速石漠化的主要成因,同时又有利于绿色植被生长,为石漠化的逆转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3、山高、坡陡是导致石漠化的自然因素。
贵州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92.5%,地面坡度大坡面长,一旦地表的原生植被遭到破坏不能及时恢复,雨水携带着泥土顺坡而下,强大的势能将会转化成巨大的动能,产生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导致严重的土地石漠化,二贵州石漠化治理的经验贵州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间各地大量实践的总结,如花溪河沿岸封山后自然成林。
贵阳市区及各县城人工造林绿化,广大农民群众在自然村寨自发保护促进的“风水林”、蓑草坡和人工培植的花椒林等,国营林场和自然保护区的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的绿化造林,以及国家科技攻关喀斯特困难造林地区织金、德江小流域治理及修文人工造林、植被恢复试验点成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