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01.07 KB
- 文档页数:3
草地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随着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的日趋严重,草地植被恢复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草地植被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草地植被恢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草地植被对土壤肥力的积极影响1. 保持土壤水分草地植被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有效地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草地植被的根系可以抓牢土壤,减少水分流失和土壤侵蚀。
同时,草地植被还能通过根系的作用增加土壤的渗透性,促进水分的渗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2. 养分循环草地植被的生长代谢过程中,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如氮、磷、钾等,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态,并通过凋落物和根系残留物返回到土壤中。
这种养分的循环和转化过程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排泄,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3. 改善土壤结构草地植被的根系可以渗透和刺激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团粒性和通透性。
良好的土壤结构利于水分和养分的渗透和储存,提高土壤容重和抵抗力,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从而维持和改善土壤肥力。
二、草地植被恢复技术对土壤肥力的应用1. 种子选择草地植被的种子选择是草地植被恢复中的关键一步。
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和植被生长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的草本植物种子。
这些草本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与土壤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稳定性。
2. 土壤改良对于土壤贫瘠或者受到污染的地区,可以通过土壤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
比如添加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肥力水平。
同时,还可以进行土壤调理,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
3. 合理管理草地植被恢复后的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
保持适当的刈割和修剪频率,控制草地植被的高度,避免过度生长和过度竞争。
同时,合理施肥和浇水,维持草地植被的营养平衡和水分供应。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退耕还林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对生态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有效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水源污染。
退耕还林还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恢复和生态平衡。
在气候调节方面,退耕还林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退耕还林对人类健康也有益处,为人们提供清洁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食物来源。
退耕还林政策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应当重视并持续推进这项工作,以确保未来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退耕还林政策、生态环境、土壤保护、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人类健康、积极影响、持续性。
1. 引言1.1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概述退耕还林是指将农田转为林地,以恢复生态系统,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这一政策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提高土壤的保持力和保水能力。
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改善水质。
退耕还林可以恢复植被的多样性,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退耕还林还可以增加森林覆盖率,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调节起到积极作用。
退耕还林还可以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垦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有着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2. 正文2.1 退耕还林对土壤保护的影响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减轻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通过重新种植树木和草地,可以增加土壤的覆盖率,减少土壤暴露在风雨侵蚀之下的可能性。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增强土壤的保持力,减少土壤流失的速度和程度。
退耕还林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树木和草地的生长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植被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的质地和通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有利于土壤的生态平衡和自然修复。
退耕还林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土壤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探究摘要:在实际落实有机培肥相关工作的过程中,秸秆还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避免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
文章具体探讨了秸秆还田的主要操作方法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肥力;影响;探究前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十分丰富的秸秆资源。
所谓秸秆,主要就是收获农作物之后的剩余部分,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养分,虽然在秸秆利用方面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但是利用效率低下却始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为了有效遏制焚烧秸秆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国家鼓励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应用秸秆。
文章就具体探讨了秸秆还田给土壤肥力带来的影响。
一、秸秆还田的主要操作方法秸秆还田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常用的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采用秸秆深翻还田的方式。
在收获农作物之后,将秸秆粉碎均匀并将粉碎后的秸秆覆盖在土壤表面,借助机械进行翻耕以及旋耕作业,使土壤以及被粉碎后的秸秆能够实现充分混合,进而有效提升秸秆利用的有效率,最终达到还田的目的。
第二,采用秸秆覆盖还田的方式。
在收获农作物之后,直接粉碎秸秆并将其均匀地铺在地表面,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全量还田,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达到保墒保水的目的[1],还能够有效减少土壤表面水分的蒸发量。
相比秸秆粉碎还田的方式,通过采用秸秆覆盖还田的方式,能够省去翻更作业的环节。
第三,采用堆腐还田的方式。
堆腐还田就是将秸秆堆放在田地周围,使秸秆能够在温度、水以及微生物的作用之下加速发酵腐化,进而转化成有机质,使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吸收以及利用秸秆中所含有的有效成分[2]。
但是从本质来讲,相比于其他方式,堆腐还田技术不仅耗时而且耗力,农民在实际进行秸秆还田的过程中往往很少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操作。
第四,采用焚烧还田的方式。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焚烧秸秆之后,使秸秆能够转化成有机肥,进而将其转化成肥力施于土壤之中。
采用此种方式进行秸秆还田,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而且在对秸秆进行焚烧处理之后,农作物在实际生长过程中也能利用到秸秆中所含有的一部分营养元素,但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讲,通过采用此种方式进行秸秆还田,会浪费掉秸秆中所有的有机养分,而且在焚烧秸秆的过程中也会给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违背了秸秆还田的初衷。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退耕还林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在生态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质量改善、水土流失减少和碳汇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为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的最大效益,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通过不懈努力,将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发挥到极致,为改善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土壤质量、水土流失、碳汇能力、政策建议、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退耕还林是指农田向林地或草地的生态恢复转变过程。
这一过程在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退耕还林可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将部分农田退耕还林,可以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从而降低生态环境负担,改善空气质量,净化水源,提高土壤质量,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维护。
退耕还林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重要标志,而农田向林地或草地的转变可以为各类动植物提供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
退耕还林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农田长期的耕种和施肥往往会造成土壤质量下降,而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避免土壤侵蚀,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肥力,有利于土壤的修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碳汇能力,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退耕还林是指政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土地质量而实施的政策。
通过让一部分耕地恢复成林地,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减缓土地退化,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保护植被,防治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讨论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退耕还林可以保护植被,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耕地的扩大和过度利用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水土流失。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让一部分土地得到休养生息,让植被得到恢复,保持土壤的肥沃度和水分的保持,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减少土地退化的速度,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退耕还林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林地对于水土保持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有效的防止土地的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退耕还林可以提高土地的透水性,减少污染物的渗入,改善空气质量,净化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环境容量。
退耕还林可以提高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林地可以提供丰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比如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退耕还林也可以促进生态立县和绿色发展。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改善土地的质量,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保护植被,减少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退耕还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支持和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于扬;杜虎;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鹿士杨;范夫静;卢成阳【摘要】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坡耕地、草丛、灌丛、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6种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主要养分、矿质养分和微生物这3组变量共计20个指标的调查、取样和分析,运用多重比较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探讨了其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子及两两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pH值为6.60-7.75,土壤主要养分、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明显高于同纬度地区地带性红壤,矿质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其中SiO2、Al2O3、Fe2O3占矿质全量的90%以上.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原生林>次生林>灌丛>草丛>坡耕地>人工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实行林草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更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环境改善,坡耕地应多施有机肥和氮肥,人工林应多施氮肥.原生林植物与养分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平衡状态,主要应加强森林抚育管理,改善森林环境,保障植物、土壤养分及微生物之间的良好协调关系.确保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喀斯特峰丛洼地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区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生态重建.【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3(033)023【总页数】12页(P7455-7466)【关键词】典范相关分析;喀斯特峰丛洼地;生态系统;主成分分析;土壤肥力【作者】于扬;杜虎;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鹿士杨;范夫静;卢成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江西农业大学,南昌33004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环江547100;广西大学林学院,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喀斯特地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三大岩溶区之一。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引言1.1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退耕还林是指农田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项目,旨在通过对农田进行退耕,恢复原始植被,保护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农田退耕后,原始植被可以有效保护土壤,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
水土流失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而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减少这一问题的发生,保护土壤资源。
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退耕还林可以恢复植被,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为各种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更为适宜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退耕还林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
植被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释放氧气,净化空气,改善空气质量。
退耕还林不仅可以提高空气质量,还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可以有效保护土壤资源,提升生物多样性,改善空气质量,为气候调节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做出贡献。
退耕还林是一项重要的生态工程项目,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2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情况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情况是指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农民退耕还林,以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已超过4000万公顷,覆盖了广大农村地区。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方式包括补贴奖励和技术指导。
政府对退耕还林农户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鼓励他们主动参与退耕还林活动。
政府还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科学种植、管理林地,提高退耕还林的效益和成效。
在实施过程中,政府还注重加强对退耕还林政策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了健全的考核机制,确保政策能够有效地执行和落实。
政府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退耕还林工作,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的局面,推动退耕还林事业的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情况良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黄土高原农田退耕还草对土壤碳、氮库及CO2、N2O排放通量的影响黄土高原农田退耕还草对土壤碳、氮库及CO2、N2O排放通量的影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西部,具有独特的土地和自然条件。
长期以来,农业活动对该地区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是农田退耕还草政策。
本文将探讨黄土高原农田退耕还草对土壤碳、氮库以及CO2、N2O排放通量的影响。
农田退耕还草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增加植被覆盖和改善土壤质量。
该政策通过将农田改造成草地,增加了植被的生长,从而减少了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流失。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土壤碳库和氮库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农田退耕还草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从而增加土壤碳库。
草地植物的根系和地下部分的残留物被分解后进入土壤,形成稳定的有机质,从而增加了土壤的碳储量。
研究表明,农田退耕还草后,黄土高原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和增加土壤肥力。
其次,农田退耕还草对土壤氮库也产生明显的影响。
退耕还草后,植物的枯落物和根系残留物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氮含量。
这些有机质的分解过程会产生氮素,并且草地植物的根系也能够促进土壤中氮的固定。
研究表明,农田退耕还草区域的土壤氮含量明显高于农田区域,说明退耕还草政策可以增加土壤氮库的储量。
此外,农田退耕还草政策还对大气的CO2和N2O排放产生了影响。
由于退耕还草导致植被增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因此,退耕还草政策可以减少CO2的排放。
另一方面,退耕还草区域的土壤环境改善,氮素的捕捉和固定能力增强,从而减少了化学肥料的施用量和氮肥的挥发。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退耕还草区域的N2O排放通量较农田区域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农田退耕还草政策对土壤碳、氮库以及CO2、N2O排放通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该政策的实施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和增加土壤肥力。
高考倒计时地理冲刺练习专题8,,,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高考倒计时地理冲刺练习专题8农业生产及其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英国伦敦的二战地下防空洞被改造成世界首个地下农场。
地下防空洞有12 层,其温度可稳定保持在16 ℃。
第一阶段的作物包括豌豆苗、芥菜、香菜、红苋菜、芹菜等。
防空洞内部环境密封干净,有特定的通风系统、先进的照明系统及成熟的灌溉系统,能确保作物在低能耗的情况下生长。
据此回答1~3 题。
1.地下农场采用先进的照明系统,该系统的核心作用是()。
A.促进光合作用B.增强昼夜温差C.提高大气温度D.加快水汽蒸发 2.与传统的地上露天种植相比,该类地下农场()。
A.经营成本低廉B.推广难度小C.产品种类多样D.受天气影响小3.世界首个地下农场的建立得益于()。
A.先进的技术B.丰富的劳动力C.肥沃的土壤D.暖湿的气候黄海冷水团离海面仅20~30 米,属于冬季时残留在海底洼地中的黄海中央水团。
2019 年某公司首次在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获得成功。
读黄海冷水团底层水温水平分布图,回答4~6题。
4.推测三文鱼的习性是()。
A.喜低温B.喜高盐C.喜深海D.喜光照 5.与世界其他海域的冷水团相比,该海域养殖三文鱼的优势可能是()。
A.水温较低B.靠近海岸C.冷水团浅D.饵料丰富 6.相比近岸海水,在黄海冷水团养殖的三文鱼品质更优的主要原因是( )。
A.天敌影响小B.养殖空间大C.环境污染少D.河流注入多树莓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高,被誉为“果中黄金” 。
俄罗斯、波兰、德国、匈牙利、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树莓年产量都在万吨以上。
近年来,欧美国家树莓生产已处于停滞和萎缩状态,西欧国家更是退出了树莓的生产领域。
河南封丘县自2002 年引进树莓种植项目后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我国树莓种植第一大县。
据此回答7~9 题。
7.根据材料推断我国下列地区中野生树莓分布范围最小的可能是()。
A.海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北地区8.西欧国家退出树莓生产领域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新一轮退耕还林对贫困山区农地生产力的影响研究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退耕还林政策成为贫困山区农地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退耕还林是指为了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政府对一些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耕地实行退耕,并将其改造成林地。
然而,退耕还林政策对贫困山区农地生产力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
退耕还林政策对于贫困山区农地生产力的影响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退耕还林政策可以有效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减少土地的侵蚀和水土流失等现象。
土地的健康状态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通过退耕还林政策,可以增加土地的生产力。
其次,退耕还林政策有助于提高贫困山区农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土地容易遭受水灾,而退耕还林政策可以减少土地的径流速度,增加土壤的保持量,从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这样一来,贫困山区农地的灌溉条件得到改善,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得到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此外,退耕还林政策对于贫困山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退耕还林政策可以促进森林的生长和发展,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增加氧气供应量。
这不仅有利于贫困山区农地生产力的提高,还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强生态福利。
其次,退耕还林政策可能导致贫困山区农地资源的浪费。
一些贫困山区的农地可能适宜农业生产,如果盲目退耕还林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因此,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政府需要对各个地区的农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估,确保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政策对于贫困山区农地生产力的影响是复杂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政府需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计问题,提供相应的安置政策和补偿机制。
同时,政府还需要对农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估,确保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
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贫困山区农地的生产力,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贵州退耕还林以来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及与降水关系杨廷锋;吴显春;尚海龙;贺祥【摘要】用变差系数作为衡量其变化幅度大小的指标,运用二元定序变量的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对贵州省2000年退耕还林以来的河流输沙量、输沙模数和泥沙含量的时空变化与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退耕还林以来,河流的输沙量、输沙模数与含沙量均呈减少的趋势,三者的年际变化幅度比较小,但是比其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大;从空间差异看,贵州长江流域多年的平均输沙量、输沙模数和河流含沙量比贵州珠江流域的大,而河流输沙量、输沙模数与含沙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则比贵州珠江流域的小;贵州的输沙量与降水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897,关系密切,其回归统计方程模型为y=x1.223.%Since its initiation,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of the project invest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which is a major forestry ecological project for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Guizhou Province,has attrac ted much attention.This study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eros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on the ground,which can reflect the effect of this project and help further controlling of soil erosion.We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amount of sediment transport,modulus of sediment transport,sediment concentr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recipitation in Guizhou since 2000.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s is used as the index to measure the magnitude of the change and the Spearman correlation method is employed for analysis.Results show that the amount of sediment transport,modulus of sediment transport,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havea tendency to reduce since the project initiation,of which all the inter annual amplitudes are small,but greater than that of precipitation change.From spatial differences,the average amount of sediment transport,modulus of sediment transport,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f Guizhou are larger than those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of Guizhou,whereas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se parameters a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of Guizhou.The correla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amount of sediment transport is 0.897,indicating a close relationship.The regression equation model is y=x1223,which show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project are insufficient and further efforts in construction are required.【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17(036)004【总页数】6页(P478-483)【关键词】土壤侵蚀;变差系数;输沙模数;含沙量;降水量;贵州省【作者】杨廷锋;吴显春;尚海龙;贺祥【作者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土壤侵蚀是指在陆地表面, 水力、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 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1]。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退耕还林的实施不仅可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还能减少土地的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肥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退耕还林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农民的生计问题、资金支持不足、管理不善等。
如何有效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退耕还林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其在生态环境维护中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在本文将对退耕还林的定义、优点、挑战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积极消极影响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概述】1.2 研究背景通过对退耕还林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扩大森林资源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维护,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平衡性,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退耕还林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也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便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2. 探讨退耕还林的优点和挑战,进一步认识该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3. 探讨退耕还林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影响差异,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4. 分析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总结并形成建议,为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旨在深入了解该政策对环境的意义和作用,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退耕还林的定义退耕还林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将原本用于耕种的土地恢复成林地或草地的一种生态保护行为。
退耕还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系统,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思考退耕还林是指政府决策、组织力量推动农民将用于耕地的土地改为林地和草地的一种生态修复措施。
它是防止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探讨了退耕还林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退耕还林倡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防治荒漠化,改善水土保持工作,维护生态平衡。
此外,退耕还林也是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区域和全球的生态环境质量。
从影响方面看,退耕还林对环境有以下积极影响:1.缓解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问题,林地和草地有利于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2.保护水源和减少洪泛灾害,截留雨水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增量;3.增加了植被的覆盖率,改善大气环境和气候,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保护对气候的适应能力;4.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类,提高区域生态质量和景观质量。
虽然退耕还林对环境有许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比如,1.退耕还林可能会影响农民的生计,降低其生活水平;2.在林地和草地建设上,也可能存在植物病虫害、虫害等问题;3.退耕还林需要长期耕植、运营和维护,需要政府的持续投入;4.在林地和草地上建设也比较困难,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因此,对于我们而言,在推进退耕还林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既有经济和社会发展,又顾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此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政策支持退耕还林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措施,需要政府重视并积极引导。
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经济补贴,加强农民的意识教育,同时也需要落实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形成长效机制。
(2)科技支撑科技是推进退耕还林的重要手段。
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林业和草地生态绿化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通过基地建设、培训等方式,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育,为退耕还林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3)社区参与推进退耕还林需要广泛的社区支持和参与。
退耕还林中的水土保持效应探析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来的农田或者荒地重新种植树木,使其成为一片森林。
退耕还林是国家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恢复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水土保持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土地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保持,对于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退耕还林中的水土保持效应进行探析,探讨其对于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意义。
一、退耕还林对水土保持效应的影响1. 提高土地的保水性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通过大面积的树木种植,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的保水性能。
树木的根系能够将土壤固定在一起,形成一种天然的保护层,避免了土壤的流失和水分的蒸发。
而且树木能够通过蒸腾作用,起到调节土壤水分的作用,保持土地的湿润状态。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增加土地的蓄水量,对于干旱地区的水资源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2. 净化土壤环境随着退耕还林的开展,原本荒芜的土地被重新种植成为一片绿色的森林,树木的根系和叶片不断地吸收着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有害物质,起到了净化土壤环境的作用。
在森林中,土地中的有毒金属和化学物质会被有效地吸收,从而减少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
树木的根系还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促进土地中微生物的繁殖,降低土壤的酸碱度,使土地逐渐恢复肥沃。
3. 抑制土地退化在大面积进行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地的退化速度。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能够改善土地的结构和肥力,恢复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群,增加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减少土地的贫瘠和干旱现象。
树木的根系还可以固定土地,避免土壤受到侵蚀和流失,保持土地的整体稳定性,减少土地的裸露程度,提高土地的地质和生态稳定性。
二、退耕还林对土地生态环境的意义1. 促进生态平衡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土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而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可以有效地修复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
25°以上的石旮旯地营造抗旱力强的金银花、花椒生态经济林,使植被形成复层结构。
还林后实行封山禁牧,还草后实行围栏封育,形成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群落,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技术措施。
在退耕还林时根据区域特点,林草结合建设不同的模式,在丘陵区一般是林下种草方式,在盆周山地一般为林带与草带结合配置方式。
1、林草类型结构:针对干旱的实际,以还生态林为主,间还部分经济林、饲料林草,以保证退耕还林户的生活、生产和生态需要,生态林饲料林草、经济林相结合。
2、树种选择。
林下种草方式,在树种选择时应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宜选择落叶少且易腐烂的树种,如柏木、杉木、各种阔叶树种等;而不宜选择落叶丰富且腐烂慢的树种,如马尾松、云南松等。
林草带配置方式,在树种选择方面不受落叶限制,可选择各类树种。
3、草种选择。
选用根系发达、固土抗旱耐瘠薄能力强的树种、草种,合理选择有经济价值的牧草,宜选择优质的多年生牧草,有百喜草、黑麦草、聚合草、三叶草、皇竹草、苜蓿草、白花草木犀、香根草等。
4、林草模式营建关键技术。
采用灌草、乔草、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恢复植被,造林整地要以保水保土蓄水为主,采用块状或反坡整地,提前一个季节或在头年秋季进行,灌木采用小坑整地。
造林季节宜雨季造林为主,造林方式为人工造林,大力推广容器苗、覆盖、直壁靠边、生物埂、生根粉、保水剂等抗旱造林种草实用技术,促进苗木成活、保证工程质量。
林下种草方式,造林株行距宜大些,可选择1.5米×2.5米、1.5米×3.0米、林分郁闭度维持在0.5~0.7。
采用林草带配置方式,宜选择林带宽度30~50米,草带宽度50~70米。
为了消除和防止杂草生长,可采用除草剂如10%草甘膦、20%百草枯等。
喀斯特坡耕地退耕还林治理技术胡祯英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喀斯特(Karst)是指由地下水和地表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和改造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在全球广泛分布。
贵州喀斯特地区植被修复对土壤氮素的影响王硕;吴云杰;张明意;田鑫;王润泽;冯小林;申涛【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22(22)34【摘要】喀斯特地区正开展一系列的生态恢复工程措施,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与土壤氮循环过程的交互作用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植被修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以贵州草海保护区不同地貌(非喀斯特、喀斯特及植被修复)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地貌环境对土壤氮组分(全氮、碱解氮、硝态氮、铵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非喀斯特样带氮含量与喀斯特样带对比,前者土壤氮素累积呈现向上富集的规律,在土壤表层呈表聚现象,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高于喀斯特样带,铵态氮占无机氮主要部分;喀斯特样带由于地质条件特殊、植被覆盖度低、凋落物归还量少和土壤侵蚀导致活性有机碳较低,进而影响土壤氮素累积;植被恢复初始阶段,土壤中氮素供应强度会得到改善,土壤硝化和氨化速率均有显著提升,土壤侵蚀作用减弱,土壤对养分的固持能力加强,进而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喀斯特样带。
【总页数】11页(P15397-15407)【作者】王硕;吴云杰;张明意;田鑫;王润泽;冯小林;申涛【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喀斯特湿地研究中心;贵州中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4;P931.5【相关文献】1.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季节动态——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为例2.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态肥力质量评价——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为例3.不同植被修复年限对喀斯特地区飞机草入侵生境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4.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退耕弃荒地土壤氮素变异特征5.贵州西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变异特征初步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罗勇(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贵阳550003)摘要通过对贵州中部喀斯特山区不同退耕还林还草区植被及土壤进行调查,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后坡地土壤肥力的变化。
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质地趋向粘化,土壤容重明显下降,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持水能力增强。
同时,土壤有机质及碱解氮含量出现显著增加,其大小顺序均是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荒草地>旱地;而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
退耕还林还草能明显提高土壤保水和蓄水性能以及土壤有效养分数量,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
关键词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土壤水;土壤养分中图分类号S1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5-567-03作者简介罗勇(1964-),男,贵州贵阳人,工程师,从事植被配置与森林生态效益研究。
收稿日期2012-05-11贵州省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3.6%,喀斯特地貌发育完整、类型多样。
南方喀斯特森林是一种特殊森林生态系统,其顶级群落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但在人为干扰作用下,喀斯特森林逐渐退化,植物群落从常绿阔叶林向次生乔林、灌木林、藤刺灌丛、草灌和草丛的方向进行演替,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种组组成、树高、径级结构和群落的多样性发生明显的变化[1],森林退化过程中土壤肥力不断下降[2-11]。
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降水量大,地表径流冲刷严重,而石灰岩成土速度慢,土层浅薄,且土被不连续,土壤限制因子多,大多数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1-2,12]。
由于人们长期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与经营,如陡坡毁林种粮,顺坡耕种等,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肥力不断退化,石漠化程度加大[2,13]。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主要措施是生物措施,其次是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等。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管理措施相耦合的一种重要途径[14-15]。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通过对于坡度25ʎ以上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形成以生态林果药型退耕还林还草的模式,如在乌江、南北盘江等河流的上游及沿江一带,营建水源涵养林、防护林、用材林等,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此外,采取林果药、林草牧、林茶桑等农林复合生态模式,如在黔中、黔西南、黔南等区域,种植花椒、板栗、杜仲、核桃、黄柏、金银花、砂仁、黄花梨、金秋梨、艳红桃、白花桃、皇竹草、黑麦草、三叶草、串叶松香草、紫花苜蓿等[1-2]。
10多年来,贵州省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形成了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多种退耕模式,对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目前对于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肥力变化以及土壤质量改善已有部分报道[12-13],而对于喀斯特地区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肥力变化的报道则少见。
本文以贵州中部喀斯特不同退耕模式生态区为研究区域,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恢复、土壤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贵州省关岭县与贞丰县分界的北盘江,是典型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
调查区内属亚热带温和河谷气候,年均温17.9ħ,年总积温6542.9ħ,≥10ħ的活动积温5800 6130ħ,年降雨量1100 1200mm ,降雨主要集中在5 9月。
该区地层为逆断层向斜地质构造,河流深切,整个地貌呈倒三角形,最高海拔为1473m ,最低海拔为400m (河面),属典型喀斯特峡谷地貌区。
该区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片,土壤主要分布在岩石旮旯中,植被稀疏,森林覆盖率不足10%,植被覆盖度20% 70%,基岩裸露率为40% 60%;成土母岩主要是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其次是白云岩,土壤类型主要是石灰土。
调查区内局部区域为次生阔叶林,大部分区域为灌木林及灌草丛;在坡度平缓地段和部分陡坡地段,被开垦为旱地,主要种植玉米、烤烟、油菜等作物。
1.2样地调查及土样采集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在地形地貌相对一致的下,选择坡度在25ʎ 30ʎ范围的地段,在6 7月对主要退耕模式的植被及土壤进行调查,在该区域选择退耕还林地(人工多年种植花椒、板栗等经济林木)、退耕还草地(人工多年种植黑麦草及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退耕荒草地(多年未种植作物,植被为自然生长及演替的草本群落)和坡耕旱地(长期种植玉米)。
每种种植模式调查4块样地,在每个样地内选取5个样点,分别取0 15cm 厚的表层土壤样品进行混合,土壤样品风干后,研磨通过1mm 筛孔,供测试分析。
1.3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在样地进行土壤调查及样品采集时,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同时测定土壤含水量。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挖土壤剖面,分层(0 10cm 、10 20cm 、20 30cm )测定土壤水的含量。
土壤测定项目有pH 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粘粒含量等,其中土壤pH 采用酸度计法、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碱解氮采用扩散吸收法、有效磷采用Olsen 法(NaHCO 3溶液浸提)、速效钾采用NH 4OAc 浸提-火焰光度法、土壤颗粒组成采用简易比重计法测定[16]。
2结果与分析2.1不同退耕模式土壤水分的变化2.1.1降雨后土壤水分的变化。
从表1看出,喀斯特山区不同退耕模式下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与退耕区植被条件密切相关。
野外实地调查与土壤水分测定结果表明,在7月份降雨3d 后,除退耕还林区外,其他退耕模式下表层(0 15cm )土壤水含量与旱地相比未出现明显的差异;在降雨7d农技服务,2012,29(5):567-569责任编辑聂克艳责任校对胡先祥后,不同退耕模式下表层土壤含水量则出现较明显的差异,土壤含量变化大小顺序是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荒草地>旱地;降雨12d后,表层土壤含水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荒草地的表层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比旱地高211.3%、149.1%、67.9%,旱地土壤水含量接近萎蔫系数,出现了临时干旱的现象。
表1喀斯特山区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n=4)模式降雨后3d水分含量平均值变异系数降雨后7d水分含量平均值变异系数降雨后12d水分含量平均值变异系数退耕还林地39.2 45.939.04a8.0728.6 39.131.5a8.5014.7 19.016.5a11.70退耕还草地27.4 33.528.45b11.7219.3 27.123.2b9.1011.3 15.613.2b9.25退耕荒草地25.2 34.031.09b9.9521.0 29.524.9b13.708.4 10.78.9c18.90旱地23.1 30.729.30b12.6011.5 22.814.5c21.445.0 8.35.3d16.41注:表中字母为多重比较(LSD)结果,字母不同的处理之间差异达P=0.05的显著性水平。
喀斯特土壤水分的耗损主要是土面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其中土面的蒸发强度成为决定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气候、地形条件相似的条件下,土面蒸发主要与植物群落结构、植被覆盖度、枯落物厚度密切相关。
由于喀斯特山区土被不完整,土层厚薄不一,土壤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土壤水分变异较大,退耕还林还草后,植被覆盖度明显增加,植物群落逐步向草本群落、灌木群落或乔木群落演变,群落层次增加,群落结构逐步复杂化,特别是退耕还林区,乔木植物零星分布,灌木层植被覆盖度高,枯落物数量较多,土面的蒸发强度减弱,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植物可利用的水分数量多,有利于植物生长。
2.1.2干旱季节土壤水分的变化。
从表2看出,在干旱的条件下(连续15d未降雨),退耕还林地0 10cm和10 2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退耕还草地、退耕荒草地;退耕还林地20 30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也明显高于退耕还草地、退耕荒草地,而退耕还草地、退耕荒草地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旱地。
对退耕还林地来说,不仅植被层次结构较复杂、覆盖度高,而且有较厚的枯落物层,能明显减少土面的蒸发强度,使表层土壤含水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植物可利用的水分数量多,特别是干旱的时期,不仅维持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含水量,而且强化了下层土壤液态水的运移与再分配,提高了下层土壤水分的含量,有利于减轻持续干旱对植物生长的威胁。
而退耕还草地,灌木植物零星分布,土面的蒸发较高,0 10cm、10 20cm土层内土壤平均含水量比退耕还林地低28.9%和18.7%,并且相对波动较大,20 30cm土层内土壤平均含水量也低16.3%。
可见,对喀斯特山区旱坡地退耕还林后,生境逐步从干旱、空气湿度小的生境向湿润、空气湿度大的生境发展,土面的蒸发强度逐渐减少,土壤表层和次表层的含水量增加,植物群落向湿生群落方向演变,这种变化改善了土壤-植物系统中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入渗、再分配过程;而土壤水分是喀斯特植物生长发育的最主要限制因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循环对系统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生物生产力产生极大影响,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后,土壤-植物系统的演变不仅影响土壤的持水能力,同时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
表2干旱季节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变化(n=4)生态模式0 10cm土壤水分含量平均变异系数10 20cm土壤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平均变异系数20 30cm土壤水分含量水分含量平均变异系数退耕还林地8.1 15.010.7a22.0723.0 28.525.2a12.0233.8 41.237.3a8.09退耕还草地6.0 13.77.6b25.9018.9 25.220.5b18.7125.1 38.031.2b10.72退耕荒草地3.9 7.45.3c26.0512.0 17.316.5c20.7521.5 31.427.5b14.06旱地2.8 6.54.1c24.719.4 15.412.1d24.9217.6 30.222.7c17.90注:表中字母为多重比较(LSD)结果,字母不同的处理之间差异达P=0.05的显著性水平。
表3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生态模式颗粒组成∥%<0.01mm<0.001mm孔度∥%毛管孔度通气孔度容重g/cm3退耕还林地退耕还草地65.1ʃ6.7a40.0ʃ6.8a44.7ʃ5.3b14.0ʃ0.9b1.19ʃ0.08a退耕荒草地51.3ʃ6.5b29.0ʃ3.9b41.2ʃ7.0b13.4ʃ1.8b1.27ʃ0.07b旱地49.5ʃ5.1b26.2ʃ2.8b38.9ʃ4.8b16.9ʃ2.0c1.30ʃ0.04b 注:表中数字为平均值ʃ标准差,表中同列字母为多重比较(LSD)结果,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之间差异达P=0.05的显著差异水平(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