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治疗温病应用杏仁经验_王荣
- 格式:pdf
- 大小:138.94 KB
- 文档页数:2
辛凉轻解法在温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辛凉轻解法,是叶天士在《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提出的温热病卫分证的治法。
他在该篇第2条中说:“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这句话虽然讲的是剂型,实际上是讲治法,就是说,外感风热邪气侵袭体表,要用辛凉轻解的药物组成方剂,辛散、凉清、轻宣,以疏风清热,透邪外出。
肺系的病变,有表里之分。
所谓肺系,包括体表的口、鼻、皮毛与手太阴肺经,这些部位的病变属肺系的表证,即卫分证;肺系当然也包括肺脏,其病变则属肺系的里证,即气分。
风热邪气袭表,首先导致卫分证,病在手太阴肺系的表层,导致卫外失司,或肺失宣降。
卫外失司证,病位在皮毛,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症;肺失宣降证,病位在手太阴肺经,以咳为主症。
二者虽然都属卫分证范畴,治疗都要用辛凉轻解法,但因其证候有异,所以治疗也应有所区别。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遵循叶天士辛凉轻解的治法,制“辛凉平剂银翘散”与“辛凉轻剂桑菊饮”二方以传世,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一、辛凉平剂银翘散在风热外袭,卫外失司证治疗中的应用1.银翘散的主治证及其病机银翘散一方,出自清代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是治疗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体表,导致卫外失司证候的代表方剂。
因其价格低廉,疗效良好,临床使用率颇高,至今更被制成多种剂型广泛用于临床。
但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对其疗效也存在疑议。
究其原因,多是因为煎法、服法不当以及剂型不符等原因所致,现谨就临床体会谈谈个人看法。
银翘散主治温热病初起,风热外袭,卫外失司的卫分证候。
关于这个证候的临床表现,《温病条辨·上焦篇》第3条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这一条是上焦“太阴温病”卫分证的提纲,论述太阴温病卫分证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温病初起,风热邪气侵袭人体上焦而导致的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王某某,男,15岁,初诊:据其家属述病情:患者4月5日开始发烧,头晕,恶心呕吐,胸中满闷不适。
曾服银翘解毒丸8丸,其热退,4月8日经本街某医诊为春温,即服清解方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元参、沙参、芦根、石膏,二剂后病势加重,胸闷如痞,夜不能寐,饮食不进,且已卧床不起,小便黄,大便略稀。
又请某医往诊,时4月11日。
某医谓:此乃温病日久深重,方用元参,知母,石膏,生地,地骨皮,青蒿等,并加安宫牛黄丸,服二付。
4月14日因病势日重,身热不退,神志不清,7、8日未能进食,胸中满闷异常,大便稀,4月15日,医谓病势沉重,原方改安宫牛黄为紫雪丹五分继服二付,病愈危重。
4月17日上午,体温39℃,高烧不退,神志不清,面危苍白,胸中自痦已渐退,周身干热,大便溏稀,两脉沉濡略数,舌白腻而滑,舌质边尖红绛此湿温之证,过服滋腻寒凉,乃湿阻不化,遂成冰伏之势,逼热邪入营。
非通阳温中并宣化疏解之法不能开闭通窍,冷已十二日,用辛温开闭以畅气机,芳香宣解而通神明,病势甚重,诸宜小心,饮食当慎,防其增重。
香豆豉12克,炒山栀3克,前胡3克,藿香叶10克(后下),菖蒲10克,郁金6克,厚朴3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白蔻仁末1克,淡干姜末1克,后二味同研装胶管,分两次随药送下。
服二付。
二诊连服辛开温化宣阳疏调之剂,身热已退,体温37 2℃,遍体小汗,下至两足,面色红润,神志已清,语言清楚,舌苔渐化,胸中自痞基本消失,小溲较畅,大便未通,两脉中取滑濡,冰伏渐解,寒湿得温渐化,气机宣通,仍以辛宣疏化方法:香豆豉10克,炒山栀3克,杏仁10克,前胡3克,藿梗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草蔻3克,服三付。
三诊病情逐渐好转,病人已下地活动,饮食二便如常,舌白滑润,脉濡滑,宜调理中焦,以善其后。
香豆豉10克,旋复花10克,生白术5克,陈皮6克,白扁豆10克,生苡米10克,茯苓10克,焦麦芽10克,三付之后诸恙皆愈,调养半月而安。
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叶天士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原文[精华] 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温病学题与答案温病学题与答案【篇一:温病学名著试题及答案】、单选题1、辛凉轻剂是指()a.桑菊饮b.银翘散c.白虎汤d.桔梗汤2、辛凉平剂是指()a.桑菊饮b.银翘散c.桑杏汤d.桔梗汤3、辛凉重剂是指()a.桑菊饮b.银翘散c.桑杏汤d.白虎汤4、三仁汤中的“三仁”是指()a.杏仁、桃仁、苡仁b.桃仁、苡仁、蔻仁c.苡仁、蔻仁、杏仁d.蔻仁、杏仁、桃仁5、三仁汤中用“杏仁”主要是取其什么作用()a.止咳平喘b.化痰散湿c.轻开上焦肺气d.润肺止咳6、湿温初起而见“胸闷不饥”的主要原因是()a.胃肠有积滞b.湿热阻滞中焦气机c.中气实d.胃强脾弱7、牛黄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a.牛黄加大承气汤b.牛黄加小承气汤c.安宫牛黄丸加大承气汤d.安宫牛黄丸加生大黄8、增液承气汤的药物组成是()a.增液汤加大承气汤b.增液汤加小承气汤c.增液汤加调味承气汤d.增液汤加大黄、芒硝9、一、二、三、四、五加减正气散均有下列哪组药物()a.藿香、广皮、厚朴、半夏b.藿香、广皮、半夏、茯苓c.藿香、广皮、厚朴、茯苓d.半夏、广皮、厚朴、茯苓10、温病后期邪热留伏阴分的发热表现是()a.夜热早凉,热退无汗b.日晡潮热,体热肢厥c.身热不扬,汗出不解d.往来寒热,热多寒少11、三甲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四个方证的邪气程度比较顺序是()a.三甲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b.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c.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d.黄连阿胶汤>大定风珠>青蒿鳖甲汤>三甲复脉汤12、湿热证,胸痞发热,肌肉微疼,始终无汗者,腠理暑邪内闭。
治宜选用()a.六一散b.碧玉散c.益元散d.鸡苏散13、湿滞阳明,湿邪盛极,尚未蕴热,治宜辛开,选用下列哪组药物为宜()a.藿香、香薷、羌活、薄荷b.滑石、甘草、薄荷、葛根c.枳壳、桔梗、豆豉、栀子d.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14、湿热证,按法治之,诸证皆退,惟目暝则惊悸梦惕,为()a.湿邪蒙绕三焦b.阴津受伤、余邪留滞经络c.余邪内留、胆气不舒d.中气亏损、升降悖逆15、湿热证,曾开泄下夺,恶候皆平,独神思不清,倦语不思食,溺数,唇齿干,为()a.湿邪蒙绕三焦b.阴津受伤、余邪留滞经络c.胃气不舒、肺气不布、元气大亏d.中气亏损、升降悖逆16、《温热论》中“战汗”的机理是()a.热邪逗留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b.气分热炽,迫津外泄c.湿热郁蒸d.阳气受伤,卫虚不固17、最易流连气分的病邪是()a.暑热病邪b.湿热病邪c.燥热病邪d.温热病邪18、叶天士认为:温病斑出热不解,若其人素体肾水亏,治宜()a.甘寒b.苦寒c.苦寒之中加入咸寒d.甘寒之中加入咸寒19、叶天士所述“泻南补北”一法是指()a.温补肾阳,祛寒救逆b.滋肾救阴,清心泻火c.通腑泄热,急下存阴d.甘寒滋润,清养肺胃20、《温热论》中所云:“斑出热不解者”的病机是()a.胃津亡b.肺津伤c.肾阴枯d.热毒盛21、《温热论》中所述“分消上下”是指()a.清上泄下b.宣肺攻下c.凉膈通腑d.以上均不是22、叶天士所说“逆传心包”是指()a.邪由卫分内陷营分b.邪由上焦传入下焦c.邪由肺卫内陷心包d.邪由气分内传心包23、叶天士提出,若斑出热不解者,治宜()a.苦寒清热泄火b.辛寒清气泄热c.甘寒清热生津d.咸寒凉血养阴24、《温热论》中的“浊邪害清”之浊邪是指()a.痰饮b.湿热c.湿浊d.瘀血25、认为膜原“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的医家是()a.叶天士 b.薛生白c.张景岳 d.余师愚26、指出“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的医著是()a.《温疫论》b.《温热论》c.《湿热病篇》 d.《温病条辨》27、薛生白治疗“邪入厥阴,主客浑受”证,所用方为()a.仿吴又可三甲散 b.仿吴又可达原饮c.仿吴又可桃仁承气汤 d.仿张仲景小柴胡汤28、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神疲,脉虚,为()a.中焦足太阴(脾)病变b.下焦足少阴(肾)病变c.下焦足厥阴(肝)病变d.上焦手厥阴(心包)病变29、“三焦”的概念首见于()a.《温病条辨》b.《外感温热篇》c.《临证指南医案》d.《黄帝内经》30、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有力,为()a.手阳明病变b.足太阴病变c.手太阴病变d.手厥阴病变31、神倦肢厥,手指蠕动,舌干绛而萎,脉虚弱,为()a.肾精耗损b.虚风内动c.热盛动风d.邪陷心包32、温病战汗后,若出现气脱,叶氏认为临床表现是()a.汗出肤冷,倦卧不语,脉虚和缓【篇二:温病学题库】中医药大学临床基础教研室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七章温病的预防第九章春温第十一章湿温第十三章秋燥第十五章烂喉痧第十七章疫疹第十九章霍乱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第八章风温第十章暑温第十二章伏暑第十四章大头瘟第十六章温疫第十八章疟疾第二十章《温热论》第一章绪论单项选择题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二.选择多项题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避其毒气B.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C.正气存内D.以药物熏烧辟温气E.及时治疗2.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3.《伤寒补亡论》中提出:()A.《伤寒论》方不能一成不变,当灵活运用B.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C.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一生D.太阳中热,暍是也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4.吴又可的主要学术观点有:()A.疫邪的传变主要是按六经传变B.治疗温疫应分三焦论治C.疠气自口鼻而入D.温疫的性质有温热和湿热之别E.温疫后期宜养阴忌参芪5.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A.温病表证多为里热郁表而致B.温邪首犯肺卫C.辨治斑疹白?的方法D.水湿在上中下三焦的辨治方法E.对秋燥的进行辨治6.叶天士的主要著作有:()A.《温疫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7.刘河间在热性病方面的主要观点有:()A.六气皆从火化B.六经传受皆是热证C.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8.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9.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纬》E.《温热论》10.王安道温病学说的主要论点是:()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温病条辨—加减银翘散三八、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此邪在气分而表实之证也。
三九、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实之证也。
四十、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脉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法。
此邪在气分而表虚之证也。
四一、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减生脉散主之。
青龙试注:温病条辨分温热,湿热,寒湿论治。
热,湿邪气,临床难以截然分开,所以有偏于热邪挟湿。
而暑邪必然挟湿,伏暑就是伏热一类,以上几条就是讨论温热挟湿如何处理。
叶天士温热论曰:.....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温病条辨》三十八条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就是吴鞠通根据叶天士这个论述来的。
关于玄参以前论述过了,可能吴鞠通临床银翘散手法有两张方子,一个无玄参,一个有玄参。
加杏仁宣肺开天气,气化湿化;比如三仁汤,杏仁滑石汤,吴鞠通都加杏仁,是他一个手法,治疗湿邪一般开肺。
银翘散属于辛凉平剂,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就是温热挟湿,热重湿邪轻,分消湿热,不与热相搏,势必孤!伏暑临床发热无汗舌红苔白,或者稍腻,用本方,吴鞠通称之气分表实证,也是卫气合邪一种类型。
三十九条,舌赤口渴,无汗,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血分药,麦冬养阴药。
这个类型是气血合邪,吴鞠通称之为血分而表实证。
一个卫气合邪,一个气血合邪,临床需要区别。
四十条,口渴大汗去牛蒡子荆芥发汗药,玄参滋阴碍湿,加杏仁宣肺祛湿,黄芩石膏是气分大热药,属于表证已经解除,里热正盛;脉洪大用白虎汤,脉虚伤津加人参。
这正是吴鞠通辨证论治,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用药;四十一条,口渴汗出也像白虎,或者气分大热,但是也有类似证生脉饮,所以吴鞠通这里单独列出一条以提供鉴别。
综合上述,四种类型,一个无汗卫气合邪,一个气血合邪,一个有汗一个气分大热,一个无热虚症生脉饮。
温病条辨——杏仁薏苡仁汤疑难杂症展开全文六七、风暑寒湿,杂感混淆,气不主宣,咳嗽头胀,不饥舌白,肢体若废,杏仁薏苡汤主之。
杂感混淆,病非一端,乃以气不主宣四字为扼要。
故以宣气之药为君。
既兼雨湿中寒邪,自当变辛凉为辛温。
此条应入寒湿类中,列于此者,以其为上条之对待也。
杏仁薏苡汤(苦辛温法)杏仁(三钱)薏苡(三钱)桂枝(五分)生姜(七分)浓朴(一钱)半夏(一钱五分)防己(一钱五分)白蒺藜(二钱)水五杯,煮三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青龙按:风寒暑湿,是指外来邪气杂乱,达到四种;表现咳嗽肺病,头胀风;不饥胃病;肢体若废湿邪入侵经络。
药用杏仁宣肺祛湿,还能治咳嗽治肺,薏苡仁祛湿也能祛经络之湿,桂枝通阳散寒祛风,厚朴半夏生姜针对肠胃舌苔白;防己祛经络湿邪加强薏苡仁作用;白蒺藜祛风治头胀加强桂枝作用。
本方源自叶天士,吴鞠通采录《临证指南医案》:某(四七)风暑湿浑杂。
气不主宣。
咳嗽头胀。
不饥。
右肢若废。
法当通阳驱邪。
杏仁(三钱)苡仁(三钱)桂枝(五分)生姜(七分)浓朴(一钱)半夏(一钱半)汉防己(一钱半)白蒺藜(二钱)朱进忠医案1:××,男,19岁。
两个月前突感四肢无力,3天后四肢活动甚感困难,急至某院住院治疗,诊为多发性神经炎、住院治疗两个月,非但病情不见改善,并见躯干肌肉明显消瘦,经会诊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走路、翻身都甚感困难。
邀余诊治。
急予芪麦汤10剂,药后症状非但不减,反见食纳更差。
详审其证:除躯干、上下肢肌肉明显消瘦外,并见手足厥冷,舌苔白,脉沉细缓。
综合脉证乃云:寒湿不化之证耳。
拟杏仁薏苡汤:杏仁9克,薏米9克,桂枝1.5克。
生姜3片,厚朴3克,半夏4.5克,防己5克,白蒺藜6克。
服约10剂,患者能自己站立,走路,肌肉亦略见丰满,继服200多剂,诸症基本消失。
原发性侧索硬化症,中医亦大致包括在痿证之中。
2:曾治患者张××,男,24岁。
七、八年来,腰腿发冷、困、僵,走路困难,近年来日渐加重。
温病条辨——杏仁汤杏仁汤是温病伏暑上焦篇一个治疗疟方剂,跟桑菊饮,桑杏汤,各有所侧重,临床必需明辨各方适应症。
疟为病名,即疟疾。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夏伤于暑,秋必疟。
”又:“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
俗称打摆子。
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
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
温病条辨原文:五二、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肺疟,疟之至浅者。
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盖肺去少阳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
注解:肺疟为病证名。
五脏疟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等。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
吴鞠通解释说肺疟意义在于区分少阳疟,因此解释肺跟少阳差得很远;虽然有寒热往来也不能从少阳治疗。
杏仁汤方(苦辛寒法)杏仁(三钱)黄芩(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滑石(三钱)桑叶(一钱五分)茯苓块(三钱)白蔻皮(八分)梨皮(二钱)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青龙试注:桑菊饮是风热外感犯肺,桑杏汤是燥热犯肺,杏仁汤是伏暑邪气犯肺,暑必挟湿,因此杏仁汤侧重清热祛湿宣肺止咳。
故而用桑叶杏仁连翘轻清宣肺止咳,黄芩入里清热,白寇茯苓化湿辛淡健脾胃利水余下;梨皮清肺润燥。
梨皮《本草再新》:'清心降火,滋肾益阴,生津止渴,除烦去湿。
'本方虽然治肺兼顾中下焦,三焦分治典范。
适应症:据临床所见,尚有寒热如疟,汗出热解,汗出不能下达至脚,唇、喉、齿干燥及口中粘腻,舌苔或较厚、或兼干,脉浮等湿热伤津的症状。
重要发现:90年代医书中的“治春温病”处方治春温病272020/03——————星期五春温属于温病范围,起病急骤,传变迅速。
前人对此病因分外感和伏气。
明代汪石山认为:春季发生的温病除了有因“冬伤于寒”而致的伏邪温病外,还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病温者,此特春温之气,可名春温”。
其发病机制分为上、中、下三焦和卫、气、营、血。
对传变途径又分顺传和逆传。
秦师以外感和顺传为主,将全部病程分作四个时期论治。
今简要阐述于下,供诸参考。
一、恶寒期凡温病初起恶寒者均属恶寒期。
春温初起,恶寒怕风,发热头痛,咳嗽肢疼,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在上焦主卫气,故称上焦病;或指邪在卫分,即表证。
春温是一种热性时病,应有口渴、自汗等特征,但初起并不即见,即使出现而兼有恶寒者,仍当以恶寒为主。
前人有“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之说。
若恶寒消失,低热稽留,不见其他新的变化,还是属于上焦卫分。
病势轻微者用宣肺法,方以辛凉轻剂桑菊饮为主,侧重清宣肺气,有解表作用;若肺热较重加黄芩,痰多加象贝。
病势较重者用梳表法,方以辛凉平剂银翘散为主,发汗清热并举,佐以宣肺;渴甚加花粉,胸闷加郁金,咳嗽痰多加杏仁、象贝。
以上二方均举辛凉,因为外感要辛散,温邪要清凉,在这时期虽可出现咽痛、鼻衄(读音:nǜ)、尿黄、便干等热证,但首先认清解表证为主,亟须透邪外出,便于削弱内传趋势。
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请气。
”故不宜急予清里。
.二、化热期凡恶寒罢而热不退者,均属化热期。
恶寒消失,身热增高,渴思凉饮,胸闷多汗,脉象滑大,舌苔由白转黄,这是温邪已从上焦传入中焦,从卫分传入气分,也即由表证走向里征。
中焦属胃,故亦称阳阴证,邪不即解,可出现腹胀便秘的胃肠实热证候。
这时因腑气不通,化火上炎,消耗津液,唇燥舌干,可影响神志,烦躁失眠。
若温邪化热,在中焦气分,用清分法,方以辛凉重剂白虎汤以清胃为主,且有辛凉宣透能力。
肺热偏重者可用减味竹叶石膏汤。
杏仁汤,可以治疗高烧不退《温病条辨》卷一方之杏仁汤2.1 处方杏仁9克黄芩4.5克连翘4.5克滑石9克桑叶4.5克茯苓块9克白蔻皮2.4克梨皮6克2.2 功能主治治肺疟,咳嗽频仍,寒从背起,舌白渴饮,伏暑所致。
2.3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煮取400毫升,日服二次。
2.4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3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方之杏仁汤3.1 组成杏子50枚,苦酒2升,盐1合。
3.2 主治(匿虫??)。
少小夏月伏暑吐痢过后,胃中虚热,渴唯饮水。
3.3 用法用量上药和,煮取5合,顿服之,小儿以意量服。
3.4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杏仁上散肺气,下走大肠,借酸、咸以收上逆之气。
4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杏仁汤4.1 组成杏仁3两,橘皮3两,白前3两,人参3两,桂心4两,苏叶1升,半夏1升,生姜10两,麦门冬1两。
4.2 主治产后虚气。
4.3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1斗2升,煮取3升半,去滓,分5服。
4.4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产后浮肿喘乏,总属气虚风袭之故,故效《金匮要略方论》大半夏汤之法,参以苏、杏、白前疏风利气之品,又以桂、半性燥,以门冬济之,与大橘皮汤用蜜不殊,苏、杏耗气,以人参固之,较大橘皮汤用意稍别。
5 《普济方》卷七十四引《选奇方》方之杏仁汤5.1 组成黄连、杏仁各等分。
5.2 主治暴赤眼。
5.3 用法用量同研匀,以水调,滤取汁,入轻粉和匀,点之;汤调,顿冷洗,皆可用。
6 《伤科方书》方之杏仁汤6.1 组成甘草3钱,归尾1钱,生军3钱,杏仁(去皮)3钱,桃仁(去皮)3钱。
6.2 主治中部受伤肚痛者。
6.3 用法用量童便煎服。
7 《圣济总录》卷一○四方之杏仁汤7.1 组成杏仁14枚(去皮),黄连(去须)7枚,腻粉2钱,沙糖1钱。
7.2 主治暴赤眼,涩痛肿痒。
7.3 用法用量于晨朝睡觉未语时,口内将杏仁与黄连同嚼烂,并余药,尽入生绢内,线系,以沸汤浸洗之;冷,重汤再暖,遇夜露之,每用可洗5次。
叶天士《温病论》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温病论夫伤寒二字.盖冬时严寒而成杀厉之气.触冒之而实时病者.乃名伤寒.不即发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既变为温.则不得复言其为寒.不恶寒而渴者是也.此仲景经文也.其麻黄桂枝.为即病之伤寒设.与温热何与.受病之源虽同.所发之时则异.仲景治之.当别有方.缘皆遗失而无征.是以各家议论纷纷.至今未明也.刘守真谓欲用麻黄桂枝.必加凉药于其中.以免发黄之病.张子和六神通解散.以石膏寒药中.加麻黄苍术.皆非也.盖麻黄桂枝辛热.乃冬月表散寒邪所宜之药.不宜用于春夏之时.陶氏欲以九味羌活汤.谓一方可代三方.亦非也.羌活汤易老所制之方.乃治感四时不正之气.如春宜温而反寒.夏宜热而反温.秋宜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又有春夏秋三时为暴寒所折.虽有恶寒发之证.不若冬时肃杀之气为甚.故不必麻黄桂枝以散寒.惟宜辛凉之药.通内外而解之.况此方须按六经加减之法.不可全用也.不若逍遥散为尤妙.真可一方代三方也.然则欲治温病者.将如何.余有一法.请申而明之.经曰.不恶寒而渴者是也.不恶寒则知其表无寒邪矣.曰渴则知肾水干枯矣.盖缘其人素有火者.冬时触冒寒气.虽伤而亦不甚.惟其有火在内.寒亦不能深入.所以不即发.而寒气伏藏于肌肤.自冬至三四月.历时既久.火为寒郁.中藏亦久.将肾水熬煎枯竭.盖甲木阳木也.借癸水而生.肾水既枯.至此时强木旺.无以为发生滋润之本.故发热而渴.非有所感冒也.海藏谓新邪唤出旧邪.非也.若复有所感.表又当恶寒矣.余以六味地黄滋其水.以柴胡辛凉之药舒其木郁.随手而应.此方活人者多矣.予又因此而推展之.凡冬时伤寒者.亦是郁火证.若其人无火.则为直中矣.惟其有火.故由皮毛而肌肉.肌肉而腑脏.今人皆曰寒邪传里.寒变为热.既曰寒邪.何故入内而反为热.又何为而能变热耶.不知即是本身中之火.为寒所郁而不得泄.一步反归一步.日久则纯热而无寒矣.所以用三黄解毒.解其火也.升麻葛根即火郁发之也.三承气即土郁则夺之.小柴胡汤木郁达之也.其理甚简而易.只多了传经六经诸语.支离多歧.凡杂证有发热者.皆有头疼项强目痛鼻干胁痛口苦等证.何必拘为伤寒.局伤寒方以治之也.余于冬月正伤寒.独麻黄桂枝二方.作寒郁治.其余俱不恶寒者.作郁火治.此不佞之创论也.闻之者孰不骇然吐舌.及阅虞天民医学正传伤寒篇云.有至人传曰.传经伤寒.是郁病.余见之.不觉窃喜.以为先得我心之同然.及考之内经.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寒气外凝内郁之理.腠理坚致.玄府闭密.则气不宣通.湿气内结.中外相搏.寒盛热生.故人伤于寒.转而为热.汗之则愈.则外凝内郁之理可知.观此而余以伤寒为郁火者.不为无据矣.故特着郁论一篇.论阳毒阴毒金匮要略云.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死生如阳毒.升麻鳖甲汤并主之.千金云.阳毒汤治伤寒一二日.变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脊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神.或吐血下利.其脉浮.。
温病条辨部分填空1.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温病者:有风温、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有冬温、有温疟。
”2.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凡病温者,始于____________ ,在 ____________。
”3.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____________ 。
”4.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5.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6.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太阴风温,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7. 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____________ ,不可与也; ____________,不可与也;____________ ,不可与也;____________,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8.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 ____________,汗之则____________ ,甚则 ____________,下之则____ ,润之则____________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____________主之。
”9. 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吴门治验录》之温证论治:王天如对温病运用青蒿的经验王天如,1922年生,常熟市梅李中心卫生院副主任中医师。
受业于祖父王士希,士希为曹仁伯五传弟子,享盛名,人称王青蒿。
又受业于常熟名医吴半淞,擅温病。
于1942年开业,传弟子数人。
临证经验丰富,善治外感时病,治内伤以脾胃病见长,曾在国家级、省市级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王天如老中医幼承家学,其祖父王士希先生为常熟一代名医,擅治外感热病,尝用青蒿,侪辈极推崇,咸以“王青蒿”之别称誉之。
及长,师事邑之名吴半淞,吴氏亦善治温,习用青蒿。
王老中医悬壶四十余年,秉先辈遗教,其治温病经验丰富,对青蒿之运用颇多独到处。
兹略作整理,以供同道参考。
一、对青蒿性味功用的见解王老中医认为,唐宋以前医家大多拘泥于《神农本草经》之说,确认“青蒿治骨蒸劳热为最。
”(北宋〃苏颂《图经本草》)鲜有治温之说。
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始收载“治疟疾寒热”之重要作用。
李氏此说虽转引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然其对青蒿作用的发掘不失为别具慧眼之一代宗师。
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迨至清代,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们,纷纷冲破“古方多单用之”(《图经本草》)的羁绊,通过随证灵活配伍,使青蒿的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已在温热病临床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其治温之成功效果,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等温病学派的各家著述中。
王老中医认为,青蒿之所以在温热门中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性味青蒿味苦微辛性寒,气禀芳香。
芳香药物而具苦寒之性者,除本药外别无他药。
其特异之性味,是提供多种用途的内在条件,亦即既退内伤骨蒸劳热,又清外感暑湿实热的客观依据。
根据吴仪洛“凡苦寒药,多与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袭脾……不犯冲和之气”(《本草从新》)的论点,尝谓:“青蒿解暑涤热之功优于佩、藿,苦寒清热之力次于芩、连,然其药性平和,副作用少,故可广泛施于温热的治疗。
(二)归经关于青蒿的归经问题,历代医家各抒己见,似乎令人无所适从。
叶天士用麻杏甘石汤治温病经验琐谈
柴中元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
【年(卷),期】1990(013)005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柴中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205
【相关文献】
1.麻杏甘石汤临床治验3则 [J], 高季鸿
2.麻杏甘石汤合五花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J], 娄立娟;刘淑彦;张拴成
3.魏品康运用麻杏甘石汤辨治发热经验浅析 [J], 刘煊;修丽娟;矫健鹏;魏品康
4.麻杏甘石汤治小儿咳喘的体会 [J], 辜孔进
5.三子养亲汤合麻杏甘石汤加减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壅肺证 [J], 王富;曾庆宁;符之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